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二诗歌学案一鉴赏诗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
考点突破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歌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常见设问】
1.分析意象含义(内涵)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分析意象含义(内涵)“2步骤”
1.分析表层属性。
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
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2.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分析意象作用“5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依法小试】
1.[意象含义(内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析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
“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
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
(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2.(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
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
第二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考点突破二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在上面已讲解),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二是意境赏析。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
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一、画面描述
【常见设问】
1.“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方法指导】
画面描述“3步骤”
说明: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依法小试】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第一步:概括特点。
本题通过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来概括画面特点。
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
第二步:描绘画面。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步骤一、二)
二、意境赏析
【常见设问】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方法指导】
意境赏析“4步骤”
说明:有时有些步骤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意境赏析常用术语
类型术语
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依法小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析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
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
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
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
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和画面描摹出来。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
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构成暖冷、声色等的比照。
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
根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一、二、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步骤四)
考点突破三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
【常见设问】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方法指导】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依法小试】
5.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析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
“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幽香”的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
“况随流俗作重阳”说明其超凡脱俗;“肯为无人减妙香”刻画其孤傲高洁的情操,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
依据物象内涵,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点出物象意义)
考点突破四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三)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
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
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常见设问】
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方法指导】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
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
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
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依法小试】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
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鉴赏诗歌形象
(时间:70分钟分值:76分)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抓住诗句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景色特点是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景色特点是清幽。
(2)(人物形象)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解析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
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8分)
胡笳曲二首
江洪
其一
藏器【注】欲邀时,年来不相让。
红颜征戍儿,白首边城将。
其二
落日惨无光,临河独饮马。
瑟飒夕风高,联翩飞雁下。
【注】藏器:《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指才德,这里指老将胸怀武艺韬略。
(1)(人物形象)作者在两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 解析第一首诗通过叙述,简略概括了老将一生怀才不遇;第二首诗描写了老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以“惨”“独”,突出白首老将的寂寞失落之感。
答案塑造了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失落戍边、充满怨尤的边地老将形象。
(意思对即可)
(2)第一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解析第一首诗总写老将一生怀才不遇。
首句描写老将武功韬略卓荦不凡,又有企求建功立业的雄心。
次句写岁月悠悠,老将渐渐老去,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
后两句“红颜”与“白首”对照,突出时间跨度之大,反差强烈,而老将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剧命运已尽在不言之中。
答案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首句先说老将当年怀有高远的理想,次句写岁月不饶人,暗指当下不堪的处境,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三、四句再作对比:第三句“红颜”让时间回到少年时期,作者当时意气风发,从军征戍;第四句“白首”让时间重回当下,“边城将”的现实表达了壮志未酬而渐渐老去的感慨。
整首
诗从理想与现实、少壮与老大两个角度进行双重对比,反复跌宕,赋予诗作以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对举,“望边色”与“”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悲苦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沉重代价。
(2分)
解析根据诗句内容“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和“戍客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思归当此夜
(2)(意象及作用)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是以“明月”“天山”“长
风”“玉门关”等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诗歌中间四句描绘的,是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
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画是由诗歌后四句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等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
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8分)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①,水晶宫②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③。
【注】①天图画:天然的图画。
②水晶宫:在此比喻江水清澈明净。
③背影昏鸦:此处指乌鸦背上带着余晖。
(1)“一川枫叶”与《沁园春·长沙》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凝烟暮景”是从《滕王阁序》中一句化用而来。
(2分)
解析“一川枫叶”中枫叶经霜打后是红色的,满山都是红色的枫叶,故应是《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
“凝烟暮景”跟《滕王阁序》诗中相关的诗句应是“烟光凝而暮山紫”。
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烟光凝而暮山紫
(2)(景物形象)本曲意境恬淡温暖,请具体分析。
(6分)
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实际上就是考查意象、意境的关系。
应结合曲中具体的诗句分析恬淡温暖的意境。
可以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等方面分析。
答案①前四句色彩浓烈温暖:红霞、残阳、枫叶与雪白的芦花交相辉映;②五、六两句画面恬淡温暖静谧:夜幕降临,鸟雀归巢,牛羊牧归,万籁渐寂;③七、八两句运用比喻联想添温暖:将波光粼粼的湖水比作天然的图画,色彩明丽斑斓,并由此联想到水下的“水晶宫”,也一定绚烂美丽;④结尾三句在动态中流露温暖。
暮霭起,余晖动,昏鸦染金辉,全无凄凉萧瑟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唐多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1)上阕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
(2分)
答案比喻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意象及作用)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
情感?(6分)
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8分)
野蚕
[唐]于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通“飞”。
(1)刘基在诗中采用了的手法,嘲笑了春蚕的,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于诛除害虫的精神。
(2分)
答案对比盲目牺牲
(2)(事物形象)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8分)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注】
张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