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二元思辨性“本与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31:二元思辨性“本与末”
模考试题(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本与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疑义相与析——
从命题情境设置上看,这道作文题情境并不复杂,表意也十分明朗,二元核心要素“本”与“末”一目了然,审题只需抓住这两个要素,而后思
考辨析其间逻辑关系,那么,立意也就水到渠成。

例如,“固‘本’方能强‘末’”“厚积才能薄发”“‘本’‘末’倒置,事与愿违”等。

但是,从考场作文阅卷的实际情况看,立意上跑题或偏题的现象,占比非小。

例如,“不忘初心,成长青春”“‘外表’与‘内在’,孰轻孰重”“做
人不能‘忘本’”“抓住本质,解决问题”等。

一道看似不难的作文题,却引无数考生竞折腰,原因到底何在?
症结:核心概念,理解有误。

考后与考生同学交流,发现许多同学对上述失误还一头雾水,自以
为审题立意切题、合理。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自以为是,暗换概念;立意跑偏,尚不自知”,在高中同学审题立意时,其发生的概率还不小。

试举例详细剖析一下。

例如,审阅完上述作文题之后,准确地捕捉
住了核心要素“本”,脑海中马上链接到“本质”,进而联想到自己再熟悉
不过的哲学常识“本质与现象”,于是乎,“解决问题要抓住本质,不能
停留于表面现象”类观点立马蹦了出来,还自以为这个立意精准无误。

从以上这位考生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上看,其审题立意产生失误,倒是一种“必然”——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虽然抓住了核心概念,但思
维产生了飘逸,飞越出作文题所限定的具体的问题情境,链接到一些“貌
似而神非”的概念或信息(越是熟悉的情境或核心词语越容易误入这条
歧途),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作文的立意——形象一点说,这位考生在审
题立意时,站在作文题问题情景所提供的核心信息上,但事关立意的思
维活动却均发生于问题情境之外。

这就与高考作文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背道而驰了。

如此审题立意,不跑题才是怪事!
那么,这类审题立意失误,该如何纠正呢?
技巧:紧扣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包括问题情境和任务情境),捕
捉核心信息,并结合问题情境的上下文所有信息,全面综合分析,进而
厘清核心信息的内涵,理清二元或三元核心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既
保证“站在作文题问题情景所提供的核心信息上”,又保证“事关立意的
思维活动却均发生于问题情境之内”。

如此操作,可以说,想跑题还真
不容易。

以上述作文题为例,试为大家展示一下这个正确的审题立意思维流程:
第一步:阅读材料,捕捉准“本”与“末”这二元核心信息。

第二步:厘清“本”“末”含义。

结合材料语境,“本”指的是“树根”,是树存在和成长的基础部分,可以喻指事物的基础或本源;“末”指的是“树枝、树叶、花朵”,是树的生长与发展部分,可以喻指事物的发展及其结果。

第三步:理清“本”与“末”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的存在意义重大,为“末”提供“营养”;离开“本”的支持,“末”的生成或发展则无从谈起;“本”的存在,亦是为了“末”的更好生成发展。

第四步:精准表述,形成“立意”。

例如,“固‘本’方能强‘末’”“厚积
才能薄发”“‘本’‘末’倒置,事与愿违”等。

【详细解析】
审题分析: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

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
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

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

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

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
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
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

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

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

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

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材料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对比鲜明的两段材料组成。

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

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 称树根为“本”, 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

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

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

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其实质,也就是古人赞赏为人要踏实稳重。

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 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地工作。

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审题立意】
审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

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

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

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

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

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

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

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

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7.拒绝“本末倒置”。

【优秀题目】
1.固“本”然后“末”茂
2.根硕木茂,基固楼高
3.立基固本,楼高魏巍
4.夯基固本,行稳致远.
5.深知“本”“末”,方可砥砺前行
6.根深基稳,枝繁叶茂
7.筑基夯本,羽化成龙
8.扎稳固之基,去浮华之心
9.“末”之繁盛需"本”之根固
10.固“本”强“末”,方得始终
11. “本” 之固,成木(苗)之高(壮)
12.固厚实之“本”, 树动人之“末”
13.积“本”之跬步,至“末”之千里
14.源广长流,“本”固“末”茂
【作文素材】
1.万丈高楼平地起。

( 民谚)
2.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 民谚)
3.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胡宏)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 王守仁)
5.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汪国真)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贪欲以守节。

( 佚名)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峋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民谚)
9.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读书。

(佚名)
10.年轻和幼稚都会造成同样的弱点:缺乏耐性。

无论做什么事,都想马上看到结果。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这样的教训往往得活到中年
才能体会。

而意识到这-教训实为真知灼见,往往要耗费剩下的全部人生。

( 宫部美雪)
【优秀作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
弥漫,却称之为“末”。

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
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
之材成。

”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
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

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

尤其是现在的
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
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
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

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
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
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
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新冠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
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
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
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
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

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
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

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

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

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夯基固本,行稳致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
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
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由此,我认为夯实基础,是为学之道,更是
处世之道。

基础牢,则步履稳健;步履稳健,则斗志昂扬;斗志昂扬,则日行万里。

故而,固本培元,夯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体现了变到质变的道理。

难道不是吗?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跟父习字,因其聪颖敏慧
进步神速,一年半载后,王羲之的评价是有点像,并随即挥毫按了一一点,
沮丧的王献之仔细一一揣摩,才发现相距甚远,菩提树下恍然顿悟,始戒
骄戒躁,日日夜夜苦练一笔一划,终流芳百世。

