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波形发生器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模拟电子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多种波形发生器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佟毅
2013 年 6 月 1 日
目录
目录
实验题目:多种波形发生器 0
1 实验题目及要求 (1)
2.1任务 (1)
2.2要求 (1)
2 实验目的 (1)
3 实验过程 (2)
3.1 仿真实验电路 (2)
3.2 仿真结果 (3)
3.3 实验电路分析: (5)
4 总结与体会 (6)
4.1 实验总结: (6)
4.2 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6)
5 参考文献 (6)
1 实验题目及要求
2.1任务
设计并制作能产生方波、三角波及正弦波等多种波形信号输出的波形发生器。
2.2要求
2.2.1技术要求
1)以集成运放为放大器设计一RC正弦波振荡器,要求:
(1)振荡频率在1.5kHz±10%范围内连续可调;
(2)振荡幅度峰峰值不小于10V;
(3)波形无明显失真。
2)以集成运放为放大器设计一方波、三角波发生器,要求:
(1)以正弦波为输入信号。
(2)输出幅度:方波>7V,三角波>2V;
(3)输出波形无明显失真。
2.2.2设计要求
(1)分析设计要求,明确性能指标。
构思出各种总体方案,绘制结构框图。
(2)确定合理的总体方案。
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以电路的先进性、结构的繁简、并考虑器件的来源,敲定可行方案。
(3)设计各单元电路。
总体方案化整为零,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或单元电路,逐个设计。
(4)组成系统。
在一定幅面的图纸上合理布局,通常是按信号的流向,采用左进右出的规律摆放各电路,并标出必要的说明。
2 实验目的
(1)对波形的产生及与变换电路有关的电子电路知识有大致的理解。
(2)能对多种波形信号输出的波形发生器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其功用。
(3)通过平日的学习,找到正弦波等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
(4)学会使用EDA软件Multisim对电子电路进行仿真设计,并准确画出框图
(5)学习波形产生、变换电路的应用及设计方法以及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6)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实验过程
3.1 仿真实验电路
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发生电路:
拓展部分:
西勒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发生电路:
3.2 仿真结果
正弦波:
幅度大约为21.5V,满足设计要求。
矩形波:
幅度约为20V,满足设计要求。
三角波:
幅度约为17V 满足要求。
拓展部分:
西勒三点式正弦波振荡:
3.3 实验电路分析:
三种波形发生电路中:
改变5R 可以调节交越失真;改变3R 可以调节顶部失真,13R 越大,三角波越往上。
西勒三点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因为f =
,所以理论上将6C 变为81pF 可使频率变为5MHz 。
4 总结与体会
4.1 实验总结:
多种波形发生电路的设计,主要考察了我们对集成运放的了解。
实验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由正弦振荡器发出正弦波,正弦波再由过零比较器生成方波,方波经过积分器生成三角波。
由于对波形的频率有要求,所以首先应该通过频率范围计算出电阻范围,选择合适阻值的滑动变阻器,通过滑动变阻器来实现频率可调。
另外,由于对发出波形的幅度有要求,需要再设一个滑动变阻器以调节幅度,让振荡器起振并产生稳定的正弦波。
发挥部分的西勒三点式振荡器电路,我开始选择了不同数值的电容来实现频率为5MHz 和10MHz的要求,所以这里需要一个单刀双掷的开关。
焊电路板是一个考验大家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很多同学的西勒电路焊完后出不了波形,可能是实验要求的频率较高,导线、元件和周围环境的干扰较严重导致的,这也让我知道了理论也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前导验证性认知实验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命题的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查阅资料、设计、安装和调试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要完成一个电路的设计,理论基础是根基,实践操作是完成实物的重要部分,而创新能力则决定了一个电路的价值。
4.2 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我希望在进行这种设计实验时,可以在学期中期的时候就把任务布置下来,好让我们有足够的的时间去查找资料,不至于因为时间紧张而手忙脚乱。
其次我建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可以适当加长,以满足同学,包括做大创等学生们的要求。
5 参考文献
[1] 侯建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与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李忠波《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