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国内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国内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一、教育思想美术教育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美国美术教育家查普曼的研究, 19 世纪及其以前的西方美术教育, 目的在于传授绘画技能。

到20 世纪初期,人们的认识有了变化,美术教育除了是手工技艺的传授和对传统的保持外,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提练。

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活动进行自我表现从而将艺术与个人联系起来;在40 年代,由于艺术介入了日常生活,以鲍豪斯为代表的西方美术教育,便以体验物质材料为目的,而世界大战又使艺术染上了政治色彩。

二次大战结束后,与经济复兴和国家重建相伴随,美术教育在50 年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进入六七十年代,美术教育的目的愈加社会化,艺术被泛化为普通的文化遗产,并与社会秩序建立了联系。

80年代的“综合美术教育”观点源于普通美术教育,它将艺术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对这个系统的全面掌握,这个系统的几大部分分别是:艺术的文化背景,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审美哲学,艺术的批评理论,艺术的生产行为.按照查普曼的观点:西方美术教育在本世纪主要有三个基本目的:一是个人愿望的满足,二是文化遗产的传递,三是艺术社会角色的确认。

在这里,19 世纪及其以前所看重的技能传授已非常不重要了,虽然“综合美术教育”的理论给了技能传授“一席之地”,但它强调的是生产的行为和生产的过程,而不再仅仅是生产意义上的技能传授活动,也不再仅仅是作品的制作本身。

按我们过去的艺术哲学,文艺有三大功能,即教育作用指政治思想教育、认识作用、审美作用。

西方现今的艺术哲学普遍将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合二为一,审美作用则是令其生效的媒介。

但是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美术教育,今天的西方艺术哲学都认为,艺术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作用,即传达与传递作用。

若无交流,前述几个作用便无从谈起。

国内强调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而无从谈起。

国内强调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而西方强调“启迪”。

儿童美术教育概述--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育概述--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育概述--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儿童美术教育概述--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对儿童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中,通过对不同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艺术理念的探讨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 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在美术教育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美国的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韩国的美术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德国的美术教育则注重实践能力和艺术技巧的培养。

这种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参照和借鉴,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以Finland为例,他们提倡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美术,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自由表达。

而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通过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结合当下的教学实践,开展更符合儿童特点和需要的美术教育。

3. 艺术理念的转变在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中,艺术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新西兰的美术教育提倡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拿大的美术教育则重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注重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和表达自己。

这种艺术理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更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环境。

总结回顾,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拓展了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和学习国外的美术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美术教育。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一、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一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

他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儿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的道理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信服。

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

画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本方面。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Array尚未分化的反映。

例如,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

“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

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

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

然而这还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

毫无疑问,儿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画在纸上的东西。

当儿童发育到一定年龄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的不同,并能注意到自己熟悉的那些事物身上的微小变化,然而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是一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一般性的东西。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

因而,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儿童致力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儿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而导致的忽略画面整体关系的表现方式。

大班幼儿绘画构图情况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大班幼儿绘画构图情况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大班幼儿绘画构图情况国外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表明,幼儿的年龄对画面的形象分布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形象分布是绘画构图的重要元素。

形象分布反映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关系和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分布方式有着鲜明的直观特征,反映了幼儿空间概念的不同水平。

按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把幼儿绘画中的形象分布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零乱式。

零乱式构图是指幼儿画中的形象不做空间安排,只是随机地把物体分布在画面上,画面没有上下之分,更无前后之别。

这一时期幼儿在作画时,常常将画纸转来转去,哪里有空就在哪里画,而不像成人或年长的孩子那样把画纸固定住;按统一的方向去画。

因此,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常常看到所有的物体都是横七竖八的,失去了原来生活中的方向和秩序,有的头朝上有的头朝下,还有的歪躺着。

这时的幼儿还没有空间方向上的概念,绘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游戏,他们更多地是满足于绘画的过程,画面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想画的东西都画上,把画纸都填满。

3.5岁左右的幼儿其构图方式便具有这些特点。

2.并列式。

幼儿在4.5岁左右出现并列式的构图方式,它是幼儿构图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并列式的构图,由一个我们称之为“基底线”的记号表现出来。

