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2.某种烷化剂芥子气能使鸟嘌呤转变为烷基化鸟嘌呤(mG),mG 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
某双链DNA 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20%,用芥子气使DNA分子中所有鸟嘌呤成为mG后进行复制一次,其中一个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30%,则另一个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A.15% B.20% C.30% D.40%
3.RNA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列与RNA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少数是RNA
B.mRNA可以沿着多个核糖体移动从而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C.tRNA上的反密码子共有64种
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参与翻译过程的多种RNA均由DNA控制合成
4.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线粒体外膜蛋白FUNDCl能够介导衰老、受损的线粒体通过自噬方式清除,在维持细胞线粒体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
线粒体自噬可以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抑制肝癌的发生。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外膜蛋白FUNDCl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
B.FUNDCl缺失会引起受损线粒体在肝脏细胞中的积累
C.与线粒体自噬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溶酶体和线粒体等
D.通过敲除小鼠细胞内的FUNDCl基因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的发生
5.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
A.解离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离开细胞核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避免染色过度
C.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
D.盖好盖玻片后压片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分散开
6.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不可
B.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其成熟的红细胞不可
C.细胞质可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不可调控异源细胞核
D.核移植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不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
7.下列有关细胞的成分。
结构或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的体积变大
B.所有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C.真核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核DNA加倍现象
D.核糖体和线粒体均参与了唾液淀粉酶的合成
8.(10分)以下关于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B.蚕豆病致病基因是否有害,需要与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C.一般说来,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
D.羊膜腔穿刺吸出的羊水进行离心获得细胞后,只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二、非选择题
9.(10分)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高温胁迫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会造成自由基等氧化物积累,从而引起农作物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下表是高温胁迫对不同葡萄品种光能转化效率、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以及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高温胁迫会使三种葡萄品种的光能转化效率__________,其直接原因可能是自由基等氧化物破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而影响了光反应的正常进行。
(2)表中三个葡萄品种中,光能转化效率受高温胁迫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__。
(3)据表分析,莫丽莎在高温胁迫下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选填“气孔限制”或“非气孔限制”),判
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4分)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常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外因)和内部因素(内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为研究内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苹果枝条为材料,A组在叶柄的上、下两处对枝条进行环割处理(如图甲所示),切断韧皮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B组不作处理,测定图示中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若不考虑环割对叶片呼吸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5 -7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生成速率加快的物质有___________(至少答两个);13 -15时,A组叶片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
(2)7时以后,相同时刻环割处理的A组光合速率比B组小,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环割与否,A组和B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均会出现两个峰值,且下午的峰值比上午的峰值低。
针对下午的峰值比上午峰值低这一现象,试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和内因两个不同角度,分别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11.(14分)研究人员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测得某高等绿色植物一天内光合作用强度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对应的数值分别用m、n表示,请用m、n和呼吸作用速率r列出三者的数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00—10:00曲线a上升,影响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3)10:00—12:00曲线a继续上升,但曲线b却下降。
曲线b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所示时间中,_______有机物的积累量最大,从控制温度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措施提高该植物的有机物量。
12.赤腹松鼠是植食为主的树栖啮齿动物,常破坏林木的树皮,是主要的森林害鼠。
为了防治赤腹松鼠对人工林的危害,四川洪雅林场的技术人员用PVC软管制作毒饵站,并对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进行研究。
(3)洪雅林场的赤腹松鼠构成了生态学上的一个__________。
为了研究对赤腹松鼠的防治,技术人员需要调查赤腹松鼠________________,来评估防治的效果。
