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故宫这7年

合集下载

故宫以前的故事

故宫以前的故事

故宫以前的故事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以下是故宫以前的一些故事:
1.建造背景:故宫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 ,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

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开始营建紫禁城。

故宫的建造是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的,以原有的紫禁城和改造后的北京城作为底图进行。

2.建筑特点: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故宫的建筑群布局对称、均衡、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故宫的建筑细节之处也十分精致,采用了各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斗拱、悬山、歇山等。

3.历史事件:故宫历史上发生过一些重要事件,如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座国立博物馆;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中,故宫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被转移到台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成为国家重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故宫还成为了中国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4.传说故事:故宫也有许多传说故事,比如"故宫鬼魅”传说,据说在午夜时分,会有一群穿着清朝旗袍的宫女在紫禁城内行走。

还有传说称,在1983年的一个深夜,-个人在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群打着宫灯的人,但怎么也追不上那队人。

总之,故宫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关于故宫故事

关于故宫故事

关于故宫故事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见证了中国数百年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故宫的故事:
1. 明成祖建紫禁城: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决定迁都北京,并在北京建造一座新的皇宫。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紫禁城终于在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之一。

2. 紫禁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紫禁城的建筑规模非常庞大,传说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这个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紫禁城的规模之大。

3. 乾隆皇帝的“千叟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
曾经举办过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了上千位老年人参加。

这场宴会被称为“千叟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宴会之一。

4.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掌握了实际的政权,她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实行“垂帘听政”,指挥着清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

5. 故宫的文物保护:故宫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里面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

在 20 世纪初,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许多文物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这些故事反映了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故宫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而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他从2012年开始,一直担任着这个岗位,负责故宫博物院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这七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众多挑战和机遇,将故宫的保护和开放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以下是单霁翔亲述他的“故宫七年”的心路历程。

第一年:“初次接触,承载期望”2012年,我来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一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座千年古建筑,感觉十分震撼。

面前的故宫,宏大而又优美,看似无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但是,我也感到了压力。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我需要承接着无数人的期望,去带领团队将这座文化瑰宝保护好,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爱上故宫。

第二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2013年,我带着全体员工开始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故宫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因此,对故宫的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我们组织了全员培训,向大家介绍了故宫的文化价值,让大家了解如何对故宫进行科学保护。

我们要做好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生灾害时的应急措施,也要做好保安工作,保护好文物。

第三年:“加强故宫对外交流与合作”2014年,我们开始着手加强故宫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的合作,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故宫,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保护经验。

我们还加强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推出了多种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故宫并爱上故宫。

第四年:“政策支持的重要性”2015年,故宫博物院终于拥有了对外经营的资格,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故宫。

同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意见》,为故宫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五年:“喜迎国庆,故宫亮相”2016年,是中国的国庆77周年庆典。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宫,原名紫禁城,位于今北京市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你知道有关故宫的故事吗?下面小编给你讲几个关于故宫的小故事故事一:传说当年刘伯温在设计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打算把宫殿修盖得数量多点儿、地方大点儿,他认为皇上住的地方,就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

有一天,皇上突然传旨宣刘伯温丄殿,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刚一见皇上就对皇上说:“启奏万岁,臣昨夜做了一个梦,梦里梦见玉皇大帝召臣到凌霄殿上,并对臣说:‘你家皇帝准备修建皇宫,请你告诉他,天堂的宝殿总共一千间,凡间的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数量。

你还要告诉他,要他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的皇城,这样才能够确保每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说完玉皇大帝就化为一阵茫茫香雾,一下把臣给吓醒啦!”皇上听了觉着很怪,仔细想了想,立马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让刘伯温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来保护皇官。

刘伯温领旨。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把事儿全办好了。

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数量还真不到一千间但也差不多一千间,再看宫院内金光闪闪,似有众多神仙镇守。

皇上越看越高兴,当场传旨,给刘怕温加冠进爵,还赏赐了许多珠宝。

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来保护皇城,也就不敢轻易来兴兵作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总数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故事二:在北京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有一口普通水井。