从这时起,儿童用一种普通的空间关系来包含各种事物,把所有的东西(物体和人物)都放置在基底线上来表现。

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与基底线垂直,头脚一致地竖立着,形象之间开始有了上下一致的方向。

这种构图方式意味着儿童开始有了一种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的意识,同时也标志着儿童有了把物体加以相互关联的能力,具有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方向性。

在这种构图中,幼儿将物体并排摆在一起,代表生活中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物体。

这时的幼儿在作品中已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意识,我们看到,他们常把太阳、鸟、气球画在纸的上方,把小草、小鱼、小河、小花画在纸的下边。

但是这种构图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出物体的远近、前后,因此有的学者把这种没有层次感和深度关系的构图方式称之为“垂直式”或是“竖式空间”的构图方式。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_续_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_续_

的要求。

因此,只有在对儿童有更多的认识,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处理好诸多矛盾,理清思路,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操作模式。

主要参考资料:¹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37页º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编:《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18页»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¼同»,第34—35页½同¹,第237—239页¾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1995年(未发表)¿刘焱:《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思考》,学前教育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编,1992年10月(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94级研究生)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续)王 冰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

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郭绍纲、范凯熹著的《美术教育方法论》等。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如下:1.陈鹤琴(1892—1982)的论述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记述了自己运用日记观察方法对自己的大孩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少年时为止进行的连续积累和研究情况,总结了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规律。

(略)2.陈之佛(1896—1962)的论述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之佛1934年在《教育丛刊》第1卷1期上发表的《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错画期——约自2岁开始,3至4岁最为显著,直至5岁还残留着。

当代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1·本章探索的问题1.学校美术教育开端于哪一时期?2.创造主义美术教育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长处与弊端?3.学科中心主义美术教育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长处与弊端?4.你认同哪一种美术教育的思想或观点?其理由是什么?5.从各国美术教学的案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本章的主要目的本章将提供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基本信息,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发达国家美术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特点,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帮助理解。

以此为基础,加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将理解各种美术教育理论及其诞生的原因;能归纳这些教育理论,对各自的长处与弊端作出独自的评论;进而从各国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中,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以改善自己的教学。

一、美术教育(一)美术美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或作品,以及由这些活动和作品所触发的现象;美术具有表现性、技术性、审美性、视觉性、触觉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美术能引起接触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的人的情感上的共鸣,并增强其视觉脑的感知能力,发展视觉智能。

美术是扩展的、探索性的,永远不是静止的,具有无限可延伸性。

总而言之,美术既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也包括由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所触发的现象(或称为“美术事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观者的审美活动及其反应。

更值得指出的是,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我们对美术的理解应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而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

2(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亦称“视觉艺术教育”等。

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

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教与学的活动。

浅聊国外少儿美育的借鉴

浅聊国外少儿美育的借鉴

浅聊国外少儿美育的借鉴原标题:国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借鉴意义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很好的现象。

相比国外的艺术教育系统,我国艺术教育还是不够完善,这需要国内学校及美术教育机构吸取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和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构建我们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

那么有哪些国家的艺术教育是比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

01.日本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周边生活并描绘出来。

总体来说,日本的教育与国内有些相似。

就像国内一样,他们的教育也常被认为过于刻板,创造性受到压制,学生也有较重的升学压力,考试科目之外的课程就有所轻视。

但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日本的学校中,艺术课程很受重视。

艺术教育作为智育培养的情感补充,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优先位置,是培养健康完善人格的手段和途径。

日本的少儿美术教育分成常识教育与特殊教育两者。

前者主要面对普通的学生,在校即可接受;而后者则针对有美术天赋或者生理缺陷的学生。

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基本上都能保证孩子接受美术教育。

日本美术教育分的很细,三岁学什么、四岁学什么、十岁学什么,课程设置及学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一大特色是强调美术与生活、自然的联系,注重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周边环境,并尝试描绘出来。

