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与变》-水墨绘画创作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附,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将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瓒、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20世纪中国画现实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以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水墨人物画为例

20世纪中国画现实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以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水墨人物画为例

1 895年徐悲鸿 出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镇 ,其父徐达 章是 当地 名画家 ,9岁徐悲鸿随父 习画 ,临摹吴友如 《点石 斋画 报》,1O余 岁即能为 人画 肖像 ,1916年经 介绍拜 康有 为为 师 .学习书法 。遍临碑帖 。传统 人物画和书法修养在徐 悲鸿 的水 墨人物画 中有很明显的印记 ,他把素描造型放在 人物头手的塑造上 。运用 勾线晕染出 结构 块 面 .使坚实造 型在细致线条与晕染 中栩栩如生 。躯体则 以穿着 的衣衫为 主要 内容 ,线描 在此 唱主角。通篇 的画法是和谐的 。
具体来看 ,古 代人物画为 2O世纪水墨人物画现实 主 义创作提供 了优秀 的传统 :一是应 物象形。2O世纪之 初 , 引进西方 写实 主义 ,同时亦 看到南北宋 及元初 的写实传 统。细节 的真 实是 写实 的基本 因素 ,细致入微的标准在于 形象内在 本质 的表现 。传统 中形似 ,是有所选择 、提炼 、概 括的。二是传神写照 。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意义在于触动我 们内心的情感 ,唤起共鸣 ,在人物造型的实写 中 ,渗透着深 沉的真情 。传神让外形的写实贯 注了精神 的力量。三是骨 法用笔。现实主义 的中国画创作有其特有 的笔墨语言 ,笔 墨的样式在不断拓展 ,坚守传统 的精髓 ,守住笔墨 的边界 。
部 的外表 而言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一个 人的精神状态与其 内心 的思想活 动和整个形体 的运动是分不开 的。”②‘‘即使 在一些衣 纹的起伏变化 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它在造型上 的 重要 地位 ,或有意无 意地 不适当地取 舍 ,则感到形 象之不 足 ,精神也就难以充实和连 贯。” 人在任何状 态中 ,精神 本质和 内心感情都取决于 眼神的精确描 写(不 同眼神 的表 现 。主要在光色的清晰或模糊以及眼形的大小 等)。”@蒋兆 和 的水墨素描 的发 展 .朝 着强化 中国画笔墨之 道 ,强化传 统传神之道的方 向。

当代水墨两难问题的讨论及其实质

当代水墨两难问题的讨论及其实质

当代水墨两难问题的讨论及其实质当代水墨两难问题的山水画讨论及其一般性本文关键词:两难,水墨,实质,当代,讨论当代水墨两难谈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实质本文简介: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水墨艺术,可以发现当代派别水墨中的众多流派如现代水墨、实验水墨等困境在其发展历程中都出现过所谓的两难命题。

对此许多艺术批评家草拟了很多看法。

但是,当我们梳理艺术批评家们关于两难命题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时,却两难这些评论并没有向我们揭示出真正阻碍当代水墨发展的发现命题。

一、当代中国画两难话题当代水墨左右为难两难问题的讨论及其实质本文内容:回顾20世纪90七十年代以来的当代水墨艺术,可以发现当代水墨中的许多众多流派如现代水墨、实验水墨谬误等在其发展历程中都出现过所谓的两难命题。

对此许多艺术批评家提出了非常多看法。

但是,当我们剖析艺术批评家们关于两难命题的评论时,却发现这些评论并没有经济发展向我们揭示出真正阻碍当代水墨发展的两难命题。

一、当代水墨两难焦点话题的源起当代水墨的两难这一话题最早是由艺术批评家顾丞峰在'96·研讨广州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现代水墨的两难》中引出,他认为看来国画艺术的两难状态在于:“既要舍弃传统又要反笔墨中心主义。

谈水墨,必须与传统式发生联系,也就是笔墨中心主义,如果不谈笔墨,现代水墨只能向抽象发展战略。

”顾丞峰的这一观点水墨作为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形态的角度出发来提出的,其言下之意是认为,既然是谈水墨,那它就必须与用笔传统的笔墨发生联系,放下笔墨后的现代水墨只能是走向抽象水墨的狭路中。

之后,顾丞峰又在《关于水墨的不可替代性》一文中对现代水墨的两难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现代水墨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坚持到底继续坚持传统的‘笔墨中心主义’立场,那么面对笔墨已呈固化取向的所指和精神倾向,其可供发展的余地十分有限,且极容易落入‘现代观念+笔墨处理=现代水墨’的误区;另一方面如果放弃‘笔墨中心主义’的立场,现代水墨只能向抽象水墨的方向发展,这是唯一外延在内涵和外延上兼具一致性的选择,而这一点又为不少实践者所不愿承认。

4水墨探索

4水墨探索
水墨探索
新会实验中学 肖伟
新会实验中学美术老师 肖伟
看图猜物体
象……
壹 绘画是画家制造一些“迹象”传达给观看 的人,给观看者一定的视觉刺激从而形成感觉 和想象。
贰 “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钟孺乾
叁 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张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感受。
肆 很多物体的纹理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悦目赏心

