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丹尼·伍尔夫(Dennie Walf)的论述
1987年丹尼·伍尔夫在提交给荷兰召开的“艺术和基础教育国际会议”的论文《图像、系统的艺术选择:儿童在创造、知觉和反思视觉艺术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这一重要文章中,提出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理解绘画符号阶段—4至7岁。幼年时的孩子对于感觉、惯例以及期望的贮存都偏向于实用的目的,随着孩子对母语中的数字以及音乐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他们就逐步地趋向于人所专用的符号。这一时期他们可能成为地道的图像读者,与图像制作也发生较深刻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开始理悟图像再现的要求了。(2)理解视觉系统阶段—8至12岁。儿童开始能够判断和区分一定的图像,并对色彩斑驳、细节繁多的画面加以注意,在成人的帮助下开始理解绘画内容。(3)理解艺术性选择的阶段—13至1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对于独立和个性开始敏感起来。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地有助于他们的审美思维发展,如想象的新颖和细腻程度。对视觉经验来说,这种审美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表现的选择。对选择强有力的形式,表达感受或观念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主要特点。他们已尝试用象征表现和平、自由、羡慕和邪恶等,从而对色彩、形式、构图、肌理和惯例、图像也倾以极大的注意,只有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会超出这一水平。
(4)写实初期—9至11岁。儿童社会性意识开始萌芽,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儿童更加拘泥于自我态度所带来的诸种结果。在描绘时有脱离图式的表现,想要描画得像实物,在描绘人体时注意细节,倾向于写实线条。但是在空间上舍弃了基线。因而出现了重叠(如天空下延和基线部分相合)。在色彩方面则从色彩的客观阶段向色彩的表现阶段过渡。
(2)前图式期—4至7岁。此间儿童对绘画、思维和环境的联系有所发现,能够具有人体部位的纵向的概念,对空间则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开始象征性的描绘尝试,在纸上出现杂乱的物体形象和用头、脚画成的人,大小变化无常。儿童开始用语言补充说明自己的画。
(3)图式期—7至9岁。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人与环境的确切概念。从通过对形式符号式图样的重复获得自信心,发展到通过对图样的偏离而得到体验的表现。描绘人物虽然是以自己的知识和个性为转换,但对人体的掌握已大有进步,尤其是通过偏离而表现的体验有如下特点:a,夸张人体的重要部位。b、忽视或省略不重要的部位。c、符号的变化运用。在空间领域里,开始运用基线(表示画的底部或地面),并且也会偏离基线以表达体验性的主观空间。
2.布莱德拉(W·pfleiderer)的论述
1930年,布莱德拉在(Die Geburedes Bildes)一文中认为,儿童美术是表达儿童内在拥有的概念形成的现象。
他把儿童“错画”与“空想的象征表现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概念表现的时期—相当图式期,把各种概念(如家、花等)用美术形式来表达。(2)线条表现时期—专用线条描画的时期,儿童美术表现的大部分属于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将正式进入表现的过渡时期。(3)以颜色表现空间的时期—即经过图画阶段,进入色彩表现的绘画艺术阶段。
G.艾伦·温诺(Ellen Winnner)的论述
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诺在《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 )涂鸦阶段—2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在纸上胡涂乱画,描绘时虽然很专心,但是不能注意颜色。他们只是将手臂围绕着纸张有规律、有节奏地移动,他们所感兴趣的除了愉快的手臂机械运动之外,还有机械运动留在纸上的痕迹。这种乱画的痕迹达20多种,这些最初的绘画是对线条、空间和色彩的视觉探索。(2)处于表现阶段前的图案-4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开始注意利用纸边所划定的空间,画面上经常出现圆形、椭圆型、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十字形和X形。(3)再现的出现-6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先宣布他们的作画意图,而结果则是一个虽与真实相差甚远,却可以辨认的人像描绘,出现大量蟒蚌状公式化的人的形象;对形状和颜色画得不真实,不注意物体在现实中的空间联系,不能对其进行画面上的安排,物体往往画得像是浮在整个画纸上;使用颜色不是从左到右就是从右到左,色彩不真实,如人画成紫色,草地画成红色,太阳则画成绿色。(4)童年中期的绘画—8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画的显著特征是,结构形式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画的已不是蟒蚌式的图形球体,而是形状分明的头部和躯干的图形。另一显著特征是画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出现了在基线上作画的现象,另外互相不重叠遮盖,奇特的X光式透明感的画经常被儿童所表现。(5)写实的追求—10岁以后。儿童开始使用透视画法,经常临摹成人的作品,画一些喜剧连环画,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探索表现一个具有立体式的三维景物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间题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自发地摸索出一套日益复杂和抽象的规则用以表现空间。这是一个人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绘画是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但在青少年时期干脆停止了绘画,没有进一步的训练和实践,绘画能力是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的.当然,这种衰退很有可能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存在一个现象。
