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三”的过程解释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下部分注释

道德经下部分注释

《道德经》译文(下半部)《道德经》之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是道这一自然法则使人类认识到了象征整体的数理“一”,这一整体“一”又分成运动关系的阴阳“二”,由阴阳的合并又组成了静止空间“三”的认识。

由这三者形成的自然规律演化了大地上的万物。

万物总是包含着抽象的阴和具象的阳两方面,它们依靠微小的气体达到阴阳的协调。

人类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和贫困,然而王侯总是用孤、寡和不谷来称谓自己,究其原因,万物的发展规律或许是只有先损才后有益,或许是先得益而后遭损。

前辈教导我的,我也将教导晚辈: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其英名将长存于世。

我将把这句话视为施教的最高宗旨。

《道德经》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运用天下最柔弱的自然法则,可以驰骋于极强大的国家,凭借这一点,可以无处不达,无孔不入。

所以我明白了研究无为之道有多么大的益处。

(懂得了道这一自然法则) ,不用教育也可达到教化的功效。

无为之道的益处,天下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道德经》之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个最可爱?生命与财产哪个最重要?得与失哪个害处最大?过分地爱恋某一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过多地聚敛财富,必然导致大量地丧失。

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长存于世。

《道德经》之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弥补,整体上) 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象总是从空虚开始,(正是这一虚一实相互转变,) 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

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

`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

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

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

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

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

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

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

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

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

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

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

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三”的过程解释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三”的过程解释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按照道家的智慧, 人不能总是试图去发现和挑战事物的“有终”与“有极”, 那最终将危害人自己。身与心、灵与肉的一体浑然状态, 就是通向全知全能之路, 从而通过守一,与道为一,来认知世界, 因而得长生不死。以此故事,庄子同样启示我们,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割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才能梦想去“取天地之精”。
来知德太极图
天地自然之图
传本太极图
这在实质上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哲学,而是对自然力量的观察和表达。在这里,老子用“张弓”这个极为贴切的譬喻,清晰地表达了宇宙万物内部存在的永恒存在的那种固有张力,它是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力之根。后来,正是从这个传统中,产生了太极图。而太极图实质上表达了上文所引《道德经》四十二章的思想。
必须仔细体味把握老子所说的“守中”,[1]它同理解“三”是一样的有意义。“守中”的“中”,但是这个“中”并不一定总是指完全的中心,而是某中心,正如行星的椭圆形运行轨迹一样,也许必要时甚至会切近极端边界,但都同样是“守中”的要求和表现。而这些在道家都被称作“自然”,暗示着宇宙万物的生命力所在。甚至某些被称为“正常”或“不正常”的,在这里都是“自然”的。
因此,“三”乃是一种介乎阴阳两种要素之间的振荡或波动状态,一种永远持续不停的“张弓”过程。在这过程中,阴阳在一体之中互相结合、互为消长,“冲气”因此在它们之间浮现,系统的生命力就这样得到维持。太极图可被看做是对宇宙中这种规则、关系和状态的一个绝妙的表达。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主要探讨了“道生万物”的观点。

老子在这一章里强调了道的无上伟大和崇高,指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从无形的气中衍生出来的。

这种从“无”生“有”的观点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宇宙观。

老子还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他对世界产生过程的独特描述。

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混沌初始的物质,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二”可以理解为阴阳两极,代表了事物的对立和矛盾;“三”则可以理解为冲气,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第三种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能量或者生命力。

此外,老子在这一章里也强调了道的伟大和崇高,指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从无形的气中衍生出来的。

这种从“无”生“有”的观点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宇宙观。

在理解这一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道的概念:老子在这里所讲的“道”,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或道路,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示宇宙的本原、规律或真理。

无中生有:老子的观点是“无中生有”,即从无形的状态中产生有形的物质,这与传统的“有生于无”的观点有所不同。

阴阳学说: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到了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产生万物。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宇宙观:老子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看法和理解,即宇宙是
由无形的气和有形的物质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总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主要探讨了道的概念、宇宙观和阴阳学说等哲学问题,表达了老子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音版】道(dào)生(shēng)一(yī),一(yī)生(shēng)二(èr),二(èr)生(shēng)三(sān),三(sān)生(shēng)万(wàn)物(wù)。