甚至连各年龄段课程班的命名都与自然及生活有所联系,比如有些学校里,三岁小孩读的是樱花班,五岁是鸽子班。

在日本,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通常已能表述十二色;小学三年级学生已能绘制周边生活的生态环境地图,大街小巷、河流农地、公民馆、警察局、商店等等,而且这是必修课。

所以,你在日本各地问路,那怕是老太婆,若有条件都会拿纸笔给你画地图。

我国的幼少儿美术,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对图像、对画册、对课堂道具的临摹,而忽视了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性。

应该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和艺术引导,让孩子成为“孩子”,自由创作。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作者:陆加银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如果对儿童美术教育不得法,可能会对儿童美术艺术心理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使用儿童在当前无法理解的知识进行强硬的灌输,对儿童进行强制的练习,当儿童无法接受时,就会产生比较大的排斥心理,使得儿童对儿童美术艺术产生反感的心理,影响儿童对儿童美术艺术的学习。

本文就当前儿童美术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进行探讨,希望对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美术;状况;发展一、当前儿童美术的研究(一)儿童艺术是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认知,情感的一种天然产品,智能和生活经验。

虽然孩子们的艺术形象,生动,有趣,喜欢成人的特点,但孩子们的艺术都是表征和产品的儿童发展过程后,所以它只能被视为一个“阶段”的结果。

在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才有的,这是儿童绘画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开始注意到这个角度,阴影,结构和形成一定的审美追求能力,但儿童艺术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绘画的“现实主义”,通常出现在小学,这一时期的绘画有两种倾向:一是质量好,训练儿童视觉和现实的技能发展,绘画的写实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学科或任务转移了儿童大部分精力,所描绘的图像仍然是初始水平。

(二)儿童美术艺术教育要以人为中心,根据客观实际组织儿童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正所谓因材施教。

现代儿童美术艺术教育必须以主体地位和孩子的特点为基础,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从具体而言,儿童美术艺术教育的一个完整的描述是教育为手段,传授儿童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艺术传播发展;艺术为媒介,通过儿童美术教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但今天的艺术教学,由于部分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艺术老师片面的理解,认为艺术教学应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如精湛的技巧会束缚儿童的认识。

片面的认识培养目标,对于那些“无辜”的作品,不论年龄,都给予更多的赞赏,甚至在高等级仍然是在时间的过程中缺乏技能,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儿童会逐渐淡化技术,它着重于类似和获奖的形式。

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文献探讨

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文献探讨

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文献探讨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文献探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代幼儿教育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而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在外国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本篇文章将围绕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展开探讨,全面论述外国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与理论,并从多个方面阐述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外国幼儿园美术课程的理论探讨1.美术活动。

美术活动是外国幼儿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往的美术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则注重创建富有创意的活动环境,手工、绘画、雕塑、涂鸦、拼贴等多种方式交替出现,突出幼儿自由表现的特点。

2.美术教育的普及性。

外国幼儿园美术课程注重满足幼儿内心表现需求,因此美术教育的重点并不是高难度技艺的教学,而是让幼儿愉悦地进行美术创作。

在西方国家,幼儿的同龄人均能参与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3.美术教育与艺术品鉴。

在外国幼儿园的美术课程中,注重幼儿对艺术品的感受与鉴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上美术课让幼儿生动地感受艺术魅力,从另一方面打破重复的画法模式,让幼儿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美。

二、外国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践探讨1.多元化美术教育。

在外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美术教育就变成了多层面、多元化的活动和过程,鼓励幼儿在不同颜色、表现形式和媒介之间进行选择和挑战。

2.体验式美术教育。

外国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一种特殊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地、随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样的环境为幼儿的自我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他们自由地去演绎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式的美术教育,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倡导多元文化美术教育。

外国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注重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视角的教育,除了国内的美术艺术文化,外国美术课堂中也几乎涉及到全世界的各种民族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

儿童绘画行业发展趋势

儿童绘画行业发展趋势

儿童绘画行业发展趋势儿童绘画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它涉及到儿童教育、艺术培养和创意思维等多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儿童绘画的认识逐渐深入,相关产业链也在逐渐完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以下是儿童绘画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些重要方面:1.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儿童绘画行业将逐渐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如简单的学习绘画技巧和复制作品。

