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酸楚。

那时候,家里穷得丁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庆祝儿童节,每人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第二天,我的手里多了一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

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

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星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贫困________ 辛酸________ 披星戴月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填空。

文中第2自然段写“妹妹笑了”,原因是________
“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
(3)第3自然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5)“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为什么说“我”的童年结束了?
解析:(1)清贫;酸楚;起早贪黑
(2)有馒头吃了;儿子懂事了
(3)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①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

②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5)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辛酸:指辣味和酸味;比喻悲苦。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

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2)、(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清贫、酸楚、起早贪黑;
(2)有馒头吃了、儿子懂事了;
(3)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①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

②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5)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

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

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

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1)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________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________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________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________类、________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解析:(1)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2)错写部件
(3)八;增减笔画;增减部件
(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等等。

【解析】【分析】(1)这是对研究报告内容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研究报告的内容,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来判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结合第6自然段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研究结论(2)错写部件(3)八、增减笔画、增减部件(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等等。

【点评】(1)考查学生对研究报告内容的考查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对汉字错误类别判断的能力。

(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她睁着一对黑钻石半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

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

一位小姑娘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

广场上,融化了的积雪又冻得像镜面儿似的,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的小女儿,鼓励她勇敢地滑行,要她像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学会在冰上自由飞。

她会意地点点头,放开了妈妈的手向前滑去。

倒了,爬起来,又倒了,再爬起来……然而,“小海燕”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

妈妈甜蜜地笑了,小姑娘也笑了,笑得像妈妈一样甜…...那,依然是童年的我。

充满新奇,充满幻想,充满温馨,我的童年,使我水远难忘。

啊,童年,记忆中的明
珠,你是我心灵上的彩!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日,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郑重:________
柔嫩:________
(3)作者选取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镜头中童年的“我”。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小海燕”指________:“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是说________。

解析:(1)童年的梦
(2)严肃认真;柔弱、娇嫩。

(3)花丛中嬉戏;海滩上拾贝壳;树林中安树叶;广场赏雪滑冰
(4)作者;他终于敢自己在冰上滑行,不要妈妈扶着,她变得勇敢了。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童年的梦
(2)严肃认真;柔弱、娇嫩。

(3)花丛中嬉戏、海滩上拾贝壳、树林中安树叶、广场赏雪滑冰
(4)作者;他终于敢自己在冰上滑行,不要妈妈扶着,她变得勇敢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阅读下面的哲理故事,完成练习。

两兄弟一起去旅行,走累了就躺在林中休息。

起身时,在身旁发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发现这块石头的人,要在傍晚前走进森林。

那里有一条河,游过河到对岸去,那儿会有一只母熊和它的宝宝。

抱走小熊,然后头也不回地跑到山顶。

山顶上有一间房子,在那里,幸福正等着你。


读完石头上的字,弟弟说:“走吧!我们按石头上说的那样去尝试一下,然后一起拥有幸福。

”“我不想这么做。

”哥哥说,“而且,我劝你也别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最重要的是,石头上的字并没有告诉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幸福。

可能等在那里的,并不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呀。


“你错了。

”弟弟说,“那些话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石头上,而且它说得相当明白。

依我看,第一,试一试不会有什么害处。

第二,如果我们不去尝试,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别人反而会捷足先登。

第三,在这世上,不努力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第四,我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一个胆小的人。