万(wàn)物(wù)负(fù)阴(yīn)而(ér)抱(bào)阳(yáng),冲(chōng)气(qì)以(yǐ)为(wéi)和(hé)。

人(rén)之(zhī)所(suǒ)恶(è),唯(wéi)孤(gū)、寡(guǎ)、不(bù)谷(gǔ),而(ér)王(wáng)公(gōng)以(yǐ)为(wéi)称(chēng)。

故(gù)物(wù)或(huò)损(sǔn)之(zhī)而(ér)益(yì),或(huò)益(yì)之(zhī)而(ér)损(sǔn)。

人(rén)之(zhī)所(suǒ)教(jiào),我(wǒ)亦(yì)教(jiào)之(zhī)。

强(qiáng)梁(liáng)者(zhě)不(bù)得(dé)其(qí)死(sǐ),吾(wú)将(jiāng)以(yǐ)为(wéi)教(jiào)父(fù)。

【译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

中国传统而智慧的方法论——三点论

中国传统而智慧的方法论——三点论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不仅树立了时代相传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而且交个我们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思维方式,即三点论。

三点论萌芽于老子《道德经》之中,而成熟于《中庸》之内,经过归纳起来,就是三点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意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淮南子·天文训》对它的解释:“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段话已经提出来三点,道是一点(原点),二就是阴与阳(两点),三就是阴与阳两点之间的中点。

这中点与原点在某种程度是保持了一致性,同一性。

纷繁复杂的世界是由三点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三点入手,去认识世界,技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真正将三点上升到方法论是老子之后的孔子《中庸》。

《礼记·中庸》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错的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好的意见宣扬出来,再将众人过与不及的意见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原因吧!”这是中庸思想在领导方法上的运用,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首先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包括浅近的意见;然后进行隐恶扬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留取有价值的意见;最后“执其两端取其中”,作出正确决策,贯彻到民众中去。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句话演变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简称为“执两用中”。

比如,拿起一根木头的两端,会发现一端粗,一端细,选择两端中间不粗不细的一部分,来留作所用。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二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二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二章*导读: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

这是宇宙起源论,指出三气由虚空生出,万物由三气生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然万物虽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它们都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物质因子,包含着内在的矛盾。

这两种相反而矛盾的物质因子是互相补充、彼此和谐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二气的妙用在于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常人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谷,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为孤家、寡人。

这是虚心谦下,上下取和之意。

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

为人谦下,则受益不浅;高傲自大,必有损于己。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古之以此道理教化人们,教人戒骄戒躁,谦让居下,忍辱仁柔,我也以此而教之。

横暴强梁之人,仗权势,施淫威,伤天害理,他们必自种恶果,成为众矢之的,不得好死。

我将以此为鉴镜,作为教育自己的根本。

《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二章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问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怎样解释?

问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怎样解释?

问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怎样解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的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负阴而抱阳为背阴而向阳之意;冲为冲突,交融的意思。

道生初始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阴阳的二,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三,混合的三生万物。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的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在这一章中讲了大道的一个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这里其实和他的第一章意思相同。

大道从无到有。

然后衍生出万物。

从而我们可以推出万物都在道中,既然万物都在道中,那万物自然会怀抱天,背负着地,天为阳,地为阴,那这里就将阴阳理论和道合在一起了。

那读过《易经》的都知道,《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的句子。

其中太极就是我们的道,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触合,来自于同一物质,我们将它们揉合在一在成为”和气”,万物都生而为阴阳结合而成和气所致。

和气使得万物安宁和生生不息。

在我们宇宙间,生活中都有雌雄、阴阳之分,只有阴阳二气中和,就能合成和气,才合乎道,合乎道德,合乎大道,才不致于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因为人和万物的特性是“和”。