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

临行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连夜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平日白天的时候我们在井口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十二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或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据科学人员解释: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涂料中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路过这里,那么这时候宫墙就相当于录像带,完全类似于现在的监控摄像头功能。

故宫历史

故宫历史

故宫历史——紫禁城简介: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历史:太和殿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设计师为木匠出身的蒯祥,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五百年间,共有明清两代二十四帝在故宫生活过。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1500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宫城”,现称故宫。

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紫微星属土,在五方属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于苍穹的中心。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同时又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

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

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

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宫殿结构:外朝雨中太和殿午门: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敦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掖门。

上部正中为门楼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

两侧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内金水河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

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

为“前三殿”之第一殿。

中和殿:面阔、进深各3间。

攒尖顶。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重檐歇山顶。

文华殿武英殿内阁内廷乾清门:为内庭正宫门。

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

乾清宫: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

内有“正大光明”匾,清政府设“秘密立储”制度后传位诏书藏此匾后。

故宫“后三宫”之第一宫。

交泰殿:面阔进深匀为3间,单檐攒尖顶。

故宫“后三宫”之第二宫。

坤宁宫: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重檐庑殿顶。

历史见证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

历史见证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

历史见证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可以追溯到明代,下面就具体来探究一下。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开始修建紫禁城。

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朝嘉庆皇帝朝,共有24位皇帝在故宫居住和执政。

明清两代共计500多年的时间里,故宫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最初的故宫建筑风格深受明代的宫殿建筑风格影响,大致呈现了典型的明式宫殿特色。

然而,明代宫殿只占据了故宫总面积的一小部分,在清朝统治期间,故宫进行了扩建,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

清朝皇帝开展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包括新增了一些新宫殿,以及修缮和调整了老宫殿。

整个故宫的布局和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清朝在故宫的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许多具有明确的满族特点的元素。

例如,在一些殿堂的屋檐上,出现了饰有满族图案的额会和彩绘木雕。

因此,故宫在建筑上融合了明、满两个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除了建筑风格的变化,故宫还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演变。

在清朝统治期间,故宫成为皇权的象征,宫廷政治和权力斗争在这里发生。

许多王宫内的政治决策都在故宫内完成。

例如,顺治年间,朝廷颁布了《遗诏》和《诸上国郡州地方堂会制》等一系列重要政令,这些法令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故宫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明清两代,故宫内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事迹。

例如,明代著名的文艺家文徵明、汤显祖、杨慎等,以及清代文人魏源、郦道元等都曾在故宫内活动过。

他们的文化创作和思想活动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且,在故宫内还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绘画、雕刻、玉器、陶瓷、家具等。

故宫的历史

故宫的历史

故宫的历史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的。

而元大都是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大都城垣建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2005年,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2014年7月,故宫博物院在清理文物时,工作人员在库房里发现了两个箱子,上面写着“乾隆诗稿”,打开后,竟然是乾隆皇帝的2.8万首诗的诗稿。

这批文物长方的白色纸页上用蝇头小楷写着诗句,每叠诗页用黄色封条封好,再用黄纸包好。

过去库房里有1.7万多首乾隆的诗,加上这次的发现,有4万多首。

史传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作。

这意味着在乾隆88年的人生中,每天都要写约1.3首诗,而《全唐诗》共有两千多位作者,也不过四万多首诗,乾隆以一人之力就超过了。

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也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

故宫历史故事

故宫历史故事

故宫历史故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宫殿博物馆,也是明清两代的宫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建立时期,至今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故宫最早是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的,他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建立一座宏伟的宫殿。

修建故宫的工程耗时14年,最终于1420年完工。

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有9999个房间,因此又被称为“万寿宫”。

故宫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是研究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重要依据。

它由内城、外城和南北两部分组成。

内城是皇帝和皇后以及皇室成员的居住地,而外城则是行政和仪式活动的场所。

在明清两朝,故宫曾见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明朝的嘉靖帝在这里举行了多次盛大的宫廷宴会;清朝的乾隆帝将故宫改为自己的行宫,并添加了许多新建筑来展示皇权的威严。

