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前儿童绘画的重要性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但要让幼儿真正的喜欢绘画,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不是一件易事,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可以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最能锻练孩子的视觉敏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表现技能的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

在绘画中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

当然,这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就如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首先,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

当然观察不是所谓的随便一看,在心理学上称为有意的、有计划地视知觉活动。

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

比如画家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他把虾给画“活”了。

可见在此背后,有谁会想到,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都在注意细致地观察虾的各种动态。

所以在绘画中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次,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

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

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

要让幼儿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

第三,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

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

如果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中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并注意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更是激励孩子的创造火花绚丽夺目。

最后,在绘画中包括记忆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特点(一)生理上的发展特点由于幼儿时期是小肌肉发展异常迅速的时期,幼儿手部肌肉动作从不协调到逐步协调,在操作过程中明显地表露出来。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文献综述宋智慧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文献综述宋智慧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文献综述宋智慧发布时间:2021-08-04T01:35:01.00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0期作者:宋智慧[导读]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眉山 611745笔者以“儿童画”、“儿童绘画”等作为主题词或者关键词在知网上面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的文献较少,且主要是研究生论文以及期刊。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了解到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比较单一,某些教师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还停留在好与不好,了解其绘画背后的原因。

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儿童绘画进行综述: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二、儿童绘画的评价;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部分研究国外学者“罗恩菲德认为绘画是儿童生理、感情、智慧、知觉、美感、社会性和创造性等成长所不可或缺的自我表现活动”[1]。

罗恩德菲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绘画在儿童的生理、感情、智慧等方面的成长、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极大的肯定了绘画活动的作用。

不光如此罗恩菲德还“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和美术创作的特点,提出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包括(2岁一4岁)涂鸦阶段、(4岁一7岁)样式化前阶段、(7岁一9岁)样式化阶段、(9岁一11岁)党群阶段、(11一13岁)拟似写实阶段和青春期六个阶段。

”[2]我们可以看到罗恩德菲将儿童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他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一定阶段特征,且每一个阶段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相对应,每一个不同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都对应着相应的年龄阶段。

在进行相关文献阅读中,笔者发现加登纳所提出的有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观点与罗恩菲德的观点十分相似。

同样,国内学者屠美如也对儿童绘画发展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其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写实期[3]。

学者张念芸“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研究,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和形象期”[4]。

他们的划分阶段中都有涂鸦期与象征期,不同的是屠美如增加了概念画期以及写实期。

儿童绘画的发展与分期(杨景芝)

儿童绘画的发展与分期(杨景芝)

儿童绘画的发展与分期作者:杨景芝一、各国学者关于儿童绘画发展的研究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其中有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等。

他们各自从社会、教育、生理、心理的不同观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和研究。

如:(一)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30万张儿童画做横断式的发展研究,把儿童画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错画期:1至3岁,乱画各种线。

2.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

3.对线发生感情的时期: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

4.想表现象实物的时期:图式不再出现,常用轮廓线描写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

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得远近、明暗,会写实。

(二)刘奎通过研究女儿3至8岁半的画,把儿童画作纵贯式的发展研究,分为4个阶段:1.无意识的线画。

2.不完全的写实期:有意画得像实物,但没有能力构成。

3.画其所知的写实期:画自己所知而不是所见的实物。

4.视觉写实期:按所看到的描画物体形状、远近、明暗。

(三)对儿童发展阶段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英国的心理学家柏特和奥地利后来到美国的学者罗恩菲德。

柏特于1922年发表著作《心理与学业测验》,其中对儿童造型的发展做了有系统而合理的分类,分为7个时期:1.涂鸦期:2至5岁。

始于无目的地乱画,止于有目的地乱画。

2.线的时期:4岁。

以线画圈当人体或头,以点作眼睛,以线作手或脚。

3.叙述的象征期:5至6岁。

用象征符号表现意念。

4.叙述的写实期:7至8岁。

只画自己所知,不画所见的物象。

5.视觉的写实期:9至10岁,要把所见的实物正确表现出来,希望表现立体。

6.压抑时期:11至14岁。

对所画不满而失去兴趣。

7.艺术的复活期——青年期。

男的对技术的机械表现发生兴趣;女的对装饰表现发生兴趣。

(四)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是20世纪以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学者。

