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花岗岩热破裂研究现状与展望

花岗岩热破裂研究现状与展望

花岗岩热破裂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岩石是由多种矿物颗粒组成,受热时其内部各种造岩矿物粒子在热学上表现出热膨胀各向异性,便产生了热应力,当热应力超过岩石自身的强度极限时,就会使岩石产生微破裂,大量的微破裂将会对岩石的弹性和机械破裂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并引起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等发生较大变化,并且伴有热传导率、电导率的变化以及声发射现象。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深部岩体在高温高围压下热破裂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深部岩体高温高围压下力学性质的研究条件、研究范围、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部岩体高温高围压下力学性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热应力;热破裂;地热能;核废料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tudy on granite thermal fractureLin Jun Liu Yu-tian Liu Jun-xi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Mian yang Sichuan 621010)Abstract:The rocks are made of a variety of mineral particles,when heated,its internal various rock-forming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rmal exhibit thermal expansion anisotropy,will produce heat stress,heat stress over the rock as their ultimate strength,will make the rock mass micro fracture,micro fracture on rock elastic and will mechanical rupture properties caused great influence,and causes the rock porosity,permeability changes,and accompanied by thermal conductivity,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the change of acoustic emission phenomen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deep rock mas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under thermal cracking research situation,and pointed out the deep rock mas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dition,research scope,research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deep rock mas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in the direc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search .Key words:Thermal stress;Thermal cracking;Geothermal energy;Nuclear waste0引言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变形,从而在内部产生应变和应力,但物体的变形不仅仅是由外力作用引起,温度的变化也能够引起变形,而仅有温度变化,不一定在物体内产生应力,只有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膨胀或收缩受到外界约束时,才会在物体内部产生应力,这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1]。

三峡工程岩石拉剪断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三峡工程岩石拉剪断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为 了模拟 节 理岩 体 受 拉 剪 应力 作 用 的实 际情 况, 件采 用非 对 称切 口, 向直 接拉 伸方式 . 使 试 轴 致




式 中 y为拉 剪面 上 的剪 应变 ; e为拉 剪 面上 的拉
收稿 日期 :020 . 20—1 5 0 作 者简介 : 李建林 (91) 男, 16 一. 湖北人, 博士 . 授. 教 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教 学与研究。
中的闪 云斜 长花 岗岩 岩 心 , 新 鲜 花 岗岩 . 属 直径 为 5rn 4r 。根 据加 载 方 式 及 试 件 加 工 的 需要 . 件 的 t 试 长度确 定 为 10r 5rn和 20' 两 种 。 r 0n' t n
2 2 试 件 的设 计 .
=2 一(l , l e 2 e +e)
强 度如 表 1 。
各切 口下岩石 的抗 拉弱度 衰 1

通 过试验 . 不带 切 口试件 岩石 的单轴 抗拉 强 度
图 1 试 件 及 测 试 图
平均 值为 6 、
a即 R =6  ̄Ia . . V 。当 试 件 带 有 切 P
应变 。
E( l对称 切 口) 岩 石的 抗拉强 度平均 值 随切 E深 时. l 度加大 而急剧 下降 。 由此 可 见. E的 存在 大大地 切 l 降低 了岩石 的抗拉强 度 . 并且 随着切 口的加 大更加 明显。也 就是 说, 岩石 的抗 拉强 度对 切 口前缘 的 应 力 集 中十分敏感 。 33 拉剪 联合 强度 . 根 据不 同 深 度 和相 对高 度的 切 口试 件所 形 成
维普资讯
第 笠 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

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

第31卷第1期 岩 土 力 学 V ol.31 No. 1 2010年1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Jan. 2010收稿日期:2009-08-18基金项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董金玉,男,1977年生,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dongjy0552@文章编号:1000-7598 (2010) 01-0151-07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董金玉1, 2,杨继红2,伍法权1,王 东1,杨国香1(1.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 450011)摘 要:由泥、砂岩互层或厚层砂岩夹泥岩等形成的类似“夹心饼干”的软硬互层近水平层状结构边坡,是三峡库区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类型边坡。

由于泥、砂岩风化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崩塌灾害现象是三峡库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面组合、降雨作用和风化作用等方面对软硬互层高切坡的崩塌形成原因进行研究,软硬岩的差异性风化而造成的软岩空腔和硬岩中的结构面组合是造成崩塌的主要原因;其次,基于野外调查的地质现象分析,得到了软硬互层高切坡崩塌主要有倾倒、滑移、塑流拉裂、悬臂拉裂、错断等破坏机制,并概化出了各类破坏示意图;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泥砂岩软硬互层高切坡崩塌的形成破坏过程进行了再现和分析,其破坏过程为泥岩剥落-岩腔-砂岩裂隙张开-危岩体弯曲-倾倒崩塌-堆积坡脚;最后,在三峡库区高切坡各类破坏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处治对策。

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高切坡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关 键 词:软硬互层;崩塌;差异风化;破坏机制;离散元数值模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47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collapse of high cutting slope with horizontal soft-hardalternant strata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DONG Jin-yu1, 2,YANG Ji-hong 1,WU Fa-quan 1,WANG Dong 1,YANG Guo-xiang 1(1.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11, China )Abstract: Soft-hard alternant strata slopes formed by the interbedding of sandstone and mudstone or the mudstone imbedded in thick sandstone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Cavities are formed by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between sandstone and mudstone and they can cause collapse of slopes. Firstly, mechanism of collapse of high slopes i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lithologic characters,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surfaces, effects of rainfall and the weathering effects.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llapse of high slopes. Secondly, according to field surveys, failure mechanisms of high slope collapse are classified into toppling, sliding, creeping-tension, cantilever-tension and staggered breaking. Sketch maps of failure were generalized according to the failure mechanism. Forming process of collapse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failure process of collapse is mudstone spalling, cavity, sandstone crack opening, tilting of dangerous rock mass, toppling cillapse and rockfall deposite. Lastly, support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gainst all the failure modes of high cutting slope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Research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eo-hazard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Key words: soft-hard alternant strata; collapse;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failure mechanism;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supporting measures1 引 言三峡库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区), 277个乡镇,规划需要搬迁总人口124.55万人,迁建县城(城市)12座,集镇116座,搬迁工矿企业1 629家,还有大量公路、电力、通讯等专业设施。