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学科能力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创立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以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1887年意大利人李希,对本国儿童图画的研究,应该算是第一次有系统的研究。1905年德国的哥伙修泰纳出版了比较有价值的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专著《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艺术与视知觉》、法国迈耶的《视觉美学》、美国潘诺夫斯基的《视觉艺术》、英国格里高里的《视觉心理学》、前苏联伊格纳素耶夫的《儿童造型活动心理学》、美国艾伦·温诺的《艺术心理学》、加拿大罗比·凯斯的《智慧的发展—一种新皮亚主义》等著作则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的理论.笔者在此仅就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介绍如下:
(6)青少年艺术阶段—13至17岁。这一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艺术的敏感性更加明显。但创造性表现停滞,多数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则能摆脱这一青春期出现的困境,其创造与表现趋于稳定并向成人化过渡。
4.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的论述
1943年和1956年,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两次在其《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等著作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为七个时期:(1)错画期—2至3岁。a、无目的线画:通常由右至左、由上而下的,是肩以下纯粹筋肉的运动。b、有目的的线画:能注意到线的焦点,并说出所画线的名称。c、模仿的线画:是兴趣和肌肉的活动,有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运动。d、局限的线画:试着画出对象的特征,是线的过渡时期。(2)线画—4岁。喜欢以人为主题,但所作的线画,多半是不完整的轮廊线。(3)叙述的象征主义—5至6岁。大体上已能画出人的形态,但人的容貌、五官位置却画得混杂不清,是幼稚的象征图式。(4)叙述的写实主义—7至8岁.是想象和记忆描绘的时期。儿童这一时期画其所知的,不画其所看的,忽视现实的对象。(5)视觉的写实期—9至10岁。想画得像实物,不但想把轮廊正确地画出来,而且对透视、明暗、立体感也有所考虑,开始由平面造型向立体造型过渡。(6)压抑时期—11至14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的观察有了客观的认识,虽试图把自然进行再现描绘,但进步困难.对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感到失望,因而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7)艺术的复活期—15岁以上。这一时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再度复起,男生对技术的机械的表现产生兴趣,女生对色彩、线条、形状之美,对装饰性表现产生兴趣,艺术的表现能力突飞猛进,但还摆脱不了前一阶段的压抑,而最终对绘画产生厌倦情绪。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冰|转贴自:《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点击数:2506 |更新时间:2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13|文章录入:刘传杰]
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前国内外出现了空前的研究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高潮,并且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正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盛世研究景象。笔者在此仅就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作一综述,供借鉴参考。
1.哥饮修泰纳(G·Kerschesteiner)的论述
1905年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德国西南部收集了30万张少年儿童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研究,他写成了《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 DieEntwickelungder Zeichnerische 13egubung)一书。他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1)错画期—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4)想表现得像实物的时期-9至12岁的儿童已没有图式期的表现,其特征是想照实物描画。然而,他们常使用轮廓线,还不理解透视,因此画得仍不像实物。(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12岁至15岁。儿童已开始根据透视、明暗的变化,学会写实表现。