所以“和”成于道,按道行事,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人和万物就行稳致远,合乎于道了。

由遵循”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道,我们将悟到三个道的智慧即为人之道、处事之道、经商之道。

♡为人之道:宽容待人。

感悟:得饶人处且饶人。

♡处事之道:和为贵。

感悟:天下大同,求同存异。

♡经商之道:和气生财,既是经商之道又是感悟之道。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四十二章经》是中国古代经籍之一,它由42章组成,每章包含一句简短的格言或箴言,用来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处世立事。

以下是《四十二章经》的全文及解释:1. 天道运行,善恶自现。

这句话强调了宇宙中的天道运行,无论是善是恶,都会在世界上显现出来,人们应该明辨善恶,遵循道义。

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类在出生时是柔弱的,但在面对死亡时应该坚强,勇敢面对。

3.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空间广阔无边,就像一个大筒子一样。

4. 天地之间,其犹春草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长繁盛,就像春天的青草一样茂盛。

5. 天地之间,其犹泉源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依赖于水源,就像泉水一样滋养着万物。

6.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节约使用资源,关爱他人,让人民能够按时生活。

7.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8.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适可而止就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

9. 知止不殆,可以安身。

懂得适可而止就能够安居乐业。

10.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懂得适可而止就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

懂得明白事物的本质,守住事物的真实面貌,就能够成为全世界的榜样。

11. 道者,萬物之奧。

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12. 善人之所以善者,不善人之所以不善者,皆出於此。

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不善良的人之所以不善良,都是因为他们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不同。

13.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空间广阔无边,就像一个大筒子一样。

14. 天地之间,其犹春草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长繁盛,就像春天的青草一样茂盛。

15. 天地之间,其犹泉源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依赖于水源,就像泉水一样滋养着万物。

1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是聪明的表现,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17. 自胜者强,敌胜者弱。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被敌人战胜才是真正的弱者。

1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三生出万物。

万物背阴而拥抱阳,阴阳冲气相互调和。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和蠢人,而王侯公卿却以此为自称。

事物常因受到损害而得益,或因得益而受到损害。

人们所教导我的道理,我也用来教导人们:强暴凶横的人不得好死。

我将这作为施教的开端。

问道心得一、大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就像现代科学探索到的量子世界那样,是真实的存在。

大道无形创造了宇宙和天地;大道无情但有秩序地运行繁星日月;大道无名但能够孕育万物,造化新生命。

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奥秘就是负阴而抱阳,就是和谐。

二、“三生万物”是伟大的创造之爱。

在我们这个世界,治国重视“三”的应用;做人也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宇宙中最大的宝藏是道,每个人都是道,用我们的博爱、谦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柔和、敬畏等神性品质去启动我们的宝藏吧!生命中的金玉满堂都是浮云,只有爱的承担才能对接快乐和福祉的源泉。

四、任何事物总会有阴阳、刚柔、长短等相对面,我们心中的和谐能转化出生长力!和谐之极就能容纳一切、承受一切、利益一切!和谐是真正力量的象征!五、自然有一种平衡原则,我们这方面吃亏了,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补偿我们,人间福分也是如此,且安心吧!六、没有任何外物是可以白白得到的!之所以能够得到,是因我们有德去交换;但若得到之后失德,所得也难长保;如损德失德至尽,甚至保命也难。

七、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如果一个人拥有敬畏之心,那他一定是极品,一定事业顺利、爱情幸福、气质不凡、仁爱有加。

八、不要让外物奴役了心灵,不要让金钱代替了亲情。

好好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才是我们生命的根,用孝心浇灌我们的根,生命之树自会枝繁叶茂吉祥来。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四十二章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包含了42章的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四十二章经》的原文及白话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白话解释,道是可以说的,但那不是永恒的道。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解释,名字是可以给事物起的,但那不是永恒的名字。

第三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解释,天地的起源没有名字,但它是万物的母亲。

第四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白话解释,所以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它的表象。

第五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白话解释,这两者,同样出自于同一个源头,却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玄妙。