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形成条件、机制及变形诱因分析

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形成条件、机制及变形诱因分析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7期241 工程概况三峡库区地形地貌与岸坡地质结构复杂,雨量丰沛且暴雨集中,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由长期的库水位大幅抬升与涨落变化引发的库岸再造过程可能会诱发滑坡、塌岸、岩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桂花井滑坡位于长江北岸奉节老县城上游约4.1km 处,滑坡平面形态呈“古钟”状,前缘高程82~86m,后缘高程330~396m,南北长735~991m,东西宽128~745m,厚度15~106m,面积46.5万m 2,体积1860万m 3。

滑坡区现分布有三峡航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近10家,常住居民341人。

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的标准,确定桂花井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地质复杂程度等级为复杂。

图1 赤平投影图2 地质概况滑坡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属川东褶皱带构造中低山侵蚀地貌,长江以NE60°方向流经本库岸段,河谷呈不对称“V”字型,北岸缓、南岸陡。

滑坡区在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之次级构造单元——四川台坳与上扬子台褶带及大巴山台缘褶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本区未见主要控制性构造,小型次级褶皱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裂隙和层间错动带。

区内岩层的节理裂隙发育,受褶皱影响,岩层裂隙较发育,主要有下述两组:①走向300°~340°,倾NE,倾角45°~80°,此组裂隙最为发育;②走向40°~80°,倾NW 或SE,倾角40°~75°。

除以上两组主要裂隙外,还发育两组次要裂隙:一组走向0°~20°,倾NW,倾角50°~70°;另一组走向275°~295°,倾SW,倾角55°~80°。

裂隙层面和裂隙将岩体切割成楔形体、棱面体。

见图1赤平投影图和图2裂隙走向玫瑰花图。

滑坡所在的左岸地形总体呈前后缘缓,中间陡态势,其间发育175~190m、330~360m 两级台地,其中临江地带175~130m 为人工堆积台地,130m 以下为河床冲积缓台。

推荐-三峡工程建造中碰到的问题 精品

推荐-三峡工程建造中碰到的问题 精品

核心提示:从开工,到竣工,整整十七年,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与担忧,三峡工程仍然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多项世界纪录:大江截流、深水围堰、混凝土快速施工、双线五级船闸和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与安装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万人在工地上工作,体现出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特有的时代符号。

凤凰卫视12月15日《凤凰大视野》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20XX年5月,受当时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之邀,李锐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

看到施工现场之后,一向反对三峡上马的李锐,在座谈会上谈了他的两点意见,一个呢是这个工程,说明我们近半个世纪来技术的进步。

三峡电站容量比新安江大了近30倍,二是国家必须考虑到,建成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他强调这将关系子孙万代。

从开工到完工整整十七年,在建设过程当中,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物总工程量的各项指标,都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当中最大的。

解说:1998年,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筑物,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但是几个月之后难题接踵而至。

首先如何保证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会造成裂缝隐患,是困扰各国工程界的难题。

其次如何保证浇筑如期完工?大坝主题作业面庞大,如果使用常规浇筑方法,作业时间会长达二十多年,将远远超出计划范围。

最后如何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如何在这样的空间内,保证工程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安全,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难题。

陆佑楣:整个工程有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就集中在一个坝区,这么大的工作面要上升浇筑,用常规的手段,不行。

解说: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很多塔式起重机都在一起,空中的搭架就很难解决,很不安全。

地面的汽车运输量也非常大,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很容易出现事故解说:由于作业面狭窄,因此给大坝主体混凝土浇筑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打破旧有的施工模式,陆佑楣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建筑工地后,决定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凝土浇筑机械---塔带机。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1.2 花岗岩形成机制
目前所提出的可产生熔融作用的热源机制较多: (1)俯冲作用产生的加热 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活
动如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 (2)由大陆碰撞作用导致地壳增厚的加热 实验和
热模拟结果表明:地壳增厚可发生大规模熔融作用, 而且地壳加厚10~15km就可产生大量熔体。许多 碰撞造山带(如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岩浆活动 大多源于此机制。
对于CO2的影响作用至今尚有争议。
2、花岗质熔体的分离(segregation) 和聚集(aggregation)
2.1 熔体分离机制 2.2 影响熔体分离的因素 2.3 花岗岩与混合岩
2.1 熔体分离机制
熔体一般首先形成于颗粒边界,最终相互联系形成通道网。 这样在一定的机制下,熔体发生迁移。
2.2 影响熔体分离的因素
(2)流体的影响 流体的流动可控制熔体的分布;流体尤其是水的
存在可极大地降低熔体的粘度。比如,在800℃时, 含1%水的花岗质熔体的粘度为108Pa·s,当水含量 达到10%时,其粘度下降到104Pa·s。Brown(1994) 认为花岗质岩浆的分离取决于熔体的粘度,而熔体 的粘度取决于水的含量。水含量高的熔体易于从 源区萃取与聚合,这可用来解释淡色花岗岩,如高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形成。
其他影响因素,如渗透性及颗粒接触的湿润角(wettingangle) 以及熔体产生后的流动速度、颗粒大小等,均对其从源区中 分离有影响作用。
2.3 花岗岩与混合岩
混合岩的成因一直被认为是与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系。一些混 合岩构造反映了熔体分离出来但未从体系中抽出的结果。这 就导致了混合岩是夭折的花岗岩的看法,认为其内淡色脉体 是部分熔融的结果。但一些地球化学证据、实验证据与此观 点不一致。因而混合岩成因问题实际上还未完全解决。

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

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

第16卷 第4期2005年12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The Chinese Journal of G eological Hazard and C ontrol V ol.16 N o.4Dec.2005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陈洪凯1,2,唐红梅1(11重庆交通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74;21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摘要:危岩是三峡水库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约30,000余个位于陡崖或陡坡上。

