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Ξ
彭宣维
提要 代词是一个语篇级阶上的语法范畴,其语义功能是信息性或新闻性,包括已知性和非已知性,从而在语篇过程中产生衔接和连贯关系。

而在功能上大致对应的名词,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则是句子级阶上的范畴,是建构句子意义的基本要素。

因此,作为一个词类范畴,代词不仅有存在的必要,尤须从理论上充分阐述。

主要议题包括:一,重新提出代词的立类的必要性,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二,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及其语义功能;三,代词的范围:典型代词及其过渡情况;四,代词的语义功能分类。

关键词 汉语;代词;语篇性;语法范畴;信息性/新闻性;衔接;连贯
一 问题的重新提出以及本文的相关理论框架
在词类范畴中,没有哪一个词类像代词这样叫人捉摸不定,所以有不少人怀疑代词立类的必要性。

孙德金(1996)曾总结现代汉语代词研究中出现的两派对立的观点:曾聪明(1958)、林祥楣(1983)、张彦昌(1958)、林文金(1958)等认为代词应该独立成类;而陈承泽(1957)、陈乃凡(1955)、黎锦熙、刘世儒(1960)、张静(1987)否认代词立类(另见王松茂1983:146-150);前者主要着眼于意义上的特征,从意义到形式,后者坚持形式标准。

至今仍然有人持否定态度(如高更生1990:231-238)。

其实,这个问题在英语中也存在。

请看以下对比(Quirk等1985: 336、355;汉译本1989:459、485;赵世开1999:9-37)。

主格I我we我们you你(们)he他she她it它they他/她/它们who谁
宾格me我us我们you你(们)him他her她it它them他/她/它们who(m)谁属格
限定式独立式my我(+的)
mine我+的
our我们(+的)
ours我们+的
your你(们)(+的)
yours你(们)+的his他(+的)
her她(+的)
hers她+的its它+的
their他们(+的)
theirs他们+的whose谁+的
反身
myself
我+自己
ourselves
我们+自己
yourselves
你们+自己
himself
他+自己
herself
她+自己
itself
它+自己
themselves
他们+自己
从竖向看,英语的主格、宾格、独立式属格三个次类似乎可以归为通常意义上的名词类,而限定式属格属于形容词,反身类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副词。

从格变的角度看,英语代词似乎也
Ξ本文初稿系“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9-21日,北京)上宣读论文“汉语的代词系统”的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宁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王静博士、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教授及其他与会代表等曾提出修改意见,这里有较大改动。

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

本文认为,人们对代词的认识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尚未找到比较合理的理论框架。

仅仅用形式标准,或者单纯从概念或认知意义的角度来看代词,很难有圆满的答案。

笔者在经典系统功能语法(经典理论)基础上提出过程—维度模式,能对此问题做出比较合理的解答。

下面先介绍这一理论框架。

经典理论认为,语言系统存在三大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

这是一种以系统为本的静态语义观,把语言的概念和人际功能及其相应的组织过程(称为语篇功能)分离开来,并把语篇组织手段(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看作一个独立的词汇语法范畴。

与此直接相关的语言级阶理论,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体现这一语义单位的词汇语法(语言的本体部分),其最高级阶是句子(小句或复句。

Halliday仅将句子看作书写单位)。

本文不赞同这种语言观。

关于语言级阶理论,本文认为,第一,语言级阶不只包括经典理论说的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和复句,还应该包括段、节、章和篇这些被经典理论仅仅看作是书写单位的范畴;第二,从语素到语篇是一个连续体(简称词篇连续体),而中间各级(如词组、句、段、节、章)仅仅是典型的和代表性的范畴;第三,笔者的语篇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概念,包括结构化的语义、语法和语音范畴,而不是经典理论说的是一个意义单位,与级阶无关,词汇—语法的代表性单位和级阶仅仅局限于句子的范围。

韩礼德说的语义,仅仅是备选系统成分,是情景性的意义潜势,故称“元功能”(相当于建筑材料),还不是语言使用意义上的动态语义概念,后者指具体选择过程中结构化的语义范畴(建筑本身;语言成分不等于语言本身,就像建筑材料不等于建筑本身一样)。

笔者确立的概念意义(体现概念元功能)是主题性,包括句子级的实际切分(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和语篇级的主题化过程,具体涉及(1)过程(与经典理论同),(2)级差性(包括经典理论的归一度和情态的经验意义侧面)和(3)时间性。

