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8篇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
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
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
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
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
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
始终关心着楚国
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
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
写的。

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

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
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
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
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
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
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

但精神是
需要支撑的。

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
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

而当
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
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
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
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
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他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

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

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
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
中保全自己。

阮籍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他逃避现实,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无法实现在梦想和
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

阮籍,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有篇文章写到《阮籍不拘礼法》。

【原文再现】
阮籍不拘礼法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
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
若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
当垆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素材评析】
阮籍的性格上尤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
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从上文中在母终时的表现以及喝醉酒后的行为中,可以一斑。

而他的这种有放有敛的性格
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

阮籍的诗写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
他有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统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缘故。

【适用话题】
阮籍佯狂而歌,蔑视礼教、洁身自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适用话题:“符号”、
“走与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
一理想而奋斗。

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
矛盾。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一生写
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
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我们学习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等诗,在高中第五册的第五单元
还专门安排了李杜诗歌单元,学习了《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

【原文再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素材评析】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
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

在诗中,我们
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

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
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
上愁箭穿心。

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其根源就在于作
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适用话题】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
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
未来充满信心,适用话题“仰望”、“抱负”、“肩膀”等。

李白在皇宫期间,要求高力
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此话题适合“谈意气”、“高洁”、“我想握住你
的手”等。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
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

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

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

这才是有血
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
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
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

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

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
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

适用话题有:“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
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最能体现曹
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

原以为
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
界是极其丰富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