有关儿童美术发展心理研究,迄今约有100年的历史。

在“学习故事”中提升幼儿美术绘画能力

在“学习故事”中提升幼儿美术绘画能力

在“学习故事”中提升幼儿美术绘画能力摘要:“学习故事”最为原始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

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

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

在幼儿进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用“学习故事”的方法如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 幼儿学习故事艺术领域美术绘画能力“学习故事”最为开始出现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

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

而且“学习故事”的美术教学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很是受到推广应用。

所以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美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一、不同学者对“学习故事”的理解:(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

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

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

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

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综述摘要: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儿童画教育”,运用文献整理和内容分析法,对近二十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画的研究论文和相关论著进行整理,通过对已有的研究包括儿童画内涵及教育现状、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儿童画教学;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一、我国儿童画教育研究概述我国研究者对于儿童画教育的关注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儿童画教育”为主题,对近二十年的中文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共检索出各类文献174 篇,其中期刊论文152篇,硕博士论文16篇,其他6篇。

儿童绘画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的一些欧洲国家,随后迅速扩展到欧美文化系统的许多国家,成为那个时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和西方艺术教育相比,我国儿童绘画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初陈鹤琴、黄翼等先生作为先驱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我国人民的素质越来越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儿童美术教育这条启发人们智慧的道路上出现的有着丰富经验的美育研究者,比如尹少淳、杨景芝等美术教育者,他们研究发现了很多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及理论,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这片土地上贡献了自己很多的力量,在美术教育研究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为我国后期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理论指导基础[1]。

二、儿童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儿童画教育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儿童画的内涵及教育现状、儿童创造力、教学优化、目标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对儿童画内涵及教育现状的研究关于儿童画内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儿童画内涵的诠释有所不同,但始终存在着共通的认识——对儿童画内涵的定义与儿童画教育相关。

1. 儿童画的内涵张微2017年提出儿童画是指由儿童自身完成的图画作品,在儿童进行图画创作中没有任何教师和家长的参与,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作品。

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国内外综述

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国内外综述

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国内外综述1. 引言1.1 概述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提高审美能力、细致观察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外实践研究,探讨幼儿园美术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激发幼儿创造力、国内外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案例综述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各个章节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进行综合回顾,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美术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意义;探讨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综述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案例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趋势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我们希望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启示,并进一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2. 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2.1 美术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各种绘画、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幼儿可以接触到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色彩、形状和图案的感知能力。

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增强他们对美感的敏锐度。

2.2 美术活动对幼儿细致观察能力的提升:幼儿园美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细致观察能力。

在绘画或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作品中的元素。

这种观察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致性,培养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辨别和把握能力。

2.3 美术活动对幼儿情感表达能力的促进:美术活动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和情绪。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_续_

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_续_

的要求。

因此,只有在对儿童有更多的认识,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处理好诸多矛盾,理清思路,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操作模式。

主要参考资料:¹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37页º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编:《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18页»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¼同»,第34—35页½同¹,第237—239页¾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1995年(未发表)¿刘焱:《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思考》,学前教育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编,1992年10月(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94级研究生)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续)王 冰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

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郭绍纲、范凯熹著的《美术教育方法论》等。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如下:1.陈鹤琴(1892—1982)的论述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记述了自己运用日记观察方法对自己的大孩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少年时为止进行的连续积累和研究情况,总结了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规律。

(略)2.陈之佛(1896—1962)的论述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之佛1934年在《教育丛刊》第1卷1期上发表的《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错画期——约自2岁开始,3至4岁最为显著,直至5岁还残留着。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姚艳红摘要:绘画之于儿童,具备与语言相同的功能,是儿童认知世界、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有效渠道。

绘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

人们可以从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研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应紧密围绕绘画艺术的充实性、表现性、结构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理论研究依据,并以绘画要素为载体,探讨儿童绘画的认知过程,从而全方位地探究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关键词: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研究进展儿童绘画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情感表达与心理需求等层面。

相关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深入分析,紧密围绕美的三个性质,切实关注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层面、思想成长所展现的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利用切实可行的手段充分研究与测试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与此同时,利用绘画分析儿童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儿童在绘画中真实表达的观点、情感、心理诉求,全方位地了解其认知过程。

一、儿童绘画表现性的内涵儿童绘画表现性强调个体认知层面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

儿童处于心理成长与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与需求多体现在形象层面,他们会利用绘画充分表达观点与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