体现主题性的相应语法范畴是主位化和主语化。

主位即韩礼德界定的有关小句的第一个功能性成分,主语化则涉及主谓语结构、语态、时制等;主位这一概念是从功能切分的角度确立的,主语则是从纯形式切分的角度说的。

笔者确立的人际意义则包括(1)社交性(经典理论说的言语功能)、(2)情感性(包括情态的人际意义侧面)和(3)权势性(由社会等级距离和心理距离确立的正式性及其级差等级)。

因此,经典理论中的词汇—语法层在笔者的模式中一分为二:语义和语法系同一形式层的不同侧面,语言编码过程的直接走向是从认知情景到语法范畴和结构,而语义则是这一过程中映射而来的范畴和结构单位,所以,语法是基本的,语义是附生的,语义以有关概念和人际性的经验知识为参照。

最后,经典理论(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在笔者看来与人际意义无关,后者有其自身的组织手段和组织原则;而衔接或连贯不再是独立的语篇范畴,它们是语篇过程中有关语义、语法、语音范畴结构化(词组、短语、小句和复句)和组织化(段、节、章、篇)的总体称谓。

其中,连贯是语义性的,衔接同时涉及语义、语法和语音的语篇语用过程。

衔接和连贯是和语言的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穿插在一起的。

据此,过程—维度模式只有概念和人际意义及其相应的语法和语音体现过程,不存在单列的语篇功能。

总之,过程—维度理论涉及(1)结构化的动态语言观(经典理论:有关语言成分系统的静态语言观)、(2)以形式化的语篇过程为着眼点的级阶理论(经典理论:语篇和词汇—语法分离,前者仅为语义单位,后者的最高级阶为句子)、(3)语言范畴(概念和人际)和它们的组织过程(语
篇)的整合观(经典理论将后者与前二者分开处理)。

这一新的语篇理论整合了语义理论和级阶理论,为下面阐述代词的属性提供了前提。

本文拟在过程—维度语言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代词系统的语篇语用属性及其语义功能从整体上做一阐述,以此说明代词立类的必要性。

并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考察相关系统成分(静态)在语篇过程中(动态)的作用,归纳出代词的语义功能类别。

还将采用原型理论中的“典型性”观点,说明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代词。

本文的基本思想也应当可以适用于对其他语言(如英语)相关现象的解释和描写。

因此,尽管本文以汉语为出发点,但标题中“代词”前没有“现代汉语”一类的限定成分,目的是表明这里的尝试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

二 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及其基本语义功能
我们先来给代词下一个定义:代词是语篇的主位化过程中出现的、体现相关语义信息单位的语法成分。

这里有几点说明。

第一,这里说代词是一个语法成分,并非代词只能是句子性的。

诚然,它在建构句子的语义和语法结构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作用,但它更主要的是语篇级阶(textual rank)上的一个语法范畴,是语篇过程中出现的、代替别的成分发挥相应功能的成分,从而形成衔接和连贯关系。

直言之,有的代词具有体现已知特征的作用,如有定代词,有的则体现新价值,如不定代词。

这类词的语义信息不是通过直接所指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篇语境中相关成分的语义信息为基础,以跨越单个句子的范围为着眼点,通过替代的方式获得的。

第二,与此相对的动词、名词、数词、形容词和副词,则是句子级阶(sentential rank)上的语法范畴,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建构句子(或词组/短语)。

这些句子及以下级阶的成分,与句子级阶以上的语篇性成分“代词”之间有对应关系:语篇过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句子实施的,而当后文的句子(在听话人或读者的记忆和识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替代前面的相关成分时,就会出现代词。

这里既有经济性原则,更有美学因素。

换言之,从词的历时语用过程看,语言经过成千上万年的使用,已经进化出了一套完整的指代成分系统,其基本语义特征是在语篇语用过程中获得的、具有衔接和连贯作用的经验和人际语义信息。

第三,前面说代词是一个语篇概念而名词和动词等实词则是句子概念,是从语篇语用过程说的,而不是孤立地从备选的静态系统的角度说的。

从语言学发展史看,词类的形成同时与句子切分(实词)和语篇切分(代词、连词、介词、冠词和部分副词)有关,而从语用角度来复位和还原词类的功能属性,正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因此,代词立类的基本依据是代词在语篇语用过程中的替代作用,即跨越句子范围代替别的成分从而发挥相应的语义功能,包括有定代词表达的已知信息与不定代词(疑问代词)体现的新价值。

首先,代词与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一样,均具有所指功能。

但这里说的所指功能,不仅包括学界常说的经验特征,也包括相关人际特征(如纯粹的人际性成分“幸运”和“当然”所体现的特征)。

但代词和上述实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只涉及单一句子建构及其相关语义范畴;而代词的所指意义是通过代替上下文中别的成分来发挥相应功能的,从而确立代词的“已知性”和“非已知性”。