更多的关注将放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上。

此外,儿童绘画也将与其他学科结合,如科学、数学和语言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体验。

3.数字化的教学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将在儿童绘画行业中得到应用。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儿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绘画体验,增加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互动式的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和绘画软件也将成为教学中常用的工具。

4.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儿童绘画行业将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绘画课程之外,还将推出绘画工作坊、绘画夏令营、绘画比赛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一些儿童绘画机构还会提供艺术品销售服务,以支持儿童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

5.区域化和品牌化的竞争:随着儿童绘画行业的发展,竞争也将逐渐加剧,市场将出现品牌效应和区域差异。

一些具有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的机构将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它们将通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产品来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

此外,不同地区的儿童绘画市场也会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市场需求来调整经营策略。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和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儿童绘画行业将逐渐转变为一个专业化、教育化和市场化的产业。

同时,行业竞争也会日益激烈,机构和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姚艳红摘要:绘画之于儿童,具备与语言相同的功能,是儿童认知世界、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有效渠道。

绘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

人们可以从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研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应紧密围绕绘画艺术的充实性、表现性、结构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理论研究依据,并以绘画要素为载体,探讨儿童绘画的认知过程,从而全方位地探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关键词: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研究进展儿童绘画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情感表达与心理需求等层面。

相关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深入分析,紧密围绕美的三个性质,切实关注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层面、思想成长所展现的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利用切实可行的手段充分研究与测试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与此同时,利用绘画分析儿童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儿童在绘画中真实表达的观点、情感、心理诉求,全方位地了解其认知过程。

一、儿童绘画表现性的内涵儿童绘画表现性强调个体认知层面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

儿童处于心理成长与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与需求多体现在形象层面,他们会利用绘画充分表达观点与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

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对于绘画的喜爱。

当儿童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展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并带着浓厚的绘画兴趣,向外界展现自我。

儿童绘画表现是儿童循序渐进地认知世界的过程,基于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各种线条或颜色进行自我展示。

儿童绘画表现性具有夸张、率真但又具备一定艺术美感的特征。

儿童基于对生活的认知,利用与众不同的绘画手法表达艺术构思和想象,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梦幻的艺术韵味。

这些艺术构思和想象充分展现出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表现性是他们向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视觉语言。

绘画艺术对儿童认知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今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报告

现当今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报告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艳摘要:儿童的绘画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受到重视。

从20 世纪罗恩费尔德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关注自然发展的阶段理论,到当代金德勒、威尔森等人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不断得到更新,这无不与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

本文围绕这两大趋向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借此对如何开展当代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思考。

前言: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研究容之一,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绘画的起源开始于19世纪,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于遗传、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学由此出现。

自十九世纪80年代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儿童的绘画容来分析儿童的人格特征,另一些学者将绘画作为测量工具,诸如Goodenough的“古式画人测验(Draw-a-Man Test)”来分析儿童的智力成熟度;Buck等学者发展出“屋—树—人投射技术”来测验儿童的认知、人格的发展。

研究儿童绘画从心理学起步,作为发现人类心智的有效途径,不断得到了发展,继而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美术教育学者将绘画表现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各阶段历程。

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尤其是罗恩费尔德,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发了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紧密,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世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儿童也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国内外儿童插图设计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儿童插图设计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儿童插图设计的发展现状幼儿对于色调是十分敏感的,很多人认为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于是插图中总是少不了对比强烈的颜色,实际上淡雅的色彩更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对视觉上也不会产生刺激,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内外儿童插图设计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中国儿童插图发展过程在中国,儿童插图艺术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程,最初的儿童插图几乎整本由线描构成,用单纯的黑白线条取代了国画传统形式中对花鸟鱼虫的浓墨重彩,儿童出版物也因此出现了版画风潮。

建国之后,随着版画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儿童读物发展也因此突飞猛进。

《哪吒闹海》、《水浒传》、《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充满中国民间特色题材的连环画走进60、70年代的儿童甚至大人的眼中。

