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概论笔记集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历史是独立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和把历史当作一门学问即历史学——一种观念性的东西。

广义的包括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英国的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


2.史学:对人类社会客观运动过程的认识及其成果。

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

3.历史理论:历史理论就是历史科学关于本学科反省、反思和自我认识的理论产物,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

4.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历史科学关于本学科反省、反思和自我认识的理论产物,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

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史家修养,史学批评等的理论。

5.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史料的收集、鉴别和组织能力,叙事载言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

所谓史学,是指对史料、对历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谓史识,是指有自己对历史和史书编撰的独立见解和观点,以及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6.史法:所谓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叶适有史法之议,认为旧史法指的是董狐、齐太史之书法,之后孔子进一步发展。

同时,叶适批评司马迁破坏了“古之史法”,遗祸后代。

7.撰述:“撰述”即依据档案文件编纂撰写的史料、书籍。

它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年代、不同全宗的零零星星的同类档案作为元素,化零为整,形成整体优势,便于人们研究,让人们全面地、宏观地去把握某一件事,或得到更为客观的启示和借鉴。

编纂史料的过程,经过选材、考订、注释、加按、作序等一系列加工,使原材料变成了成品或半成品,方便读者利用。

经过史学家对档案史料进行研究形成的史料书等,有的总结了经验,有的得出了结论,有的指明了事物的发展趋势,便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而史料文献往往是根据现实的需要编纂而成,主要目的是为现实服务。

8.记注:即皇帝言行及朝廷行为的原始记录,也就是档案。

档案的最大特色是原始性、真实性。

它可以作为凭证,有着法律效力。

档案材料就其整体而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利用它。

档案材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在价值。

(在章学诚看来,古来史书就其性质而言,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所谓"撰述"和"记注"(《书教》),或称为"著述"与"比类"(《报黄大俞先生》),又称之为"著述"与"纂辑"(《博约中》)。

虽然称谓不尽相同,而含义并无区别。

前者指史家的"独断之学",即史学著作;后者属文献资料汇编,即史料纂辑。


9.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章氏史学中对“史意”尤为推重。

“史所贵者意也”。

他认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意”或称为“史意”。

史意乃是史学宗旨的核心,是指史学的思想和理论内涵。

“史意”重在阐述史家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贵在创新的精神,突出了史学的内在属性,要求史家修史应当具有明确的撰述宗旨,体现特定的价值观念,鲜明地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特征和风貌。

10.史德:清代章学诚在刘知畿的史才三长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史德的要求,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他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是说不能掺进“违理以自用”、“性以自咨”的主观情绪,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

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

11.新史学:最初专指针对具“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其后含义逐渐扩大,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学》(The New History),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

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转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既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又包括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

50年代以后,当唯物史观史学成为史学主流之后,“新史学”概念逐渐变得单一起来,专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包括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不再包含唯物史观史学了。

80年代以来,“新史学”的概念又转而用来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国外各种历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史观史学,或不包括唯物史观史学。

1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认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所谓二重就是纸质文献与考古实物,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陈寅恪认为:“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13.历史演进法:顾颉刚认为“对于古史的观念,不在它的真相而在于它的变化”,研究古史传说应当“不定一真,惟究流变”。

这就是历史演进的方法。

1924年, 胡适就顾颉刚等四人的古史辨,发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并提出了“历史演进法”这一概念。

即“重在每一种传说的‘经历’与演进”, 也就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 接着, 胡适对这一“历史演进法”做了归纳和概括: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 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 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 由简单变为复杂, 由陋野变为雅驯, 由地方的( 局部的) 变为全国的, 由神变为人, 由神话变为史事, 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 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14.中国文化二周说:雷海宗认为:一切过去的伟大文化都曾经过一度的发展、兴盛、衰败而最后灭亡。

唯有中国文化独具两个生命周期,中国人从殷商时代至五胡乱华走完了文化的第一周,但其后由于受了外来思想的刺激,再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以下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既然走完第一周后还能创造第二周,那么我们也有信心创造第三周的文化。

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那一战中国若失败,恐怕后来就没有第二周了。

此次抗战就是又一次淝水之战,甚至比淝水之战更重要,中国文化能否重获新生,顺利进入第三周,成败利钝全系于此次抗战,实在不能稍有懈怠,而致
纵失良机。

15.《史学要论》:1924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该书是李大钊系统地阐述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也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上最早面世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

这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发展史上,《史学要论》是第一部从理论上开辟道路的著作,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理论上的奠基石。

书中反映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信念,对于史学的性质与任务的分析,对于史学之影响到社会、人生的关注等。

16.五朵金花:“五朵金花”是指建国初期,学者们围绕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五朵金花”的共同特点:“以论带史”,用中国的史料与事实来印证西方历史模式或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的某些论断,将西方模式视为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将中国历史和史料置于被动、消极乃至从属的地位。

“五朵金花”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17.史学革命:1958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史学革命”应运而生。

1958年的“史学革命”是“片面反封建”倾向的恶性复活,历史主义原则在这时丧失了任何约束力,总的来看,1958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后果:一是摧残、伤害了部分传统学人的自尊心;二是通过“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使人把正常的学术研究当作“白专道路”,把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视为反动行为,造成了此后史学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三史学沦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婢女,史学为实用主义所支配。

