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2 课飞向太空的
航程——中国人飞天
梦圆
一、基础稳固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横财(h énɡ)
.
横亘 ( ɡè n)
.悠闲飘落 (y ōu) .
芜杂纷杂 (wú).
B.翌年(y ì)
.
出生(d àn)
.
C.天疆 (jiānɡ)
.
酝酿 (ni ànɡ)
.
D.轨道( ɡuǐ)
.
流露 ( l ù)
.一鼓作气 ( ɡǔ)
.
扭转乾坤(qi ān)
.
正确着陆(zh áo)
.
运载火箭 (z ǎi)
.
耸入云天 (s ǒnɡ).
迄今为止 (q ì)
.
2.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巨型运载火箭发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拨地而起,直刺九宵
B.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览月”已指日可待了。
C.特别是“神州”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表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
己的航天员奉上太空的能力。
D.2020 年 9 时 10 分许,飞天猛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灿烂时辰。
3.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1)2020 年银行业把增补资本金的压力推给市场,给整个股市带来比较大的________。
(2)我们 ________“十二五”规划,要点依旧是“改变增加方式,调整经济构造”。
(3)杭州胡斌开车撞人案发生后,“富二代”俨然成了“寄生虫”“败家子”的代名词,
而“富二代”犯法也成为社会 ________的热门。
A.震动制定关怀 B .振动拟订关注
C.振动拟订关怀 D .震动制定关注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适合的一句是() A.杨利伟驾驶着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游览太空,顺利返航,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B.攻克东台的猛士和迅即过桥的红四团指战员一鼓作气又攻克了泸定城。
....
C.旅行景区,最宜漫步慢行,细细赏析;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看不出多少意味,得不
....
到多少意趣的。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停如缕,所以对现在的广大青少年进
....
行“孝”的教育是特别必需的。
5.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 年 4 月 24 日。
这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奉上了天空。
B.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试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英勇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C.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拟订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假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D.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辰。
6.以下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因为经济实力有限等各样原由,使中国的飞天梦想只好尘封在一张张构想草图中。
B.这是人类航天史前一次与众不一样的发射,它标记着中国此后成为第三个世界上有能力依赖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C. 2 月 16 日,中国商务部讲话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公布会上说,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加深影响,有的国家在刺激经济的方案中提出了优先购置本国产品的条款,我们对此
深感忧愁。
D.“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记着中国已把自己的航天员奉上太空的能力。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7~ 10 题。
上午 9 时整,跟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发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前一次与众不一样的发射,它标记着中国此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
依赖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候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
近半个世纪。
1957 年 10 月 4 日,哈萨克大荒野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烦闷的巨响,一枚顶端
载着一个直径58 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信息,震动了最早拥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土,
不可以再一次落后。
面对天疆的呼喊,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摆动了他那扭转乾
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繁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
学者负责拟订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假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直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 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日,已经能够流露的一个奥密是,这枚火箭的飞翔高度,只有8 公里!但正是这 8 000 米的距离,为中国以后的卫星上天开拓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
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要点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 年 4 月 24 日。
这天,在西北大漠深处
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奉上了天空。
响彻全世界的《东方红》乐曲,宣布中国进入了航时节代。
7.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前一次与众不一样的发射”,“与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答:
8.“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9.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信息,为何震动了中国人?
答:
10.节选部分从记述的角度看属于如何的记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利处?
答:
三、一法一练——新闻中的导语
本文的导语很有特点,作者采纳描绘和议论的方式把读者引入一个激感人心的场景,起到了很好的新闻成效
新闻导语就是以简要的词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裕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主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信息的开头部分。
一般说来,以凝练的词句提示新闻主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但也有复合导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落合成的导语的变种。
导语的作用,就是导引读者对这条新闻感兴趣而“一见倾心”,既而阅读新闻全文。
好的导语,老是能以新鲜的、激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读者松散的注意心态,变无心注意为有
意注意。
下边一则文章中的导语是哪一部分?剖析并达成题目。
“天宫”一号:中国宫中国梦
千年流淌的弱水河,目击了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又一次英勇起航,目睹了中华民族航天史
上的又一次壮美腾跃。
2020 年 9 月 29 日 21 时 16 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大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东经 100 度、北纬 40 度处的巴丹吉林荒漠边沿,酒泉卫星发射场上,一枚乳白色的“长征”火箭,稳稳托举着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翔器,静静地依偎在高耸的发射
塔架上,箭指苍穹。
修长的箭体上,金黄的“神箭”两个大字清楚可见;包裹着“天宫”一
号的整流罩上,五星红旗的图案灿烂刺眼。
各样口令和报告声此起彼伏,30 多台广测、遥测、雷测设施,一同瞄准了发射塔架方向,一个个地面航天测控站闻令而动。
“ 5、 4、 3、 2、 1。
点火!”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47 次飞翔。
人们忧如看到:53 年前,中国导弹综合试验
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这位率十七猛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拍着桌子给官兵打
53
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47 颗卫星和7 艘神舟飞船,创建了包含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在内的中国航天史上拥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芒历程。
53 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怨无悔
地到达荒芜的沙漠大漠,献青春、献终生、献后代,仅东风革命烈士陵寝,就长眠着为中国
航天事业献身的 13 位将军、 685 名官兵和科技人员。
大团的蒸气和烈焰从火箭底部猛地涌了出来,一束光亮的橘红色火焰喷薄而出,托举着高大的火箭,向着无尽的星空,扶摇而上。
静寂的沙漠滩上响起擎天撼地的巨响。
加快上涨
的火箭,好像一束炫目的火光,划破无边的长空。
渐飞渐远的火箭,好像一颗光亮的星星,
汇入墨色的天幕
“火箭飞翔正常!”
“追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此时现在,千千千万航天人的心,牢牢追跟着“天宫”一号不停延长的航迹,牢牢惦念着“天宫”一号不停登攀的踪迹。
人们不会忘掉, 50 年前,前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 40 年前,世界上首个载人空间站“礼炮 1 号”发射。
人们不会忘掉,浩大宇宙那曲嘹亮的“东方红”,“航天英豪”杨利伟那句“我为祖国感觉骄傲”的肺腑之言。
50 多年来,直面差距,不惧挑战,中国航天人急起直追,在太空中创建着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观。
助推器分别,火箭一、二级分别
整流罩分别。
火箭飞出浓密的大气层,“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21 时 38 分,中国载人航天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热情的掌声中,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第一出生!
热情的掌声中,人们期望着一个月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完满对接
11.哪些段落是本文的导语部分?详细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D 2.D 3.B 4.B 5.C 6.C
7.因为此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记着中国此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赖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8.惹起下文对中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艰辛努力的记述。
9.从太古期间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实的“航天鼻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但是最早实现“飞天”梦想的倒是苏联人。
10.属于倒叙手法。
先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再历数我国为飞向太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这样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急于认识成功背后的困难历程。
11.本文导语部分是第一、二段。
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 2020 年 9 月 29 日 21 时 16 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