大多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还有人手一本连环的印象,其中一套著名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更是重复印刷了不下一亿册,可谓是风靡一时。

现今的儿童插图经过了解放后版画、黑板报、宣传画格式的发展,以及80年代后期对国外优秀插图表现风格的借鉴,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用计算机进行插图设计的新锐插图家们层出不穷。

国外儿童插图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欧美的儿童插图发展时间较早,新进技术的影响与发展也较早,所以插图风格多样化,而内容上也极具本土文化特色。

画面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受到了世界各地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

在国内儿童插图图书市场上,欧美儿童绘本也是销量最大的,这对国内儿童插图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欧美插图家们受其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凭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为孩子们创作大量既内容有趣,又带有教育意义的插图作品,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其次是在日本,通常具有东方小巧的气质,插图故事多变曲折,还用大量效果来烘托气氛,比如效果线、贴网点,Q版造型的运用和漫天纷飞的樱花之类来弥补画面和绘画功底上的不足,人物造型饱满充实,形象可爱,画风充满梦幻。

我国儿童插图设计发展现状分析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程度的不断重视,面向儿童的各种书籍和杂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图文编排方式的改进和插图绘制的多样化在整个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摘要: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探索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艺术活动,虽一直受关注,但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从儿童绘画水平阶段划分、表现的能力以及绘画教学问题三方面分析和整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相关文献。

两者综合,更能对幼儿绘画有深入了解。

关键词:绘画阶段能力一、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

我们研究儿童绘画,就要先了解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他的《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中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其中涉及幼儿的有:(1)错画期——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涉及幼儿:(1)婴儿知觉期——出生至2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

(2)符号认知期——2至7岁。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

但是,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

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最早是陈鹤琴先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也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

陈鹤琴把幼儿绘画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涂鸦期(1岁-2岁),具体的有波形图、丝图、圆形图。

(2)象征期(2岁-3岁),有普遍性的象征阶段、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个别性的象征阶段。

(3)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和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

儿童绘画研究

儿童绘画研究

儿童绘画研究关于儿童绘画研究的综述儿童绘画充满童真童趣, 它引起了多领域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儿童绘画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国家, 而我国的儿童绘画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里主要包括儿童绘画的本质、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和儿童绘画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

1、关于儿童绘画的本质的研究:(l)儿童绘画是儿童不成熟的心理世界的表现, 是低水平的。

皮亚杰将儿童绘画和空间概念联系起来, 从儿童智力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去解释儿童画。

他认为儿童绘画的形式和空间安排是对现实和视网膜透视现象的歪曲, 这种歪曲随着儿童的成长才逐渐消失。

(2)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的一面镜子, 强调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

Machover(l949)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内部自我”的一种投射来研究, 认为绘画反映深层人格,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指出了绘画反映儿童的人格特征。

(3)儿童绘画是一种符号。

阿恩海姆从符号的角度理解儿童绘画, 他认为儿童绘画时每一次具体的观看都包含着对物体粗略特征的把握, 即包含概括活动。

绘画形象的产生过程就是以特定媒介创造与现实事物在结构形式上等同的事物的过程, 而不是复制。

(4)儿童绘画是儿童精神活动的产物。

波普尔于1967年提出著名的二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世界二是精神状态或意识状态的世界, 或者关于活动的行为意象的世界; 世界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 即指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 是沟通世界一和世界二的符号的世界。

加登纳提出:儿童绘画就属于世界三, 是儿童精神活动的产物。

儿童绘画过程本身就是精神活动的过程, 绘画是儿童经验的组织和构造, 既包括对物理客体世界的构造, 也包括对儿童自我的构造。

(5)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认知活动。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视觉本质上是理性的, 也是一种思维, 反对将感知和思维割裂开来, 他认为儿童绘画是一种发明, 暗示了儿童绘画的认知性。

国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特 点

国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特    点

国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特点一、思考背景 二十世纪前期,在民主,博爱,自由的社会改革呼声中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初见端倪。

伴随着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的倡导,该美术教育的发展一开始便和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生着种种联系。

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启示,参照作用,仰赖于当时受西方进步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对教育进步的要求。