河流或沟谷强烈下切产生的岸坡岩体卸荷作用、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如砂岩、泥岩)以及高强度的降雨或较大的日温差变化是三峡水库区危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其破坏具有突发性、致灾具有毁灭性。

目前将危岩分为滑塌式、倾倒式及坠落式3类,体现了危岩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

现场可识性不强、力学机理不明确,降低了危岩治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据此,文章提出了现场易识性、力学机理明确性和失稳模式预判性的危岩分类原则,并将危岩分为单体危岩和群体危岩两大类。

单体危岩分为压剪-滑动型危岩、拉剪-倾倒型危岩、拉裂-坠落型危岩及拉裂-压剪坠落型危岩;群体危岩分为底部诱发破坏型危岩及顶部诱发破坏型危岩。

分析了各类危岩的基本特点;从陡崖(坡)断面形状、主控结构面、主控结构面走向与陡崖(坡)走向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岩性等方面构建了危岩分类宏观判据,经万州太白岩50余个危岩的现场验证,利用这些宏观判据判识的危岩与实际相符。

关键词: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宏观判据;长江文章编号:100328035(2005)0420053205中图分类号:P642121;U41815+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209223;修回日期:2005211210基金项目:重庆市重点自然科学基金(2005BA7008)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洪凯(1964—),男,教授,博士,博导.从事公路泥石流及危岩研究.1 引言迄今,不同学者对危岩的定义及专业术语理解尚不一致。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典型类型。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并以钱江坪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灾害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以及影响钱江坪滑坡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

得出以下结论:三峡工程建设初期,工程边坡较多,滑坡的主要成因有三个:降雨和库水入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前抗滑段的抗滑能力因地下水的支持而变得较弱;地下水浸泡使泥质滑带土软化,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暴雨增加了滑动体的滑动力。

钱江坪滑坡是三峡库区滑坡中的一种新型超高速深部生理岩质边坡,一般是暴雨和三峡水库蓄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滑坡;千将坪滑坡;1引言对于边坡滑坡灾害的成因,1950年,专家太沙基在他的《滑坡机理》讲述了滑坡的形成成因、形成过程、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滑坡的工程体现。

1967年,Bjerrum引入传递概率分析边坡渐进破坏时的稳定性,根据上部体积的应变软化,得出边坡开挖在渐进破坏时的力学模型。

1978年,djvarnes根据岩土边坡的活动模式,将边坡变形破坏形式分为倾倒、侧向膨胀、坍塌、滑坡和复合类型。

在新湿应力场理论的详细试验模型基础上,分别得出一维膨胀理论和三维膨胀理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典型的边坡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的是滑坡灾害,并以千将坪滑坡为例,说明了滑坡形成和破坏的过程和影响千将坪滑坡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分析了滑坡灾害形成的机制。

2三峡库区边坡的地质灾害2008年,三峡水库连续39天的试蓄水量第一次达到175m。

水位上升了27.53m,日均升高10.744m。

下一次175m蓄水测试在2009年,历时70天,水位从145.87m上升到171.043m,上升了22.56m,日均上升0.365m。

经过一天,水库水位约171.4m。

与2008年相比,平均水位的升高下降了50%,滑坡事故很少。

2010年,第三次蓄水175m,历时46天。

三峡地区岩质边坡滑动面裂隙水力劈裂分析

三峡地区岩质边坡滑动面裂隙水力劈裂分析
岩质边坡产生滑坡不仅要满足力学失稳条 件,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有对应的软弱结构,还需 具有外倾软弱破裂面。而破裂面的形成与边坡裂 隙、水力条件等因素相关,当雨水渗入裂隙时,造 成裂隙内的水压力升高,导致裂隙继续扩张甚至
贯通,岩质边坡渗透性增加,渗流速度加快,促使 形成新软弱破裂面,如此循环,最终导致边坡岩体 发生破坏,使得滑坡容易产生。由此可知,岩质边 坡滑坡的形成与雨水渗入裂隙中产生的水力劈裂 效应相关。鉴于此,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研究 岩质边坡滑动面水力劈裂作用,并推导岩质边坡 的临界水头公式。
水利科研
[文章编号]1002—0624(2021)07—0036—04
东北水利水电
2021 年第 7 期
三峡地区岩质边坡滑动面裂隙水力劈裂分析
邹前堡
(赣州市水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由于岩质边坡滑坡产生的危害较为巨大,对岩质边坡滑坡启动机理的研究对边坡治理工程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对三峡地区岩质边坡滑动面的水力劈裂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岩质
íïh″1 = 45.1 ï
0.19 ,η = 0.5 πa
ïïïh″1 = 45.1 î
0.5 πa
,η
=
0.8
(23)
由式(23)可知,在同一裂纹长度下,发生压剪
破坏时的临界水头随着连通率的增加而减小。在
该破坏模式下,边坡结构面会有一定几率发生水
力劈裂。当 η = 0.2 时,发生水力劈裂时的最大裂
设孔隙水压力沿裂纹各个方向的作用力是相同
的,则根据图 2 中的应力状态,可得到裂纹面上的
正应力 σα 和剪应力 τα :
ìíîïïïïτσαα==--σæèç σv +2v

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试验研究

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试验研究

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试验研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预制花岗岩逐渐普及,而预制裂隙花岗岩则已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一大热门。

其具有精湛的雕刻技术,外形美观大方,是建筑装潢中的理想选择。

然而,预制裂隙花岗岩在制造过程中,裂隙的起裂机理一直是课题之一,本文将对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试验研究进行探究。

一、预制裂隙花岗岩制造原理预制裂隙花岗岩是在花岗岩板材上切割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裂隙,以达到良好装饰效果的一种花岗岩装饰材料。

其制造原理是在花岗岩板材上标注出裂隙的位置,利用符合材料力学原理的机械加工手段,在板材上切割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裂隙。

