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统觉测验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計分
•量化:測量各種需求的強度、時間長短 與次數 •質化:根據臨床判斷來評估故事主題 •Murray:hero、需求強度、環境壓力 強度、故事結局類型、基本主題 、hero之興趣與感受 •Bellack的分析表格如p488-9, p490
常用卡片之典型主題(一)
1:S如何處理衝動和控制、親子關係、成就 2:對家庭關係的描述 3BM:罪惡感、憂鬱、攻擊性、衝動控制 3GF:人際關係的失落、罪惡感 4:對男女的感覺和態度,背叛的主題 6BM:母親形像、母子關係 6GF:父親形像、父女關係
主題統覺測驗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Sensation 感覺 由感受器接收到的基本訊息 •Perception 知覺 經由感官以覺知環境中物體存在、 特徵及彼此間關係的歷程。 •Apperception 統覺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perceived in terms of previous experience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假設
• 可以揭露S 在人格上的某些強大 驅力、情緒、感受、情結和衝突的 方法,能將S 不願意承認的,或 潛意識的傾向暴露出來。
•評估目的非為診斷。
理論基礎
•強調個人如何與外界互動 個人如何受外力的影響,以及個人的 獨特要求、態度和價值觀如何影響其對 周遭世界的反應。 •「需求–壓力理論」(needs-press theory) 需求可被個體內在歷程所引發,是 某種特定環境力量的結果。
衍生測驗
• Children’s Apperception Test, CAT(Bellak,1954) - 適用3-10歲兒童 - 10張卡片,兒童注意力較短,因此卡片少 - 圖片畫的是動物而非人物,兒童較易認同。 - 亦有以人物為版本:CAT-H • Senior Apperception Test, CAT(Bellak,1973) - 適用老年族群 - 圖片中都是老人較關心的景象如孤獨和家庭衝突
施測(一)
•適用14-40 y/o •選用適合S之性別的圖片 •方法: 1.20張圖片分兩次施測,時距在 1天以上。 2.依個案問題選用8-12張卡片,最常被選 用:1,2,3BM,3GF,4,5,6BM,6GF,8BM,8GF •S要能舒適且放鬆, S應坐在E旁邊,或背對E
施測(二)
•指導語:p466,(卡片常依序呈現) - 中性、不具威脅 - 運用想像力來反應 - 故事結構:目前狀況、人物的思考和情緒 、 前置事件、結局 •計時:反應潛伏期、完成反應時間 •記錄:所有語言與非語言反應都要記下來 •詢問:當S遺漏故事之某一面向 •探索:所有卡片施測結束後,「你如何想起?」
Thema(主題)
- 一種小的行為單位
•serial thema:不同主題之結合 •unity thema:
- 由相關的需求和壓力互動形成,可對 個人大部分行為賦予意義。 - 來自早年嬰兒經驗,常在個人生活中 以各種形式反覆出現。
TAT和精神分析理論
•圖片中的許多景象和精神動力觀點 非常相關如超我衝突、閹割焦慮。 •故事常和S的內在衝突與其如何處理 這個衝突有關。 •Bellak的計分系統乃以古典心理動力的 各項層面分類如對權威的態度、超我 適任性、對抗衝突和恐懼之防衛機轉。
和羅夏測驗之比較
•圖片刺激較具結構性 •要求S產生較有組織性與複雜的口語反應。 •較依賴質化方法作詮釋 •評估S「此時此地」的生活情境, 而非人格之基本結構。
信度
•不同計分系統之在成就、親和、權力 等需求之評分者信度約0.37-0.90,大部 分0.85↑,但所做人格推論可能不同。 •臨床情境信度比實驗情境低。 •無法測折半信度,內部一致性係數低 •(說出類似故事)的再測信度可 •較高的再測信度只是反映S之記憶品質
優點
•通往個人較隱密和深層的人格結構 •所產生的反應(口語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 •不易作假 •關注人格的整體性,非對特質之測量 •易有投契的施測關係 •可由不同理論取向來作解釋 •測驗之發展來自對正常人的研究
限制
•缺乏清楚且被認同的施測、計分與解釋系 統、常模資料不足,易受E主觀性之影響。 •使用者需要相當的訓練。 •施測與計分所需時間不符成本。 •內在幻想與外顯行為關聯性的質疑。 •和其他投射測驗合併使用,未提升效度。 •資料豊富,但尚不足以獨立完成心理衡鑑 •E可能會過度強調病態特徵。
TAT和客體關係理論
•Weston(1995)計分系統
1. S 重要他人之內在表徵 2. 關係中的情感本質 3. 情緒投入和道德整合的能力 4. 瞭解S解讀人際動機的能力
TAT和敘事理論
•人類核心活動在建構一個連貫性故事。 •治療在協助S重新創造自己的生命故事。 •敘事內容可反映S目前狀況,亦可以是 一種改變的內容。 •S之用詞型態反應其在認知上如何架構其 世界,也反映某些相關的人格向度;S 在瞭解事件之發生後,更有能力處理之。
內容
•包含20張模糊圖像的卡片,每張卡片後的 編碼顯示所適應的族群:M,F,B,G •S根據圖片中的情境或事件編造一個故事, 敘述此刻圖片中正發生什麼事:主角的思 考和感受、造成目前情境的事件是什麼, 以及故事的最後結局。
歷史沿革與發展
•1935: Morgan & Murray, 提出TAT概念 •1938:Murray & 同事,TAT出版,20張卡片 •1940:使用較少的卡片與簡單計分系統 •1975-1997:Bellak計分系統 •1999:逐漸式微 •未來發展可能是結合語言辨識科技和電腦
信度不佳原因
• 口語材料難量化 • 臨床情境變異性大 •不同的E對同一S之描述很少相同, 因測驗資料的複雜性與豊富性, 使不同的E切入點的不同。
效度
•效度研究結果變異性大 •指導語影響效度,不具威脅性、非結構化 的施測情境,S之成就、親和與權力需求與 外在效標有中度相關 (Lundy,1988) 。 •以短期外顯行為作為效標,則無相關性。 •訓練有素的E 診斷正確率可達75% •TAT 可正確地預測長期結果(Spangler,1992) -測量較隱含的動機,而非有意識的自我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