西方进步思潮中重要的教育理念精神,经由民族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西学东渐”式的借鉴发扬,为包括儿童美术教育在内的中国现代教育原理的初期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

此后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在完善其实践经验与理论的进程中,除了某些特殊时段外,对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关注借鉴的延续性呈愈来愈活跃之势。

对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翻译介绍,知名西方美术教育家的讲座邀请,国内美术教育工作者出国访问,考察,交流学习等等,都为该美术教育的反思和调整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无疑,中国对西方国家“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关注与借鉴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持续性。

当前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求取进步与创新的探索势头,使这一类借鉴做法在文化交流的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呈现出更普遍更深刻的意义,从我们自己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前途出发,值得不断反思和评估。

这项反思和评估工作,鉴于笔者所在的英国艾克斯特大学儿童美术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所提供的既定条件,而变得十分必要。

实地理论探究和调研,使笔者逐步对西方国家,尤其英美两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理念特征有一些浅显把握,并由此进行了辩证反思。

通过初步归纳,现将反思的主要内容表达如下。

二、内容思考: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先进性”理念特征 如开头已讲,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是西方启蒙思潮影响下的社会进步产物,并以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为一定参照发展起来。

反观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形成的理念根基,这种参照是具备必然‘}生的,其原因可从两个“西方的发现’,反映出来:一是对儿童的“发现”,二是对儿童艺术的“发现’,。

浅析儿童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浅析儿童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浅析儿童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艺术特点的剖析,揭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吸收和借鉴儿童艺术造型符号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质,并结合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分析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本质上有别于儿童稚拙艺术,张扬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儿童艺术率真稚拙荒诞现代主义一、引言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

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

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

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

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

”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

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

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

国外美术教育研究

国外美术教育研究

! 国外美术教育研究---以当代美国为例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美国美术教育的历史由于我们之前的学习已经对于学科论和工具论已经做了详细的了解,接下来会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做详细的解释、。

—霍华德·加德纳的美术教育理论第一节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教育的提升一、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起源于对传统智商概念与智能一元化的怀疑。

加德纳受其影响开始了对智力新的研究,至今的学校教育仍受传统智力测验的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与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相伴随的,'是加德纳称之为“学校教育的统一的观点”,,忽视了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其他多元智能与英术教育能力,因而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个体的智力情况。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of树n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加德纳的这一智力定义不仅强调了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不像传统的智力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并以之来衡t智力水平的高低。

这就是说,智力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通过研究正常儿童各种能力的开发过程、人脑受伤以后诸能力的丧失状况,以及特殊人群(如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等)的认知能力,重新确定了智能的前提:“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一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

,必加德纳又为自己的“智能”名单提出了八种标准:大脑损伤所造成的潜在孤立;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者、神童及其他异常个体的存在; 可以识别的核心运算或一套运算;有独特的发展史,还有一套可定义的专家“极顶状态”的操作;有一个进化史和进化的似真性:来自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证据;来自心理测验学研究的证据;对符号系统符号转译的敏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刘艳摘要:儿童的绘画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受到重视。

从20 世纪罗恩费尔德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关注自然发展的阶段理论,到当代金德勒、威尔森等人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不断得到更新,这无不与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

本文围绕这两大趋向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借此对如何开展当代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思考。

前言: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绘画的起源开始于19世纪,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于遗传、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学由此出现。

自十九世纪80年代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儿童的绘画内容来分析儿童的人格特征,另一些学者将绘画作为测量工具,诸如Goodenough的“古式画人测验(Draw-a-Man Test)”来分析儿童的智力成熟度;Buck等学者发展出“屋—树—人投射技术”来测验儿童的认知、人格的发展。

研究儿童绘画从心理学起步,作为发现人类心智的有效途径,不断得到了发展,继而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美术教育学者将绘画表现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各阶段历程。

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内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尤其是罗恩费尔德,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发了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紧密,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世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儿童也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而美术教育也开始关注起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少学者试图从儿童绘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因素来进行论证,揭示儿童认知发展不仅呈现自我发展的一面,而且社会化文因素也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取向:一为关注个体自我发展的研究,二为关注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