请看以下一组实例,它们涉及的“如此”,其功能是指向事物、行为、状态或程度的(张谊生2000将“如此”看作副词)。

(1)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
那个狭隘的天地。

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

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
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苇笛《为生活设定目标》)
(2)开着丰田轿车,用着东芝冰箱,享受着三菱空调,在惬意中,我们是不是遗忘了什么?
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下一代、再下一代呢?(彭瑞高《无言的课堂》)
(3)燕儿听了他师父不要他同去,便气得哭了起来。

周淳道:“你不必如此。

无论仙佛英
雄,没有不忠不孝的。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4)那人如此无理取闹,并且还在你面前乱挥拳头,你为什么不狠狠揍他一顿?(亚萍《心
就是力量》)
(5)詹斯现在正在四处筹款准备东山再起,但他感到,原来借钱竟然如此困难,没有一家公
司和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他。

(流沙《金钱只认得金钱》)
(6)究竟出了什么事,使得这个人的情绪如此颓败?(路遥《平凡的世界》)
“如此”在例(1)中是“因为缺乏目标”有的人一生始终走不出自个儿“狭隘的天地”这样一个事实;在例(2)中是指“我们这一代人”对日货的崇拜;例(3)中指“燕儿”“气得哭了起来”这一行为;而例(4)-(6)中的“如此”均发挥程度副词的功能,具有典型的评价性人际意义。

可见,“如此”这一成分具有可以指向任何事物、事件、性状或程度的潜在语义特征。

其次,从语篇级阶的角度看,“如此”(包括其他代词)的上述所指意义,不是它本身直接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语篇语境获得的。

换句话说,“如此”所体现的基本语义信息,是上述实例中被替代的那些词、词组/短语或句子所体现的具体语义信息,但它又是一个超越具体所指特征的成分。

当它在具体语篇语境中发挥指代功能时,其所指信息是阅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或相关语境、经过认知加工而推知的,因此,人们是调用“如此”这样一个被本族语者认可的成分,参照既有相关经验知识,来指称或代替那些在先前的句子中出现过、而现行句子即将要重复的成分,从而发挥相关所指功能。

当然,即便我们强调代词是一个语篇级阶上的概念,这并非否定代词同时具有句法功能;相反,它们同时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范围内发挥作用。

因此,代词同时具有句子级阶和语篇级阶的语法作用,但在这一前提下,其语篇属性是基本的。

于是我们有以下结论。

第一,代词同时具有建构句子并促成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作用;第二,它的基本属性是语篇语法性质的;第三,其所指功能以跨越单个句子的范围、以语篇语境和认知情景语境为条件;第四,所指功能既涉及经验特征,也可能部分或完全涉及人际特征;第五,代词不是代替别的词或成分的词,而是代替别的词或成分发挥相应功能的词,它是一个语篇概念,其指代功能是信息性(已知性和新价值),从而使语篇衔接和连贯。

上面论及的似乎仅仅关涉有定代词。

对疑问代词来说是否同样适用呢?
(7)当政治家在那里讲出一系列社会成就的时候,经济学家想的是:取得这些成就的成本
是什么?(郭梓林《成本、承诺、沉默及其他》)
如果问你这里的“什么”指代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它所指代的正是“经济学家”所寻求的答案,既然答案是未知的,该成分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未知信息。

当然还有代表方式的未知项“怎么”,代表人的“谁”,代表地点的“哪里”,询问原因或目的的“为什么”等。

为了讨论方便,这里将具有上述语用功能的“不定代词”(或疑问代词)直接称为新信息成分。

从所指的具体性看,代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间存在着抽象程度的不同。

代词所指能
力最大,专有名词最低,普通名词居中:代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而在所指的具体性上则相反: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代词。

三 代词的范围:典型代词及其过渡现象
据此,汉语的典型代词(以及语素)应该包括以下几组(另见孙德金1996:353带星号的词;对于8b,也见刁晏斌2004,对比赵元任2001:290-291;对于8e中的时间和处所等指代成分,另见王力2000:220-223,吕叔湘1942/1990:194-233)。