更有一些当代艺术要求走出沙龙,
走出画框,所以出现装置,行为、 表演、影像各种各样的形式,综合 性的形式。
《 空 间 流 》 胡 又 笨
将作品越出画面,向空间蔓延,使其消失在自然中,从而 使之天人和一、古今合一,蕴涵着对新、旧文明的批判、包容 等诸多学术意义。
《 葵 花 宝 典
》 戴 耘
将先排好的画面、文字按顺序在魔方表面贴 上,让现场观众进行游戏操作,展现水墨的 “公共性”。
总结
这一堂课老师带大家可以这样的 去观看和解读绘画,可以这样去尝试 “玩”一下艺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 生活中更多地去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
谢谢大家!

玩艺术
下面我们来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来创作这些作品的。
准备材料:
各种纹理的物体5种以上(如树叶、 布料、纸巾、硬壳纸等吸水材料),毛 笔一支、盛水器一个、装墨碟子一个, 洗洁精一组一瓶,食盐一组一包,墨汁 一组一瓶。
示范洗洁精冲洗墨的技法 。
第一步:制作“迹”
利用水冲墨的效果和你所带的 物体,在宣纸拓印、冲洗、渍化、 喷洒等制作 出你所需要的痕迹。
第二步:联想“象”
观察一下你的画面会给人带来 怎么样的想象空间,再顺着你的想 象在画面上增加或者减少“迹”, 让它更能表现出你的“象”,完成 画面。
学生作品

实践与感悟——水墨画创作笔记

实践与感悟——水墨画创作笔记

须 服 从意 象 绘画特 征中的规 律 , 成 为融 合 这
独立 的形式审美韵 味就弱了, 也就 是中国画笔 墨 的味没 有 r , 味没 r 也就 是 中国 的笔墨精
神 不 见 了。因 此 要 想 突 中 笔 墨 精 神 , 又 不
具 象、 意象、 抽象。 这三种类别基本上覆 盖了从
对 写意 水墨画来讲, 首先 是界于主客 观 之 间的意 象绘 画特 征 是它 的基 本立 场 , 这 里 的造 型 既含有 对真 实客 观 的塑 造 能 力, 也 包 括有主 观 臆 想 的想象 能力, 但 是这 个造 型 必
想, 都是 被动 的。 一旦处 于被动 状 态, 笔 墨 的 精、 气、 神就消 失 , 人们欣赏到的不是笔墨 的 情 趣, 而足通过笔 墨材料塑造 的客观物象, 或 者 是没 有笔 墨形 式感 的主 观 物象 , 笔 墨 相对
我 这 里 强 调 的水 墨语 言 是 指 带 有主 张 中 围
水墨 画精 神观 念 , 所 以这 里我 们着 重谈 沦的
“ 写意 水 墨 造型 ”就 足指 中 国绘 画精 神里 的
水墨语言 范围。
须将 客观的或者主 观的物象形状 加以 “ 变” 形
直至“ 造” 形, 使其适 应你的笔墨 形式 构造, 这
冈此, 写意 水墨画 白 一 先 是如 何将 自然 物象 的特 概 括、 提炼 , 使其适 应你 的笔墨形式 感
掏 造。通俗地 讲, 就 是塑 造 画面形 体 中, 笔墨
但是 为 什么很 多写意 画画 的都大 同小 异
呢 因为 他们没有意 识 到写意画 当没有 j , 个人
要讲究 意味 , 要 有语言 的形 式美。 没有这 样一
宁圉訇胃 ・ 曩 # 当代艺术家

从“写实”到“写意”宋元山水画文人情怀

从“写实”到“写意”宋元山水画文人情怀

演变过程分析
宋元时期,山水画从“写实”逐渐向“写意”转变,这一过程受到文人画的兴起和 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早期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注重形似和细节表现;而文人画则强调画家的主 观情感和意趣,注重笔墨和气韵的表现。
文人画的兴起推动了山水画的变革,使得画家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的艺术手法
01
02
03
运用笔墨
文人画注重笔墨的运用, 通过笔墨的变化和运用, 表现出画面的形象和意境 。
简练概括
文人画注重形象的简练概 括,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 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神韵 。
追求创新
文人画追求创新和突破, 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 表现手法,使画面更加生 动和富有表现力。
05
从“写实”到“写意”的演变 过程与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文人画家的思想、情 感和艺术观念,探讨其与时代
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宋元山水画与其 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 、书法等,以更全面地了解
其艺术价值。
关注宋元山水画的传承和创新 ,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 展变化,以及与现代艺术的相
互影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写意风格的山水画往往构图简洁,意 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写意风格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笔墨 的变化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代表画家
黄公望、倪瓒、王蒙等。
作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富春山居图》、《六君子图》、《青卞隐居图》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元 代文人画的写意风格,笔墨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分析这一转变背后的 文人情怀和艺术追求

水墨研究报告

水墨研究报告

水墨研究报告水墨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技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和文化的瑰宝。

水墨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究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和技法,从中挖掘出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创新。