(5)拟写实物—11至13岁.想表现得酷似实物,但又表现得不十分完整,远近透视、凹凸感也有所表现,但不以成人的透视和明暗表现法表现出来而以孩子式的手法表现出来。在视觉和非视觉思考中画出意识的自然主义倾向,注意描绘对象的内心,追求三维空间的再现;在色彩方面,是根据距离和心境等来改变色彩的。儿童开始对绘画的成品逐渐加以重视,并热衷于发展艺术技巧,注意临幕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出现了有意识的风格感。
3.维克多·罗文斐尔德( Viktor Lowenfeld)的论述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在《创造精神的发达》(G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书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成六个阶段:
(1)错画期—2至4岁。在这一阶段将经历从无序、有控制(如重复动态的东西)到命名的发展,即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命名涂鸦。在这里,命名是动觉思考转到想象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此阶段,儿童对人体、空间、设计等把握都不甚理想。对于色彩的运用大致有了从纯娱乐意向到用色彩区分涂鸦的不同意义的进步。
5.加德纳的论述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婴儿知觉期—出生至2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对艺术品无法建立相应的知觉联系,不能对艺术品形成整体特征的掌握能力。(2)符号认知期—2至7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是,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与前一时期相比,他们已能区分色彩或线条的“响亮”“安宁”等表现性.(3)写实高峰期—7至9岁。儿童十分拘泥地遵循写实原则和惯例,并以此判定艺术品的高低优劣,如认为摄影比绘画好。他们不能接受美术家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描绘o (4)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萌芽期—9至13岁。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适应,他们不再死守各种规则,学习合理地灵活性地进行探索,开始追求形式技巧及其形式的表现性,开始对绘画的风格感兴趣,并有选择地喜欢不同风格的美术家。(5)审美参与的危机期—13至20岁。处在这时期的青少年,会因为欣赏水平的上升而对创作缺乏兴趣,而且对别人的创作也漠然视之。
1987年丹尼·伍尔夫在提交给荷兰召开的“艺术和基础教育国际会议”的论文《图像、系统的艺术选择:儿童在创造、知觉和反思视觉艺术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这一重要文章中,提出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理解绘画符号阶段—4至7岁。幼年时的孩子对于感觉、惯例以及期望的贮存都偏向于实用的目的,随着孩子对母语中的数字以及音乐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他们就逐步地趋向于人所专用的符号。这一时期他们可能成为地道的图像读者,与图像制作也发生较深刻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开始理悟图像再现的要求了。(2)理解视觉系统阶段—8至12岁。儿童开始能够判断和区分一定的图像,并对色彩斑驳、细节繁多的画面加以注意,在成人的帮助下开始理解绘画内容。(3)理解艺术性选择的阶段—13至1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对于独立和个性开始敏感起来。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地有助于他们的审美思维发展,如想象的新颖和细腻程度。对视觉经验来说,这种审美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表现的选择。对选择强有力的形式,表达感受或观念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主要特点。他们已尝试用象征表现和平、自由、羡慕和邪恶等,从而对色彩、形式、构图、肌理和惯例、图像也倾以极大的注意,只有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会超出这一水平。
(4)写实初期—9至11岁。儿童社会性意识开始萌芽,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儿童更加拘泥于自我态度所带来的诸种结果。在描绘时有脱离图式的表现,想要描画得像实物,在描绘人体时注意细节,倾向于写实线条。但是在空间上舍弃了基线。因而出现了重叠(如天空下延和基线部分相合)。在色彩方面则从色彩的客观阶段向色彩的表现阶段过渡。
(2)前图式期—4至7岁。此间儿童对绘画、思维和环境的联系有所发现,能够具有人体部位的纵向的概念,对空间则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开始象征性的描绘尝试,在纸上出现杂乱的物体形象和用头、脚画成的人,大小变化无常。儿童开始用语言补充说明自己的画。
(3)图式期—7至9岁。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人与环境的确切概念。从通过对形式符号式图样的重复获得自信心,发展到通过对图样的偏离而得到体验的表现。描绘人物虽然是以自己的知识和个性为转换,但对人体的掌握已大有进步,尤其是通过偏离而表现的体验有如下特点:a,夸张人体的重要部位。b、忽视或省略不重要的部位。c、符号的变化运用。在空间领域里,开始运用基线(表示画的底部或地面),并且也会偏离基线以表达体验性的主观空间。
