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分析法在隧道监控量测及施工中的应用 齐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分析法在隧道监控量测及施工中的应用齐超
发表时间:2016-11-17T09:21:43.587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齐超[导读] 本文阐述了围岩对于隧道施工的重要作用。
并介绍了回归分析法分析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的应用,对围岩的稳定性可靠度进行评价,为隧道施工提供了依据。
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在传统的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把围岩当做荷载,把支护结构作为被动的承载体,但这一思路跟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
因此,不但造成施工工艺落后及支护结构材料的浪费,同时支护的效果也达不到较好的要求。
本文阐述了围岩对于隧道施工的重要作用。
并介绍了回归分析法分析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的应用,对围岩的稳定性可靠度进行评价,为隧道施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回归分析法;监控量测;应用 1 前言
新奥法根据弹性理论,以岩石力学为基础,提出支护结构参数,开挖后采用柔性支护,运用各种手段(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勤量测)控制围岩变形,依靠现场量测来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
快速、准确地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是应用新奥法施工的关键。
隧道监控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1 通过施工和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反馈,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和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2通过对拱顶下沉、浅埋段地表下沉和洞周净空收敛进行量测,对隧道支护的稳定性做出综合评价,并可确定合理的二次衬砌浇筑时间。
2 监控量测方法和手段
本文以大夫岭隧道为例介绍监控量测方法,根据隧道的地质特点,综合考虑《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及设计文件的要求,并结合隧道特别是浅埋、大跨、小间距、断层与侵入岩脉共生等复杂条件下的施工经验,拟对隧道的监控量测工作分为必测项目四项分别为: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量测;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
2.1 洞内外观察
通过观察揭露的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掌握隧道实际围岩状况,分析隧道掌子面的稳定状态,并提出必要的预警;通过观察隧道洞内初期支护的状态,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并进行跟踪观察,评价初期支护的稳定性。
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沉陷情况、边仰坡及地表建筑物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2.2 洞周收敛量测
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的前提下,各测点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m,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读数。
初读数在开始后12h内读取,最迟不超过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数。
采用钢尺收敛计进行数据采集,每次读数2次,两次之间差值应不大于0.02mm,否则应重现进行测读。
2.3 拱顶下沉量测
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及两侧埋设收敛预埋钩,埋设方式及断面位置同周边收敛量测。
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钢尺收敛计采集数据。
2.4 浅埋段地表沉降量测
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点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d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m (n为测站数)。
3 监测断面布置及观测频率
3.1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描述
地质及支护观察分掌子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
掌子面观察应在每循环开挖后进行1次。
对施工区段每天至少进行1次观察,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
3.2 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量测
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观测在同一个断面内进行。
结合大夫岭隧道的工程特点,按表1所示的监测频率进行监测,以确保为动态反馈设计及信息化施工提供及时的监测信息。
3.3 浅埋地表下沉量测
地表下沉量测在隧道浅埋处进行。
量测点的布置与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的测点在同一断面上。
量测线在开挖面前方h+B/2(h为隧道开挖面的埋深,B隧道开挖宽度,针对大夫岭隧道按5m计)处开始,直至开挖面后方约50m。
3.4 非接触量测
为满足现代隧道快速、大跨、安全施工需求,现已越来越多地采用非接触监控量测。
又叫全站仪三维非接触量测。
用于隧道拱顶下沉量测、隧道净空变化量测、隧道断面检查、掘进掌子面断面放样等,主要有以下几点:埋设测点:测点的布置按相关要求进行,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的埋点时间要基本一致。
埋点前,应先制作反射靶标,用3mm左右厚度的铁片制作成70mm×70mm大小的方块,表面上贴上60mm×60mm的测量专用反光片,中间钻直径为3mm的小孔;埋点直接用膨胀螺栓将反射靶标锚固在初期支护的表面。
固定基点:为方便、快速进行非接触量测,应在洞外或已成型、稳定的二衬砌地段设一基点,作为量测时全站仪的后视基点。
基点应有确定的三维坐标,基点应经常复核,防止位移而发生观测数据不准。
自由设站:以尽量不影响隧道施工为前提,将全站仪自由架设在隧道内任意位置,整平后即可。
为了消除膜片倾斜对测距的影响,同一测点在每次量测时测站位置应大致相同。
测量数据:观测时以反射靶标中心小孔为照准点,采用双盘测回结合三次重复照准的冗余观测方法,即每一测站上分别用两个盘位连续、重复照准三次目标点,然后取平均值作为一次设站观测的结果。
为提高测量精度,每次监测时,应在同一位置三次重复设站。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每次测量记录按要求输入装有相应后处理程序的计算机,计算机将自动分析量测数据,并相应输出量测成果,并打印报表。
4 监控量测信息的处理与管理
4.1 现场实测资料的录入与整理
现场按时对监测项目进行量测,并对各物理量值按各类仪器的工作特征、埋设情况进行修正,测量当天绘制各量值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曲线。
若有异常的观测数据,测量现场直接提交结果。
4.2 量测数据的深入分析与处理
根据量测数据曲线的变化过程,划分急剧增长段、缓慢增长段及基本稳定段,判断其稳定程度及提出对下步施工的意见。
实测资料经过分析后,确定各物理量的绝对值,变化速度、变化加速度、坡度等四个指标,作为判断稳定的标准值。
经过相关分析,找出各物理量和时间及施工进尺的关系,推算各变化量随开挖进尺、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
5 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5.1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F60-2009),对初期的位移时间曲线进行回归分析时,依据监测数据的数据散点分布规律,可以选用指数函数关系式来进行回归分析。
指数函数通式如下:
式中:a,b-为回归常数;s-为位移值,单位为mm;t-为时间,单位为d。
5.2 使用指数函数进行回归分析时,要将原本是非线性的回归方程线性化:依据累计沉降-时间关系曲线的走向,选用指数函数s=a×e-b/t作为归回函数。
由于指数函数为非线性函数,可将其线性化,方法如下: s=a×e-b/t(1)对其俩边取自然对数,得:
lns=lna+b()
令s′=lns,t′=
则s′=lna+bt′ (2)
利用Excel分析拱顶下沉的观测数据:先算出线性化方程中的s′、t′。
根据计算表,得出截距lna的值,则可以得出a、b的值。
将实测值与Excel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经行对比,如果两者吻合度比较大.在对隧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
6 结束语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是实现隧道信息化施工的前提,以及保证新奥法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隧道的监控量测是当今隧道建设,尤其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长亮.基于监控量测与数值分析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
[2]庞大鹏.诸永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张瑜.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围岩参数位移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密士文.隧道典型地质灾害预测及预警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