水墨研究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也对现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内容:1. 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追溯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先秦至宋朝的水墨画法、题材和风格变化,探讨不同时期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2. 水墨画的技法研究:研究水墨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表现技巧,探讨主要画家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传承。

3. 水墨画的艺术欣赏:分析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点,研究水墨画作品的构图、线条、墨色和用墨技法,探讨不同题材画作的意境和审美效果。

4. 水墨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水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阐释水墨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示,探索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继承与创新。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学者研究成果,对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和技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2. 实地考察法:参观水墨画展览、调研水墨画家的作品、深入了解画家的创作背景和技巧。

3. 文化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水墨画作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了解不同绘画传统对水墨画的影响。

4. 实践探索法:结合学习传统水墨画技法,通过创作实践来理解和体验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四、研究成果和意义:通过水墨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水墨画的认识和欣赏水平,对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水墨研究也可以丰富学术研究领域,使更多学者和艺术家投入到水墨研究中,为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实验水墨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

实验水墨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

【中国美术研究】一、实验水墨的初步创新(一)实验水墨的概念什么是实验水墨,这个概念的本质是水墨,实验是他的一个方法,是指一些不在传统水墨绘画技法之内的创新画法,但总体来说是包含在中国水墨画的一个大框架范围内的。

黄专与王磺生在1993年第二期《广东美术家———实验水墨专辑》中最早提到“实验水墨”这一概念,当时的“实验水墨”指向比较宽泛,没有准确清晰的概念。

从国内艺术家的作品来看,田黎明、石果、党震、姜永安等以人物、山水为表现对象的画家的作品可以算是实验水墨的代表。

国外的艺术家吸收借鉴中国画特点的作品也可以给实验水墨创作带来启发,马琳·杜马斯的绘画艺术有中国画的飘逸和通透,采纳西方当代艺术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对艺术家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考察。

“八五美术新潮”后的水墨画分为三种形式走向:一是继承传统的笔墨派,二是多借鉴学习的学院派,三是敢于创新的实验派。

三种方向都属于水墨画的语言体系,应顺应时代,结合三种体系,让水墨画多元且富有活力。

(二)实验水墨在写意人物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实验水墨具有当代性、先锋性和试验性,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实验水墨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随时更新的。

当代的思想有了更新,就可以运用到实验水墨的创作实验当中;技术材料上有了新的东西,同样可以根据需求运用于作品的画面当中。

总而言之实验水墨是为中国画的创作来服务的,中国水墨画要想被世界艺术家们欣赏,就要做好水墨语言艺术的实验。

通过分析实验水墨的代表画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中国的实验水墨在思想上和材料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画家姜永安多年来通过实验水墨在中国水墨人物创作道路上不懈探索。

这些探索展现在画面上多是围绕水墨语言和肖像完成的“水墨写真”。

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主旨,可以称之为“人文现实主义”。

中国人物画自古以来都以工笔画法居多,写意画法寥寥无几,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相较于古代来说较为丰富,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在思想概念方面也不拘泥于单纯的一个阶层,但是,过多的绘画作品多以唯美的形式展现,缺乏了一些社会该有的全面表现。

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

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

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摘要】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并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

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墨色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水墨画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西方艺术元素并与传统技法融合。

这种融合为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展现出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本文通过概述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探讨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以及传统技法对现代水墨画的启示,展示了中国水墨画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要性。

展望中国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对水墨画表现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为水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现代水墨融合、艺术发展、传统与现代、独特价值、创新与传承1. 引言1.1 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水墨画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水墨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岩画和殷商时期的bronze 犍,但正式形成并独立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则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水墨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画之魂”。

水墨画通过运用水和墨的特殊质地和表现力,以及纸的吸墨性和质感,使画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水墨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技法,如点、线、墨、韵等,这些技法在水墨画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现代水墨艺术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融合了西方艺术元素,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使水墨画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2 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的特点1. 墨色运用:水墨画以黑白灰墨色为主,通过变化浓淡、干湿、浑浊、透明等表现方式,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墨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含蓄内敛、沉静悠远的特点。

实验水墨

实验水墨

世人对当时实验水墨的评价:

易英 :强调底线的人对实验水墨是抵触的,为实验水 墨规定了一个范围,这样的实验水墨是没有意义的,这无 非是探讨一种笔墨游戏,就像新文人画,我们从来没有把 新文人画放在实验水墨里面,因为它缺乏一种态度,缺乏 一种精神,缺乏一种文化批判的思想和意识。从另外一个 角度来看,极限是针对实验水墨而言的,一种自由的创造, 实际上也是从水墨画的本质出发的,不过是把这种本质与 个人的和个体的生存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笔墨的语言服从 个人的需要,一旦语言与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可能会 牺牲语言来表现个人。
刘子建:生于1956年 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曾任第一届南京水墨传媒
三年展傅抱石奖评委。 现为深圳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 生导师, 中国室内设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格丰艺术机构学术顾问。
张羽:字郁人,号石雨
1959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市,
198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
2002年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 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客座教授。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北京。
概念:实验水墨是一种形态??
借用皮道坚先生在其《实验水墨回顾展缘起》中阐 释 说 : ‚ ‘ 实 验’ 一 词 包括 ‘ 表 现性水 墨 ’‘ 抽 象 水 墨’‘观念水墨’乃至‘水墨装置’在内的各种现代水墨 探索的精神特征的一种概括。简言之,实验水墨只是借用 传统中国画材料与工具,创作出与传统水墨画艺术观念、 表现语言和展现图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而反映出当 代人的社会生活。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
毕业院校 中国美术学院
是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
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他把错位、肢解的书法

