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贸易竞争力及贸易结构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哈贸易竞争力及贸易结构动态分析
胡国良
【摘要】This paper employs MS , TC and CA index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bilateral trade com -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And then the intra-industry ( intra-product )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by IIT index is measured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concern .Firstly, the number of competitive products in China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at in Kazakhstan , while the volume of trade is below half of the to-tal,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Kazakhstan comes from the numerous export products of fewer product varieties .Secondly, Chi-na has more manufactured goods in variety , and the quantity is much larger than Kazakhstan .Thirdly, the variety of the intra produc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is very few ,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tra product in total trade is low too , the trend has been declining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Fourthly, the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which belong to intra -industry trade is middle and low tech -products except the “resource type manufactured goods”.As a consequence ,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loosen the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mote the convenience of the trade and give priority to solve the coordina -tion mechanism and cooperate level to steadily solve the deep -seated economic and society problems .%本文用MS、TC、CA指数测算了中、哈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双边贸易竞争力,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

分析得出:
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
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且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除“资源型制成品”外,属产品内贸易的
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

为此,促进中哈贸易应放松管制和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先解决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协调执行和层次提升,稳步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期刊名称】《新疆财经》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10页(P58-67)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
【作者】胡国良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7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转型国家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对外开放不断升级,双边贸易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无论在贸易总量还是在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方面,两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哈双边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贸易总量、商品结构和竞争力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
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自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中以矿物燃料为代表的资源型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

本世纪以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而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尽管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但产品种类明显增加,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有所改善。

本文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借助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UN Comtrade),对中哈两国的
国际市场竞争力、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测评双边贸易竞争力,以期为推动双方开展深入的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衡量一个国家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最常用和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国出口总额(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该类
产品的总出口额)的比例。

*采用此指标最大的优点就是概念清楚且计算简单,但是它无法客观比较同一国家不同产品或不同国家相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缺乏考虑各国经济规模的大小以及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重要性,因此,其分析与解释受到相当的限制。

表1显示,2007年至2012年,两国货物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高,中国从10.96%上升到12.3%,哈萨克斯坦从0.42%提升到0.55%。

*如果消除经济规模,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中国。

从商品种类看,中国在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优势明显,尤其是8类、7类和6类货物;而哈萨克斯坦在初级产品上
优势突出,尤其是3类货物。

尽管近年来其优势在缩小,但截至2012年,3类货物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该国全部货物国际市场占有率的4.7倍。

表2是按SITC Rve.4二位数编码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表2可以看出,
2007年中国有20章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主要集中在8类的
81~85、87、89章, 7类的75~77章, 6类的62~63章、65~67章, 5类的52、56章,0类的03章等。

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35%~40%;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纱线、织物、成品及家具、杂项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17%~29%。

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如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30%,电力机械装置及其电器零件和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12%~15%;卫浴供暖照明设备、金属制品、木材制品、化学品、钢铁、肥
料等传统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明显高于平均市场占有率。

与2007年相比,2012年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除肥料、钢铁、煤
炭等高耗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且退出前20位之列外,其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有较明显的提升;箱包、鞋类、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占据前三位,且比例明显增加,特别是旅行箱包,5年间增加了9个百分点,几乎占据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如办公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电力机械装置及其电器零件,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2.2~6.7个百分点,而通用机械设备及其零件,摄影器材及光学产品,其他运
输设备等机电产品首次进入前20位,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14%。

哈萨克斯坦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中国差异较大,表现在经济规模和产品结构两方面(详见表3)。

2007年,哈国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位的无一例外是资源型初级产品或制成品,其中,石油及石油产品地位显著,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3.4%;谷物及谷物制品、无机化学品、金属矿及金属屑、有色金属、皮革和皮革
等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1.5%以上。

截至2012年,哈萨克斯坦国际市场占
有率排名前10位的产品变化不大,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或制成品为主。

但无机化学品(主要是铀矿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幅显著,跃居占有率第一;哈萨克斯坦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但其农业和畜牧业产品的国际地位却有所下降,如谷物及谷物制品占有率下降明显,而其他动植物产品,如皮革和皮革制品、纺织纤维及其废料被天然气及人造气和非货币用黄金等矿产资源替代而挤出前10位,这使得哈萨克斯坦在国际市场上更加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出口。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TC)*TC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该指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强。