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对于绘画的喜爱。

当儿童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展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并带着浓厚的绘画兴趣,向外界展现自我。

儿童绘画表现是儿童循序渐进地认知世界的过程,基于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各种线条或颜色进行自我展示。

儿童绘画表现性具有夸张、率真但又具备一定艺术美感的特征。

儿童基于对生活的认知,利用与众不同的绘画手法表达艺术构思和想象,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梦幻的艺术韵味。

这些艺术构思和想象充分展现出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表现性是他们向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视觉语言。

绘画艺术对儿童认知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100字》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100字》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新西兰图书研究专家罗希怀特曾经说过:图画书是幼儿在一生的旅途之中最开始看到的书,是人们在一生中的读书经历中,所读到的最具有发展性、开拓性和延展性的书。

一个孩子可以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喜悦,这将决定他在未来的一生中是否都喜欢读书。

如果从小就让幼儿对绘本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这将会为幼儿以后养成热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打下很好的基础,并且对于绘本等书籍的阅读,幼儿也会富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时期对于看图画书的感觉,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想象力。

幼儿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提高自己的绘本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绘本阅读可以多了解到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更好的促进知识的积累,增强自己的多方面竞争力,来更好地了解社会规则以及社会秩序,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引领者,为了加强社会对幼儿绘本阅读的重视程度,美国政府颁布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幼儿从小进行绘本的学习和阅读,有助于将来实现更大的成功。

良好的绘本阅读能力能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促使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方面,为孩子取得胜利提供基石。

优异的绘本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绘本阅读能力的发展,继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拥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在美国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同意的观点,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明天,大约有70%的幼儿在绘本阅读检测中还未能达到基础层次的绘本阅读水平和能力。

”他还进步一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即将被慢慢地被分为两个国度,一个国度的人拥有最根本的关于绘本阅读的才能,而另一个国度的人还未能拥有最根本的关于绘本阅读的才能,一个国度的人心存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蓝图,而另一个国度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一无所知,无法对将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玛利亚格蕾对传统绘本阅读准备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提出了“绘本阅读萌发”(Emergent Literacy)的观点。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摘要: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探索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艺术活动,虽一直受关注,但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从儿童绘画水平阶段划分、表现的能力以及绘画教学问题三方面分析和整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相关文献。

两者综合,更能对幼儿绘画有深入了解。

关键词:绘画阶段能力一、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

我们研究儿童绘画,就要先了解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他的《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中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其中涉及幼儿的有:(1)错画期一一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一一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一一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涉及幼儿:(1)婴儿知觉期一—岀生至2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儿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

(2)符号认知期一一2至7岁。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

但是,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

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最早是陈鹤琴先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也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

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

陈鹤琴把幼儿绘画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涂鸦期(2岁-2岁),具体的有波形图、丝图、圆形图。

(2)象征期(2岁・3岁),有普遍性的象征阶段、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个别性的象征阶段。

(3)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和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

儿童绘画研究:浅谈儿童绘画的发展

儿童绘画研究:浅谈儿童绘画的发展

儿童绘画研究:浅谈儿童绘画的发展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

”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

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尽管儿童美术具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等为成人所喜欢的特征,但儿童美术毕竟是儿童发展过程的一种表征和产物,因而只能算是一种"阶段性"成果。

根据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儿童研究会麦卡德教授的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绘画"写实期",这是儿童绘画发展的最高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注意了透视、明暗、结构等方面,并追求一定的审美性,但儿童美术向以写实为表征的成人美术发展史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阶段教师教学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绘画"写实期"一般出现于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绘画具有了两种倾向:一是素质较好并受到良好训练的学生,写实眼光和技巧飞速发展,其绘画朝向成人写实绘画的面貌发展,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由于其他学科任务的重压或兴趣的转移,笔下所描绘的形象仍停留在写实的初期水平,比如,画人仍是一个长方形上长出个头和四肢。

以人为中心,按照儿童生长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美术教育同样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具体来说,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

浅析目前儿童美术研究状况及发展作者:陆加银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如果对儿童美术教育不得法,可能会对儿童美术艺术心理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使用儿童在当前无法理解的知识进行强硬的灌输,对儿童进行强制的练习,当儿童无法接受时,就会产生比较大的排斥心理,使得儿童对儿童美术艺术产生反感的心理,影响儿童对儿童美术艺术的学习。

