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超级
精简版
单选题
1、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
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答案:B
解析: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助于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官员的出身而非文化素养,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豪强地主和曹氏政权的妥协,并不能抑制豪强,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不利于选官公平,排除D项。
故选B项。
2、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________、________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________的历史记载。
答案:龟甲兽骨商朝
解析: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3、“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C项正确;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税
收法令,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
的措施,实施于两税法之后,排除D项。
故选C项。
4、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
(2)道家:代表是________,崇尚________。
(3)阴阳家:以________为代表,提出“________”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主张“________”“非攻”,还提出了“________”的政治主张。
(5)法家:________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答案:仁政隆礼重法庄子逍遥自由邹衍相生相胜墨子兼爱尚贤韩非子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所学可得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有
(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5、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
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D.固守传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生活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强调“固守传统”,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6、影响:
阶级矛盾和________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答案:统治阶层内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逐渐尖锐化,加之六国旧贵族存在隐患,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7、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志,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志”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隋朝推行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法,择优录取,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无关,不能解决材料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问题,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
8、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
这一制度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年间实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
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B项正确;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开始实
行于唐高宗时期,后被两税法取代,排除A项;一条鞭法实行于明朝,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摊丁入亩实行
于清朝,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B项。
9、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答案:元谋人
解析:
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已经懂得用火了,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
小提示:
10、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_______,影响十分
深远。
答案:思想解放地主阶级源头活水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
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1、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________个监察区,每个区域设置________一人,监察地方。
答案:十三刺史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
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
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故答案为十三;刺史。
12、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________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为________,西汉灭亡。
答案:土地兼并王莽新
解析:
西汉后期,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13、速亡:________年,在________、________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________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7年,________的军队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答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第一次刘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过程是: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14、据记载,唐人最喜欢的花是硕大无比、富丽堂皇的牡丹,而宋人最为钟爱的花朵则是迎雪傲霜、含苞待放
的寒梅,造成唐宋社会这不同喜好的主要原因是()
A.审美情趣不同B.社会变迁影响C.文人雅士倡导D.统治理念各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疆域统一,国力强盛,因此唐人最喜欢的花是硕大无比、富丽堂皇的牡丹,而宋朝处于分裂时期,而且面临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因此,宋人最为钟爱的花朵则是迎雪傲霜、含苞待放的寒梅,B项正确;审美情趣的不同和文人雅士倡导会影响人们对花朵的不同喜好,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C项;唐宋时期的统治理念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项。
15、商周时期的特征:________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答案:奴隶制
解析:
特征: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填空题
16、________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________
答案: 420年宋齐梁陈建康吴东晋六朝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东晋和吴,统称为六朝。
得出:①420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建康⑦吴⑧东晋⑨六朝
17、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________。
答案:青瓷白瓷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时可以烧出成熟的白资,与题中空白处①②分别对应的是青瓷、白瓷。
18、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________。
(2)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________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
________。
答案:渐趋中国本土化禅宗影响最大
解析:
略
19、科技
(1)印刷术:唐朝已有了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品是________。
(2)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答案:雕版印刷《金刚经》
解析:
略
20、郡县制________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________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分封制________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科举制________打破贵族垄断,提高官员素质
察举制________以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答案: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打破贵族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以
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郡县制实现中
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推行分
封制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疆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
人才,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以官举
士的以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
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
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作者二千二百余人。
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
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
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
……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
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
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列举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日本的具体史实。
答案:(1)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
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原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
发明。
(2)政治: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
经济:学习唐朝的“租庸调”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简单的税收办法,农民只需向天皇缴纳田租和服从劳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思想: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言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解析:
(1)
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得出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根据材料一“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
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得出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根据材料一“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得出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
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2)
根据设问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列举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日本的具体史实。
关于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关于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唐朝的“租
庸调”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简单的税收办法,农民只需向天皇缴纳田租和服从劳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关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言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
儒学。
2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
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1)根据“牧马图”和“耕牛图”可知变化是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等。
影响根据“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
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
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
盛世”可知主要是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孝文帝即位以前,北魏社会正处在一个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急速变化的过渡阶段,氏族制和奴隶制经
济成份渐渐萎缩,封建制经济则有长足发展,到实行“均田制”前夕这种趋势已发展到较高阶段,和这个过程相始终并不断推动它前进的是各族人民反抗拓跋部政权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孝文帝正好在这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领略了社会大震荡与人民起义的力量,加上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孝文帝面临种种危机,拓跋部政
权再也不能按旧轨继续统治下去了。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了狭隘的民族偏见,与他的前辈相比提供了新东西。
他坚持实行改革新政策,对北方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不容忽视的是,正是孝文帝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消亡。
身为拓跋鲜卑最高领导人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与其说是推行汉化,
不如说是对鲜卑文化的全盘否定。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
给了北魏更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打破,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无可挽回的隐患。
——余少华《北魏孝文帝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改革。
答案:(1)原因:正在成长中的封建经济文化与落后的家长奴隶制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胡
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积极作用: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动了北
魏政权的封建化;
消极影响:将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更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打破,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解析:
(1)
原因:由材料“在孝文帝即位以前,北魏社会正处在一个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急速变化的过渡阶段,氏族制和奴隶制经济成份渐渐萎缩,封建制经济则有长足发展,到实行‘均田制’前夕这种趋势已发展到较高阶段”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正在成长中的封建经济文化与落后的家长奴隶制之间的矛盾;由材料“这个过程相始终并不断推动它前进的是各族人民反抗拓跋部政权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得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由材料“孝文帝正好在这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领略了社会大震荡与人民起义的力量,加上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孝文帝面临种种危机,拓跋部政权再也不能按旧轨继续统治下去了”得出,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
积极作用:由材料“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了狭隘的民族偏见,与他的前辈相比提供了新东西。
他坚持实行改革新政策,对北方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由材料“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更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打破,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无可挽回的隐患”得出,孝文帝改革将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打破,为鲜卑族的消亡和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魏书·拓跋澄传》记载:在一次朝会之后,孝文帝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任城王拓跋澄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当时北魏官方用的是鲜卑文,今已不存),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以为何如?”拓跋澄对这件事非常赞叹。
……但事物从来都是有两面性的,对此,清人赵翼看得清楚。
他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之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
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盖徒欲以文治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孝文帝迁都改风,结果导致武备松弛,虽然他想以文治比肩古代贤王,但事实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国势便开始衰落。
三十四年以后,北魏瓦解。
——摘编自潘元超《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豪赌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清朝学者赵翼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会受阻;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
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管理中原有困难;文化上,洛阳汉文化发达,迁都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本民族的优势;以文治完全取代武功,致使武备松弛,导致国势衰落;迁都导致统治阶层的内部分裂,激化社会矛盾。
不同意,理由:孝文帝迁都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
北方民族融合。
解析:
(1)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主要有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会受阻;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
遥远,管理中原有困难;根据“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得出文化上,洛阳汉文化发达,迁都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
根据所学可得出同意,理由:根据“孝文帝迁都改风,结果导致武备松弛,虽然他想以文治比肩古代贤王,但事
实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国势便开始衰落”可得出孝文帝改革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本民族的优势;以文治
完全取代武功,致使武备松弛,导致国势衰落;迁都导致统治阶层的内部分裂,激化社会矛盾。
结合所学也可
得出不同意,理由:结合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概括得出孝文帝迁都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
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