此外,故宫也是许多皇家婚礼和即位典礼的举办地。

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悲伤的历史故事,那就是乾隆帝的皇后,即娴妃的故事。

娴妃生性温柔善良,得到了乾隆帝的宠爱。

然而,她年幼逝世,让乾隆帝深感痛苦和伤心。

20世纪初,随着清朝的灭亡,故宫成为了一座宫廷博物馆,对外开放给公众参观。

当今,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涌入故宫,探索这个宏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

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游客,都不容错过故宫这座宝藏之地。

北京故宫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京故宫见证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故事。

其中一件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明朝皇帝崇祯的悲剧。

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
在位期间,明朝陷入了农民起义、官员腐败和经济崩溃等诸多问题之中。

最终,清军入侵北京,明朝灭亡。

而崇祯在清军攻入紫禁城的前夕,在景山上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这一事件凸显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弱势,也象征着一个伟大王朝的结束。

另一个令人感动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争斗。


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治理下的清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然而,当乾隆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和慈禧太后之间发生了权力斗争。

慈禧太后最终掌握了实权,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这场内部争斗的结果对清朝未来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

此外,北京故宫还承载着一段美丽而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

相传,明朝皇帝与
一位宫女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驰骋在权谋之中的皇帝和宫廷规矩之下的宫女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爱情的缩影。

这些故事只是北京故宫中发生的众多历史故事之一。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
古代历史的思考和了解。

北京故宫作为一个充满传承和故事的地方,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整理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整理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整理
故宫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北京市市中心。

作为明、清两代中国皇宫,故宫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

下面是对故宫历史变迁的整理:
1. 建造和命名:故宫的建造始于140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修
建新的皇宫,命名为“紫禁城”,是因为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象征着皇权的宝座。

2. 明朝时期:紫禁城成为明朝皇室的行宫和居所。

明朝后期,随着国家经济疲弱,皇家资金短缺,紫禁城的维护开始出现问题。

3. 清朝入主:1644年,明朝被满清入侵,清朝建立。

紫禁城
成为清朝始皇帝的宫殿。

清朝修缮和扩建了紫禁城,并修改了一部分建筑结构,使其更符合满族文化风格。

4. 洋务运动:19世纪末,洋务运动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在此
期间,紫禁城内的一部分区域被改造成了西式建筑,以容纳洋务运动的设施和设备。

5.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

1912年,清帝退位,紫禁城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和其家族的居所。

6. 宫殿的开放:1924年,中国国民政府决定将紫禁城开放给
公众,并将其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7. 文物保护:在20世纪,故宫经历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工作,包括修复受损的建筑、整理收藏品等。

故宫内的许多珍贵文物和艺术品都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体来说,故宫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皇家居所时期,经历了政治变迁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

如今,故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事

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事

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事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事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明朝时期曾是皇帝居住和政治活动的场所,自1949年国共内战后一直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

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历史故事。

1. 故宫的建造故宫的建成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约在1406年到1420年之间,主持建造的是从南方来的设计师郑和和建筑师郝景和。

故宫被设计成一个宫殿式结构,主要由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组成。

外城用于皇帝的政治活动和祭祀仪式,内城则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地,包括六大殿和一些辅助建筑,总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

2. 故宫的修缮自明朝建成之后,故宫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扩建的过程。

在清朝乾隆时期(1735-1796年),故宫进一步扩建为现有的规模。

此后,故宫的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20世纪初,因为火灾造成了一些破坏,修缮工作又进行了十多年。

其中最大规模的修缮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历时14年之久。

这次修缮除了保护和修复历史文物外,还在建筑结构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3. 故宫的灯会每年的农历新年期间,故宫博物院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灯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很多年。

在灯会期间,各种各样的灯笼、灯光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瑰丽的氛围。

灯会的高潮当属在故宫广场上放映的“故宫印象”大型灯光秀。

这个灯光秀通常以故宫、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当代城市生活为主题,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中国启发式画卷。

4. 故宫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拥有庞大的文物藏品,收集了自中国封建社会以来的几百年间的各种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玺印、珠宝、银器、庙号、医书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故宫三大珍品——乾隆碧玉瓶、雍正斗彩鱼纹盘和乾隆宝瓶。

