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与钢琴的完美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与钢琴的完美结合
摘要: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将音乐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全新观念之上,以其特有的音乐天分和艺术旨趣,将作曲家观察客体所得的瞬间印象融入音乐作品之中,酣畅淋漓地演绎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鲜明特点。

他在钢琴作品中运用的和声、力度、触键、踏板等多种创新手法,不仅准确、完美地表达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独特个性,并且促使印象主义音乐逐渐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彪炳史册的艺术流派。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手法
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以其特有的音乐天分和艺术旨趣将雷诺阿、莫奈、马奈等印象主义画派的手法运用于音乐中,完全打破了浪漫主义音乐主题循序发展的方式。

他的作品中,没有情节,没有抒发主观世界的感情,而是只描写观察客体时得到的瞬问印象。

这些作品的重要特点是音乐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不同印象和突出画面的光与色的不断变化,而这就是德彪西追求的印象主义音乐特有的意境。

[1] (P. 1-68)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版画》、《意象集》两集、《儿童角落》,管弦乐《大海》等等,这些作品对大自然作了逼真的描写,光与色彩是他创作的核心,笔触细腻,线条明快,表现了生命的活力以及大自然的美妙。

[2] (P. 174-177)
而作为表现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钢琴创作贯穿于德彪西的一生。

20世纪以后达到顶峰,他认为,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层次分明,是一个可以把观察客体时得到的瞬间印象准确描绘出来的得心应手的乐器,通过它,可以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利用钢琴去追逐物体的色彩和光线,德彪西深信,富有色彩效果和声远比浪漫主义音乐的旋律更重要,更好听,更给人以美感。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钢琴作品由于传承关系还具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如两首《阿拉伯斯克》、《舞曲》、《贝加摩组曲》等,印象主义模糊朦胧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

但到了20世纪,(版画》、两集《意象集》、《儿童角落》、两集《前奏曲》等钢琴套曲已经成为印象主义的杰作。

这些作品匠心独运,他在钢琴上开发出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的奇妙的音乐世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闪烁不定的色调变化。

[3] (P. 30-750)他在钢琴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打破传统的和音手法
和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使德彪西打破了传统和声上以和弦连接声部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和声不再是功能性的,也没有前后上下的逻辑关系,而是每个和弦都可以脱离调性而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声的运用与否,完全取决于色彩的关系。

他几乎不用传统古典音乐所使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他喜欢采用全音音阶,即每个音之间的间隔都是全音,没有半音。

大调和小调音阶由七个音组成,即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大调和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半音的位置,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第七音和第八音之间,而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
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

德彪西不喜欢半音,他经常使用的音阶是六个,即C、D、E、升F、升G、升A,完全没有半音。

最典型的是《帆》,它的三度音程总是大三度,和弦却是增三和弦,作者用这种音阶及和弦的不稳定性描写遥远而朦胧的海景。

又如《透过树叶丛传来的钟声》,作品运用全音阶、各种平行进行、各种复调手法以及不同节奏的组合,表现了透过树叶丛传来的遥远的钟声,大钟、小钟时而深沉明亮,时而余音绕梁。

这些没有半音的曲子听起来和西方过去的任何音乐都不一样,很像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

德彪西还喜欢大量运用孤立的大小三和弦、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五声音阶(几乎每首钢琴曲里都有五声音阶)、双调性及其特有的和声等,如《版画》第一首《塔》,全曲两个较清晰的主题旋律都用五声音阶写成,以不同的节奏型在不同的音区反复出现,近似东方音乐的发展方式在旋律中不断反复,逐步加进音型的流动,渲染出庄严神秘的佛塔那种钟声环绕、烟云袅袅的景象。

再如意象集《水中倒影》,整个曲子都是用音阶型分解和弦及琶音构成,和声色彩的变化表现了水与光千变万化的效果,倒影、树叶、涟漪,乐曲一开始在低音五度持续音程上出现二级和弦和减三和弦,反复进行,犹如水面上浮云的倒影,表现了水波与光影相互晃动的效果,中声部的旋律又如款款落下的树叶激起水中的涟漪,然后用分解和弦的平行进行表现出水波逐渐扩散。

[4] (P. 30-120)
二、挖掘弱音区的魅力
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强调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感情,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但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现实往往使他们痛苦不堪。

因此,他们的音乐对人世间喜怒哀乐的一切情感都作最直接的披露,他们的作品里经常表现出如火如荼的感情旋律,钢琴的承受力也达到了极限。

而德彪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音乐就是准确地描绘瞬间印象的,不是抒发感情的,大自然的光与色是协调柔和的。

他认为钢琴是一件以捶击弦而发音的乐器,不是打击乐,也不是管乐,不是演奏者发泄感情的器物。

他认为弱音最好听,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变化,因此他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次变化,他的作品里写满了P、PP、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即使有f、盯也是作为对比和起反衬使用,使听者产生转瞬即逝的感觉,比如《烟火》就是如此。

[5] (P. 20-150)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一些不是旋律的一串串和弦的运动(包括上行的和下行的),按照传统应该是渐强或渐弱,但德彪西很清晰地把它们标注为“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或“适中而十分柔和”,如《沉没的教堂》的第一、三、五小节,《特尔斐的舞女》的第四、五小节。