笔墨情趣与影像呈现: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困境及蜕变之策

笔墨情趣与影像呈现: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困境及蜕变之策

14HOT TOPIC 专题·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谈起中国传统动画,永远绕不开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水墨动画。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成就了一代热爱动画创作的艺术人。

但在3D动画逐渐风靡的当下,无限逼真的仿真影像美学,使中国当代水墨动画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亟需探索蜕变之策。

一、传统水墨动画的笔墨情趣与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水墨动画,是基于“让水墨画动起来”诉求下的一种民族心理表征。

在绘画性上,突破了当时西方主流动画的“单线平涂”技法,以中国画的“水墨”技法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追求传统文人绘画的“笔墨情趣”,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成就了中国水墨动画的辉煌历史;就电影性而言,受限于当时国际通用的动画工艺,无法解决动态的虚实关系,但满怀中华民族精神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者们积极探索,影像呈现和电影叙事的技术有所突破,虽不完善,但瑕不掩瑜。

(一)文人情怀与笔墨情趣传统水墨动画通过承袭国画的绘画程式,延续水墨画的写意观,不仅表现文人画的笔墨情趣,更体现家国济世的文人情怀。

中国水墨动画借鉴并吸收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艺术,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创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手绘水墨动画。

从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到最后的唱响《山水情》(1988),每一部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大写意,用富有文人画的笔墨情趣,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文人情怀,让世界感受中国的艺术魅力。

文人情怀和笔墨情趣依托于中国画而为世人所知。

北宋苏轼首先提出“士夫画”的概念,并在一段画跋中写到:“观士人画如阅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1],强调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①的中国画笔墨情趣,即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内在修养,通过笔墨呈现在画纸上。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怀有济世情怀和家国情怀的特殊群体,以书画为媒,吟诗作画,用笔墨寄情,以抒发内在的真情实感。

“水墨变象”解

“水墨变象”解

“水墨变象”解作者:钟孺乾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8期文/钟孺乾从创建形象的意义上说,绘画乃是改变物象以适己意的行为。

所以,一切绘画都是“变象”的。

虽然如此,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绘画种类不同,个人风格不同,因而在改变物象的程度、理法和品鉴等方面存在着几乎无限多的讲究。

中国水墨从古至今有漫长的历史和渊深的内涵,其讲究较其他画种尤甚。

今天的中国无人不知绘画是“造型艺术”,而造型能力在于“写实”,本土语言的“造象”和“变象”概念反倒陌生。

所以在水墨中谈变象,首先就要正视这样一个被扭曲了的背景和现象。

我的变象说始于迹象论。

在《绘画迹象论》①这本书里,我把绘画的视觉元素归结为“迹”与“象”,把绘画的工作过程表述为“落笔成迹,因迹生象,由迹象而有所表达”,即“迹+象+x=画”。

在对“造象”问题的系统阐释中,提出了“变象”②的概念。

不过,《绘画迹象论》侧重于“迹”概念的推介,因此,有关象的构造规律,尤其是有关变象的理论和实践,未能尽述。

实际上作为绘画本体构件的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象的变异问题既是当代艺术的探索课题,更是未来艺术(尤其是未来水墨艺术)的本体核心。

公元6 世纪在中国诞生具有非功利、纯艺术特征的水墨画,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超前,而且超凡的事件。

虽然水墨降生在唐代,但它的根却扎在公元前5 世纪春秋时代的哲学思想。

一种绘画形式,始终与文化哲学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和自然的存在状态联系在一起,始终把创造形象和改变形象联系在一起,跨越久远的时空而一脉相承,这难道不是奇迹中的奇迹吗?何以水墨画的奇迹只能在中国而不能在别处发生呢?又何以水墨画的文化秉性渐渐不能为现当代社会文化所兼容呢?水墨的天然变象品格何以要屈就西方写实造型而一再被改造呢?水墨的未来价值是否有必要重新论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在专业之外,在世界尚未省悟之前,中国人应该率先省悟。

中国艺术正悄然发生着难以描述的改变,如果勉力描述,我以为有一个隐约的趋势:找回文化尊严。

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的转换思考

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的转换思考

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的转换思考作者:胡朝松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4期摘;要:山水画对景写生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的转换。

山水画写生不仅要担负着收集创作素材、表现自然物象的功能,同时还要承担着发现自我语言、表现笔墨情感、创造新形式的功能。

在写生创作中,如何从自然之象转换到画中之象呢?文章将通过“体验物象”“情感酝酿”“笔墨表现”这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究。