2.布莱德拉(W·pfleiderer)的论述
1930年,布莱德拉在(Die Geburedes Bildes)一文中认为,儿童美术是表达儿童内在拥有的概念形成的现象。
他把儿童“错画”与“空想的象征表现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概念表现的时期—相当图式期,把各种概念(如家、花等)用美术形式来表达。(2)线条表现时期—专用线条描画的时期,儿童美术表现的大部分属于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将正式进入表现的过渡时期。(3)以颜色表现空间的时期—即经过图画阶段,进入色彩表现的绘画艺术阶段。
G.艾伦·温诺(Ellen Winnner)的论述
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诺在《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 )涂鸦阶段—2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在纸上胡涂乱画,描绘时虽然很专心,但是不能注意颜色。他们只是将手臂围绕着纸张有规律、有节奏地移动,他们所感兴趣的除了愉快的手臂机械运动之外,还有机械运动留在纸上的痕迹。这种乱画的痕迹达20多种,这些最初的绘画是对线条、空间和色彩的视觉探索。(2)处于表现阶段前的图案-4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开始注意利用纸边所划定的空间,画面上经常出现圆形、椭圆型、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十字形和X形。(3)再现的出现-6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先宣布他们的作画意图,而结果则是一个虽与真实相差甚远,却可以辨认的人像描绘,出现大量蟒蚌状公式化的人的形象;对形状和颜色画得不真实,不注意物体在现实中的空间联系,不能对其进行画面上的安排,物体往往画得像是浮在整个画纸上;使用颜色不是从左到右就是从右到左,色彩不真实,如人画成紫色,草地画成红色,太阳则画成绿色。(4)童年中期的绘画—8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画的显著特征是,结构形式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画的已不是蟒蚌式的图形球体,而是形状分明的头部和躯干的图形。另一显著特征是画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出现了在基线上作画的现象,另外互相不重叠遮盖,奇特的X光式透明感的画经常被儿童所表现。(5)写实的追求—10岁以后。儿童开始使用透视画法,经常临摹成人的作品,画一些喜剧连环画,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探索表现一个具有立体式的三维景物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间题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自发地摸索出一套日益复杂和抽象的规则用以表现空间。这是一个人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绘画是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但在青少年时期干脆停止了绘画,没有进一步的训练和实践,绘画能力是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的.当然,这种衰退很有可能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存在一个现象。
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学科能力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创立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以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1887年意大利人李希,对本国儿童图画的研究,应该算是第一次有系统的研究。1905年德国的哥伙修泰纳出版了比较有价值的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专著《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艺术与视知觉》、法国迈耶的《视觉美学》、美国潘诺夫斯基的《视觉艺术》、英国格里高里的《视觉心理学》、前苏联伊格纳素耶夫的《儿童造型活动心理学》、美国艾伦·温诺的《艺术心理学》、加拿大罗比·凯斯的《智慧的发展—一种新皮亚主义》等著作则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的理论.笔者在此仅就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介绍如下:
(6)青少年艺术阶段—13至17岁。这一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艺术的敏感性更加明显。但创造性表现停滞,多数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则能摆脱这一青春期出现的困境,其创造与表现趋于稳定并向成人化过渡。
4.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的论述