二、裂纹起裂机理裂纹起裂是预制裂隙花岗岩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起裂机理的研究对于预制裂隙花岗岩的制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经过实验验证,研究者发现,裂纹起裂机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 板材强度:板材的强度决定了其对外力的响应程度,强度越高,板材对于外力就具有了更好的承受力。

2. 差异性、脆性和韧性: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岩石在其表现的差异性、脆性和韧性方面不尽相同。

而上述三种表现,直接决定了岩石的行为模式。

3. 外力:“力量感知”的岩石会对来自外部的力量做出反应。

三、试验研究为了探究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研究者们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们采用了岩石层间拉伸断裂试验和岩石切割试验两种研究方法。

在岩石层间拉伸断裂试验中,研究者在拔出之前,先向基质表面开挖裂隙,并浇注透明环氧树脂固定。

在深度和尺寸均一的裂隙处,进行夹层拉伸断裂试验。

之后借助断口曲率分析,探究裂纹扩展到何时会在裂隙处切出一部分。

在岩石切割试验中,研究者则把预制所要切割的裂隙为圆形的岩石试样裁剪成圆形,然后逐个不同深度进行试验。

在钻洞和进一步加深之前,研究者使用扫描线和立体X 光红外激光扫描仪快速、高精度地记录样品表面形貌。

通过试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与板材的材质和饱和度有关。

三峡库区公路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公路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公路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机制分析一、引言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而公路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和环境的恶劣性,三峡库区的公路建设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是其中一种常见的问题,本文将对其破坏机制进行分析。

二、危岩破坏机理危岩是指处于高边坡上,存在随时可能威胁到下方道路、建筑物和人身安全的巨石或岩体。

危岩的破坏机理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岩石自身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如果岩石自身存在缺陷、裂隙或岩层不稳定现象,那么其自身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降雨、水位等因素。

其中,降雨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长期的雨水浸润和短期的强降雨都可能导致危岩的滑动和崩塌。

3.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是危岩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施工过程中振动和冲击等都可能导致危岩的破坏。

三、三峡库区公路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机制分析在三峡库区公路建设中,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是常见的问题。

其主要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岩体自身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在三峡库区,岩体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很大,一些岩体的强度、压缩性质和断裂韧性都很差。

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导致岩体产生裂缝、变形和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危岩的变形和破坏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2.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危岩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三峡库区,降雨量很大,水位也会波动很大。

这种环境可能会使岩体渗透性增加,导致危岩的滑动和塌方。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危岩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三峡库区的公路建设中,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振动和冲击力。

这些力量会对危岩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危岩破裂和滑落。

四、危岩处理方法针对三峡库区公路陡高边坡拉裂-滑塌型危岩破坏,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危岩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科学评估:在处理危岩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判定,确定危岩的稳定性和破坏危险性。

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微裂纹衍生特性研究

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微裂纹衍生特性研究

冯雪伟.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微裂纹衍生特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6):148-152.收稿日期:2021-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296)作者简介:冯雪伟(1997-),男,安徽临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观岩石力学,(电话)150****0016(电子信箱)***************.cn 。

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特别是核能和地热能源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2]。

核废料,特别是高放射性废物(HLW )的地下深处安全处理[3]、地热能源开采[4]、地下工程发生火灾等工程实例中,高温会对围岩造成热破坏,使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劣化,甚至产生灾难性的破坏[5]。

花岗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等为主要成岩矿物,渗透性小、致密性高、强度高,适合核废料的贮存及地下空间的扩展,因此广泛应用于地下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微裂纹衍生特性研究冯雪伟(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武汉430072)摘要:为研究花岗岩的高温破坏性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花岗岩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通过搭载于光学显微镜上的超高温加热台原位实时观测了花岗岩在室温20~900℃梯度升温过程中受温度、矿物组成影响下的热致裂纹的衍生、扩展过程,以揭示花岗岩在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质下降机理。

结果表明,①花岗岩材料的热致裂纹主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

②花岗岩中矿物的几何边界为主要薄弱面,热致裂纹沿矿物边界大量衍生,材料的非均质性,包括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对花岗岩在高温作用下劣化的影响很大。

③低于500℃时,花岗岩仅有少量微裂纹产生;在500~600℃时,花岗岩破碎过程明显加剧,花岗岩裂缝网络大量产生,继续升高温度,裂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裂缝网络的形成是花岗岩在500~600℃时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花岗岩;高温;裂纹衍生;非均质性;微观结构中图分类号:TU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2)06-0148-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2.06.02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microcracks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under high temperatureFENG Xue-wei(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high-temperature failure mechanism of granite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granite samples were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ultra-high-temperature heating instrument equipped on the optical mi⁃croscope has been developed.Th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rmally induced cracks in grani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during the gradient temperature rise from 20to 900℃were observed in-situ ,so a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cline of grani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rmally induced cracks of granite were mainly generated dur⁃ing the heating process.The geometric boundary of the mineral was the main weak surface where the microcracks were generated andexpanded.At high temperature ,the microcracks were generated and continuously expanded along the mineral boundary.Therefore ,the heterogeneity of granite materials ,including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high temperature.Before 500℃,a few microcracks were appeared in granite.During 500~600℃,the fracture process of granite was obviously intensified ,and the granite fracture networks were produced.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crack growth rate was significantly slowed down.The formation of fracture network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of macrosc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 between 500and 600℃.Key words :granite ;high temperature ;cracks propagation ;heterogeneit ;microstructure第6期工程建设[6]。

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

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
花岗岩是一种坚硬裂隙岩石,国内外学者[1~7] 对花岗岩类脆性岩石的破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 多成果均表明脆性岩石的峰前应力–应变曲线一般
可以被分为 4 个阶段:I 阶段为岩石内原生裂纹的 压缩闭合阶段;II 阶段是线弹性变形阶段;III 阶段 是裂纹稳定扩展阶段;IV 阶段是裂纹非稳定扩展阶 段。花岗岩作为一种非匀质材料,其内部包含大量 的原生裂纹,这些原生裂纹经过 I 阶段的压缩闭合, 其裂纹形状会发生变化,甚至完
2
给出了三峡花岗岩单轴压缩的裂纹体
积应变曲线和起裂应力的示意图。体积应变 ε v 为正
表示体积缩小,在弹性阶段,总体积应变增量等于
弹性体积应变增量,ε
v