到1959年初,“史学革命”就很难以原来的规模进行下去了。

其为时虽然短暂,但影响却至为深远。

特别是它埋下了此后史学界所有冲突的根,导致史学界上层的深刻分化。

18.历史认识主体:泛指一切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个人或集体,狭义的是指专业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是历史认识主体的核心,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其主要包括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历史研究是史学家主体的一种能动的认识活动,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到历史结论的形成,全部过程都渗透着主体的能动性。

19.历史认识客体:客体是造成历史认识研究中的最重要因素,历史认识的客体,又称历史研究的客体,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被历史学家所设定、选择和研究的那一部分。

具有客观性、不可重复。

历史客体是过去人类的历史活动,既不会重现又不会重演,也不以历史学家的好恶而改变。

20.主体意识结构: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历史认识主体即史学家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哲学观点包括认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是认识主体对整个世界、社会、人生的全部看法的总和,是主体意识的灵魂。

政治立场或政治态度,是历史学家的社会属性,历史学家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对现实政治所持的立场和态度,是其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中介条件。

知识基础是史学家以往接受全部文化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的总和。

它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获得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

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两种因素,主要是规定着主体认识活动的方向;而知识基础的作用,则决定着主体的认识活动所可能达到的真理性程度。

情感,是主体意识结构中非理性因素的一个方面。

性格气质是主体意识结构中最能显示主体个性差异的心理素质,
因而也是造成不同主体意识结构个性特征的最顽强的因素。

21.校法四例: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还可用出土的文字资料相校)。

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所谓理校法也。

这就是陈垣的校法四例。

22.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3.班固: 班固是东汉名儒,著名的史学家。

字孟坚。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他所作《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班固的地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尤其是《汉书?地理志》中,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24.《史通》:《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25.刘知几: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永隆年间(680年)以弱冠举进士,历任着作佐郎、中书舍人、着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馀年。

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

开元九年,六十岁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

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史论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

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

26.《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所作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氏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同时奠定了我国方志学的基础,是发展刘知几等人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封建社会末期比较完整的史学体系。

27.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28.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29.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他是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提出了治学三境界和靠“二重证据法”的考证方法,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曲录》等。

30.雷海宗:(1902—1962),中国历史学家,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

雷海宗先生的治史特点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来消化史料,解释史料,自成体系。

他强调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

于事实之外,须求真理,要有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他还着重于从当今的时代出发,对中国和世界各地区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谋求在20世纪建设中国的途径,他主张中国的史学家应吸取外国较先进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整理研究本国的历史文化。

雷海宗先生的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文化形态史观》、《西洋通史选读》,译著有《克罗奇的史学论》等。

31.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范文澜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

其著作《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答:(1)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先秦、秦汉。

产生了原始的史学意识,提出了事、文、义等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成一家之言”的庄严目标;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以及史家对史事的评价;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精神;提出了史学发展同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关于历史撰述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

(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

对史学活动主体的认识更进一步,明确了史书的编撰体例,深化了对史学的认识,提出了史家修养等命题,开始出现史学批评。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辽金元。

深化和提出了史学批评体系和标准,重视史法的作用,讲求会通之义。

(4)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明清。

出现经世致用的史学格局和历史批判精神,考据学达到极盛,章学诚是史学理论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顶峰。

2.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
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①历史进化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历史观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如对战国时期吴起的改革,商鞅的变法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是有一定认识的.说吴起改革的政绩是"诸侯患楚之强";商鞅变法的政绩是"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对秦始皇的问题也是如此,司马迁曾称"秦为暴秦","无道秦","虎狼之秦",但对秦始皇实行改革的功绩还是肯定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反映出一种厚今博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眼光。

②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所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就是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盛"中包含了"衰"的因素.如《平淮书》中记述武帝盛世太平,但孕育着衰败的因素——富贵者役财骄溢,争于奢侈,"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说明司马迁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他的理想是使《史记》成为《春秋》第二,他自己成为第二个孔子.当时人们普遍这样认为,孔子"因史记(鲁史)作《春秋》,以当王法",这部王法"记天下之得失,而见其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它"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孔子之所以借历史来寄寓理想,是因为孔子说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也是寄寓理想于其中的,而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

3.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刘勰(南朝梁)与《文心雕龙史传》:(1)史书的社会作用。

(2)撰史的基本要求(信史)。

(3)《史》、《汉》之比较。

4)编年、纪传之批评。

(5)提出了一些史学批评原则(详实、准当、文质辨洽、审正得序、约举为能等)(6)最早的史学史专篇。

4.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隋书经籍志》不仅对确定四部分类法起了主导作用,而且标明经、史、子、集四部名称,自此而后,图书目录几乎都依此法而编制。

《隋书经籍志》的历史地位,与《汉书艺文志》可谓齐肩并重。

它把史书分成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另以文献分类反映史书之时代特征,如霸史、杂传、谱系等。

5.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答:(1)《史通》着重阐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达要求、撰史原则和史学功用等,其中以评论纪传体史书的各种体例居多。

还论及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对历史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