即古人在艺术创作中所谓“胸有成竹”。

“体验物象”即为“眼中之竹”,“情感酝酿”即为“胸中之竹”,“笔墨表现”即为“手中之竹”。

从而在山水画写生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转换过程中做到眼、心、手三者的统一。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转换现实之景如何转换到画中之景呢?这在山水画创作里一直是历来画家探讨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相应的创作实践,为构建山水画的笔墨图式语言和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物象如何转换到画中之景的过程,山水画写生不像油画写生那么单纯、直接。

山水画写生不仅要担负着收集创作素材、表现自然物象的功能,还要担负着发现自我语言、表现笔墨情感、创造绘画形式的功能。

所以在写生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与西画不同,中国画先从临摹入手,一家一派慢慢地研习与积累,掌握传统笔墨技法后再图拓展,就如我们建房子一样要把地基打牢固才能把房建高、建大。

油画学习从写生开始,研究物象的色彩、明暗等关系,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性。

油画写生比中国画写生相对要简单容易把握些,学生只要找准物象的色彩冷暖、形状特点、明暗体积、明度纯度等关系就能表现好风景画。

国画写生则不同,国画讲笔墨讲气韵和格调。

这些都是我们要经过长年累月,慢慢地修炼,才能产生高超的笔墨品格,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驾轻就熟的笔墨系统。

创作出笔墨精妙的写生作品。

因此,现实之象与画中之象的转换是当代中国画写生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我们在对景写生中,如何实现现实之景与画中之景的转换呢?清代的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中国画写生创作的三个过程——体验物象、情感酝酿、笔墨表现。

实验水墨在新时期的探索与发展

实验水墨在新时期的探索与发展

实验水墨在新时期的探索与发展作者:张文娉王嘉伟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20 世纪的中国水墨绘画,一直在探索它的现代性发展,从黄宾虹、傅抱石、齐白石,到林风眠和李可染,他们都在不断创造中国水墨和当代社会的联系。

实验水墨从20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水墨艺术拜托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和写实水墨创作的影子。

本文将从实验水墨的开端入手,进行实验水墨绘画艺术进行阐释。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水墨抽象一、“实验水墨”之起20 世纪以来,水墨的危机无论是重大的社会变革还是重要的思想革新,在百年间,都给水墨在题材与笔墨的转型带来深刻的影响。

水墨,几乎可以映照出中华民族与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双重的他者”的处境。

水墨画领域从 20 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从写意到写实的变革,其先行者是徐悲鸿、蒋兆和,前者将西方的写实美术意识融入水墨创作之中,后者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写实的题材。

后继者有方增先、刘文西、周思聪等富有写实主义特色的水墨画家及同期和此后的一大批中青年水墨艺术家。

第二次形态转换发生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从传统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在不超越水墨材料的前提下融入现代思想与风格进行形式拓展和精神探索。

目前当代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既需要在逐渐融合的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又要在不断冲击的西方一是体态中把握住东方画家的精神维度,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文化对立又相对融合的格局之中,保护好水墨艺术的自身品质。

西方李小山在《末路》一文中所言:“当代中国画处在一个危机与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点;当代中国画家所经历的苦恼、惶惑、反省和深思折射出了历史演变的特点。

的确,要接受时代要求的挑战,是对当代中国画家的严峻考验。

”于是,自85新潮以来,当代水墨画家开始就不同的意识形态及各个层面拉起进行探索,尝试将现实生活感受融入到“水墨”之中,从而使水墨这一绘画语言从传统笔墨中跳出来。

中国画之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技法研究——以蒋兆和的《流民图》为例

中国画之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技法研究——以蒋兆和的《流民图》为例

中国画之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技法研究——以蒋兆和的《流民图》为例罗登祥【摘要】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在徐悲鸿和蒋兆和致力革新、改良中国传统绘画而源生创造出来的新画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方法主要吸收和遵循了西方写实性的素描法则,融西方科学的绘画理念和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为一体,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写实主义绘画风貌,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表现百姓的疾苦和欢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写实性【作者】罗登祥【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一提到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卢沉的《机车大夫》、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和刘国辉的《三秦父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力作。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绘画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也称为写实主义绘画,从理念上来说,现实主义绘画既是现实的,同时又是写实的。

现实主义人物画关注的是现实生活的本真,现实主义人物画立足于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人生,是以民众生活作为研究和表现主体的写实性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要求具有客观意义上的写实性,从视觉直观上来看,需要贴近客观现实生活的本身,这样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现实主义人物画对现实社会不仅有颂扬,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现实主义绘画的创始人、法国画家库尔贝打破了世俗观念,将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纳入到他神圣的艺术表现之中,使百姓的生活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艺术走向了普通民众,使民众对艺术有了近距离的了解,成就了人民大众的艺术。

库尔贝曾说过:“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由此可见他对艺术的严谨和对现实的尊重。

由意象到具象——水墨人物画造型转变的过程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由意象到具象——水墨人物画造型转变的过程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由意象到具象——水墨人物画造型转变的过程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墨人物画作为绘画的重要门类,其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从最初的以线描为主、简笔画为基础的风格,逐渐过渡到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具象绘画形式。