是分析国际竞争力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

图1显示,2007年中国在8类(杂项制品)、0类(食品和活动物)、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较大,分别为0.55、0.46和0.36;在4类(动植物油脂)、2类(非食用原料)和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产品)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很弱,特别是4类产品和2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
数接近与-1;7类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类产品竞争力很小。

图2显示,截止到2012年,中国5~8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略有提升,而0~3类和9类产品
的贸易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9类产品的TC指数从-0.06猛降到-0.96,几乎成为只进口没出口的产品种类。

其他本来贸易竞争力就较低的2类和3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略有下降。

而哈萨克斯坦2007年在9类、3类和2类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较强,在6类和0类产品上略有竞争力;在8类、7类、1类和4类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很弱,在5类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较弱(见图1)。

截止到2012年,3类和2类产品的贸易竞
争力依然很强,且略有提高;9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略有下降;而8类、7类、1
类和4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依然很弱,只是略有好转;6类、5类和0类产品的贸
易竞争力接近平均水平(见图2)。

(三)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比较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若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若CA指数小于0,则说明该国该产品不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并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反之,则竞争劣势越明显。

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的真正竞争优势。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CAij=RCAij-(Mij/Mj)/(Wi/W)
其中,Mij表示j国在i产品上的进口额,Mj表示j国所有产品的总进口额,Wi
表示世界i产品的进口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总进口额。

图3显示,2007年中国在8类、6类和0类产品上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较明显,尤其是在8类产品上竞争优势突出,而在2类、4类、3类和5类产品上竞争劣势较为显著,尤其是在2类和4类产品上的竞争劣势最显著。

图4显示,2012年中国10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显示性竞争优势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的变化特点,8类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从1.36提升到1.58,6类产品则从0.45提高到0.6,7类产品从0.01提高到0.31;而2类产品则从-2.77下降到-3.09,3类产品从-0.62下降到-0.83,9类产品从-0.03下降到-0.94;其他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指数变化不大。

这说明5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部分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而部分动植物产品和矿产资源类产品完全处于竞争劣势。

与中国相比,哈萨克斯坦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或劣势)则完全相反。

图3显示,2007年哈萨克斯坦显示性竞争优势最大的是3类产品,CA指数高达5.75,其次是2类产品,CA指数为1.45;竞争劣势最大的是1类产品和7类产品,CA指数分别为-1.33和-1.17。

图4显示,截至2012年,在所有10类产品中,只有两类产品(1类和7类)的显示性竞争优势在增加,其CA指数分别从-1.33和-1.17缩小到-1.27和-1.11;而其余8类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均在缩小或竞争劣势在增加。

哈萨克斯坦原本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产品的竞争优势缩小或大部分原本就处于竞争劣势产品的劣势放大,说明哈萨克斯坦本世纪初以来的工业化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效(机电产品制造业上的竞争劣势有所下降),但丧失了一些原本有可能成为本国优势产业(农牧业)的发展机会,这可能与农牧业比较效益较低和哈萨克斯坦产业政策或贸易政策不利有关。

综上可见,中哈两国的TC指数与CA指数走势基本相同,但前者仅考虑了同一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对值。

而CA指数不仅考虑到同一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对值,而且也考虑了该国该类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在世界中的比例。

因此,两个指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限于篇幅,本文只运用TC指数对中哈双方各具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梳理,考察其品种分布及贸易额的占比情况。

2007年—2012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从顺差10.14亿美元转为逆差
36.74亿美元。

表4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按一位数编码的产品是6种,贸易额占比为32.3%;按二位数编码的产品是47种,贸易额占比为40.2%;按三位数编码的产品是185种,贸易额占比为42.8%;按四位数编码的产品是684种,贸易额占比为42.7%。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对哈国
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数量具有绝对优势,且随着编码位数的增加优势更大,但具有竞争力的这些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额的比重却不占优,而且编码位数越小,劣势越明显。