1943年和1956年,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两次在其《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等著作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为七个时期:(1)错画期—2至3岁。a、无目的线画:通常由右至左、由上而下的,是肩以下纯粹筋肉的运动。b、有目的的线画:能注意到线的焦点,并说出所画线的名称。c、模仿的线画:是兴趣和肌肉的活动,有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运动。d、局限的线画:试着画出对象的特征,是线的过渡时期。(2)线画—4岁。喜欢以人为主题,但所作的线画,多半是不完整的轮廊线。(3)叙述的象征主义—5至6岁。大体上已能画出人的形态,但人的容貌、五官位置却画得混杂不清,是幼稚的象征图式。(4)叙述的写实主义—7至8岁.是想象和记忆描绘的时期。儿童这一时期画其所知的,不画其所看的,忽视现实的对象。(5)视觉的写实期—9至10岁。想画得像实物,不但想把轮廊正确地画出来,而且对透视、明暗、立体感也有所考虑,开始由平面造型向立体造型过渡。(6)压抑时期—11至14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的观察有了客观的认识,虽试图把自然进行再现描绘,但进步困难.对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感到失望,因而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7)艺术的复活期—15岁以上。这一时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再度复起,男生对技术的机械的表现产生兴趣,女生对色彩、线条、形状之美,对装饰性表现产生兴趣,艺术的表现能力突飞猛进,但还摆脱不了前一阶段的压抑,而最终对绘画产生厌倦情绪。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冰|转贴自:《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点击数:2506 |更新时间:2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13|文章录入:刘传杰]
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前国内外出现了空前的研究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高潮,并且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正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盛世研究景象。笔者在此仅就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作一综述,供借鉴参考。
1.哥饮修泰纳(G·Kerschesteiner)的论述
1905年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德国西南部收集了30万张少年儿童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研究,他写成了《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 DieEntwickelungder Zeichnerische 13egubung)一书。他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1)错画期—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4)想表现得像实物的时期-9至12岁的儿童已没有图式期的表现,其特征是想照实物描画。然而,他们常使用轮廓线,还不理解透视,因此画得仍不像实物。(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12岁至15岁。儿童已开始根据透视、明暗的变化,学会写实表现。
(5)拟写实物—11至13岁.想表现得酷似实物,但又表现得不十分完整,远近透视、凹凸感也有所表现,但不以成人的透视和明暗表现法表现出来而以孩子式的手法表现出来。在视觉和非视觉思考中画出意识的自然主义倾向,注意描绘对象的内心,追求三维空间的再现;在色彩方面,是根据距离和心境等来改变色彩的。儿童开始对绘画的成品逐渐加以重视,并热衷于发展艺术技巧,注意临幕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出现了有意识的风格感。
3.维克多·罗文斐尔德( Viktor Lowenfeld)的论述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在《创造精神的发达》(G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书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成六个阶段:
(1)错画期—2至4岁。在这一阶段将经历从无序、有控制(如重复动态的东西)到命名的发展,即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命名涂鸦。在这里,命名是动觉思考转到想象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此阶段,儿童对人体、空间、设计等把握都不甚理想。对于色彩的运用大致有了从纯娱乐意向到用色彩区分涂鸦的不同意义的进步。
5.加德纳的论述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婴儿知觉期—出生至2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对艺术品无法建立相应的知觉联系,不能对艺术品形成整体特征的掌握能力。(2)符号认知期—2至7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是,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与前一时期相比,他们已能区分色彩或线条的“响亮”“安宁”等表现性.(3)写实高峰期—7至9岁。儿童十分拘泥地遵循写实原则和惯例,并以此判定艺术品的高低优劣,如认为摄影比绘画好。他们不能接受美术家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描绘o (4)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萌芽期—9至13岁。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适应,他们不再死守各种规则,学习合理地灵活性地进行探索,开始追求形式技巧及其形式的表现性,开始对绘画的风格感兴趣,并有选择地喜欢不同风格的美术家。(5)审美参与的危机期—13至20岁。处在这时期的青少年,会因为欣赏水平的上升而对创作缺乏兴趣,而且对别人的创作也漠然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