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信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信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理)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50 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2.《周易·贲卦·彖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下成其礼俗。

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其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这表明
A.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
C.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神学的神秘主义色彩
D.文化源自于古代圣人的“先知先觉”
3.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

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

有位外国人在谈到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时说,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

这主要说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先进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4.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文明进程。

这说明
A.文化发展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B.文化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5.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喜欢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目标。

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美两国的这种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C.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D.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6.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7.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凡是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人文化。

许多长期旅居海外的潮州人心中仍有一个永恒的潮州情结,仍保留着喝潮汕功夫茶的习惯。

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8.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由此可见
A.在文化中就能实现人的完美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发的
C.主动感悟优秀文化,能提高人的人文素质
D.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9.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0.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11.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在意大利举行。

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在亚平宁半岛相会。

我们对待地中海文明的态度,正确的应该是
A.大力弘扬地中海文明
B.加强沟通,消除个性
C.全面吸收地中海文明
D.相互借鉴,和睦相处
12.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3.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这种观点
①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③否认了文化继承的必要性④承认了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15.清明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它属于
A.传统习俗
B.传统思想
C.文学艺术
D.传统建筑
16.“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

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更应该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7.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

《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18.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很多在今天社会中仍然是制约社会群体行为的规范,但许多已经被今天的社会所排斥,这说明
A.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丧失其合理性
C.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起作用
D.文化在批判中得以发展
19.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积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20.历史上,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等,都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这些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属于
A.社会制度变革
B.思想运动
C.科学技术发展
D.教育变革
21.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相声”。

曾经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但近几年来,由于缺乏创新,相声越来越让人乐不起来。

材料旨在强调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C.文化创新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D.文化只有在继承和交流中才能创新22.人们为古老的粤剧加入了交响乐的元素,将时尚的杂技改编成歌舞剧,为主旋律题材的舞台剧用上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设备、升降台。

传统的中华文化题材与国际流行风格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打上了鲜明的现代元素印记。

体现了
A.中国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的繁荣和发展
B.开始发挥中华文化的正面影响,提高国际地位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必须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D.发展传统文化要注入时代精神并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23.推动文化创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色。

这表明
A.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文化创新要从本民族文化出发,反对其他民族文化
C.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根本不同
D.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最根本途径
24.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这体现了
A.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B.文化创新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
25.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

”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示是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26.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发展活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27.“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足迹遍布大西北,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歌集10本,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全世界。

这说明文化创新是在
A.文化传播中实现的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
C.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D.文化创新活动中实现的
28.动漫形象能够走近年轻人,是保护和开发中国民俗优秀文化的新手段。

找准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的共鸣,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成为民族元素动漫化的关键。

融入新的话题、新的思维,成为动漫创意的源头。

材料说明
A.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D.文化创新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29.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国学经典《论语》,立足于“唯用”的角度,通过经典文学给现代人以宇宙观、人生观、处世之道、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启迪,受到中国国内大众的欢迎。

这告诉我们
A.电视文化比传统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大众喜欢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群众
D.电视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30.自称“思想狂徒”的某学者在博客文章中称,“《论语》,国人的宿命之书”;“孔夫子,中国人的人格分裂之祖”“孔夫子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上述观点
A.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B.能促使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是“封闭主义”的表现
D.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31.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32.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33.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34.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就是今天我们所用汉字的雏形。

该结论说明
A.古老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B.古老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C.汉字是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唯一见证
35.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6.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这主要说明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文化必然越先进
C.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
D.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掠夺了中国文化
37.我们民族的“精神能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注入了新的内涵,这就是我们党的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人格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中屹立起的一座座“精神丰碑”。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A.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B.深厚的民族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彻底的革命性
38.从远古的愚公移山精神,到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再到当代的雷锋精神,直至今天洋溢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抗洪救灾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突出表现。

这说明
A.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相同的
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蕴含在中华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D.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相同的
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对于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

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畏强暴”、“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等。

这说明
①勤劳与勇敢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良品格
③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④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邓小平在谈到爱国时曾经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邓小平的话说明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B.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2.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4.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45.有人认为,电视、网络传播的文化都属于大众文化,我们都应倡导。

这种认识
A.错误,因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
B.正确,因为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
C.正确,因为大众文化都应得到倡导
D.错误,因为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既有先进文化,又有腐朽、落后文化
46.歌为心声。

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到“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们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感
④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7.对于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一是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二是法制不够健全,三是管理不够到位,四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低俗文化泛滥
①是市场经济自发性弊端的体现②是企业追求社会效益的必然结果
③说明国家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④需要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8.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历来被称为民族文化的脊梁骨。

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以其形、音、义记载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上述材料蕴涵的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③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49.下列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③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团结统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文化产业不仅要遵守娱乐圈的所谓规则与一贯行事之风,还要接受市场经济法则的约束。

从事文化产业的有关人士不仅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兼具商业头脑与社会职责的经济人,还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文化人。

这说明
A.置身于文化市场会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冲击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
C.我们辨析落后、腐朽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形式和特点的考验
D.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51.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这里的理想
①是文化的一种形式②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
③能够激励人们去奋斗④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强、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③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④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3.近几年来,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都在海外开展“欢乐春节”活动。

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

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4.下列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它包括蕴涵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③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
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节日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如同有了七音八调的差异,才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材料表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

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7.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8.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9.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0.漫画《算一算,我能不能发财》表明
①封建迷信活动妖言惑众,骗钱害人
②算命先生掌握着发财致富的秘诀
③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