ε
e v
的差值就是原始裂纹闭
合引起的体积缩小量,所以在这一阶段,ε
c v
曲线保
持水平。当岩样进入裂纹扩展阶段,总体积应变中
包含裂纹张开引起的体积增大量,所以总体积应变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Three Gorges granites,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can be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crack strain curv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changes at the same extent with confining pressure;compared with the peak strength,the

三峡库区消落带巴东组软岩裂纹扩展规律

三峡库区消落带巴东组软岩裂纹扩展规律

三峡库区消落带巴东组软岩裂纹扩展规律简文星;余锦风;任佳【摘要】在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三峡库区消落带软岩力学性质逐渐劣化,直接影响了库岸的稳定性.裂纹扩展是岩石劣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选取三峡库区巴东组第四段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裂纹测定装置,研究泥质粉砂岩在“浸泡—风干”循环条件下的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泥质粉砂岩“浸泡—风干”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裂隙率明显增大,初期阶段裂纹的扩展速率较快,后期逐渐减缓;②泥质粉砂岩的裂隙率与“浸泡—风干”循环次数可以用指数函数较好的拟合,拟合相关性系数为0.996,拟合度高,可以为后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21【总页数】5页(P72-75,80)【关键词】泥质粉砂岩;消落带;“浸泡—风干”循环;裂纹扩展规律【作者】简文星;余锦风;任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51三峡库区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使得库岸岩体长期处于“浸泡—风干”循环环境中。

“浸泡—风干”循环作用使得库岸岩体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力学性质劣化,直接影响了库岸的稳定性。

“浸泡—风干”循环作用对岩体来说是一种“疲劳作用”[1],岩石内部存在微小裂隙,经过多次“浸泡—风干”循环后,会发展成宏观的裂纹。

“浸泡—风干”循环作用对砂岩的次生孔隙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

裂纹的扩展是导致岩体性质劣化的直接因素之一。

三峡大坝蓄水后,许多学者已经对“浸泡—风干”循环这种特殊条件引起了关注。

P A Hale,M L Lin等[3,4]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砂岩力学性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刘新荣,傅晏等[5,6]通过实验获得了库水“饱水—风干”循环作用下抗剪强度的劣化规律。

浅谈花岗岩风化层滑坡成因机制

浅谈花岗岩风化层滑坡成因机制

浅谈花岗岩风化层滑坡成因机制摘要:花岗岩在我国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

花岗岩受到风化因素的影响,使得花岗岩的风化土层在通常情况下相对较厚,并表现出粘性、砂质的特点。

如若受到降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花岗岩风化层出现严重的软化,进而导致花岗岩强度的大幅度降低,进而引发滑坡灾害的形成。

所以,需要通过对风化层形成滑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滑坡防治措施的实施来降低滑坡灾害的出现几率。

关键词:花岗岩;滑坡;风化层;成因机制花岗岩风化层中蕴含较多的粗颗粒,呈现出结构疏松、裂隙发育的特点,并且遇水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花岗岩风化层的存在不仅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山体滑坡现象,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亦对民众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因此,需要通过对风化层滑坡成因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相关治理措施的实时,实现对滑坡灾害的预防,并最大化抑制滑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一、风化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一)滑坡形成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条件与影响边坡稳定性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而当前影响到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内因素和外因素[1]。

针对内因素而言,是指花岗岩内部边坡岩体的性质、岩体结构、地应力以及地质构造等。

而针对外部因素而言,是指地表水、地震、风化、爆破、人工挖掘以及地下水等因素。

其中外在因素影响最大的是风化、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作用。

(二)内部条件花岗岩风化层形成滑坡的内部条件包括边坡岩土的性质、构造、产状等。

花岗岩虽然具有较强的硬度,并且抗风化能力较强,但是受到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导致花岗岩风化层厚度不断增加,使得花岗岩的强度、岩土构造、性质发生翻天复地的转变,进而增大滑坡的发生几率。

针对花岗岩风化而言,具体包括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以及化学风化,进而其中风化形式最多的黑云母风化,其花岗岩的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

另外,花岗岩的层面、裂隙、断层面倾向不仅对风化层的变化产生影响,还会对滑坡的发育产较大的影响。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概况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概况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概况摘录自《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分析》(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李萍硕士论文)第四章链子崖危岩体的发育特征4.1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发育概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发育。

经历年调查,在1380km长的干流库岸和31条主要支流约1651km长的库岸,发现残体大于10×104m3的崩塌滑坡及危岩变形体共428个,总体积达276576.19×104m3;支流126个,体积145024×104m3。

今后,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三峡工程的蓄水和移民迁建地质工作的深入,崩塌滑坡的数量和体积还将增加。

长江三峡崩塌坡发育,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谷地貌和岸坡结构类型的控制。

地质构造对崩塌,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多个构造体系交接复合部位、褶皱和断裂发育部位、紧密褶皱轴部及其转折部位、背斜倾伏端和向斜杨起端崩塌、滑坡较多。

崩塌、滑坡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河谷段的顺向岸坡段,滑坡密集,如奉节的李家坝至故陵、云阳的大河沟至兴隆滩等段。

当河流横穿背斜峡谷时,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背斜两翼,即峡谷的进、出口段,如兵书宝剑峡出口的新滩至庙河、巫峡出口的官渡口至作揖沱等段。

位于秭归县新滩滑坡对岸的链子崖危岩体(体积约314×104m3),近年变形活动持续不断。

逐年有加剧发展势头,存在发生大规模崩塌滑波的危险征兆。

若任其发展,一旦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灾害事件,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将有可能严重碍航,甚至断航,危及附近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三峡工程建设和沿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预报防灾重点首推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