这种轻柔的手法在《欢乐岛》这首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首钢琴曲是德彪西看了法国画家瓦脱的名画《开往西代尔岛的航船》后,灵感爆发而创作的,也是他的技巧最辉煌且具有李斯特式的炫技风格的作品。

引子的华彩段由颤音及增三和弦构成,并且很多次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柔和而轻巧,哪怕标记有这种渐强渐弱的符号,都处理得非常柔和。

又如《洋娃娃的小夜曲》,德彪西专门注明:整个曲子都用弱音弹奏,即使在标记着f记号的段落中也是如此。

《水中倒影》这酋经典的印象主义钢琴作品,整个曲子一共九十多小节,几乎都是P、PP、PPP,只有八小节f和盯,比例极小,但水、树叶、光、倒影、涟漪却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

德彪西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出现,使钢琴音响世界从浪漫主义的气势磅礴、粗犷恢弘、震耳欲聋一下子变成了印象主义的风格纤细、精雕细琢,玲珑剔透,使人们猛
然觉得音乐是如此美妙,如此轻松,如此绚丽多彩。

[6] (P. 15-134)
三、注意弹奏时的触键技巧
由于德彪西的音乐主要是在弱音区表现,他的音乐就常常给人以天鹅绒般的柔软。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用极柔和的触键,因此弹奏时手指需要非常地贴键,有时几乎不离开琴键,甚至仅使键子抬起一半,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如前奏曲第24首(焰火》,在弹奏最后八个小节的时候手指不能离键,左右手把钢琴的音域用到极限,三个声部表现了不同的焰火在天空中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明暗相宜,最后慢慢消失在寂静的夜空。

但这种触键不是声音不清、朦胧模糊的一片,而是下键控制得恰到好处,使音色通透、光亮,像夜空中闪闪发光的焰火。

再如《水中倒影》最后十小节中的泛音,准确地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涟漪泛起又散去,泛起又散去的情景。

这些丰富、精致的景物描绘用传统的古典风格的触键方式是绝对做不到的。

[7] (P. 320-325)
四、巧妙运用踏板
要想把瞬间印象准确地描绘出来,踏板是不可缺少的。

德彪西对踏板的运用非常苛刻,比如延音踏板,根据不同的音响色彩与音乐层次,他要求踏板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即1/3、1/2和全踏板,有时要慢慢踩下,有时要慢慢抬起,有时要轻微抖动塔板,有时可能需要抬起时不完全换干净,保留一些必要的音响,如《特尔斐的舞女》一至五小节都用1/3踏板,以造成音色飘忽的效果,第五小节最后一拍踏板要慢慢抬起。

又如《帆》第一小节用1/3踏板,踩多了不清晰,第--/b节的降A、C双音用抖动踏板,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白纸折的船帆在河水上随风飘荡的意境。

再如《塔》,最后--/b节作曲家标了laissez vibrer,它要求演奏者不要制音,任其振动发响,踏板斜着踩,即脚尖放到脚后跟的右边一些,脚尖轻微抖动踏板。

《焰火》、《安娜卡普里的山丘》、《原野上的风》中都有这样的踏板处理要求。

还有的作品需要快速地轻点踏板为求清晰和明快,有时也许会在不协和的和声延续中使用同一个踏板,有时可能为追求特殊效果,在一些休止符和断奏中使踏板贯穿,如《雪花飞舞》,既表现了一片片独立的类似踏板是雪花的贯穿。

又表现了一片片雪花缠缠绵绵地从天上飞舞下来相拥到大地,列树上,到教堂顶,到湖面,这种延续的断音也表现了不能到户外去玩耍的孩子们,望着飘飞的雪花时那种灰色郁闷的心情。

另外,德彪西还大量使用弱音踏板以及中踏板,使音响色彩变幻无穷,如《洋娃娃的小夜曲》,整个曲子都使用弱音踏板,即使在标注着f记号的小节中,也使用弱音踏板。

不难看出,德彪西在钢琴踏板的创作中,讲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常常打破传统的踏板使用规则,以创造出最佳的音响感觉和效果[8] (P. 120-820)。

德彪西是一代音乐的传承者,也是一个音乐时代的缔造者。

20世纪初叶,浪漫主义音乐把感情的宣泄发挥到极限,音乐语言的传统表现手法用到了尽头,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首先冲破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束搏,将视觉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在他的带动下,各种反叛性、探求性的风格从20世纪开始百花齐放,如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以斯特拉文斯基、萨萝、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乐派音乐”等,竟相绽放于乐坛。

直至今天,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精髓及其创作手法仍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们,如美国的韦伯恩、格什温,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包括我国的作曲家谭盾、瞿小松等等,他们创作了许多更加新颖、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大量音乐作品,但追溯其渊源,都离不开一代音乐宗师——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

参考文献
[1]马克利思著.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欧洲艺术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3]汪启璋.外国音乐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4]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著.西方音乐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5]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8]迈克尔·肯尼迪著.牛津简明音乐辞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