第六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解释,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是通往众多奥妙的门径。

第七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白话解释,世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那么丑恶也就产生了。

第八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解释,大家都知道善的是善的,那么恶就产生了。

第九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白话解释,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对比,高与下相互倾斜,音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第十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白话解释,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动上不需要言语的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加强调。

......(以下省略,共有42章)。

以上是《四十二章经》的原文及白话解释,这部经典内容深奥,探讨了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修身养性、处世立身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个人理解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个人理解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个人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个人理解:在说本章之前,先说明一点,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德、天、地、人包括本章的一、二、三、万物、阴、阳等等都是指集合的概念,都是统称的概念,他们内部都可以再细分。

比如人,我说小点,就说一个人,一个人也是一个集合,是水、蛋白质、糖等等物质的集合体,人的内部也是不断发生着各种物质交换和反应的。

基于这个前提,再说本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意思就是“一”这个集合是从道中演变而来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指,随着“一”的发展,演一慢慢的一分为二,这两半的集合叫“二”。

而这两半内部的分别演变,同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三”这个集合,而“三”这个集合不断发展衍生出万物。

举个混沌生天地的例子。

用这个例子可以把本章都解释完。

混沌是什么,可以把它理解为所有的、各种的小微粒的集合,古人称这些为气。

小微粒是从道中演变而来,就是在道的各种规律的作用下,生成了各种小微粒。

小微粒越来越多,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混沌。

而这些小微粒是大小不同的,有大的,有小的,大的我们统称为浊气,小的我们统称为清气。

混沌发展发展,大的微粒就慢慢的结合在一起去,在混沌中慢慢下沉,形成了更大的物质,也就浊气下沉成为地。

而清气相对来说也就慢慢上升,成为了天。

这就是就是混沌生天地。

可以把混沌看成“一”,把天地的集合看成“二”。

然后地上的浊气和浊气再结合形成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等。

天上的清气相互结合,形成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

天和地也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存在物质交流的。

比如地上的水蒸发到天上就变成了云,而天上的云变成雨落到地上就形成了江河湖海。

万物就是在天地共同作用,在天地物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浅谈《道德经》中“和”的精神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浅谈《道德经》中“和”的精神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浅谈《道德经》中“和”的精神孔祥宇“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生活境界,“家和万事兴”,既说明了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和”,对于家庭的重要作用。

那么,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的国家,如果“和”了,也就万事兴了。

《道德经》中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揭示了我们道教对于“和”的阐述和理解。

那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呢?万物都有阴有阳。

物体与物体之间有阴有阳,就像太阳代表阳,而月亮代表阴。

同时,物体本身也包含阴阳关系,正如太阳上也有黑子,而月亮也有圆有缺。

阴阳性质相反。

但是,如果阴阳只是相反,则万物内部始终会处于紧张,乃至于分裂的局面。

幸好,阴阳既有相反,还有相成的一面。

阴阳二气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相互通融,于是达成某种平衡、谐和的状态。

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在这种状态下,万物才能存在与发展。

不然的话,重则,物体都会因为自身的分裂而毁灭;轻则,也会因为内部过于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其活力。

物体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日月交替,我们地球才能正常地运转。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和,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根基,也是发挥其能量生生不绝的活力所在。

那么“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从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明白阴阳相和之理,增身体健康之基我们刚刚说道,个体本身,也是有阴有阳的。

所以我们个人,要达到自身的这种“和”,也要让我们体内的阴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也就是“和”了。

这似乎也符合我们的中医理论。

我不懂中医,但以前听一位老教授说过一番话,说虎骨粉是好东西,大补。

但年轻人不要吃,因为年轻人阳气太盛。

至少要到五十岁以后才能开始一点一点地少量地吃,否则阳气太盛,反而阴阳不调,有害于身体。

这段话我很有体会。

我小学时一位同学,本来身体很健康,应该说他自身时处在一个阴阳相和地状态。

可他父母却拔苗助长,每天让他吃蜂王浆之类的东西,结果打破了他自身的阴阳平衡,导致其小小年纪就过度高大、肥胖,可到了发育的年纪,别的小孩开始长身体的时候,他却停止生长了,最后却比同龄人还要矮上许多。