(8)a.我,我们,咱,咱们,俺;你,你们,您;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自己,人家,别人,
他人,旁人,大家,大伙儿,彼此,自家,自我,自身,自个儿,各自,各人,各个,一切,全
体,诸位,个个,其余,其他,余者,这么些,那么些;自,己;彼,之,其,人,者;这,这些,其
他,其它,其余,余者,有些,此,有的,全,全部,全数,全都,咸,全盘,全般;这,那,这个,
那个,这些,那些,此,互相,相互,本身,大都,大多,大半,全体,如数,悉数,统统,通通,
整体,之类,别的,旁的
b.进行,做,搞,干,整,弄,来,类似,相似,照样,一个样,如斯,如许,如常,然(所以
然),如此,这般,这么着,如许,那样,这样,这么样,那么样,那么着
c.别样,凡(年满18岁的公民),全(世界),整(套设备),前/头/第(三名),整个(儿),
此(处),诸(君),诸位(先生),各种,相似,一样,照样,同样,这么(多,庞大),如此,如
斯,类似,一样,任何,整体(水平),所有(代表),各色(人物),每(人),各(单位),这等,
那么样,这么样,这么些(同志),那么些(人),其他(人),某(单位),贵(公司),各(处),
该(生),本(人),我(方)
d.这么些,这么点儿,那么些,那么点儿,一切,一些,某些,个别,少数,多数,几个,好
些,各个,俩,都,全,诸多,仨,部分,某,有些,个别,件件,各个,全体,全部,所有(人),
如许(工力)
e.怎生,哪样,何等,何许,若何,何以,安,为什么,干吗,为何,为啥,何故,咋;啥,甚;
谁边,何处;谁,孰,何(人/物/处),哪个/位,什么,哪里,哪儿,哪会儿,哪样,哪些,怎,
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多么(好/坏);几,几许,几多,多少,好多,多会

f.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这阵子,那阵子/儿,那样,这样,这么,那么,如此,这般
第一类属于指代事物(包括人)的代词,与此相对应的非语篇级(句子级)语法范畴是名词,所以赵元任将这一类代词称为“代名词”;第二类属于代替事件或性状的,与此相对应的非语篇级语法范畴是动词或形容词,或称“代动词”和“代形容词”;第三类指代整体、局部或特定范围,与此对应的是形容词;第四类表数量,可称为“代数量词”;第五类表疑问;第六类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或因果,与副词对应,或称“代副词”或“指代性副词”(见赵元任2001:280-291;魏清源1996:57-58;据方绪军2002:262,黎锦熙和刘世儒1960曾有“代词性名词”和“代词性形容词”等称谓)。

不过从语用功能看,这些称谓均不令人满意。

本文将所有上引成分归入代词系统,它们与前述定义涉及的诸多特征相符合,都是典型代词。

例如,代表说话人的“我”在语篇开始的时候通常是认知情景性的,以便为语篇过程确立一个听话人可以推知和识别的出发点,新信息由此引入。

与此相类的是,“这会儿”和“这儿”等表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成分,也存在类似作用,因为两者之间有传承关系(见张惠英2001)。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成分同时具有一个词类以上的特征。

(9)a.此岸,此地,此间,此生,近况,当地,当口,当代,前期,外形,外在,外地,周围,四周,
对面,上面,上头,上方,前方,前头,前边,前面,前方,前列,其中,其间,中间,别处,最
后,里边,里头,里面,外头,外边,外面,后边,后头,后来,后面,后方,处处,到处,那边,
两旁,一旁,两边;前日,前天,昨天,昨儿个,昨日,今,当今,当代,当年,近来,当前,当
时,今儿,今儿个,今日,今天,当天,今年,眼前,如今,现今,至今,现在,明天,后天,从
前,先前,最初,后来,最近,从此,今后,后代(时间),对方,单/双方,单/双边
b.一贯,全面,全然,此外,那么,一般,时常,曾经,首次,随后,一度,一向,一时,这里,
那里,此时,此刻,此地,此后,此前,此外,另外,各处,其中,当中,之前,之后,之内,之
外,之中,从前,从来,从先,当初,当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百分之百,原原本本,一五
一十,连头带尾,从头到底
c.通用,新型
传统上人们将(9)a称为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9)b为副词;(9)c“通用”是动词,“新型”为形容词。

但根据前面对代词的功能界定,这里列出的这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指别作用,该作用主要是由其中那个具有指别功能的语素(重叠词有两个这样的成分)表达的,
“此”、
“昨”、
“当”、
“那”、
“现”,等,
“这”、
“外”、
“里”、
“下”、
“今”、
“前”、
如“上”、
“右”、
“左”、
“后”、
其中好些成分本身就是代词。

根据原型理论(如Taylor1995),(9)a可看作名词和代词之间的过渡成分,(9)b是副词和代词之间的过渡成分,(9)c是动词/形容词和代词之间的过渡成分。

总起来看,可以把所有这些成分看作是从句子级到语篇级的过渡性成分,这从一个侧面为语素—语篇连续体这一观点提供支持。

其中好些成分在名词词组中可作分类性的类别指示语,如“这里里外外的事情”中的“里里外外”,“前面的那些树”中的“前面”(见Halliday1994:180, 184-185),这一点需做进一步探讨。