4.2链子崖危岩体链子崖危体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兵书定剑峡出口处南岸,与北岸新滩滑坡隔江对峙,紧扼川江航道咽喉;下距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6.5km,上距秭归县城15.5km,地处西陵峡新滩崩塌、滑坡频发区。

三峡库区土石混合体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赫建明)

三峡库区土石混合体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赫建明)

1.2 研究概况
早期就已经发现了土石混合体的特殊力学性质
早在1956年就认识到 试样必须满足尺寸以 及级配两方面的要求
1969年就有记录土体 中含有砾石或块石造 成的取样及试验的困
难性
1973年提出了含有异 常大砾石试样的强度 值就会大幅度提高
C、φ值随粒径的变化
抗剪强度与砾石含量的关系 渗透系数与砾石含量的关系
三峡库区土石混合体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
赫建明 李晓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主要内容



1. 2. 3. 4. 5.
题目背景及研究概况 土石混合体的地质成因及其主要结构特点 土石混合体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的数值试验研究 结论及展望
1.题目背景及研究概况
1.1 题目背景
4.1 颗粒流(PFC3D)计算方法阐述
1 基本假设
颗粒流方法在模拟过程中作了如下假设: ⑴ 颗粒单元为刚性体; ⑵ 接触发生在很小的范围内,即点接触; ⑶ 接触特性为柔性接触,接触处允许有一定的“重叠”量; ⑷ “重叠”量的大小与接触力有关,与颗粒大小相比,“重叠”量很小 ;
⑸ 接触处有特殊的连接强度; ⑹ 颗粒单元为圆形(球)。
3.2 试验装置及现场布置
推剪试验装置示意图
压剪试验装置示意图
3.3 推剪试验结果
Pmax
Pmin
n
c
b l i
i 1
Pmax tan G
g
i 1
n
i
cos i g i sin i cb l i
i 1 i 1 n
n
n
Pmax G
g
i 1
i

三峡惊现千条裂痕,大坝为防止开裂!征用方圆百里粉煤灰

三峡惊现千条裂痕,大坝为防止开裂!征用方圆百里粉煤灰

三峡惊现千条裂痕,大坝为防止开裂!征用方圆百里粉煤灰今天就跟随小慕一起来了解一下,新来的观众朋友们,可以长按点赞强烈推荐一下,让更多人可以看到本期视频,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综合体项目,也是综合效益最显著的水利枢纽。

它的建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方便的电力设施,还解决了我国的洪涝灾害问题,可以说是造福人类的工程,但事实上!三峡大坝的裂缝问题,早在2000年10月份就已经出现了,目前在三峡工程整个混凝土坝体上。

已经出现了两千多条裂缝,不过虽然两千多条听起来很吓人,但这些裂缝绝大部分都很小,最小的只有铅笔划出的痕迹那么大,大的裂缝最长也只有二三十米,最宽的仅有一毫米左右,而且在裂缝被发现后。

坝体维修人员也都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无坝不裂这个词,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大家对坝体裂缝,其实早已默认,也就是说!只要是大坝都会出现裂缝,由于三峡大坝属于凝土重力坝。

主体和导流建筑物基本都使用了大体积混凝土,使用总量达两千八百万立方米,众所周知,大体积混凝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容易出现裂缝,因此控制裂缝的产生便成为了一项国际性难题,那么你们是否知道。

我国是如何解决坝体裂缝问题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前面我们提到,三峡大坝属于凝土重力坝,其中被大范围使用的混凝土其主要成分则为水泥,由砂、石、水和外加剂混合搅拌而成。

而外加剂中又用到了一种供不应求的材料粉煤灰,它是由火电厂燃烧煤粉时得到的一种灰渣,来源于煤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所以颗粒非常细,然而最早将粉煤灰用于建筑行业的国家,其实是美国。

中国则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学习怎样使用粉煤灰,到了七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利用,起初,粉煤灰大多用在农田改良方面,因为其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多功效的土壤改良剂。

粉煤灰使用在农田土壤中,可以起到改良土壤质地减小土壤膨胀率,提高土壤渗透性防止土壤流失等作用,而在七十年代时,粉煤灰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掺量标准,还仅仅不到百分之十五,但到了九十年代。

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花岗岩裂隙形成及特征分析

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花岗岩裂隙形成及特征分析

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花岗岩裂隙形成及特征分析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花岗岩裂隙形成及特征分析摘要花岗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地壳深处的岩石类型,其在地质学和工程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花岗岩中的裂隙特征对于渗透、稳定性、岩质强度等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花岗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花岗岩的裂隙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本文介绍了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因,以及各种影响花岗岩裂隙形成的因素。

