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蒋翠英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巧“设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三、给“模子”,培
养学生创新思维四、搭“台子”,展现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
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适应的社会要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日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走向市场。
忽视科研和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户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为此,作为职业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
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
Na
20
2
与S0
2
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
2
2
+2S0
2
=2Na
2
S0
3
+0
2
,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
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
20
2
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
2
2
+S0
2
=Na
2
S0
4
,我首
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
”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
探究其产物。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就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就会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平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
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
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CI+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活泼性不如钾,怎么可以置换出KC1中的钾呢?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3)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当学生把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并得以巧妙地解决时,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新的意义。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又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爱因
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想象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完“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
我们要实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
“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12(KMn04和浓盐酸)、02(Na 202和H 20或H 202和Mn02)、N02(Cu 和浓HN03)、C02(CaC03和稀HC1)、S02(Na 2S03和H 2 S04)、HC1(浓盐酸和浓H 2 S04或NaC1和浓H 2 S04)。
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以制备C12、02、N02、C02、S02、HC1等,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
识框框,思维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
良好的
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
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
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
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
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渗透,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只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创新欲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宏主编《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史跟东主编《主题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3)史澜、袁振国、扬小微等人编写《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考试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三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