学会《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领悟人生大智慧

学会《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领悟人生大智慧

学会《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领悟人生大智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两面。

它们是阴阳相互运动的结果。

它们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统一下结合在一起。

这种和谐是老子的“冲”,即激荡、沟通、互动、融合。

在这种阴阳和谐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和谐和新的事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有当主观满足客观要求时,才能调和阴阳,达到“冲气以为和”。

阴阳学说主要是指事物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万物生长、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任何矛盾运动的一切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原理是阴阳变化。

在古代,人们对阴阳的认识是简单的辩证法。

古人通常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因此,古人根据地理位置将山川边的郡县命名。

《汉书·地理志》年,陕南有衡阳、岳阳、咸阳、元阳、元阳、当阳、云阳等40多个地名。

水北有沈阳、汾阳、洛阳、兴阳、淮阳、襄阳、舞阳、汝阳、安阳、高阳等80多个地名。

一般说来,地名中正字较多,负字较少,说明古人多选择朝日,少选择后太阳。

《汉书·地理志》年,山北有华阴、山阴、湘阴等七八个地名,南水有汾阴、汝阴、河阴、淮阴、湘阴等十五六个地名。

在自然界中,阴和阳的本性也存在,如天地、日月、日夜、阴晴、冷、夏。

众生之中,有尊严与自卑、美丑、善恶、贫富、、兴衰、成败、利益与利益、是非等等。

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虽然有千差万别的方式和形态,但都是阴阳结合形成的,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物质因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这两个矛盾的物质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古人称之为阴阳,这也是对事物属性的最高概括。

说明万物都具有阴阳二元属性,在事物的变化中,阴阳二元属性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既然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促进的,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阴阳,它们都是相互促进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原文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和阴阳平衡的道理。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产生了一,一又产生了二,二又产生了三,最终三生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状态。

人们所厌恶的孤、寡、不谷等,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这是因为事物往往在受损时反而得到增益,在得益时反而受到损失。

因此,人们所教导的,我也会教导给别人。

那些强暴的人往往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为教训。

(20)[转载]“客气”原来是杂气和邪气道德经:42章

(20)[转载]“客气”原来是杂气和邪气道德经:42章

(20)[转载]“客气”原来是杂气和邪气道德经: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读: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粱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第42章感悟:宇宙初始处于混沌的状态,混沌开始分化,清气上升为天,为阳,浊气下降为地,为阴,阴阳二气相互激发,不断地交合,产生了和气(和气是生命发生的基本条件),万物开始了繁衍。

万物的内涵有着阴、阳两种属性(即:相生相克),和气是阴、阳相互激发、交合后的统一。

一般人不喜欢用孤、寡、不榖这些不吉利的字眼,而国君却用来称谓自己,为什么呢?其实有的事情表面看来是损伤自己的,但这种“损伤”是一种谦下,谦和,会因此而得到别人的好感而受益,有的事表面上一时得意,趾高气扬,而实际上是在损伤自己。

古人就是这个的理来教化人的,我也是效仿古人罢了。

性格刚烈暴躁的人是不会得到善终的(怒伤肝,气大伤身,阴阳就失调,失调就生病,所以要和气:心平气和),我就用这句话作为教人的道理。

(明月感悟)不让“客气”进入身体李明月“你这人真客气。

”客气在现代成为礼貌的用语。

用于褒义。

在内功上,“客气”的同义语为“杂气”,和它对应的词是“真气”“元气”,如果人体内的“客气”太多,也就是“杂气”太多,“真气”肯定就会少。

“真气”一少,人就要生病了,如果人的体内充满了“客气”,到了“反客为主”的时候,生命就要“气息奄奄”了。

所以生命的过程就是真气在逐渐减少,“客气”慢慢增多的过程。

我们经常打嗝、放屁都是在排杂气,如果体内的真气少了,就会减少排杂气的几率。

“客”:属于外来之物,从外部侵入身体内部的,一个人真气充足,“客气”就不能入侵,关节炎之类的病都是风邪之气进入了人的体内,被外部来“客”占领了部分属于健康的领地,“中风”就是被“客气”击中,体内的阴阳关系紊乱了。

