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1年南方新课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测试:专题七交通与区际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交通与区际联系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2·太原二模)图Ⅰ中的铁路线是2022年底贯穿的兰新高速铁路局部路段,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营,该路嵌建有很多地上隧道,在隧道一侧留有通风和采光的窗口。

图Ⅱ是该路段甲地隧道施工现场。

据此完成1~3题。

图Ⅰ图Ⅱ
1.图示路段线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A.生态B.气候
C.地形D.水文
2.地上隧道的主要作用是()
A.阻挡风沙B.遮阳防雨
C.避寒保温D.防备滑坡
3.甲地隧道窗口应当避开()
A.东侧B.西侧
C.南侧D.北侧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铁路线与等高线基本平行,说明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地形。

第2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和多个风口,地上隧道能阻挡风沙。

第3题,甲地北侧为两个山峰之间的放开区域,当北风经过时,受狭管效应影响而风力会加大,故隧道窗口应避开北侧。

答案:1.C 2.A 3.D
(2022·新余二模)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下图所示,在杨关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

方案Ⅰ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

读图完成4~5题。

(导学号53490088)
4.选择方案Ⅱ的理由主要是()
A.跨河桥梁较少B.沿途站点较少
C.建设成本较低D.线路长度较短
5.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
B.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扩展
C.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
D.促进南宁南站四周商业进展
解析:第4题,图示方案Ⅱ与方案Ⅰ都穿过一次河流,故A项错误;方案Ⅱ线路长于方案Ⅰ,故D项错误;方案Ⅱ经过了南宁南站,而方案Ⅰ直达南宁站,故B项错误;则只能选择C项,可能是方案Ⅱ线路经过的城区较短而地价要低于
方案Ⅰ,以及方案Ⅱ沿河分布而沿线地势较平坦,从而建设成本较低。

第5题,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使南宁南站四周交通更便捷,利于其商业进展。

答案:4.C 5.D
(2022·陕西澄县模拟)“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

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急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难
D.增加关中平原浇灌面积
7.“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①断裂下陷②地壳抬升③流水积累④流水侵蚀⑤风力积累⑥风力侵蚀
A.①③B.①⑤
C.②④D.②⑥
8.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解析:第6题,“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

第7题,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成由于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积累。

第8题,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流域内植被掩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的影响含沙量大。

答案:6.C7.A8.D
(2022·全国Ⅲ卷)与2022年相比,2021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削减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削减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消灭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觉削减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9~11题。

(导学号53490089)
9.导致2021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削减的主要缘由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10.上海市削减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缘由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1.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学问密集型产业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产业升级和转移。

由材料可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应当是由其产业转型升级所致,A项正确。

第10题,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上海市产业升级,其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从上海市转移出来的产业,从而为外来常住人口供应适宜的就业机会,故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

第11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故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学问密集型产业。

答案:9.A10.C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22·洛阳质检)丹江口水库集水区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据《中国环境进展报告(2022)》,2010年丹江口水库水质评价为中养分状态,富养分化是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主要威逼。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示意图,下表为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

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22分)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
林地79.35
草地 2.52
耕地13.53
城镇0.46
裸地 3.14
水域 1.00
(1)
(2)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东线相比的利与弊。

(6分)
(3)为爱护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防治水体富养分化,你认为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可能会对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并说明理由。

(10分)
解析: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比较汉江、渭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第(2)题,与东线相比,南水北调中线的“利”可从水量、地势差异两方面分析,“弊”可从工程量角度分析。

第(3)题,调用所学学问,分析可能对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并解释其缘由。

答案:(1)水量:汉江远大于渭河;含沙量:渭河多于汉江;冰期:渭河有,汉江无。

(2)利:水量稳定;能够自流。

弊:需要新开挖河道,工程量大。

(3)①耕地: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污染;②城镇: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③水域: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13.(2022·河南三月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中国不同温度带的大路(一般大路)各具特色,大路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图示意中国大路自然区划分布。

(1)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大路路基高达10米,远看宛如长城,路面下铺设块石和排水管,分析其缘由。

(6分)
(2)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多为固定沙丘,地形对大路建设限制小,但大路走向形如折尺,分析其缘由。

(6分)
(3)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路在塬、梁、峁之间回旋起伏,说明该地区大路修建过程中应实行的防护措施。

(6分)
(4)青藏大路某段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通风管的一端设计、安装了自动温控风门,当路基温度低于气温时,风门会自动关闭,路基温度高于气温时,风门自动打开。

推断温控风门打开与关闭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的作用。

(6分)
解析:(1)观看地图和注记,结合东北北部地区的位置特点,进而联想到东北北部地区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区,高温季节冻土消融,破坏大路路基,然后运用所学学问作答。

(2)由题干可知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多为固定沙丘,不用考虑被风沙掩埋问题,可借鉴高速大路上下起伏的作用来作答。

(3)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从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角度回答即可。

(4)路基铺设通风管是为了防止冻土溶化,依据题意可知夏季气温高于路基温度,为防止热量进入路基,温控风门自动关闭;冬季反之。

答案:(1)东北北部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较广,(2分)冻土溶化会导致大路变形塌陷,(2分)抬高路基、铺设块石和排水管是为了阻断热量、水分的传导,并准时排水,防止冻土溶化。

(2分)
(2)沙漠地区面积宽广,景色单调,车辆及行人稀有,距离远,长途驾驶简洁疲惫,(3分)折尺形大路可转变司机视线,防止疲惫,利于行车平安。

(3分)
(3)整修护坡工程,防止倒塌、滑坡、泥石流;(2分)设置排水管道,防止雨水进入路基;(2分)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对大路的破坏。

(2分)
(4)季节:温控风门夏季关闭,冬季打开。

(2分)
作用:使路基温度保持低温状态,防止冻土溶化。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