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龙船中学2017届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龙船中学九年级
(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案卡内.
1.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变化是()
A.水沸腾B.瓷碗摔碎C.石蜡熔化D.动植物呼吸2.下列有关燃烧的主要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中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3.下列几个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
用滴管滴液
B.
加热液体
C.
向试管加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4.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与“”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B.C.
D.
5.在一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要除去其中的O2又不增加其它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硫粉B.红磷C.镁带D.木炭6.下列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A.B.C.D.
7.人们在阳光照射的树林里,会感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其原因就是树林里有极少部分的氧气被转化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臭氧
(O3).下列关于臭氧与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氧化物
B.它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C.它们不属于一种物质
D.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8.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间隙较小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间隙变小
9.如图是元素中期表中的氯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
C.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
D.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0.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表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实验装
置硫在氧气
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
量
铁丝在
氧气中
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集气瓶中
的水:
吸收放出
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
体积的变化得出O2
体积
集气瓶
中的水:
冷却溅
落融熔
物,防止
集气瓶
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
将集气瓶内的空气
排净,后便于观察
CH4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30分,每空一份.
11.写出下列微粒符号
(1)5个镁离子,
(2)举出:能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微粒符号.
12.按要求写出文字表达式:
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
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13.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4)上述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其周期数的关系是.
14.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多一滴水,就可能多一条生命.小明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b与试管a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通过该实验小明得出了许多结论,请你说出一条.
15.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下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②.(只答两点).
(2)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然后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请回答:
①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一条即可).
②过滤只能出去水中杂质,不能除去杂质
③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的现象是实验室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
④农业上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方法是.
16.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所选的发生装置是A的原因收集一瓶较干燥的氧气所选的收集装置是,该反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氧气能用C装置收集,其依据是:用此方法收集氧气较纯净的方法是在开始集气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4)氢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用固体锌与液体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氢气,收集氢气可选用.
17.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
(1)以下属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是;
A.浓氨水有很强的挥发性B.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如图进行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是怎么变成红色的?
【假设一】空气中有一种物质的粒子(分子),不断运动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假设二】
【分析】试验中B烧杯内的酚酞溶液,说明假设一不正确,假设二是正确的.
(3)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表达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龙船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
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案卡内.
1.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变化是()
A.水沸腾B.瓷碗摔碎C.石蜡熔化D.动植物呼吸【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水沸腾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瓷碗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石蜡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动植物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D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与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有关燃烧的主要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中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中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中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与火焰、烟与雾的区别.3.下列几个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用滴管滴液
B.
加热液体
C.
向试管加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验操作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滴管不能伸进试管内,错误;
B、加热液体的操作是正确的;
C、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试管应该横放,放在试管口,然后慢竖滑入,错误;
D、熄灭酒精灯,不能将灯帽在高处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实验操作的知识进行.
4.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与“”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B.C.
D.
【考点】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利用以上知识解决即可.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一种分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一种分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错.
C、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两种分子,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一种分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要对概念理解透彻就能轻松解题.
5.在一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要除去其中的O2又不增加其它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硫粉B.红磷C.镁带D.木炭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又不增加其它气体成分,要求可燃物是可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不是气体的物质即可.【解答】解:A、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增加了气体杂质.此选项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不会增加气体杂质,此选项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能除去其中的氧气,此选项错误;
D、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增加了二氧化碳气体,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可燃物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的状态,及物质能否在空气中燃烧.
6.下列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A.B.C.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人们在阳光照射的树林里,会感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其原因就是树林里有极少部分的氧气被转化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臭氧
(O3).下列关于臭氧与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氧化物
B.它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C.它们不属于一种物质
D.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氧气与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构成不一样,化学性质不一样.结合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解答】解:氧气的化学式为O2,臭氧的化学式为O3,则:
A、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而臭氧与氧气是单质,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臭氧与氧气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C、臭氧与氧气的化学式不同,构成方式也不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故C正确;
D、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相同,它们都是有同种元素组成,但由不同的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与臭氧的组成与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间隙较小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间隙变小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与解决问题.
【专题】微观与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与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铝锭难被压缩,是因为铝原子间间隙较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是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间隙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如图是元素中期表中的氯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
C.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
D.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氯元素,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7,表示原子序数为17;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表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实
验
装
置硫在氧气
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
量
铁丝在
氧气中
排水法收集氢气
燃烧
解释集气瓶中
的水:
吸收放出
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
体积的变化得出O2
体积
集气瓶
中的水:
冷却溅
落融熔
物,防止
集气瓶
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
将集气瓶内的空气
排净,后便于观察
CH4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考点】水的性质与应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该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故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实验中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故正确;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也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故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实验中加入水的主要作用,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填空题:30分,每空一份.
11.写出下列微粒符号
(1)5个镁离子5Mg2+,
(2)举出:能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微粒符号Al(合理即可).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5个镁离子可表示为:5Mg2+.
(2)Al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铝元素,表示一个铝原子,还能表示铝这一纯净物,其符号为Al(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5Mg2+;(2)Al(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按要求写出文字表达式:
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碳酸→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
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氢气+氧气水.
【考点】书写文字表达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
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碳酸分解生成水与二氧化碳,是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是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氢气在氧气在燃烧生成水,是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故答案为:碳酸→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水氢气+氧气;氢气+氧气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三主族.
(4)上述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其周期数的关系是相同.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与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来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解:(1)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3个电子,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即为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即为主族数,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三主族;故填:第三周期,第三主族;
(2)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与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故填: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4.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多一滴水,就可能多一条生命.小明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b与试管a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 ,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与氧原子通过该实验小明得出了许多结论,请你说出一条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考点】电解水实验.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电解水试验的现象、结论以及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解答】解:由电解水时的实验装置可知.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b 与试管a所收集到的气体分别是电源的负极、正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约为2:1,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与氧原子,通过该实验小明得出了许多结论,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等.
故答为:2:1,氢原子与氧原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等.
【点评】吧内主要考查了电解水的实验,了解电解水试验的现象、结论以及微粒的变化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15.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下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都是化合反应,
②反应都放出大量热.(只答两点).
(2)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然后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请回答:
①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一条即可)滤纸破损.
②过滤只能出去水中不溶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杂质
③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的现象是泡沫多,浮渣少实验室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蒸馏
④农业上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方法是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碳、磷、铁与氧气反应都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条件都是点燃等;
(2)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明矾可以把小的固体颗粒聚成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具有净水作用.
【解答】解:(1)碳、磷、铁与氧气反应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例如反应类型方面、是否放热方面、反应条件方面.
①、都是化合反应.
②、都是氧化反应.
③、反应都放出大量热.
④、反应条件都是点燃等.
故答案为:(1)都是化合反应;
(2)反应都放出大量热;
解:①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都会造成液体沿滤纸与漏斗间的缝隙流下使滤液浑浊、使用的仪器不干净也会造成滤液浑浊;此时应该找出原因并改正错误后,再过滤一次.
②过滤只能出去水中不溶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杂质;
③在软水中加入肥皂水的现象是泡沫多,浮渣少;实验室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蒸馏;
④农业上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方法是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
故答案为:滤纸破损;不溶;可溶;泡沫多,浮渣少;蒸馏;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6.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