这个过程不仅是水墨人物画本身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方式的不断进化和变革,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由于水墨人物画以线描为主,因此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往往以简洁、略带背景草木为主,注重刻画人物神情、动态和精神特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水墨人物画的风格逐渐从单纯的线描逐渐转向具象绘画,即更加关注造型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更加注重表现人物肉体特征和器官结构,以及各种细节的刻画,使得画面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丰富,人物形象真实而有力。

本文旨在研究水墨人物画从简洁的线描到具象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在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推动其发展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水墨人物画从简洁的线描到具象绘画的转变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从“意象”到“具象”的转变。

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分析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原因,从形式、技术、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2.水墨人物画造型转变的意义。

本文将从群众意识、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探讨水墨人物画从线描到具象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升级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本文也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资料来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个人藏品和互联网等,同时,从学术界和艺术界选择多位权威专家进行访谈和交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三、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预计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清晰掌握水墨人物画从线描到具象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剖析这一过程的原因、表现形式和技术要素等。

和而不同——近二十年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之比较的开题报告

和而不同——近二十年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之比较的开题报告

和而不同——近二十年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之比较的开题报告写实水彩画作为一种绘画风格,自20世纪初期进入中国画坛,但在80年代之前,很少受到重视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艺术市场的不断扩大,写实水彩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风格之一。

近二十年来,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的画家通过探索不同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作品。

本文旨在探讨近二十年来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画家的作品,探究他们如何在“和而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目前,中国写实水彩画的不同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写实、抽象写实和风景写实三类。

其中,传统写实注重表现人物和传统文化,风格较为沉重;抽象写实则强调颜色和形态的丰富性,画面呈现出一种跳跃感;而风景写实则注重对自然和环境的表现,画面恬静、清新。

这三种风格各有千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在风格中混搭,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作品。

例如,胡泽民的作品浪漫而传统,徐冲的作品则追求形式和色彩的多样性,艾爽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

针对这一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对比分析近二十年中国写实水彩画的主要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写实、抽象写实和风景写实三种主流风格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探讨近二十年来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的发展方向。

二、分析各风格的代表画家和作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画家的作品,探索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方式、创作思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

三、探究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变化的原因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深入分析,探究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四、展望中国写实水彩画的未来针对当前中国写实水彩画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并探讨如何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中国写实水彩画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总之,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全面深入地探讨近二十年来中国写实水彩画的风格变化及其原因,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画家的作品,展示他们的个性化特色,从而为中国写实水彩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幼儿园大班教案《水墨故事》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水墨故事》含反思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水墨画的特点,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

2.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式创作水墨画,学习想象添画能叙述画面内容。

3.敢于大胆、自主地完成作品。

4.在创作时体验颜色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预备:1.水盆墨汁毛笔抹布砚台墨棒2.水墨画的幻灯片活动过程:一、熟悉砚和墨,观赏中国水墨画——你熟悉它吗?猜猜它会是什么?(出示砚的图片)——这个叫砚,也叫砚台。

那它又会是什么呢?(出示墨棒的图片)——这个是墨棒。

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知道怎样用吗?——砚台里加上水,再用墨棒墨一墨,水会变什么颜色?这个黑色的东西会是什么?——对了,墨汁有什么用?还可以用来做什么?二、播放幻灯片,感受中国水墨画——其实墨在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小伴侣们请看。

(观看幻灯片)——孩子们喜爱这些画吗?这些画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是的,我们中国的水墨画实在是太美了。

三、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小伴侣们请看这一幅画,它是用什么来画的?在什么纸上画的?画上墨的颜色有区分吗?——为什么有深有浅,谁知道这个隐秘?加水多,墨会怎么样?加水少或不加,墨又会怎样?——有深有浅、有浓有淡这也是我们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接下来在观看一个视频,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看到了什么?——刘老师把画面上的内容变到纸上了。

猜猜我是怎么变得?(出示自创的水墨画)四、学习创作,叙述画中的故事——现在请看老师是怎样变得。

用毛笔蘸上墨滴到水中,让它变呀变,急躁地让他流淌一会,然后把纸平放入水中,等待奇迹的发生。

瞧,我的奇迹发生了,把它平放在地上,把四周的墨汁擦干。

——我的故事在这画里,谁来帮我说说,你们发觉了什么?——我的故事在这里,你们的故事又在哪里呢?快快把它变出来吧!——现在请小伴侣介绍一下你画里的故事。

——你们讲得真好玩,把你们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添加眼睛、鼻子、嘴巴和花纹吧!五、作品观赏——幼儿共同共享画面里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實與變》-水墨繪畫創作研究盧瑞珽一、前言作者不斷地在美術館工作環境裡學習,並於假日閒餘常到郊外的溪山之間寫生,從溪流山林的客觀寫生,並融入佛學禪觀的意涵。