例如,按四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中方占91%,但贸易额占比仅为42.7%。

哈方虽然对中方具有优势的产品种类数量少,但其贸易额占双边贸易额的比例却大于中方。

可以推断,中方对哈方的贸易竞争力依靠的是产品分布广、种类多,而哈方则完全相反,其贸易竞争力依靠的是少数产品的出口。

当然,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贸易额小于对方,这与中方主动加大对哈方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以及哈方实现出口多元化的现实刚好契合,也是双方政策目
标一致所致。

一般而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

为了方便研究,采用Lall、 Sanjaya(2000)的划分方法,仅仅考察“资源型制成品”之外的低技术制成品、中等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对双方市场化程度高的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

表5显示,2012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

在双边贸易中涉及到三位数编码的113种制成品中,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108种,而哈萨克斯坦只有5种,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21.6倍。

这108种制成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额的35.3%,而哈萨克斯坦具有竞争力的5种制成品的贸易额只占双边贸易额的2.9%,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12.2倍。

其中,在低技术制成品中,中国有39种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哈萨克斯坦只有3种,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13倍;双方各具竞争力的产品贸易额占比分别是21.1%和0.5%,前者是后者的42.2倍。

在中等技术制成品中,中国有52种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哈萨克斯坦只有1种,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52倍;双方各具竞争力的产品贸易额占比分别是10.1%和2.5%,前者是后者的4.04倍。

在高技术制成品中,中国有17种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哈萨克斯坦只有1种,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17倍;双方各具竞争力的产品贸易额占比分别是4.1%和0.007%,前者是后者的585.7倍。

综合以上分析,整体来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多,但贸易额占比不足一半,而哈萨克斯坦却相反,主要依靠少数产品的出口;从市场化程度高的制成品贸易来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

可以预见,双方的这种贸易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

(一)贸易品种种类
表6显示,2007年—2012年,中哈之间贸易品种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双方在按
一位数编码的10类产品中均有贸易,其中,中国在10类产品中均对哈方有出口,除9类产品外,其他类产品中国从哈方均有进口。

二是二位数以上编码产品的种
类有所增加。

其中,按二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从60种增加到61种;按四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从750种增加到754种。

三是互有进出口的产品覆盖率不高,但种类
明显增加。

其中,按二位数编码的产品覆盖率从44.7%提高到58.2%;按三位数编码的产品覆盖率则从19.5%提高到29.8%;按四位数编码的产品覆盖率则从5.4%提
高到8.7%,说明中哈双边贸易多元化有所增强。

四是中国对哈国出口的产品种类远远多于从对方进口的产品种类,且编码位数越大,差距也越大,但随着时间差距在缩小。

如2007年中国对哈国出口按二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是中国从哈国进口产品种类的1.9倍,至2012年缩小到1.44倍;按三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则从3.1
倍缩小到2.15倍;按四位数编码的产品种类则从6.6倍缩小到5倍。

在中国对哈国出口产品种类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变化说明中国从哈国进口产品的范围在扩大。

(二)产业内贸易
为了刻画中、哈贸易结构,粗略地将一位数编码和二位数编码的产品归为“产业”层次的贸易,而将三位数和四位数编码的产品归为“产品”层次的贸易。

首先,计算不同位数编码每一种产品的产业内(或产品内)贸易指数,并以每一种产品的贸易额占中哈贸易总额的比例作为权重,通过加权平均求和,分别得到一位数至四位数编码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产品内贸易指数。

一般而言,随着产品编码位数从小到大,与产品对应的产业则越来越细,产业内或产品内贸易系数则会越来越小。

产业层次上,2007年—2012年,中哈之间按一
位数编码的产业内贸易系数从0.25略降到0.22。

其中,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系数从0.007提高到0.011;制成品则从0.242下降到0.209。

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下降主要是因6类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系数从0.224下降到0.176所
致。

2007年—2012年,中哈之间按二位数编码的产业内贸易系数变动较小,仅
从0.058上升到0.06,说明中哈贸易还完全处于低层次的互补贸易阶段,产业内
贸易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三)产品内贸易
中哈之间按三位数编码的产品贸易指数反映出了双方产品内贸易状况。

表7显示,200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品内贸易系数大于0.1的产品有14种,其贸易额占
中哈贸易额的比重仅为1.29%。