随后,对花岗岩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裂隙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热膨胀、冷缩、压实和脆性破裂等是引起裂隙形成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花岗岩地质过程中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也对裂隙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验室中,通过应力试验和岩石薄片观测,本文对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花岗岩的裂隙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高温下花岗岩容易形成更多的裂隙,而随着压力的增加,裂隙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此外,裂隙的长度和角度也会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压力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花岗岩;裂隙形成;温度;压力;特征分析AbstractGranite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type of rock in the deep crust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The crack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have a crucial influence on permeability, stability, rock strength, and other issue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gran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crack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 granite, as well as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granite cracks. Then, the mechanisms of crack formation in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mal expansion, cooling contraction, compaction, andbrittle fracture were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crack formation. In addition, chemical and physical effects during the geological process of granite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ack formation.In the laboratory, through stress tests and observation of rock slic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cracks under different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nite was more prone to form more cracks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ssure, cracks showed significant inclination. In addition, the length and angle of the cracks would also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Keywords: Granite ; Crack Forma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Granite is a widely used rock material i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durability and strength. Howeve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behavior of cracks in granite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its safety and performance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cracks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temperatur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in granit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e rock material was more prone to form cracks due to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its constituent minerals. This phenomenon could weaken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making it more susceptible to damage and deformation.Moreover, the increase in pressur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inclined cracks in granite. As the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material increased, it caused the rock layers to shift and deform,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inclined cracks. These cracks would propagat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 altering the rock's structural integrity.Furthermore, the length and angle of the crack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or instance, cracks formed under high temperature tend to be shorter but more numerous, while cracks formed under high pressure tend to be longer and more pronounced. Additionally, the angle of the cracks also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In conclusio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crack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made with this material. This study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cracks form, propagate and behav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can aid in develop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onitoring and maintaining granite structuresGranite is a highly durable and widely used building material, renowned for its strength and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 However, as with any construction material, it can be subject to a range of stresses and strains that can potentially result in cracks and other forms of damage.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granite cracks and how they behav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long-term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structures made with this material.One area of particular concern when it comes togranite cracking i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hen granite is exposed to extreme heat or cold, it can expand or contract, respectively, leading to cracks and other forms of damage. This can be especially problematic in areas where there are frequ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such as mountainous regions or desert climates.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 granite crack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Granite is able to withstan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pressure without cracking, but when subjected to excessive force, it may fracture or even shatter. The dire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can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with some orientations more vulnerable to damage than others.To prevent and mitigate granite cracking,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and architectural condition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it. This requires close examin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ranite surface, as well as carefu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practices.Overall, while granite is a highly durable and versatile building material, it is not indestructible. By understanding its potential weaknesses and the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cracking, builders and engineers can better manage and maintain structures made with this material, ensuring their safety, longevity, and functionality for years to comeAdditionally, proper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granite structures is critical for their longevity and functionality. This includes regular inspections to identify any cracks, chips, or other damage that may compromise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e. Prompt repair of these issues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further damage and prolong the life of the structure.In addition to inspections, regular cleaning andsealing of granite surfaces can also help prevent damage and maintain their aesthetic appearance. Granite is a porous material and can absorb liquids and stains if not properly sealed. Regular cleaning and sealing can help protect the surface from damage and ensure its long-term durability.When selecting a cleaning or sealing product for granite, it is important to choose one tha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use on natural stone. Harsh chemicals and abrasive cleaners can damage the surface of the granite, leaving it susceptible to cracking and other forms of damage.Finally, proper install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re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longevity and durability of granite structures. This includescareful planning and design, proper foundation and structural support, and skilled installation techniques. When choosing a contractor for a granite construction project,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one with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in working with natural stone materials.In conclusion, granite is a highly durable and versatile building material that offers a range of benefit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However, it is notindestructible, and care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cracking and other forms of damage. By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granite cracking and adopting proper care and maintenance practices, builders and engineers can ensure the long-term durability and functionality of structures made with this materialTo summarize, granite is a strong and adaptable building material that has numerous advantage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Nevertheless, it can crack and damage if not handled properly. By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s of granite cracking and applying proper maintenance practices, engineers and builders can guarantee the long-lasting sturdiness and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constructed with this material。

深埋花岗岩隧道岩爆灾害微观断裂机制分析徐成成

深埋花岗岩隧道岩爆灾害微观断裂机制分析徐成成

深埋花岗岩隧道岩爆灾害微观断裂机制分析徐成成发布时间:2021-11-24T01:26:50.52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5期作者:徐成成[导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我国已完成了大量隧道建设工程,隧道年增长率达到24%,逐年加快,目前隧道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山高原中铁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我国已完成了大量隧道建设工程,隧道年增长率达到24%,逐年加快,目前隧道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山高原,施工环境岩爆风险是深埋隧道挖掘过程中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特别是深埋岩洞的挖掘和施工过程中。

由于岩爆过程的随机、突然和暴力性质,很难准确地警告现有的技术能力,突然爆炸将破坏机械设备,危及人的生命,延缓工程进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影响隧道的正常运作。

因此,在深层花岗岩隧道内对爆炸性岩石进行内部微观试验的过程中对深层花岗岩隧道内爆炸性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破坏机制进行的研究结果,以及现场地质岩爆数据,对理论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深埋隧道;花岗岩;岩爆灾害;断裂机制引言花岗岩是一种深层侵入岩,在成岩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凝结晶形成岩体,在冷凝结晶过程中岩体体积收缩产生原生节理。

由于节理相互交接的位置更易受到风化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棱角处逐渐被磨圆,岩体的圆度逐渐增加,形成球状风化,俗称“孤石”。

由于孤石埋藏分布的随机性强,大小从几十公分到几米,难以用常规的地质钻探形式探明场地内分布位置,且部分孤石的强度可以达到100MPa以上。

1区域特征隧道全长2944米,属于典型的长隧道。

隧道场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统的弯曲区,在施工平面上观测到的山谷平台由济津-博罗南北断裂控制,工程区位于东莞凹陷盆地的东南边缘,是凹陷区的相对隆起区,大部分是该地区主要向南坑东北方向——虎门和石龙——侯杰方向断裂,后者躲藏在该地区南北两侧。