如果到了“反客为主”的地步,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岌岌可危了!身体的客气过多,客气(病气、杂气)积聚在经络的某一处做客,就会造成体内压强增大,气血不畅通,比如高速公路塞车一样,越塞越多时,容易出现脑血管破裂,在周身血管薄弱之处,就会出现破裂,和自来水管的会在磨损的地方漏水的原理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三”的过程解释.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 情感 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三”的过程解释
来;阴就意味着将被变成阳
,阳也意味着将被转变为阴。其所述“三”,决不是某种常态的指称,而是一种永恒振荡或波动着的永远不会停顿的状态。一切事物之生命与存在皆根乎此。四十二章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揭明了:事物生成后,其自身内部又形成新的阴阳生化关系,两种要素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生克的新的摩荡过程,直到两要素所蕴涵能量通过这种过程(即“三”)转换成为另种形式的能量为止。一个最简洁的例子就是,水、火(“二”)相交,两者产生蒸汽,这里蒸汽就是“三”:作为水火交合的过程性存在,蒸汽既非水亦非火,但它的高温足以让人相信它有火的特性,而它的湿润又足以使人相信它同时具有水的特性。老子这一思想乃是源于对人类用火智慧的观察和哲学上升。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还更多地说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根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1]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
基于对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或者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知与不知的这种一体共轭属性的认识,老子警告我们,要防范受到人类欲望支配,必欲物质性地或有意识地去抓住或掌握某种事物。为此老子警言: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
少。
这似乎是要说,非精准、非物性、非直接的把握却可能意味着更完整的把握;被你实实在在抓在手中的,可能却不再是你曾希望把握的。一个简单的譬喻是,那只被你抓在手中的鸟不再是鸟,而是形,是物质;一只真正意义上的鸟应该是鸟身与其功能(飞行)再乘以能让鸟自由飞行的开放空间,是有生命的鸟与空间的不可分割的动态一体存在。
然而要进得与道为一的境界,首先需要修道主体的努力。庄子认定:“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且有真
人而后有真知。”[7]真人就是与道一体的大写的人,或者按唐代道士成玄英《庄子疏》的说法,是能够把“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人。要能够会通知与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
无不为。[5]
进而言之,根据道家哲学,一旦你介入或干预了某物之内部,你将明白,你所认识或把握的的已不再是那活生生的原始事物,甚或不再发现其本质,而在你面前只剩下其残余; 尽管那时你突然感到自己的错误而想后退也已来不及。庄子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这“不见”、“不闻”、“不得”而超越知觉的东西究竟怎么去认知?“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哲学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振荡中把握事物,在振荡中把握“三”,通过“三”来体味“一”,“冲气以为和”就是生动形象的表达。
老子《道德经》十四章把“道”的特征用“夷”、“希”、“微”这三个词来进一步加以阐述,又在二十一章说:
姜 生 山东大学哲学博士
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所言“三”者,何谓?
“三”不是常态,是不定态,是“不可致诘”的过程。老子在《道德经》十四章对四十二章所述“三”与“和”给出了进一步解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因此,“三”乃是一种介乎阴阳两种要素之间的振荡或波动状态,一种永远持续不停的“张弓”过程。在这过程中,阴阳在一体之中互相结合、互为消长,“冲气”因此在它们之间浮现,系统的生命力就这样得到维持。太极图可被看做是对宇宙中这种规则、关系和状态的一个绝妙的表达。
