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四_高一历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教案之四_高一历史教案
第22课1848年欧洲革命教案之四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革命风暴遍欧洲;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法国二月革命;普鲁士、奥地利和匈牙利革命。
能力培养:
1.指导学生归纳1848年欧洲革命的概况,观察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具体到抽象,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认识: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848年欧洲革命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工人阶级在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国二月革命。
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教学用具
1.电脑制作:(184年欧洲革命》图,欧洲大陆革命运动的主要中心标志——红旗闪动。
2.课本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梅特涅出逃(漫画)
枪杀匈牙利起义者
3.自制表格:1848年欧洲革命简表
板书设计
第22课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要求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的革命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上被扑灭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不同反响的一年。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了解1848年在欧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答: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级。
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此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导入新课】
在1848年欧洲还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革命烈火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强烈地震撼着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那么,这场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月革命是怎么回事?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革命又是怎样发生的?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1848年欧洲革命(板书)
1848年2月,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内容,归纳出革命爆发的原因。
(板书)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争取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1845年~1846年,欧洲发生农业灾荒,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1847年欧洲又一次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但是由于发生革命的各个国家历史条件不同,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在德意志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在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匈牙利等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外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总的来说,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范围: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1848年欧洲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提问: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7月,经过“七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路易菲力浦政权并不代表全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
随着30年代到40年代法国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各种矛盾不仅反映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尖锐,而且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冲突——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满意金融资产阶级的大权在握。
同时小资产阶级对于菲力浦的统治也深怀不满,他们要求普选,要求共和国。
这些阶级矛盾,随着菲力浦的发动措施的加强而日益扩大。
1845年~1846年的马铃薯病虫害、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这些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对“法国二月革命”的描述。
法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表现出动摇、妥协,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才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无产阶级在1848年远比在1830年坚强有力,他们同学生和巴黎市民一起,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组成临时政府。
由于工人
的斗争,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但当资产阶级转向公开的反革命后,工人阶级毫不迟疑,立即投入战斗。
6月22日晚,一夜之间,起义工人在巴黎东城和东郊工人住宅区构筑起600座街垒。
巴黎的工人阶级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表现出空前的英勇、坚决、沉着和机智,把1848年法国革命推向了最高峰。
他们面对六倍于自己的敌人抗击了整整四天之久,他们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
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伟大搏斗,是决定资产阶级制度存亡的斗争。
六月起义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三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鲁士首都柏林和匈牙利发生了人民武装起义,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板书)概况: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
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
(漫画《梅特涅出逃》)
梅特涅,奥地利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以擅长外交权术著称的外交家,长期总揽奥地利的外交内政大权。
在奥地利帝国内,他实行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压制一切自由民主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传播。
19世纪上半期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各种矛盾,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使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奥地利一度称霸欧洲大陆。
他俨然以“欧洲首相”自居,坚决主张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极力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1848年维也纳三月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梅特涅被滚滚革命洪流冲下了历史舞台。
有材料说,他男扮女装逃往英国。
课文中的这幅漫画,描述梅特涅出逃时的狼狈相,说明在人民革命的浪潮面前,这个曾在奥地利掌权30多年的铁腕人物,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板书)概况:普鲁士革命
1848年3月,柏林人民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群众运动愈演愈烈。
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
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定宪法。
欧洲东南部的各国人民也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
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和捷克,受俄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都发生了起义。
其中,匈牙利起义影响最大。
(板书)概况:匈牙利革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描述的起义过程)
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的。
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欧洲革命的迅猛发展,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吓坏了封建君主,各国反动势力开始反扑。
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俄国,尼古拉一世曾调集40万军队到西部边境,沙俄帮助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和捷克起义,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沙俄曾派14万俄军进入匈牙利,同12万奥军汇合,联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
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板书)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9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被扑灭。
但是,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给出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巩固新知,同时加深学生整体观念。
1848年欧洲革命简表
各国起义
时间
革命任务
性质
特点
法国革命
2月
反对七月王朝的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
而资产阶级则表现为动摇妥协。
6月
打倒人剥削人的制度!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万岁!
奥地利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普鲁士革命
3月
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匈牙利革命
3月
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可以请同学思考: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
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
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学生对袁世凯由独裁到复辟帝制的史实的掌握,提供学生分析、认识史实的依据。
2.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兴起纪事年表。
3.启示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军起了什么作用,启发学生认识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
(2)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启发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现状的客观原因。
(3)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实中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懂得民心不可违,感受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
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
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
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第18章隋唐文化1
第一节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李春营建赵州桥:
1.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
3.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2.《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2.测量子午线。
四、孙思邈和《千金方》:
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1.医学校
2.《唐本草》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五、唐代的教育:
①隋唐科举制度
②唐朝学校制度完备
③有整套学校体制
④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⑤私人办学增多。
第二节宗教、哲学和史学
一、宗教的兴盛:
1. 宗教兴盛的原因
2. 宗教兴盛的概况。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的哲学著作《天说》
2.刘禹锡的《天论》
三、史学的繁荣:
1.唐太宗专设国家史馆和官修史书
2.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
第三节唐诗、散文和传奇
一、唐诗:
1. 唐诗
2.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
1. 韩愈的散文特点
2.柳宗元的散文特点。
3.唐代传奇。
第四节艺术和体育
一、画家和书法家:
1. 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2. 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1.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 其高窟壁画的内容。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
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
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
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
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
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
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
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
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以事例说明)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十分动荡的苏联政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苏联解体(1991年底)(板书)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确定了“根本改革”的方针,实行“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的政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与过去的传统体制彻底决裂,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所谓“极权官僚体制”和“行政命令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原来那种理论和实践模式”;就是要在苏联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改革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实惠,而改革中出现的阻力和问题却使苏联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
危机从大的方面说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细分起来还有联盟危机、宪法危机、制度危机、党的危机等。
在危机形势下、苏联的事态发展如江河日下,最终的结果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大厦土崩瓦解。
苏联解体的过程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明确时间是1991年底。
提问:大家认为应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苏联解体使“冷战”自然结束,给世界格局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
二、“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板书)1.旧的国际关系格局终结当前世界政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世界格局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转折性的变化,旧的格局基本上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转换时期。
旧的格局指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长期以来两国处于“冷战”状态,“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两国在第三世界激烈争夺势力范围。
这样的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而宣告终结。
当今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也就是说未来世界不再是美苏两大国主宰的世界,日本、西欧、德国、中国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世界格局的变化(板书)由于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导致原来为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种种矛盾争端突出起来,乃至形成对抗冲突。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民族对立、南北对立、贫富矛盾、宗教对立,正反映了这些情况。
海湾战争是明显的地区冲突,南斯拉夫内战典型地反映了民族冲突。
3.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板书)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10万精锐之师仅仅用了不到10个小时就一举侵占了石油富国科威特。
萨达姆的利令智昏震惊了世界,海湾危机全面爆发。
危机爆发后,美国作出了强硬的姿态,为反对伊拉克建立起一条相当广泛的国际阵线和一支来自29个国家的多国部队,可谓“威风凛凛”。
可是,美国总统布什作为世界上财政赤字最大的政府的首脑,又不得不派他的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到处要钱,以资助美国的军事开支。
连美国《时代周刊》都说,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和乞丐之间的奇怪结合体。
”反映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捉襟见时,在战争中,德国和日本都打算为发展成政治大国而做出努力,分别投入了100亿美元和130亿美元。
海湾战争最终是以伊拉克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这场战争表明在对付重大国际危机时,没有盟国的全面配合大国难以挑起领导的重任。
这是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1990年以来,南斯拉失政治经济危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