假若王献之自以为是, 好高骛远, 摒弃根基,信手涂鸦,那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二王” 的美誉吧?
由此我又更远的想到意大利驰名中外的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好长的一段时间,导师总是把鸡蛋摆放在他的眼前,让他画,起初也是烦
躁不安,彷徨踌躇,导师耐心劝诫说:“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鸡蛋形状也有
所不同”,达芬奇虚心地聆听教诲,一遍遍,反反复复地练习,终成-代名师。

设想达芬奇若没有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厌其烦,苦练基本功,定不会
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棋、观画、观水应该蕴含着同样的哲理,即只有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果根基筑牢了,就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或一味躺平,断然不足可取。

诚如以上两个例子,设若王献之死记硬背其父亲的字帖,即便一模一样,最多只算继承。

难能可贵的是王献之不拘泥于此,不墨守成规,而是兼百
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的独特风格,还创造了
气势宏伟的“一笔书”,在夯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突破创新!同理,达芬
奇学识渊博,不仅擅长绘画、雕刻、建筑,还通晓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正如此,才有了《蒙娜丽莎》、《最后晚餐》等不朽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道是:“前波未平后波生,芳林新芽催就枝”。

固本培元,夯基固本,才是有本之源,才是正道。

欲为参天之木,必赖千尺之根;欲行奇兵之术,总依寻常之理;欲显棋坛妙手,终源本手之基;欲做创新伟业,全由守正
之心。

千里之程己启,万丈高楼筑基,新时代青年只要踏实向前,夯实基础,终会在最高最远处,摘得星辰!
附:
【审题立意】
审题与立意是考场写作的重要环节。

审题,侧重于对作文试题的审视,它包括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和对作文文体、字数、标题等方面要求的认知;立意,则是在把握材料基本思想、核心词句的基础上,确立考生在作文中所持的观点、看法等。

审题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

考生在动笔之前应深入思考并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读透题干,明确要求,确立观点,然后作文。

从全国各阅卷现场反馈的作文评阅信息来看,有不少考生在审题这个关键步骤上“栽跟头”,作文得分不甚理想。

在准确审题之后,动笔写作之前,考生还要着手解决立意问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基本上不再设置审题障碍,而把立意放在考查的重要位置,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准确和明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深刻和新颖。

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在动笔前要做足“审题立意”的功课,牢记一下有关要诀:
一、审题:提高精准度
审题要注意几点:
1.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在含意,确保立意构思的准确。

2.注意材料、提示语的作用。

材料、提示语对话题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阐释、引导,二是限制。

3.要学会多角度思考、辩证分析,以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审题时的思考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

一是对材料的分析要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上要体现由果溯因、逐层深入,要善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二是要有辩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
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
意有所侧重。

4.要在对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词语(许多材料不止一个),并且用“解词”的方式弄清其内涵和外延。

二、立意:切口要小,积极健康
1.文章立意要在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缩小范围、以小见大。

思考和分析材料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启发和感悟越多
越好,并及时把启发和感悟记录在草稿纸上。

而后,再根据与主旨的贴
近程度和自己熟悉的程度从中选择一个最易于自己发挥的话题。

需要特
别指出的是,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2.文章立意的思想要健康、向上、积极,少一些愤世嫉俗。

好的作文要遵循“思想第一性”的原则,看问题不能尖刻,思想不能“灰”。

作为一篇好的作文,基调可以沉重但一定要有健康的东西,体现“哀而不伤”的内涵,让人读后有所启迪,要给人以力量和活力,不要只流露出悲观甚至错误的思想。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简析】
(一)审读材料语: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

——材料第一层次,为铁凝关于当代作家要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文学主张,是个引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材料第二层次,是写作核心的所在。

在第一层次铁凝的文学主张的基础上,命题者对其进行了限定,
即限制了“当代”的时代特点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具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主体——“生活在当代的青年”。

此句可视作文章的中心论点句。

(二)审分析方向: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中涉及的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青年:既可以指考场上的青年学生,也可以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青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有相关论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对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考生可不拘泥于文件的概念表述,但应紧扣当今世界之“变局”,对于“变局”有认识、有理解、有具体阐述,立场正确,导向积极,符合当今世界之“变局”的内涵。

从目前的作文命题来看,凸显时代背景、特色一直是命题的主流,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有意识地关注当今时代特点,并积累一些
相关表述。

心胸:可理解为抱负、志向、气度、格局等。

过去:如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苦难、碰撞冲突等,考生也可以扩而
广之,泛指通过对“过去”的人事经历的审视所获得的反思、借鉴、总结
等等。

未来:可以推导出其可理解为美好的愿景与希望,理想美好的生活,奋斗的目标等。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
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
(1)为什么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
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重在谈意义)
对此角度进行细化,其必须分析以下三点: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
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青年更要
有这种心胸?
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
——青年生活在变局中,是承担破局责任的主人翁。

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
——拥有此种心胸才能破局:从过去找到经验、教训、动力……以指引未来、开创未来。

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
——责任所在;不负青春;暗示部分青年缺乏这种心胸。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
(2)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如何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重在谈做法)
——带着对“过去”的审视、反思、借鉴、总结,站在当代这一时代支点,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展望、谋划未来,走向未来。

(三)审读引导语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以上材料”包括:上述作文题目中出现的材料。

“结合”:铁凝的文学创作理念及主张是思考及写作的由头,写作时应该有所提及。

但是如果不完整引用句子,只是从材料中摘取个别词语,如“过去”“未来”“连接”,视为没有完成结合材料要求。

(四)审读要求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