隧道场地面积为山谷型和山地型,山顶地形较慢,两侧斜坡或悬崖较陡,沿隧道轴线的最高高度约为202.32米,最大埋深为124.6米地形在隧道末端开口的南部和东部相对平坦,北部有高低起伏,特别是在果园中,该线主要与北坡坡度平行,以出洞,坡度约为80,地形的总坡度角度为15-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实验设备和试样
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MTS815.03 电液伺服岩石力学实验机上进行的。
花岗岩试样取自三峡地下厂房区,其矿物组成 为:黑云母 20%,石英 25%,长石 45%,透闪石 5%。 试样按照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的方法和岩石力学 试样规范,加工成直径为 50 mm、高度为 100 mm 的 圆柱体标准试样。
收稿日期:2007–07–11;修回日期:2007–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907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708) 作者简介:朱泽奇(1980–),男,2002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值岩石力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zhuzeqi2005@
定扩展阶段,其内部裂纹属 I 型裂纹,由此通过对压应力下椭圆裂纹的拉伸破坏分析,研究起裂应力、起裂角与
围压的关系。比较基于裂纹应变分析得到的结论发现,二者在一定围压区间是比较接近的。
关键词:岩石力学;三峡花岗岩;裂纹应变;起裂应力;拉伸破坏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7)12–2570–06
弹性阶段越长,进入裂纹扩展阶段后,ε
c v
曲线越来
越平缓,这说明裂纹扩展的速度在变慢。
图 4 为起裂应力 σ ci 、峰值强度 σ f 与围压的关 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σ ci 与围压变化幅度一致, 与峰值强度相比,起裂应力一般保持在峰值应力的
25%~50%。
σf = 8.5σ2+154
σci = σ2+75.2
STUDY ON CRACK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THREE GORGES GRANITE
ZHU Zeqi,SHENG Qian,LENG Xianlun,ZHANG Zhanr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Hubei 430071,China)
摘要:从三峡花岗岩常规三轴实验出发,通过研究裂纹应变的变化规律,得到不同围压下花岗岩的起裂应力。结
果表明,起裂应力与围压变化幅度一致,与峰值强度相比,起裂应力一般保持在峰值应力的 25%~50%。进一步
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认为,三峡花岗岩在单轴、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微观破裂机制主要是拉伸破裂,从起裂至裂纹稳
增量小于弹性体积应变增量,导致
ε
c v
曲线向负方向
偏移。于是,由
ε
c v
曲线表示的弹性阶段与裂纹扩展
阶段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拐点,找到这个拐点对应的
轴向应力水平,就确定了起裂应力σ ci 。如果不考虑 原始裂纹闭合带来的体积变形,那么实际上σ ci 还标 志着岩样体积膨胀的开始。
进一步研究不同围压下裂纹体积应变
开裂是局部发生的,轴向裂纹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
致样品的劈裂破坏。这是由于岩石属于天然的非均
匀材料,其中存在的原生裂纹、微孔洞、颗粒边界
等都会在材料受力时引起局部的应力集中。当这一
集中应力值超过该区域的材料强度时,便会发生局
部破坏。而一旦有了局部区域的开裂,应力集中将
移至裂纹尖端,从而促使破坏在该区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断发展。
ε
c v
曲线,图
2
给出了三峡花岗岩单轴压缩的裂纹体
积应变曲线和起裂应力的示意图。体积应变 ε v 为正
表示体积缩小,在弹性阶段,总体积应变增量等于
弹性体积应变增量,ε
v

ε
e v
的差值就是原始裂纹闭
合引起的体积缩小量,所以在这一阶段,ε
c v
曲线保
持水平。当岩样进入裂纹扩展阶段,总体积应变中
包含裂纹张开引起的体积增大量,所以总体积应变
花岗岩是一种坚硬裂隙岩石,国内外学者[1~7] 对花岗岩类脆性岩石的破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 多成果均表明脆性岩石的峰前应力–应变曲线一般
可以被分为 4 个阶段:I 阶段为岩石内原生裂纹的 压缩闭合阶段;II 阶段是线弹性变形阶段;III 阶段 是裂纹稳定扩展阶段;IV 阶段是裂纹非稳定扩展阶 段。花岗岩作为一种非匀质材料,其内部包含大量 的原生裂纹,这些原生裂纹经过 I 阶段的压缩闭合, 其裂纹形状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闭合,此时的花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is generally located between 25% and 50% of the peak strength. Throug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it is found that the microcosmic failure of Three Gorges granites is mainly induced by tensile cracks under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mpressive conditions;and the cracks inside the granite belong to I-mode fracture in stable crack growth stage. Furthermore,the fracture mechanical model of Three Gorges granite i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ck initiation stress,crack initiation angle and confining
图 4 起裂应力、峰值应力与围压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ck initiation stress,peak stress
and confining pressure
李 炼等[14]采用液压加载台、光学显微镜、同
步录像系统及二次复型技术等,研究花岗岩板在单
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的微观破坏过程,发现花岗岩的
pressure. Some benefici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Key words:rock mechanics;Three Gorges granite;crack strain;crack initiation stress;tensile failure
1引言
对于压应力条件下岩石内部裂纹的起裂与扩展 机制,已经建立了多种断裂力学模型,其中应用比 较广泛的有微孔洞应力集中模型[10]、颗粒间的弹性 位错模型[11]、颗粒间的赫兹接触模型[12]和原生裂纹 的剪切滑移模型[13]。
本文从三峡花岗岩常规三轴实验出发,分别运 用裂纹应变分析和断裂力学方法研究了花岗岩的起 裂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起裂准则,得到了一些有 益的结论。
闭合或是在加载过程中新裂纹的张开和扩展形成的
体积变化,另一部分就是相同应力水平下的弹性体
积应变
ε
e v

ε
e v
=
1 − 2ν E
(σ 1
+
2σ 2 )
(2)
式中: E ,ν 分别为根据线弹性阶段实验曲线求得
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从体积应变
ε
v
中减去弹性体积应变
ε
e v
,得到可
以反映加载过程中裂纹闭合与张开的裂纹体积应变
这也是局部破坏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利用上一节中得到裂纹体积应变
ε
c v
的方法,在
实测的 ε1 和 ε2 中减去相同应力条件下的弹性应变
ε1e

ε
e 2
,可以得到轴向与径向裂纹应变
ε1c

ε
c 2

如果将圆柱岩样简化为轴对称平面形式,则可以将
ε1c

ε
c 2
视为岩样内部裂纹扩展引起的应变在岩样
轴向与径向的投影,对于沿裂纹面扩展而非弯折扩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Three Gorges granites,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can be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crack strain curv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changes at the same extent with confining pressure;compared with the peak strength,the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年
4 起裂机制分析
ε2
ε1
ε1
图 2 裂纹体积应变和起裂应力示意图 Fig.2 Sketch of crack volumetric strain and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图 3 不同围压下的裂纹体积应变 Fig.3 Crack volumetric strains under various confining pressures
ε
c v
曲线,
如图 3 所示,由于不同岩样的原始裂纹闭合引起的
体积缩小量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为了方便比较,图 3
给出部分围压下的
ε
c v
曲线,曲线旁标注的数字是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