不仅见之于人体,而且几乎所有的宇宙星系图片都令人惊异地显示出,这些星系的结构形态与太极图非常相似;宇宙的存在和变化,犹如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所表达的那样,乃是以“三”为其方式。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பைடு நூலகம்。[3]
必须仔细体味把握老子所说的“守中”,[1]它同理解“三”是一样的有意义。“守中”的“中”,但是这个“中”并不一定总是指完全的中心,而是某中心,正如行星的椭圆形运行轨迹一样,也许必要时甚至会切近极端边界,但都同样是“守中”的要求和表现。而这些在道家都被称作“自然”,暗示着宇宙万物的生命力所在。甚至某些被称为“正常”或“不正常”的,在这里都是“自然”的。
的一个问题是,“三”不是一种牛顿物理学性质的知识,不一定是一
种实在或物质,而是一种状态,是“二”之中的永远持续的波动过程,它是“二”的存在方式。在“三”中,“二”互为依存,互为化生,也互相取代,因此“三”是一个“玄之又玄”式的状态,也因此应该是我们思考和在过程中把握一切的方式。老子《道德经》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表达的正是这个思想。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三”乃存在于“二”所产生的波动之中,或者说,“三”就是“二”的波动。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但究竟老子是如何理解万物之化生的呢?
这位圣人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使用了一个玄妙的数字:“三”。由此,在道家思想中,“三”成为永具蓬勃生机的过程,决非结果。当老子说“二生三”,他要表达的是,从这里,通过阴、阳的互生、互克、互含、互摄等永恒一体互动关系,所有万物被化生出
人的生命就是天地间阴阳运动的中间产物,是天地间水火交合的一种“冲气”状态。因此老子说我们需要学会“专气致柔”,[3]以保持这种柔性的中间态的持续存在。而在人体内部,不是同样存在这样一种阴阳运动吗?正是人体内的这种阴阳运动,使我们的身体具有和保持着生命活性,于是一种“冲气”在人体中不断产生,那就是道教所探讨的“炁”。正是在这里,老子暗示了“长生久视之道”:通过“抱一”[4]来保有和尽量延续生命内部的阴阳互生互动的过程活性,你就可以把握生命的根本。人的生命就是一种表现为特定体温的水-火合成的过程态。如果体温升高或降低,也就是趋于变成纯阳(刚、火)或纯阴(水),都暗示着生命可能会重新分离为水和火,生命可能会损坏或停止。
在“守中”中,你最终将达到一种“重玄”(“玄之又玄”)、不执、彻底纯化的状态,这就是庄子所称的“真知”,你将因此而成为“真人”(与道为一的人),进入纯化不执的境界。
老子告诫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试图仅仅通过具体物象、音声或感觉去把握某种所谓“真实”的对象,它们都只不过是处在对象和我们的感受系统之间的流动着的“不可致诘”的“三”:
宇宙中永远旋转(波动)着的星系,与太极图所表达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万物存在之根本形态何其相似
根据老子,如果你要知道何为阴与阳,那么你就只能去从“三”——过程,或阴与阳存在的状态——去体会。因为阴和阳决不会单独存在,两者中的任何一方永远都植根于另一方。必须注意
来知德太极图
天地自然之图
传本太极图
这在实质上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哲学,而是对自然力量的观察和表达。在这里,老子用“张弓”这个极为贴切的譬喻,清晰地表达了宇宙万物内部存在的永恒存在的那种固有张力,它是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力之根。后来,正是从这个传统中,产生了太极图。而太极图实质上表达了上文所引《道德经》四十二章的思想。
不知,必要能够挑战自我、挑战“知”的边界,显示出道教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境界的探索。
其实人类的“真知”同样存在于“三”这个中介态;任何试图固守陈旧传统拒绝变化的做法都意味着自我欺骗,犹如刻舟求剑。庄子用轮扁与桓公的对话,精彩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8]
按照道家的智慧, 人不能总是试图去发现和挑战事物的“有终”与“有极”, 那最终将危害人自己。身与心、灵与肉的一体浑然状态, 就是通向全知全能之路, 从而通过守一,与道为一,来认知世界, 因而得长生不死。以此故事,庄子同样启示我们,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割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才能梦想去“取天地之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