”哥哥说:“俗话说得好,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

”“可是,
____________”弟弟争辩道。

说完,弟弟径直向森林走去,哥哥则留在原地。

进入森林不久,弟弟看见了那条河,他游过河,到了对岸。

果然有只母熊在那儿休息,他偷偷抱走小熊,头也不回地往山顶跑。

当他到山顶上那间房子的前面时,里面就有人迎出来让他上了一辆马车。

马车很快就到了一座城里,人们让他当那里的国王。

他在那里统治了五年,到第六年,比他强大的邻国国王发动战争,他的城被占领了,他也被放逐了。

弟弟变成了一个流浪汉。

有一天,他来到了哥哥的房子前。

哥哥仍住在那里,没有变得更富有,也没有变得更贫穷。

他们很高兴地见了面,说着在森林里分开后的经历。

哥哥说:“你看到了吧?我说得没错。

我在这里过着平稳而安宁的生活,而你呢,你虽然当过国王,但也遭受过太多苦难。

”弟弟回答:“我不后悔进入森林和跑上山顶。

我现在是一无所有,但我有美好的回忆,而你却没有。


(1)下列句子是第二自然段横线处哥哥说的话,请重新排序,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再说,就算那些话可信,但你想想,等我们走进森林,天已经黑了,我们会迷失在森林里,不容易找到那条河。

B.首先,谁晓得石头上的话是不是真的?也许它只是开个玩笑。

C.就算我们成功了,也不可能一口气跑到山顶。

D.就算游过去了,要从母熊身边抱走小熊,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就算找到那条河,如果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怎么游过去呢?
(2)结合故事内容,我知道了“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的意思是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横线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那些坚定勇敢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B.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4)你认为哥哥和弟弟谁的人生更幸福呢?为什么?
解析:(1)A;E;D;C
(2)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盲目去追求没有把握的东西
(3)B
(4)我认为弟弟的人生更幸福。

他亲自按石头上的话去尝试了一下,收获了精彩的人生——当上了国王。

虽然他最后成了流浪汉,但他有美好的回忆,因此他的人生更幸福。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

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B.首先,……A“再说,就算那些话可信,……,不容易找到那条河。

E.就算找到那条河,……,怎么游过去呢?D.就算游过去了,……。

C.就算我们成功了,……。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意思是珍惜目前所有,不冒险看似更好却有很大风险没把握得到的东西。

(3)此题要在理解名句的基础上解答。

A:只有那些坚定勇敢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B:“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意思:只有亲自下到河里才知道河水的深浅,只有亲口去品尝梨才知道它酸还是甜。

含有: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事情都要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去了解,而不能想当然!实践出真知,只有尝试,实际去做一做,而不是只想不做。

自己亲自去做了,才知道事情真实的情况。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思: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D:“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意思: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A、E、D、C
(2)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盲目去追求没有把握的东西
(3) B
(4)我认为弟弟的人生更幸福。

他亲自按石头上的话去尝试了一下,收获了精彩的人生——当上了国王。

虽然他最后成了流浪汉,但他有美好的回忆,因此他的人生更幸福。

【点评】(1)该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3)此题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国家,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起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这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

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然后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

可是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蕊重新点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站起来,一边端着烛台一边往门口走。

中尉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她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

蜡烛起来越短,马上灾难就要来临。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人物有________。

(2)这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并说说哪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
解析:(1)第二次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德国军官
(2)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及其一对儿女为保护情报的故事
(3)敌人发现这份绝密的情报
(4)你不能用蜡烛。

原来的反问句用得好,因为这样能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1、第二次大战期间 2、法国 3、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德国军官;
(2)1、半截蜡烛 2、伯诺德夫人及其一对儿女为保护情报的故事;
(3)敌人发现这份绝密的情报;
(4)你不能用蜡烛。

原来的反问句用得好,因为这样能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选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课外阅读。

泥人张(节选)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杯饮酒,眼睛也只()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

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
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

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

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个儿。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瞅抠伸端捏弄摆弄
(2)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后面的“贱卖海张五”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解析:(1)伸;抠;端;瞅;摆弄;捏弄
(2)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中,我体会到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娴熟准确,是具有高超技艺的。

(3)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4)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技艺高超、从容内敛、不畏豪强、胸有成竹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体会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了解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伸;抠;端;瞅;摆弄;捏弄;
(2)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中,我体会到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娴熟准确,是具有高超技艺的。

(3)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4)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技艺高超、从容内敛、不畏豪强、胸有成竹的人。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7.课内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