在表現上也歷經了師承畫風→抽象畫風→寫實畫風及近年的寫意畫風。

《宣和畫譜》記北宋‧范寬對創作上的看法: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

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

1范寬的創作體驗及過程是:師於人→師於物→師諸心,是由對外在的描寫及對師承的學習,轉而對自我內在的體悟。

也就是從客觀的學習轉變為主觀的創見,應該賦於性情的創作表現。

「實」:以系列性研究態度探討,針對溪石、溪水與梅等細心描寫,質感、體感與量感,帶有寫實性細膩的寫生表現。

「變」:運用大膽下筆,追求奔放且沉練的筆墨韻味、黑白虛實對比、誇張及簡練的線條造形表現。

作品內容方面,以近年作品整理成為系統分析如下:(一)以溪流水石、瀑布為主體,從「寫生」與「寫實」及「虛實相映」的「造境」表現。

(二)以梅花為主體「疏影舞姿」,從「繁」而「簡」的寫生與簡化表現。

風格上由「客觀」寫實轉向「主觀」的寫意造境的變化。

1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九冊,卷十一,《宣和畫譜》頁291,臺灣世界書局,1962.11。

二、清流幽境「寫生」方面,選擇:內雙溪聖人瀑布,烏來之烏來瀑布、信賢瀑布等實景進行寫生,呈現台灣本土之溪流水石瀑布的壯闊與妙境,表現幽靜出塵的意境,從傳統筆墨中試練出富有現代感的個人畫風。

(一)水石之造形實觀與造境(1996-2003年)針對水石方面的文獻著錄,在中國的畫論、畫訣上所錄甚多,舉北宋郭熙《林泉高志》為例:「水」活物也,其形欲靜深、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環、欲肥膩、欲噴礡、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魚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挾湮雲而秀媚、聯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貴周流而不凝滯。

2郭熙舉出了精簡而豐富的水與石的內容、形質、動與靜之態無不概括矣!在中國歷代畫家中有表現「溪石」的名家作品如:宋代李唐所作〈萬豁松風圖〉細密堅凝的體感表現,比較接近「實」的立體感描繪。

而清代梅清所作〈黃山十九景圖冊〉簡化為或圓或曲的形態,表現出創作者的「個性化」的變形畫風。

寫實之作品:如2000年〈紫石白水〉(圖1),細膩的筆觸與描寫石頭的堅硬質感及各種的灰、紫、赭朱及青苔的色調。

虛實相映之創作:清․笪重光撰《畫筌》王翬、惲格評: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

林閒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何從著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實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3運用「留白」與「虛」,表現虛與實的相對相生的視覺效果,及人對自然的「觀道」而寄意於畫裡。

2楊家駱編《林泉高志》頁9,藝術叢編第一集,宋人畫學論著。

3藝術叢編第十四冊,《畫筌》頁9,笪重光撰,王翬、惲格評。

圖1〈紫石白水〉2000年 69 × 66 cm圖2〈泉聲組曲〉2001年181 × 119 cm(二)水之靜與動表現山石為靜,水泉為動,古賢已有許多的佳作名蹟傳世,供我們學習參考,經過自身深入山林、溪谷的觀察與體會,總有異於古人的發現,進而運用素描去描繪,用切割拼組方式加以探索可能發展的時代風格及個人表現形式。

經過畫家的「心靜」的體悟,「手動」的活潑表現,傳達「山」與「水」,「動」與「靜」的形態。

1.泉湧飛瀑布之動/中國歷代有關「瀑布」之名家如:五代關仝〈山谿待渡〉細長的瀑布有如經過設計的垂鍊掛飾。

李可染〈百重泉〉深重黑墨裡顯出垂直式的插天白瀑。

黃君壁〈日暮歸橋〉淡墨抖筆鉤繪水痕動態,生動有聲。

2002年〈清涼谷〉(圖3)、2004年〈夜泉〉(圖4)從細膩皴染轉變到粗獷抖動,呈現不同的心境與畫風變遞。

2.清流碧波之靜與動/中國歷代擅畫「水」的名家作品如;馬遠用鉤線表示水波浪紋〈十二水圖〉及傅狷夫用花青漬染溪流潺潺流動的水紋〈福磯小景〉。

都是表現水流受到溪谷形勢及風吹波起的影響。

微微波動的清流,清澈可見底,2003年〈內洞清溪〉(圖5)碧綠無波無痕,試圖表現細膩的視覺形式,以呈現現代感的繪畫風格。

位於烏來鄉洼洼谷的內洞森林遊樂區,山岩造形之奇特,清水碧波之純淨絕俗,使人驚歎!形式與色調:溪流近處觀之澄澈見底,淡墨淡彩染之十遍以上,遠水呈碧綠色彩,綠加寶藍色層層輕疊而成。

以中小筆鉤繪石形,先中鋒後側鋒,擦染濃淡乾枯墨色,以求體感與質感:溪岸巨石奇岩,若龜、似鱷,伏於岸旁,激發觀者的無窮想像空間。

意境:岸邊石上一人,臨流獨坐,離煩俗、賞清境,參天道、悟禪機。

圖3〈清涼谷〉2002年 134 × 62 cm 圖4 〈夜泉〉 2004年68 × 41 cm圖5〈內洞清溪〉2003年 69 × 110 cm小結:1.溪石表現藉由現代攝影之利、西畫素描與色彩的訓練,融入筆墨的線質及皴、擦、染及「留白」的特性,表現「實境」的視覺效果;也顯示個人對自然的表現與傳統相異---青苔斑剝的石色、堅凝、蒼潤的質感。