但我们不能据此把代词和副词混为一谈,如“这孩子多么聪明”和“那我们走吧”中的“多么”和“那”不应该看作代词,而应该分别看作纯粹的副词(即程度副词)和连词(对比张静1987:266)。

下面这些成分都是副词:完全,全然,截然;彻底;只,单,独,光,就,仅,徒,惟,惟独,偏偏,独自,仅仅。

至此,我们从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及其语义功能的角度论述了代词立类的依据,并以典型性为着眼点重新确立了代词的范围。

我们还需要从语义功能上对汉语的代词系统做出描述。

不过,鉴于代词的人际语义功能很复杂,下面侧重从经验意义的角度进行。

四 从语义信息看代词的分类
从代词的称代作用看,代词可分为两类:已知性成分和非已知性成分。

因此,吕叔湘(1953:47-48)将汉语的代词分成三个小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做法值得商榷。

我们看不出这样划分的依据,因为疑问代词中也有指代人和物以及用来做泛指的成分。

倒是他根据布龙菲尔德描述的两个大类(有定和不定,最早见Bloomfield1997:251)与这里的讨论有关。

前面提到,代词是一个可以在语篇语境中代替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其他单位成分行使相关职能的词类,因此,既然实词划分是以语义特征为依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代词。

这样,传统的人称代词的全部和那些指别事物的新闻性成分就可以单列一类,其功能是指别“事物性信息”(information of thing)。

当然,这些成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首先是指人和非人,其次是各自的次类。

用传统方法区分的第一、二人称代词没有什么问题。

但也可以按言语角色来划分,即将上述成分划分为言语角色成分和非言语角色成分,后者包括我们常说的第三人称以及指别任何事物的指示代词。

这样划分除了言语角色这一依据外,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人们所谓的第三人称代词与指别事物的指示代词的渊源关系。

学界大致有三类看法。

一是先有指示代词,然后逐渐从功能上分离出第三人称代词。

这是流行的观点。

二是在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范畴和非人称的事物性范畴是由同一类代词指别的:“上古汉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身代词的区别”,即“彼”、“是”、
“此”、
“其”、
“之”等“古指称词”,“是后来的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共同祖先,但它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姚振武2001;也见李功成1997)。

三是综合两种看法。

徐丹(1989)认为(按徐文:P3指第三人称代词,P1和P2分别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他”包括现今所有第三人称代词):“汉语在P3‘他’真正成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前,是由一系列指示代词来替代P3的,换句话说,在古汉语的代词系统里,P1、P2形式繁复,而P3却一直是一个空白,由形式各异的指示代词充任P3。

一般语言学家们认为,直至唐代以后,‘他’才逐渐变成真正的P3。

汉语中的P3‘伊’和‘渠’就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来的”。

并根据文献指出,英语和俄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均来自指示代词,法语的第三人称是从古拉丁语的指示代词经由古法语派生来的。

他还转引了郭锡良(1980)的看法:“在蒙古语及朝鲜语中,P3与指示代词完全同形,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明白是P3还是指示代词。


再看以下这段话。

其前一部分是法国人W.Bang的观点,随后是吕叔湘据此对汉语代词的总结(吕叔湘1985:187,着重号系原文所加)。

初民先有指示的概念,后有三身的概念。

第一身往往跟近指代词同源;远指代词又分为较近较远两类,前者大多跟第二身相关,后者大多跟第三身相关。

汉语里只有第一身代词跟指示代词没有发生过关系。

古代多借指示代词为第三身代词,如之原来是近指代词,其原来是指(较近的远指)代词,彼原来是远指代词。

中古时候这个第三身代词的系统崩溃了,他字由另一途径来填补这个位置。

同时,远指代词也跟第三身脱离关系,彼完全让位给跟第二身有关系的那……(其字系的指示代词还留存在许多方言里。

)
其实,“这”或“那”在特定场合下均可直接指代第三人称范畴,英语也有类似用法。

(10)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

(汪曾祺《受戒》,《北京
文学》1980年第10期)
(11)This is the little girl respecting whom I applied to you.
据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第三人称代词和指别事物的指示代词(后者姑且称为“物质代词”)合为一类,即“非言语角色成分”。

下图是有关事物性代词的系统模式。

言语角色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非言语角色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物质代词
当然,仍然有保留“指示代词”这个术语的必要,因为在表示与人称无关的所有已知性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