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实战指导:《路灯亮了》(附:文笔技巧等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作文实战指导:《路灯亮了》(附:文笔技巧等指导)这篇作文文笔水平很高,所以也来讲解一些具体的文笔技巧。

作文展示
路灯亮了
侯凡娟
我吃完晚饭到学校时,操场里已经有零零散散的同学在背书了。

在学校车库停好自行车出来时,我又忍不住抬头看了看操场边的一排路灯,从它们那微黄的光束中获得些许鼓励与安慰。

对于学校的路灯,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我的心里,那一排排路灯就是一个个温厚的长者。

它们从来都是安静的,但从不吝于给予每一个学子最温柔的注视。

学校建校已有七十多年了,这些路灯早已不是七十年前的路灯,但七十年来它们温柔的守候未变,就连站立的姿势,仍沿袭着多年前的静默与虔诚。

成千上万的学子曾在它们的身下徘徊诵读,它们用自己的光辉照亮了一个个学子的前程。

晚读是路灯下最繁忙的时段,每一束光亮下总有三三两两的身影。

他们借着路灯的光芒仔细辨认书本上的文字,再将这些文字储存到脑海中。

白天消化不了的知识,透过路灯的光亮倒显得浅显易懂了,也许是路灯温润的光抚平了白天那颗烦躁的心。

这样的傍晚在夏季更显得动人:凉凉的清风轻拂起少年们的发梢,墨绿的柳条在风中打着旋,整个操场成了书声的海洋。

暖黄的灯光包围着这一片朗读声,共同绘成了一幅生动的夏夜图。

晚自习铃声响了,喧腾了一阵子的校园瞬间寂静下来。

白日的余热慢慢散尽,教学楼外的树丛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路灯也已经结束了自己一天中最繁忙的工作,它们努力将自己热忱的目光悄悄转化为平静,然后在夜色中继续凝望着教室内那些奋笔疾书的身影。

晚自习间隙,有人会结伴走在路灯下,或沉思冥想,或低声交谈,路灯依然是那副敦厚的样子,悄悄地将这些青春的烦恼与快乐收藏在心里,投向学子们的目光也越发柔和慈祥。

晚上放学时又是一阵喧哗,路灯之前平静的神经也瞬间紧张起来,它们要努力站好一天中最后一班岗。

路旁的树缝里漏出稀疏的灯光,似在用这静默抚慰学子们忙碌了一天的心灵。

终于,最后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口,路灯在疲惫中带着一天的满足和兴奋入梦了。

晚上睡觉前我仍会习惯地望一眼窗外,从路边相似的灯影中找寻同样的温柔,但到底不同。

街灯装饰了行人生命的路程,而学校的路灯则照亮了我们梦的行程。

不知有多少学子曾在这些灯光下感受过那充满希望与鼓舞的注视,不知他们在离校多年、事业有成后是否还会感怀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夜深了,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

我静静地进入梦乡,梦里仍然有大片大片的光亮。

我知道,那些路灯,明天依然会守候在那里,不离不弃。

指导和交流
1
先说具体的文笔吧,文中有一些句式,建议大家在平时的作文中多使用,特别是对于初中作文,更有练习的意义。

比如:
我吃完晚饭到学校时,操场里已经有零零散散的同学在背书了。

在学校车库停好自行车出来时,我又忍不住抬头看了看操场边的一排路灯
这个句式就是“……时,……”,很适合用来叙事,句式简单,但是叙事的感觉很强。

比如:
它们从来都是安静的,但从不吝于给予每一个学子最温柔的注视
这些路灯早已不是七十年前的路灯,但七十年来它们温柔的守候未变
如果在叙事中使用了“……,但……”,注意,是叙事中,那么,多用这个句式会有个效果,就是让人觉得你的叙事是带有思考的。

比如:
也许是路灯温润的光抚平了白天那颗烦躁的心。

不知他们在离校多年、事业有成后是否还会感怀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有些用词是可以帮你打开想象和猜测的,就像这里的“也许……”“不知……”,想象和猜测,对于提升叙事质量很有帮助。

2
再积累几个句子。

比如:
街灯装饰了行人生命的路程,而学校的路灯则照亮了我们梦的行程。

这句很妙,不只有美的效果,还写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可以积累。

比如:
我静静地进入梦乡,梦里仍然有大片大片的光亮。

这是高水平的句子,相对来讲,使用描写已经是普通的文笔技巧了,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才是更好的文笔。

比如:
暖黄的灯光包围着这一片朗读声,
这也是个创造性的表达,“包围”一词放在这里效果非凡,感觉上把灯光和朗读声像琥珀一样紧密地融在了一起。

3
借这一段来强调一下描写的效果:
晚上放学时又是一阵喧哗,路灯之前平静的神经也瞬间紧张起来,它们要努力站好一天中最后一班岗。

路旁的树缝里漏出稀疏的灯光,似在用这静默抚慰学子们忙碌了一天的心灵。

终于,最后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口,路灯在疲惫中带着一天的满足和兴奋入梦了。

大家请仔细看,这一段里,哪些句子能给你最真切的感受?是不是这两句。

一个是:
路旁的树缝里漏出稀疏的灯光,
一个是:
最后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口,
这效果不言自明。

“路旁的树缝”“稀疏的灯光”“最后一个学生”“校门口”这些词语的特点是具体,效果是画面感。

大家以后在叙事的时候,即使不是详写,也要试着让这样的句子在略写中星星点点地出现。

4
最后来分析这篇作文为何更像一篇初中作文。

问题在于组材上,视野不够宽。

其实从文笔上来看,文中许多处能够显示出作者的高中生身份。

比如:
学校建校已有七十多年了,这些路灯早已不是七十年前的路灯,但七十年来它们温柔的守候未变,就连站立的姿势,仍沿袭着多年前的静默与虔诚。

凉凉的清风轻拂起少年们的发梢,墨绿的柳条在风中打着旋,整个操场成了书声的海洋。

路灯依然是那副敦厚的样子,悄悄地将这些青春的烦恼与快乐收藏在心里,
夜深了,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

这些句子都显示出,作者有着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倾向于关注人群而不只是自己,倾向于写出年代而不只是现在,倾向于站在人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但是,这篇作文仅仅从文笔上,从遣词造句上体现了这一点,这就很仓促和不够了。

最好的方法,是从组材阶段就把这个特点发挥出来,不要只把眼前的路灯纳入组材。

“路灯亮了”,温暖了行路的人,这个寓意可以引发很多组材,比如电灯的发明者,比如某些在自己的领域苦苦求索,用自己的贡献照亮历史的人。

当然不需要多,如果全都成这种远距离的素材,可能就写成一篇议论文了。

问题仅仅在于,到了高中,即使写一篇记叙文,也是需要考虑使用一点需要望向更远才能发现的素材,来提升记叙文的效果的。

单单写自己的事或自己身边的事,这仍是自己的小世界,这个放在初中作文中合适,放在高中作文中,就有点儿不够,这正是读来更像一篇高水平的初中作文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