珍惜国宝,保护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守护者们的使命。

5. 故宫的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成为公开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侧。

1925年10月10日建立。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居紫禁城后部的“内廷”。

前半部的“外朝”于1914年将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移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

同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成立。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

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

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k、实录大库等)”。

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

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

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张继,图书馆馆长为庄蕴宽,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及华北。

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

马衡接任院长。

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决定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5批运至上海、南京,最后历尽艰险辗转运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

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故宫博物院前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四百九十一年内,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行使最高权力。

中华民国建立后,被赶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在故宫后半部居住了十三年之久,前半部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率国民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月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财物,并筹建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故宫博物院在初创时期,由于北洋军阀和清室遗老的干扰、破坏,局面一直动荡不安。

1926年,第一任负责人李煜瀛和易培基,遭到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通缉,继而陈垣和庄蕴宽又遭非法逮捕。

段祺瑞政府还勾结清室遗老,几次企图接收、改组故宫博物院,至1927年,张作霖执政府终于强行攫取了故宫博物院。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辖北平后,故宫博物院局面才有所改观,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规。

1933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吞东三省后,战火蔓延到华北,北平告急,为维护院藏大批珍贵文物的安全,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南迁,其它工作基本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院藏珍贵文物和图书、档案一万三千四百二十解放后,在原有十余个展室的基础上,按照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个方面,布置了三大殿、后三宫、西六宫、畅音阁等原状陈列,以及历代艺术馆、青铜器馆、陶瓷馆、明清工艺美术馆、法书铭刻馆、文房四宝馆、珍宝馆、钟表馆、清宫玩具馆、清代宫延典章文物等固定陈列,绘画馆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自1979年起,院内定期编辑出版季刊《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又创办《紫禁城》杂志双月刊,由香港印刷。

两种刊物,至今都已出版多期。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表格整理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表格整理

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表格整理时间变迁影响
1420年故宫建成以明成祖的名义建造,成为明代皇宫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故宫成为清朝宫廷的主要居所和政治中心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与英法联军作战期间,故宫被洗劫,许多文物被掠夺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故宫变成博物院,对公众开放
1924年宫廷博物院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大量文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继续作为国家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
196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确认了故宫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1987年故宫博物院扩展建设新馆落成,进一步丰富了故宫的展览和文化活动
2002年故宫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了故宫在旅游业的地位,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以上是对故宫经历的历史变迁进行的简要整理。

从建成至今,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和博物馆,承载了无数的历史和文化。

它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兴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艺术。

同时,故宫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从宫廷居所到国家博物馆和旅游景区,故宫的身份与功能也在不断演变。

故宫的历史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宫殿的兴衰,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关于故宫的相关故事

关于故宫的相关故事

关于故宫的相关故事
故宫是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故宫的相关故事:
1. 建造初期: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5世纪初),是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的。

建造期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土木、建筑、雕刻、绘画等手工艺,建造了数百座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使得故宫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宫遭到了严重破坏。

1967年,故宫被关闭,成为了一个博物馆。

此后,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辛历程。

3. 恢复开放:1980年,故宫终于恢复了开放,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从那时起,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了解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

4. 修缮和重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故宫进行了多次修缮和重建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84年的修缮,这项工作旨在修复故宫的古建筑和文物艺术品,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保持同步。

5. 保护与开发: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故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然而,为了保护和开发故宫,政府需要对故宫进行严格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故宫能够长期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价值。

故宫的历史故事

故宫的历史故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

故宫的历史悠久,蕴藏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下面将为您讲述故宫的一些历史故事。

话题1:故宫的建造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定在北京兴建宏伟的皇宫。

从1406年开始,历经14年的时间,明成祖命令30多万工匠和百姓参与,修建了故宫宏伟壮丽的建筑。

故宫的总占地面积达到了724,400平方米,共有980多座建筑和8700多间房屋。

这些建筑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皇帝和后妃的居住区,外部是官员和其他宫廷人员的工作和居住区。