2.瀑布溪流運用構圖各種方式表現:局布特寫、切割組合、虛實對比表現出現代畫風--透明感、速度感、真形幻境的氣氛等。

三、梅花「疏影舞姿」(2003-2004年)今年的年初目睹南投縣信義鄉風櫃斗的「梅王山莊」「聿仙山莊」的老梅曲幹,美不勝收。

(一)「寫生」之曲幹造形表現自古喜歡畫山川、花鳥自然的畫家,無不以寫生或寫意造境創作方式進行,這次的表現有幾件作品特色在表現客觀的形式之美,「遠觀」梅樹取其枝態,不同於近觀折枝畫法,取其枝幹具動態的造形之美,以「曲幹造形」為主軸(圖6)。

(二)「簡化」、「變形」的線性表現(一枝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記: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万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題畫梅》4。

經過「師人」、「師法自然」之後,再往「師諸心」的方向表現時,就不免要「去蕪存菁」,由「繁」轉「簡」一翻了。

4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轉載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頁80,江蘇美術出版,1985.01。

今年秋冬之時,觀賞董陽孜書法展「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對談」(圖7)深有所感,因而進行以書法線性畫梅的嘗試,稍有所獲。

線性的動勢、形體的簡化、主觀「誇張」的意象表現。

(圖8)小結1.在水墨畫的表現上,只繪畫性欠缺書寫性,對線條的各種特性無法善用,因此,再利用或再發展書法線性的特色,才能更風富繪畫表現的內容。

2.線性的特性可以從複雜的構成中抽離出,既獨立又有情性表達的豐富性。

由「繁」而「簡」,更可強調律動感、瞬間性,關注梅枝動態造形,再賦予擬人化的形態與懷抱。

3.作者將平常所探研的「禪學佛理」,寄於「以書入畫」的表現特性中,亦可「以畫入禪」,表現主觀與客觀的契合以及藉物抒心的妙行。

作品6 〈清新〉 2004年 69 × 138 cm造形:梅幹斜攲呈「S」造形,曲扭迴折,與水浪微波「﹏」形的橫枝交錯共存。

濃與淡、曲與斜、聚與散的交錯之下,分割成各式的大小幾何空間。

筆墨:枝細墨濃,較為剛勁的線條,粗幹墨淡,則有柔潤的質感。

意境:墨色淡雅溫潤,有如山林黎明之初的早晨,霧氣與水珠尚未散去之時,薄霧間伸展自如,淡雅中露出清新的氣質。

圖7 董陽孜書法「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圖8 〈一枝梅〉2004年 24 × 26.5 cm透過對草書的感動,簡練的線性表現及律動感,將其特性運用於畫梅樹的枝幹上,造形去繁從簡,在單純的行筆間,當下可以直書性情,不亦快哉!形式:可以各自獨立觀之,以線條動勢分析之。

左上圖:經過上下左右的穿插,構成了「#」字型造形。

左下圖:一筆而成,線條迴轉,如「6」、「9」之形。

右上圖:弧形向上升、360度迴轉、往下垂再升起。

右下圖:單線急走間帶轉筆動勢,如蛇似浪,粗細變化極大。

色調:墨色隨勢任運,飛白處即老幹,淡墨溫潤如玉之質,濃淡強烈對比,顯出前後空,梅花一點或數點,冷中驚豔。

意境:統觀之,無拘無束,姿態各自伸展;迎風搖曵,起伏不定:不約而同,朝向陽光,爭個紅冠掛頂。

四、省思與展望創作方面(一)表現形式:多「寫生」可以發現更多自然的特徵與特質,以細膩或「寫實」、「超現實」等各種形式去表現,皆無不可。

用虔誠的心,深入探研仍有可觀之處。

(二)創造力:創作內容可以「入古」也可以「出今」。

「入古」/即吸收古文明的精華,如詩意、禪意、書法特質等為境界内涵,表現形式上的筆墨韻味、構圖造形、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等都可以善加引用發揮。

強調東方藝術特色,豐富水墨繪畫優雅的、細緻的、象徵的意涵。

「出今」/即發揮「想像力」,運用「實境」又超越「實境」的表現力,繼師承之後,再往前跨進,努力超越自己的表現習慣;可以運用「增」、「簡」、「變」的各種方向去創建,從一個點發展到無限的可能空間。

水墨繪畫的未來的發展性因為大環境的變遷推移,在台灣水墨畫在當代繪畫已經變成「非主流」的地位,未來且須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勢競爭,也惟有從創作者一個「點」努力於創新風貌之外,更須團結合作,推行各項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形成「面」的影響力。

才有可能在強勢的「多媒體」、「錄像藝術」、「裝置藝術」等多樣材質與強烈光影聲效之下,仍能表現出水墨繪畫的一片無盡空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