本文就当前儿童美术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进行探讨,希望对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美术;状况;发展一、当前儿童美术的研究(一)儿童艺术是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认知,情感的一种天然产品,智能和生活经验。

虽然孩子们的艺术形象,生动,有趣,喜欢成人的特点,但孩子们的艺术都是表征和产品的儿童发展过程后,所以它只能被视为一个“阶段”的结果。

在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才有的,这是儿童绘画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开始注意到这个角度,阴影,结构和形成一定的审美追求能力,但儿童艺术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绘画的“现实主义”,通常出现在小学,这一时期的绘画有两种倾向:一是质量好,训练儿童视觉和现实的技能发展,绘画的写实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学科或任务转移了儿童大部分精力,所描绘的图像仍然是初始水平。

(二)儿童美术艺术教育要以人为中心,根据客观实际组织儿童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正所谓因材施教。

现代儿童美术艺术教育必须以主体地位和孩子的特点为基础,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从具体而言,儿童美术艺术教育的一个完整的描述是教育为手段,传授儿童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艺术传播发展;艺术为媒介,通过儿童美术教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但今天的艺术教学,由于部分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艺术老师片面的理解,认为艺术教学应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如精湛的技巧会束缚儿童的认识。

片面的认识培养目标,对于那些“无辜”的作品,不论年龄,都给予更多的赞赏,甚至在高等级仍然是在时间的过程中缺乏技能,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儿童会逐渐淡化技术,它着重于类似和获奖的形式。

现当今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报告

现当今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报告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开展理论研究艳摘要:儿童的绘画开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受到重视。

从20 世纪罗恩费尔德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关注自然开展的阶段理论,到当代金德勒、威尔森等人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儿童绘画开展研究不断得到更新,这无不与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

本文围绕这两大趋向的理论进展阐述并归纳总结,借此对如何开展当代的美术教育进展了思考。

前言: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研究容之一,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开展。

儿童绘画的起源开场于19世纪,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开展,人们开场关注于遗传、心理认知的开展,心理学由此出现。

自十九世纪80年代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场,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开展的变化过程。

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儿童的绘画容来分析儿童的人格特征,另一些学者将绘画作为测量工具,诸如Goodenough的“古式画人测验〔Draw-a-Man Test〕〞来分析儿童的智力成熟度;Buck等学者开展出“屋—树—人投射技术〞来测验儿童的认知、人格的开展。

研究儿童绘画从心理学起步,作为发现人类心智的有效途径,不断得到了开展,继而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美术教育学者将绘画表现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儿童绘画开展的各阶段历程。

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开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开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在的自我心智开展过程,尤其是罗恩费尔德,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开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开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发了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严密,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世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儿童也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绘画是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儿童绘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实践。

本文将从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历程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绘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教育逐渐从传统的技法教学转向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在现代,儿童绘画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绘画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绘画教育也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绘画来帮助儿童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儿童绘画教育的教育目标儿童绘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同时,绘画还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儿童绘画教育的教学方法儿童绘画教育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进行选择。

对于幼儿,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绘画教育,通过游戏和绘画的结合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学龄儿童,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进行绘画创作。

此外,儿童绘画教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与语言、科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通过绘画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儿童绘画教育的实践案例儿童绘画教育的实践案例丰富多样。

例如,一些学校和机构开设了专门的儿童绘画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指导,培养儿童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同时,一些社区和艺术团体也组织了绘画比赛和展览,为儿童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一些学校和机构还开展了绘画与社区服务的结合,通过绘画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公益意识。

儿童绘画研究

儿童绘画研究

儿童绘画研究关于儿童绘画研究的综述儿童绘画充满童真童趣, 它引起了多领域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儿童绘画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国家, 而我国的儿童绘画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里主要包括儿童绘画的本质、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和儿童绘画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

1、关于儿童绘画的本质的研究:(l)儿童绘画是儿童不成熟的心理世界的表现, 是低水平的。

皮亚杰将儿童绘画和空间概念联系起来, 从儿童智力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去解释儿童画。

他认为儿童绘画的形式和空间安排是对现实和视网膜透视现象的歪曲, 这种歪曲随着儿童的成长才逐渐消失。

(2)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的一面镜子, 强调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

