《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葛桂萍李云史庭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0期
葛桂萍李云史庭俊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摘要:论文围绕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思路、创新点,最后说明了该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1-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
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2],通过聚集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为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我校的重点课程,近几年来,开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组围绕该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1 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类、电气类等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微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
在“强调实践、注重应用”的思想指导下,课程组积极探索,不断深化改革,紧密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该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制定了该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并开展了相应的建设工作。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强调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
(4)充实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5)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 课程建设的内容
近年来,课程组对该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2.1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调整教学大纲,把计算机专业的两门主要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
合二为一,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削减了汇编部分的学时,以应用为目标,重点
讲述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另外,增加32位机的相关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实例教学等方法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2.3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不断更新实验项目;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突出应
用性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提升。
硬件方面,实验室近年来全面更
新了硬件配置落后的实验设备;软件方面,加强了实验师资力量和强化实验室内部管理。
实验
室现配有专职实验教师2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同时要求主讲教师均参加实
验指导及实验室建设。
2.4 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组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具有“实用型”和“创新型”特色的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同时,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实践教材《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
实践教材主要包括例题习题、软件实验、硬件实验三部分,结
合了应用实例、习题与实验,实现了实践环节的一体化,特别是硬件实验项目按分层思想设计,探索出了一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3]。
这两套教材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遴选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已被全国多所高校选用。
2011年,《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获江苏省精品教材。
2.5 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教授领衔的,副教授、讲师
等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本课程共有专业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
师2人,专职实验教师2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注重培养骨干教师,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所
需的一流师资队伍[4]。
2.6 建立院级平台课程
由于《微机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类、电气类等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根据我院的
具体情况,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成立了院级平台课程。
由课程组负责全院计算机专业、网络
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专业等专业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
课程
组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担任组长,并担当第一主讲教师,课程组采用组长负责制,组员做到
老中青搭配,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连贯性。
同时,在实施院级平台课程时,做到三统一,即:统
一教材,统一PPT,统一试卷。
实施院级平台课程几年来,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平衡,教材、PPT杂乱,试卷难度、广度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
3 特点和创新
近年来,课程组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探索,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具有如下特色。
3.1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点内容
课程组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把两门主要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
口技术》合二为一,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突出重点内容,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
3.2 构建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验环节,按分层思想设计实验项目,既有简单的基础实验,又有一定难度的提高实验,还有复杂的
综合性实验,便于学生选做;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应用性,把课程设计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项
目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3 实行“教考分离”,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传统应试中的“谁任教,谁出卷”的考核方法,课程组对该课程采用“教考分离”的
方式,通过规范课程的重点、难点,建立《微机原理与应用》试题数据库,建立标准化的试卷
形式,解决任课教师不同,试卷的要求和难度不同的情况,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4 课程资源建设丰富,出版高质量的实用教材
依托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书、
习题等全部上网,构建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另外,为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微
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这2套具有特色的主教材和辅教材,学
生使用效果较好。
3.5 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及科技创新活动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汇编语言编程能力和微机控制知识后,课程组鼓励同学参加我院的“校
园文化节”中的各类大赛,并积极参加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课程组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课
程建设中要注意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1)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加强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5],同时吸引青年教师多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习题、试题数据库等的更新计划,更新比例至少达到每年10%,另外,按计划逐步完成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视频。
(3)进一步更新教材。
继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积极开展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群研究,并计划出版包括文字、电子、网络等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实现教
材资源共享。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仍显不足,只能保证学生课内的实验项目,无法满足对学生课后开放的需求。
下一步,应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制定创新性、开放式
实验室规划及开放计划,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做实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3]。
5 结语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适应不同层次学
生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是关键。
课程组以
精品课程建设、院级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教学手段,通过课程
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有益的探索和
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1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的通知[Z].2003
[2]章红.《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4):200-201.
[3]葛桂萍,李云,罗家奇,等.“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
研究与探索,2013(10):428-430.
[4]张太萍,肖潇.《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0):8.
[5]俞龙,陆健强,王工星,等.校级精品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建设与评价[J].电气电
子教学学报,2006,28(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