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汇总《初中语文学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汇总《初中语文学科》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2、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文中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你的童年时光里,一定也有记忆深刻的场景,或雪地嬉戏,或田间追逐,试着写约200字的小散文,注意准确选用动词。

②三五人自愿建立小组,把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经历编成约10分钟的小短剧,下节课进行演出,要求不看台词、适当想象、含有情节、表演生动。

根据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题。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布置作业的作业量过大,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有形压力
B.体现出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C.第二题具有综合性,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表达、想象等能力
D.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为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3、教学《游山西村》,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诗人及其作品风格,教师向学生推荐了这一诗人的其他作品及作品集作为拓展学习材料。

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剑南诗稿》
B.《渭南文集》
C.《临安春雨初霁》
D.《六一诗话》
4、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

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计题
1、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并要有一些社会发展史常识。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四、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叶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赏析《桃花源记》语言特色,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研讨与练习
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三、以下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单元介绍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角度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法布尔《绿色蝈蝈》原文
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

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

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冀轻盈如纱。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

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动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

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桨,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

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

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单元导语
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文导语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开始唱歌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课后练习
一、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设计教学目标,指明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少列举两种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请为本文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三、案例分析题
1、案例:
阅读《关雎》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2)题。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

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

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好逑”呢?
生: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

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

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师:“辗转反侧”呢?
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

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
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
生:没有。

他日夜思念着她。

生:思念得彻夜难眠。

师:看来这个小伙子感情很真挚,很专一。

他不仅没有放弃,没有移情别恋,还打算要娶她进门,跟她相亲相爱呢。

我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师:意思是?
生:弹琴鼓瑟对她表示友好,敲锣打鼓让她快乐。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他追求她但是没有成功,就日夜思念她。

最后终于跟她在一起,结婚了。

师: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师边听边板书:爱慕--思念--喜悦
师:有人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是真实的,是小伙子思念心切的时候产生的幻觉或者说是愿望,你们看可以吗?
生:可以。

问题:
(1)试从诗歌教学的角度,谈谈该教学设计的优点。

(2)请结合该学段特点,指出该教学设计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2、案例: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节选),回答第(1)、(2)题。

第一环节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

(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他们十多年的希望。

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生:有破绽。

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

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

(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

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

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加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谅啊。

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呢?
生:于勒很有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

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

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了。

第二环节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文本
师:孩子们,知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啊,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

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问题:
(1)请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说说该教学过程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2)说说第二环节教师设计的意图。

22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D。

A、B、C三项词语中的“亮”“在”“道”都需要读轻声,而D项“眉目”中的“目”读音为其本音“mù”。

2、【育萃专家解析】A。

作业布置供学生选做,文笔好的可以选写作,喜欢表演的可以演短剧,无论基础好坏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故A项中“作业量过大”的说法错误,当选。

3、【育萃专家解析】D。

题干诗歌《游山西村》是南宋名家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

A项,《剑南诗稿》因陆游纪念其在四川剑阁以南地区的生活而得名,诗集共收录陆游诗词9344首。

B项,《渭南文集》因陆游晚年被封“渭南伯’,而得名,文集共收录陆游自编词文五十卷。

C 项,《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D项,《六一诗话》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得名,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论专著。

4、【育萃专家解析】B。

题干中的“乡”通“向”,意为“从前,以前”;A项中的“厝”通“措”,意为“放置”;B项中无通假现象;C项中的“圉”通“御”,意为“抵挡”;D项中的“衡”通“横”,意为“梗塞”。

5、【育萃专家解析】B。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二、教学设计题
1、1.【育萃专家解析】
《桃花源记》出自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之手,主要记述了一位渔人无意中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和平恬静,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一千多年来,它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特色,即语言朴素,形象生动。

作者在对桃花源内外景象的描绘中,用语平实,层次感强。

如在描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时,作者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正是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所描绘出来的。

有景有物,有色有香,反复咏叹,使读者犹如置身于艳阳高照、芳草葱笼的桃林堤岸,看遍粉红的花瓣被微风轻抚,而后纷纷落下的自然美景。

还有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所见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些语句,朴素且不事雕琢,通俗易懂。

这样生动质朴而又寓意深远的语言构成整篇文章的主体风格,成就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②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翻译课文,梳理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③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④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总结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