Machover(l949)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内部自我”的一种投射来研究, 认为绘画反映深层人格,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指出了绘画反映儿童的人格特征。

(3)儿童绘画是一种符号。

阿恩海姆从符号的角度理解儿童绘画, 他认为儿童绘画时每一次具体的观看都包含着对物体粗略特征的把握, 即包含概括活动。

绘画形象的产生过程就是以特定媒介创造与现实事物在结构形式上等同的事物的过程, 而不是复制。

(4)儿童绘画是儿童精神活动的产物。

波普尔于1967年提出著名的二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世界二是精神状态或意识状态的世界, 或者关于活动的行为意象的世界; 世界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 即指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 是沟通世界一和世界二的符号的世界。

加登纳提出:儿童绘画就属于世界三, 是儿童精神活动的产物。

儿童绘画过程本身就是精神活动的过程, 绘画是儿童经验的组织和构造, 既包括对物理客体世界的构造, 也包括对儿童自我的构造。

(5)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认知活动。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视觉本质上是理性的, 也是一种思维, 反对将感知和思维割裂开来, 他认为儿童绘画是一种发明, 暗示了儿童绘画的认知性。

全球各年龄层儿童绘画阶段分析报告

全球各年龄层儿童绘画阶段分析报告

全球各年龄层儿童绘画阶段分析报告3岁绘画阶段孩子到了3岁,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去画画,在画画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孩子们是有目的地动手画画的。

3岁半以后,孩子爱将自己置身于情景游戏中,并用很多圆组成的画面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孩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自由地画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和横竖线条,并在事先想好要画什么的情况下再动手画。

孩子给这些线条和圆圈赋予了意义和故事。

3岁左右,圆圈上画上点和横线的头部人像的形象开始在孩子的画中出现,同时还会给事物加以拟人画处理,而孩子给这些形象所赋予的不同身份的能力正是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表征手法的表现画面当中,家长千万不要质疑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手脚等,只需要耐心并愉快地倾听孩子们的故事就可以啦。

4岁绘画阶段孩子在4岁左右开始在画头部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形成了所谓的头足人像。

这时候切勿去提醒或教导孩子该如何画,因为这样做会打破孩子认识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我乐趣,甚至会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孩子到了4岁就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画画的主题和内容,并结合脑海中的印象来画出大人们眼中像样的形象。

孩子想要画出来的,是只有孩子能了解到的事实,即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并且会把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画得大而夸张。

从4岁半以后,孩子喜欢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并且会有同一形象反复出现的情况,也会有像商品目录一样排队罗列的表达方式。

如果听了孩子的解释,就会发现在他们的脑袋里,这些事物都是有关联有故事的。

而且在4岁半以后孩子的画中开始有了区域的划分,比如说家里家外,船里船外等,这是孩子的条理性表达方式在逐步提高的表现。

4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没必要刻意使用颜色和画生动形象,这样只会受到颜色和形象的束缚,感觉不到自由。