(4)利用投放毒饵来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的危害,其生态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从毒饵站和饵料两个方面分别需要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毒饵投放前后各月各样地无毒饵料取食数(率)
(4)技术人员在林场内选取5块样地,其中4块防治样地,编号为A3、A4、B3、B4(A样地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B样地每公顷安装8个毒饵站),以及3块对照样地,编号为C。
样地在投放毒饵前后需要投放无毒饵料并记录取食数,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
无毒饵料取食情况的结果如上表,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于此项研究,请为该林场未来的赤腹松鼠防治工作提出一项具体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史的了解情况,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熟悉的牛顿、施莱登、摩尔根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知道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是解答类似问题的关键。
【详解】
A、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木栓组织,发现“细胞”,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错误;
B、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B错误;
C、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D
【解析】
某双链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20%,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20%,G=C=30%,A+T=40%,
G+C=60%.则一条链中G+C=60%,又因为用芥子气使分子中所有鸟嘌呤成为mG,mG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所以复制一次得到的两个DNA(甲、乙),已知甲DNA分子T占碱基总数的30%,则甲中G占碱基总数的30%-20%=10%,则乙中mG占碱基总数的30%-10%=20%,所以乙中T占碱基总数的20%+20%=40%,故选D。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DNA复制的四个基本条件:
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T、C、G);
模版:DNA的两条母链;
酶:解旋酶,聚合酶,DNA连接酶;
能量:ATP。
3、D
【解析】
翻译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是多肽,场所是核糖体。
【详解】
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多个核糖体沿着一条mRNA移动,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错误;
C、tRNA上的反密码子共有61种,C错误;
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参与翻译过程的多种RNA(mRNA、tRNA、rRNA)均由DNA控制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
密码子有64种,反密码子有61种,tRNA有61种。
4、D
【解析】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根据线粒体自噬可以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抑制肝癌的发生回答问题。
【详解】
A、真核细胞普遍存在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外膜蛋白FUNDCl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A正确;
B、FUNDCl能够介导衰老、受损的线粒体通过自噬方式清除,因此当FUNDCl缺失会引起受损线粒体在肝脏细胞中的积累,B正确;
C、线粒体自噬过程需要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发挥作用,并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当敲除小鼠细胞内的FUNDCl基因后,则线粒体无法自噬,则不能抑制小鼠肝癌的发生,D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错误;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避免解离过度,B错误;龙胆紫溶液是碱性染料,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盖好盖玻片后需要压片,可使细胞相互分散开,D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1.哺乳动物的卵细胞体积小,核移植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
1981 年,科学家首次完成了小鼠卵移核实验。
实验分两步:第一步,将小鼠囊胚内细胞团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受精卵中,将重组细胞培养到发育为囊胚;第二步,将此早期胚胎植入同步孕鼠子宫中。
结果,诞生了由重组细胞克隆而来的鼠仔,而且发育为能生育的成年小鼠。
2.体细胞羊的克隆成功证明了:(1) 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技术处理,也可回复到类似受精卵时期的功能;(2) 在胚胎和个体发育中,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包括异源的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也可以作为核受体,A错误;
B、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而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当然不能供核,B正确;
C、细胞质既可以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也可以调控异源细胞核的发育,C错误;
D、核移植既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也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D错误。
故选B。
7、D
【解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
A、有丝分裂中期不存在核膜和核仁,不存在细胞核结构,A错误;
B、原核细胞有核糖体,但没有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
C、不增殖的真核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核DNA含量不变,C错误;
D、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线粒体能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8、D
【解析】
1、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一般不遵循遗传定律。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①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使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②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判断→推算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产前诊断(重要措施)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详解】
A、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A正确;
B、判断缺乏某基因是否有害需与多种环境因素一起进行综合考虑,B正确;
C、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C正确;
D、通过羊膜腔穿刺获取少许羊水,离心后对羊水细胞和上清液进行生物化学方面的检查,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降低光合色素类囊体膜结构酶的结构早熟红无核非气孔限制气孔导度低于其他两组,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其他两组,说明高温破坏了光合色素或膜结构导致光反应降低,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解析】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详解】