其中,2类产品有4种,6类产品有3种,0类产品和3类产品各有2种, 4类、5类和7类产品各有1种。

如果按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制成品进行分类,则初级产品有9种、制成品有5种;而如果按Lall、 Sanjaya(2000)的划分方法,则表中有8种产品属于初级产品(SITC Rve.4
三位数编码的034、081、222、278、291、292、322和684的产品),其余6
种产品属于制成品。

在6种制成品中,编码为335、421和522的产品属于“资
源型制成品”,编码为613和674的产品属于“低技术制成品”,编码为746的产品属于“中等技术制成品”。

数据显示,中哈之间真正属于产品内贸易的产品种类非常少,除了“资源型制成品”外,工业制成品产品内贸易只有编码为613、674和746的三种产品,且全为中低技术制成品,其中,只有编码为674的产品不仅产品内贸易指数较高(0.696),而且贸易额占比较大(0.61%),而编码为746、613的产品,不仅其产品内贸易系数较低(小于0.15),且其贸易额比重微乎其微(只占0.013%)。

将表8与表7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2012年中哈产品内贸易系数大于0.1的产品有如下变化:一是产品种类增加到17种,但贸易额比重却下降到0.55%,其中,0类产品和5类产品各有5种,2类产品和6类产品各有3种,1类产品有1种;初级产品有9种,制成品有8种。

二是产品种类的覆盖率在减少,4类、7类、8
类和9类产品无一入围,而0类和5类产品明显增加,且两类产品的贸易额占比
增幅较大(分别由2007年的0.007%和0.12%提高到2012年的0.02%和0.25%);产品内贸易指数最大且贸易额占比最大的产品为化学品的“非初级形状的其他塑料”。

三是属于产品内贸易的产品技术水平在下降,资源型制成品种类增加,按Lall、 Sanjaya(2000)的划分方法,2012年中哈17种产品内贸易系数大于0.1的有6种属于初级产品(三位数编码分别为034、081、278、291、292、684),剩余11种产品属于制成品。

制成品中有8种属于“资源型制成品”( 编码分别为048、062、073、111、522、524、531、532),2种属于“低技术制成品”(编码分别为613和651),属于“中等技术制成品”的只有1种(编码为575)。

综上所述,中哈之间真正属于产品内贸易的产品种类甚少,在双边贸易额中的比重也甚小,且在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

除了“资源型制成品”外,所有产品内贸易
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

本文分析得出,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数量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方贸易竞争力则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占比也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较少,贸易比重甚小,且有所下降,且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

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的规模、结构和变动由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所决定,基本符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

中哈双边贸易也基本符合双方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且在一定阶段还受到各自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影响,呈现出结构固化、利益失衡的问题。

中哈两国对外贸易及双边贸易具有长期的惯性,因而短期内无法改变上述趋势。

双方需要共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放松管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贸易便利化推进,这样才能使双边贸易利益最大化。

因为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从生产环节推进产业及产品向各自真实的比较优势演进,而贸易便利化推进能够从流通环节促进价值的顺畅实现。

中哈两国贸易结构既受双方比较优势和发展意愿的影响,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越发深入,双方应优先解决多层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的法律、政策和协调执行问题。

如双方应更积极地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俄白哈关税同盟、CAREC等多边合作协调机制中;积极探索中哈双边合作平台运行及层次提升问题。

改善双边贸易不平衡,既要重视消除各种阻碍货物、服务、要素流动的障碍,又要稳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诸如劳动就业、财政平衡、外部债务、金融结算等问题,促进非经济领域的往来与合作,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为双边经贸合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关文献】
[1]Рахман Алшанов.Экономика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EB/OL].http://www.kazpravda.kz.2009-07-17.
[2]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2012 году [Z]. Астана .2013.
[3]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2008—2012[Z]. Астана.2013.
[4]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Казахстана и его
регионов 2008—2012[Z]. Астана.2013.
[5]Sanjaya Lall.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3):337~368.
[6]胡国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新疆外贸发展[J].新疆财经,2009,(4):16~20.
[7]胡国良.新疆外贸行业市场结构变动分析[J].新疆财经,2012,(5):67~71.
[8]张永明,蒲开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