最好用单色粗笔和大的画纸来画画。

如果孩子希望使用多一点的颜色,最多给六种以内的颜色,而使用的画笔则可以尝试不同的种类,例如:马克笔,粗铅笔,蜡笔,圆珠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加德纳的论述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婴儿知觉期—出生至2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对艺术品无法建立相应的知觉联系,不能对艺术品形成整体特征的掌握能力。(2)符号认知期—2至7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是,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与前一时期相比,他们已能区分色彩或线条的“响亮”“安宁”等表现性.(3)写实高峰期—7至9岁。儿童十分拘泥地遵循写实原则和惯例,并以此判定艺术品的高低优劣,如认为摄影比绘画好。他们不能接受美术家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描绘o (4)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萌芽期—9至13岁。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适应,他们不再死守各种规则,学习合理地灵活性地进行探索,开始追求形式技巧及其形式的表现性,开始对绘画的风格感兴趣,并有选择地喜欢不同风格的美术家。(5)审美参与的危机期—13至20岁。处在这时期的青少年,会因为欣赏水平的上升而对创作缺乏兴趣,而且对别人的创作也漠然视之。
(4)写实初期—9至11岁。儿童社会性意识开始萌芽,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儿童更加拘泥于自我态度所带来的诸种结果。在描绘时有脱离图式的表现,想要描画得像实物,在描绘人体时注意细节,倾向于写实线条。但是在空间上舍弃了基线。因而出现了重叠(如天空下延和基线部分相合)。在色彩方面则从色彩的客观阶段向色彩的表现阶段过渡。
3.维克多·罗文斐尔德( Viktor Lowenfeld)的论述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在《创造精神的发达》(G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书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成六个阶段:
(1)错画期—2至4岁。在这一阶段将经历从无序、有控制(如重复动态的东西)到命名的发展,即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命名涂鸦。在这里,命名是动觉思考转到想象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此阶段,儿童对人体、空间、设计等把握都不甚理想。对于色彩的运用大致有了从纯娱乐意向到用色彩区分涂鸦的不同意义的进步。
2.布莱德拉(W·pfleiderer)的论述
1930年,布莱德拉在(Die Geburedes Bildes)一文中认为,儿童美术是表达儿童内在拥有的概念形成的现象。
他把儿童“错画”与“空想的象征表现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概念表现的时期—相当图式期,把各种概念(如家、花等)用美术形式来表达。(2)线条表现时期—专用线条描画的时期,儿童美术表现的大部分属于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将正式进入表现的过渡时期。(3)以颜色表现空间的时期—即经过图画阶段,进入色彩表现的绘画艺术阶段。
(5)拟写实物—11至13岁.想表现得酷似实物,但又表现得不十分完整,远近透视、凹凸感也有所表现,但不以成人的透视和明暗表现法表现出来而以孩子式的手法表现出来。在视觉和非视觉思考中画出意识的自然主义倾向,注意描绘对象的内心,追求三维空间的再现;在色彩方面,是根据距离和心境等来改变色彩的。儿童开始对绘画的成品逐渐加以重视,并热衷于发展艺术技巧,注意临幕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出现了有意识的风格感。
1.哥饮修泰纳(G·Kerschesteiner)的论述
1905年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德国西南部收集了30万张少年儿童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研究,他写成了《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 DieEntwickelungder Zeichnerische 13egubung)一书。他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1)错画期—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4)想表现得像实物的时期-9至12岁的儿童已没有图式期的表现,其特征是想照实物描画。然而,他们常使用轮廓线,还不理解透视,因此画得仍不像实物。(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12岁至15岁。儿童已开始根据透视、明暗的变化,学会写实表现。
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学科能力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创立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以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1887年意大利人李希,对本国儿童图画的研究,应该算是第一次有系统的研究。1905年德国的哥伙修泰纳出版了比较有价值的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专著《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艺术与视知觉》、法国迈耶的《视觉美学》、美国潘诺夫斯基的《视觉艺术》、英国格里高里的《视觉心理学》、前苏联伊格纳素耶夫的《儿童造型活动心理学》、美国艾伦·温诺的《艺术心理学》、加拿大罗比·凯斯的《智慧的发展—一种新皮亚主义》等著作则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的理论.笔者在此仅就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介绍如下:
G.艾伦·温诺(Ellen Winnner)的论述