(1)分析表格中的结果可知,无论哪个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都低于常温条件,即高温胁迫会使三种葡萄品种的光能转化效率降低,题中信息显示高温胁迫会造成自由基等氧化物积累,因此可推测,光能转化效率低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自由基等氧化物破坏了光合色素、类囊体膜结构和酶的结构,从而影响了光反应的正常进行。
(2)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三个葡萄品种中,光能转化效率受高温胁迫影响最小的是早熟红无核,因其光能转化效率下降最少。
(3)据表分析,莫丽莎在高温胁迫下气孔导度低于其他两组,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其他两组,说明高温破坏了光合色素或膜结构导致光反应降低,进而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表现出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现象,据此可知,莫丽莎在高温胁迫下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引起,而是色素或膜结构被破坏所致。
【点睛】
熟知温度对酶活性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从实验结果中获得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0、ATP、[H]、O2减少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外因:下午的光照强度比上午低(或答温度、水分条件等),导致光合作用弱
内因:上午叶片的光合作用较强,积累了有机物,抑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解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是水光解形成氧气、NANPH、ATP,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阶段,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ATP,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由题意知,A组在叶柄的上、下两处对枝条进行环割处理,B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与B组相比,A组切断韧皮
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会导致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局部积累,进而抑制光合作用,因此光合速率会降低。
【详解】
(1)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影响光反应的条件之一是光照,光照增强,光反应速率加快,光反应产生的氧气、NADPH、ATP会增多;由题图可知,13-15时A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小于0,即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有机物含量减少。
(2)由题图曲线可知,7时以后,相同时刻环割处理的A组光合速率比B组小,而A、B的自变量是A组切断韧皮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B组不做处理,因此7时以后,相同时刻环割处理的A组光合速率比B组小是由于A组切断韧皮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造成的,因此可以说明叶片中有机物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过程。
(3)由题图可知,两组实验结果上午和下午都有一个峰值,下午的峰值小于上午,从外因分析,上午光照强度强,峰值高,下午光照强度减弱,峰值低;从内因分析,上午光合作用较强,积累较多的有机物下,抑制了光合作用,因此峰值较低。
【点睛】
本题以叶柄处环割实验及实验曲线图为依托,考查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过程的的物质变化和场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和内因,难点是(3)题需要考生分析出上午和下午环境的区别。
11、n=m-r(或m=n+r或m-n=r)光照强度(或光强或光照)温度升高,呼吸速率和总光合速率均增大,而呼吸作用速率增大幅度大于总光合速率增大幅度,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或:因为真光合速率(或a曲线)增大趋势变缓,而呼吸速率增大更加明显,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18:00 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或通过调控温度抑制呼吸酶活性,以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或白天适当控制温度使净光合速率最大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解析】
分析图示:曲线a为CO2消耗量,表示总光合作用强度,曲线b为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在12:00左右时,净光合速率出现低谷,正常情况下这可能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的。
【详解】
(1)由分析可知,曲线a为CO2消耗量,表示总光合作用强度,曲线b为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即呼吸作用速率r=m-n(或m=n+r或m- r=n)。
(2)7:00—10:00,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总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曲线a上升。
(3)10:00—12:00,温度升高,呼吸速率和总光合速率均增大,由于与光合速率有关的酶对高温更敏感,故呼吸速率增大幅度大于总光合速率,即曲线a继续上升,但曲线b却下降。
(4)只要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就会有积累,故18:00有机物的积累量最大;从控制温度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或通过调控温度抑制呼吸酶活性,以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或白天适当控制温度使净光合速率最大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的措施提高该植物的有机物量。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需结合图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2、种群防治前后的种群密度(数量)提高死亡率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
【解析】
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
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减小。
【详解】
(3)洪雅林场的所有赤腹松鼠构成一个种群;要评估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可调查防治前后该种群的密度(数量),进行比较。
(4)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的危害,需降低赤腹松鼠种群的密度,利用投放毒饵可增大该种群的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密度。
(3)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需排除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
(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样地每公顷安装的毒饵站数量,因变量是无毒饵料取食情况。
投放毒饵前后在样地投放无毒饵料,目的是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数据,A、B样地与C样地比较,可以看出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A样地与B样地比较,可看出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
(5)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为了降低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及所学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