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既要对过去的绘画发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又要在当代绘画表现研究新的取向上不断探索,进而针对当今的美术教育发展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阶段的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罗恩菲尔德(V. Lowenfeld)、加德纳(H. Gardner)。

(一)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皮亚杰的的精神发展学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具体运思期(7~11);形式运思期(11~15)。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二) 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的代表学说1、 罗恩菲尔德(V. Lowenfeld )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童美术随之改变。

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1)准备阶段(0~2岁)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觉经验做出的反应。

触摸、感受、看、听、嗅是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2)涂鸦阶段(2~4岁)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

列表如下:(3)前图式阶段(4~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组合,透明或X 光画表现所知的存在,为表示自己的感觉,常夸张重要,忽略次要。

[1](4)图式阶段(7~9岁)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5)写实萌芽阶段(9~11岁)此时期的绘画表现开始脱离了几何线条的程式化图式,转向自然描绘,出现了透视,能表现重叠形式。

线条更具现实性。

(6)拟写实阶段(11~13岁)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7)决定期(13岁以后)这时期的儿童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开始熟练地运用美术语言,精确地表现事物,写实风格日趋熟练。

罗恩菲尔德在每个时期的分析中都描述了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并从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

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受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西泽克的创造性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罗恩菲尔德认为人天生即具有创造及自发的学习能力。

每个儿童都有发展创造力的潜能。

此外,儿童发展本质上是整体性的,绘画中的形式与内容会受到儿童自身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儿童的创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时,他明确指出“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他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让儿童接触生活,自我体验。

发挥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由此可见,在当时西方国家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表现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他的教育观念突破了旧式的思想扼制,使整个美术教育界对于儿童该如何学习美术进行了重新思考。

然而,由于他对儿童的创造性极其重视,因此不允许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或干涉其美术学习,就导致其教学理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2、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

现担任Project Zero研究所执行主席。

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

根据其研究显示,年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2]:(1)涂鸦阶段(0~4岁)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2)图式阶段(4~8岁)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

这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

如果给与适当指导,就能更前进一步。

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U型的表现(U-shaped curve Strauss)作品的自在、生动、独特性5、6岁的学前儿童就学期间的儿童及青少年(潜伏期8~11岁)资优青少年及艺术家这张图是加德纳有关儿童绘画发展的著名代表图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5至6岁儿童在其绘画发展历程中达到了高峰,接着到了8至11岁,儿童的绘画发展进入了低谷期,随后到了一定的年龄,绘画的创造性又重现在儿童的画面中。

因此,加德纳认为,在学前阶段具有创作高峰期的儿童在往后的发展中如果拘泥于写实主义则无法再有进步,就呈现出L型发展轨迹,但一些天才儿童则会继续前进,再次达到创作顶峰。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不仅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归纳了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且还针对这种绘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建议。

他认为,在学前阶段,应鼓励其自发的表现,提供足够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主动介入是没有必要的;应不限制学龄儿童的表现方式,对他们来说把握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

可以看出,他的这一教学观点与罗恩菲尔德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儿童自发创造力的重要性,并不重视教育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阶段、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表现,以及加德纳的U线型划分从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这三者不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还是罗恩费尔德或加德纳的绘画发展,都是经历一个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变化,后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理论更多关注儿童知觉、情感、技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加德纳是以符号象征系统来分析儿童认知及美学感受性的绘画发展过程,但是两者皆强调了儿童的绘画发展必定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因而可以看出两者与皮亚杰认知理论一脉相承。

(三)关于临摹两者都提到了美术教学中的临摹问题。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

而加德纳的观点则相反,他提出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就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么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

这其实是儿童在其绘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阶段。

但是,为了最终能画出更独特更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还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时间的临摹其他人的作品,要学会超越范例。

二、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一)新理论产生的全球大背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影像技术的发达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加快。

过去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正在被铺天盖地的各类图像所取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文字,更多的是通过图像来解读社会。

因此,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而多媒体的发达允许了图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批量生产。

丰富多彩的图像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处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