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诺在《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 )涂鸦阶段—2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在纸上胡涂乱画,描绘时虽然很专心,但是不能注意颜色。他们只是将手臂围绕着纸张有规律、有节奏地移动,他们所感兴趣的除了愉快的手臂机械运动之外,还有机械运动留在纸上的痕迹。这种乱画的痕迹达20多种,这些最初的绘画是对线条、空间和色彩的视觉探索。(2)处于表现阶段前的图案-4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开始注意利用纸边所划定的空间,画面上经常出现圆形、椭圆型、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十字形和X形。(3)再现的出现-6岁左右。儿童绘画时先宣布他们的作画意图,而结果则是一个虽与真实相差甚远,却可以辨认的人像描绘,出现大量蟒蚌状公式化的人的形象;对形状和颜色画得不真实,不注意物体在现实中的空间联系,不能对其进行画面上的安排,物体往往画得像是浮在整个画纸上;使用颜色不是从左到右就是从右到左,色彩不真实,如人画成紫色,草地画成红色,太阳则画成绿色。(4)童年中期的绘画—8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画的显著特征是,结构形式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画的已不是蟒蚌式的图形球体,而是形状分明的头部和躯干的图形。另一显著特征是画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出现了在基线上作画的现象,另外互相不重叠遮盖,奇特的X光式透明感的画经常被儿童所表现。(5)写实的追求—10岁以后。儿童开始使用透视画法,经常临摹成人的作品,画一些喜剧连环画,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探索表现一个具有立体式的三维景物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间题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自发地摸索出一套日益复杂和抽象的规则用以表现空间。这是一个人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绘画是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但在青少年时期干脆停止了绘画,没有进一步的训练和实践,绘画能力是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的.当然,这种衰退很有可能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存在一个现象。
(6)青少年艺术阶段—13至17岁。这一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艺术的敏感性更加明显。但创造性表现停滞,多数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则能摆脱这一青春期出现的困境,其创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趋于稳定并向成人化过渡。
4.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的论述
1943年和1956年,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两次在其《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等著作中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分为七个时期:(1)错画期—2至3岁。a、无目的线画:通常由右至左、由上而下的,是肩以下纯粹筋肉的运动。b、有目的的线画:能注意到线的焦点,并说出所画线的名称。c、模仿的线画:是兴趣和肌肉的活动,有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运动。d、局限的线画:试着画出对象的特征,是线的过渡时期。(2)线画—4岁。喜欢以人为主题,但所作的线画,多半是不完整的轮廊线。(3)叙述的象征主义—5至6岁。大体上已能画出人的形态,但人的容貌、五官位置却画得混杂不清,是幼稚的象征图式。(4)叙述的写实主义—7至8岁.是想象和记忆描绘的时期。儿童这一时期画其所知的,不画其所看的,忽视现实的对象。(5)视觉的写实期—9至10岁。想画得像实物,不但想把轮廊正确地画出来,而且对透视、明暗、立体感也有所考虑,开始由平面造型向立体造型过渡。(6)压抑时期—11至14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的观察有了客观的认识,虽试图把自然进行再现描绘,但进步困难.对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感到失望,因而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7)艺术的复活期—15岁以上。这一时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再度复起,男生对技术的机械的表现产生兴趣,女生对色彩、线条、形状之美,对装饰性表现产生兴趣,艺术的表现能力突飞猛进,但还摆脱不了前一阶段的压抑,而最终对绘画产生厌倦情绪。
(2)前图式期—4至7岁。此间儿童对绘画、思维和环境的联系有所发现,能够具有人体部位的纵向的概念,对空间则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开始象征性的描绘尝试,在纸上出现杂乱的物体形象和用头、脚画成的人,大小变化无常。儿童开始用语言补充说明自己的画。
(3)图式期—7至9岁。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人与环境的确切概念。从通过对形式符号式图样的重复获得自信心,发展到通过对图样的偏离而得到体验的表现。描绘人物虽然是以自己的知识和个性为转换,但对人体的掌握已大有进步,尤其是通过偏离而表现的体验有如下特点:a,夸张人体的重要部位。b、忽视或省略不重要的部位。c、符号的变化运用。在空间领域里,开始运用基线(表示画的底部或地面),并且也会偏离基线以表达体验性的主观空间。
7.丹尼·伍尔夫(Dennie Walf)的论述
1987年丹尼·伍尔夫在提交给荷兰召开的“艺术和基础教育国际会议”的论文《图像、系统的艺术选择:儿童在创造、知觉和反思视觉艺术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这一重要文章中,提出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理解绘画符号阶段—4至7岁。幼年时的孩子对于感觉、惯例以及期望的贮存都偏向于实用的目的,随着孩子对母语中的数字以及音乐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他们就逐步地趋向于人所专用的符号。这一时期他们可能成为地道的图像读者,与图像制作也发生较深刻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开始理悟图像再现的要求了。(2)理解视觉系统阶段—8至12岁。儿童开始能够判断和区分一定的图像,并对色彩斑驳、细节繁多的画面加以注意,在成人的帮助下开始理解绘画内容。(3)理解艺术性选择的阶段—13至1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对于独立和个性开始敏感起来。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地有助于他们的审美思维发展,如想象的新颖和细腻程度。对视觉经验来说,这种审美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表现的选择。对选择强有力的形式,表达感受或观念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主要特点。他们已尝试用象征表现和平、自由、羡慕和邪恶等,从而对色彩、形式、构图、肌理和惯例、图像也倾以极大的注意,只有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会超出这一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