修建故宫所用的材料均为上乘之选,建筑风格典雅独特。

红墙黄瓦的建筑群落巍峨壮丽,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话题2:毁火与修复故宫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洗礼,曾多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故宫的大部分建筑物。

火灾中损失惨重,许多建筑被夷为平地,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

清朝政府随后展开了修复工作,历时数年才完全恢复。

修复过程中,历史文物保护专家们对故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和修复。

他们严格按照原貌进行修复,连那些精美细腻的壁画和彩绘也尽量保持了原样。

新修复完的故宫重获辉煌,成为人们书画名作、珍稀文物和历史遗迹的宝库。

话题3:慈禧太后的居所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重要人物,她在故宫设立了许多私人宫殿和花园。

其中最著名的是乾清宫和寿康宫,成为她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乾清宫是慈禧太后从光绪帝那里夺权后修建的。

它是一个广场式建筑,主体建筑呈砖木结构,风格独特。

乾清宫内沿用了明朝宫殿的建造手法,恢复了明代的正殿制度,展示了慈禧太后的统治权威。

寿康宫是慈禧太后晚年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以大型庭院为主的建筑群。

寿康宫是慈禧太后的私人天地,她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晚年生活。

慈禧太后在乾清宫和寿康宫过着奢华而封闭的生活,这也是她对故宫的最后贡献。

故宫历史变迁简述50字

故宫历史变迁简述50字

故宫历史变迁简述50字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位于
北京中轴线上。

宫殿宏伟壮丽,建筑独特,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
表作。

其历史变迁千余年,见证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故宫最早由明太祖朱棣所建,当时称为北平行宫。

明朝末年,李
自成农民起义烧毁了大部分宫殿,清朝入关后修复并迁都北京,将其
改造为宫殿,命名为紫禁城。

清朝统治者一直在此居住,并将其作为
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举办各种盛典和活动。

故宫在清朝统治下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乾隆时期,宫廷文化达到
鼎盛,歌舞升平,艺术达到巅峰。

然而,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国
力衰退,宫廷开始衰落。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外国军队入侵故宫,掠夺和破坏了宫殿。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统帝被废黜,清朝灭亡。

故宫成为博物院,并对外开放。

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中,故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会址就设在故宫西华门。

故宫凝聚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品和文
化遗产。

至今,故宫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珍品,是世界上最大
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如今,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

它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和宫廷文化,也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它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守护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深化文化认同有助于推进社会进步。

故宫历史事件

故宫历史事件

故宫历史事件1、壬寅宫变壬寅宫变又称宫女弑君,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

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

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

嘉靖帝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

而后又因打了死结,杀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

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

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2、夺门之变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

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

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

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

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

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

”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

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

”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

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

故宫发生的小故事

故宫发生的小故事

故宫的传说故事“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

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

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

“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

《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

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

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

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三宫六院”。

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

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

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

这种奇特的数字现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

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

“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故宫内的文华殿,收藏了明清两朝500余年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卷宗,1000余万件,这是中国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事记·故宫这7年
作者:倪伟吴娇颖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
2012年1月10日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2015年6月13日故宫博物院试行限流。

单日接待观众不超过8万人次,全面推行实名制售票,旅行社团队全部实行网络预订门票。

2015年9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开幕,近300件珍贵的书画藏品展出。

其中《清明上河图》带来参观热潮,引发“故宫跑”现象。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走红,带火了文物修复师这个群体。

2016年5月18日点亮紫禁城“前三殿、后三宫”。

故宫中轴线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第一次有了人工照明,彻底告别“趴窗”参观的尴尬。

2016年12月29日故宫文物医院挂牌成立,可容纳200名专业“文物医生”和各类先进仪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

2017年10月2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實现全网络售票。

凌晨1点38分,全天8万张门票全部售光。

2018年年底故宫开放面积超过80%,8%的文物可以同时展出,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15亿元。

2019年1月8日起,故宫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此次展览策划历时一年,是全体故宫人倾力推出的一次年度大展,创造了多个院史之“最”。

2019年2月19日、20日(正月十五、十六)故宫博物院举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2019年3月15日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

(摘自《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环球网”等)
【适用话题】发展进步;紧跟时代;文化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