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聚落文化角度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策略——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聚落文化角度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策略——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摘要
基于民族乡村以文旅产业解决发展问题的需求,从聚落文化的角度出发,通
过对乡村聚落文化含义与关坝村的困境的剖析,指出民族山区聚落文化的稀缺性、保护的必要性与潜在的文旅价值。
并通过关坝村的个案,提出了以聚落文化为核
心亮点的六项旅游规划策略。
以展示民族山区聚落文化为目标,以文化因子的定
位与梳理为基础,以环境管控、产业配套和人口活力为助力和保障,最终实现文
旅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聚落文化民族村寨乡村旅游
1.
概念与背景
1.1乡村聚落文化
文化,指由人类创造并得到继承或传播的社会现象,文化虽无实体却往往凝
结于物质之中,一切人类行为都可能产生文化,聚落这一承载人类绝大多数活动
的载体自然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包括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生产文化、建
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最终叠加形成了聚落文化。
图:聚落文化的细分构成(来源:作者自绘)图:文化——聚落文化——聚
落空间形态的因果关联(来源:作者自绘)
狭义的聚落的文化指聚落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街巷尺度等聚落物质性特
征的集合,而广义的聚落文化涵盖了生活在聚落中一切人创造的物质的以及非物
质的文化成果。
非物质的文化包括在乡村孕育并发展出的一切非物质的文明、传
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对乡村的画面式、听觉式、触觉式印象如夏夜的蝉鸣、
风吹过麦浪、带着斗笠牧牛放羊等映像碎片,本质是生活在聚落中的人的存在的
感受。
聚落文化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聚落只是提供了文化萌发的土壤,以及演绎的
场所,故而对聚落文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于选址、平面布局、建筑形制等层面,还需要了解其形成的缘由、发展的脉络、应用的场景、蕴藏的深意,以及诸多物
质性文化要素与人物以及非物质性行为、感受等共同构建的乡村聚落文化映像图
集的构图方式。
1.2乡村聚落现状
近现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让城市聚落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主体,
乡村聚落被打上了“落后“、”贫困“、“衰退”的标签,在各种语境下沦为弱
势的一方,其聚落形态遭到拥有极强话语权和辐射能力的城市聚落所侵蚀和同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聚落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中国乡村聚落正常的发展
轨迹被强行切断,带有强大城市基因的各种构筑物占领了乡村的角角落落,乡村
的人口遭到城市的掠夺,乡村的生活方式被否定和强行转化,这样的变化并非乡
村聚落的“改良”或是“优化”,而是一场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沙文主义”运动,因为乡村与城市在现今是不平等的,且乡村与城市作为渐行渐远的两种聚落
文化体系,异已远大于同,两者的兼容、拼合或是过渡的希望已经渺茫,在这样
的背景下,才有了乡村如今普遍割裂而怪异的发展现状。
高效、发达,追求更高生产力与更密集的信息流是城市聚落发展的中心议题,而和谐、宜居,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微妙平衡则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中心议题,
乡村聚落的文化最精华之所在在于过去,在于人与自然近距离的沟通,在于散落
在广袤农村土地上的岁月遗珍,在于千百年来农村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发展出的朴
实乡土文化。
而这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如今已所剩无几,或是被城市同化,或是
成为城市的低附加值产品供养者,或是被低劣的旅游开发打造为城市凝视下所需
要的农村形象,而非真正的农村面貌。
所幸目前尚有少量山区民族聚落因交通闭
塞等原因受冲击较少,这类村寨往往兼具淳朴的乡土气息与浓郁的民族氛围,是
我国目前所剩不多的原生乡村聚落。
1.
关坝村现状与困境
2.1聚落概况
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地处摩天岭下的一个河谷凸岸,辖4个生产小组,
有农户121户389人,白马藏族占总人数84.85%,历史上也属于“白马十八寨”中的一寨,是一个典型的白马藏族村寨。
村内自然资源丰富、环境秀美,属于国
家野生大熊猫重点保护区,同时白马村寨的原生特征留存较多,以丰富的白马民
居与民俗歌舞为主要特色。
2.2聚落困境
(1)人口流失、聚落荒废
关坝村所在的木皮藏族乡户籍人口超过700人,由三个自然村共同组成,但
目前每村常驻人口无一超过200人,人口流失极为严重,且年龄断层。
据关坝村
村民李叔叙述,由于乡内仅有一所小学,最多能留住部分低年龄的儿童,孩子一
旦迈入中学,富裕的往往就会举家迁往平武或是绵阳城区,一般的也会选择去大城市打工供养县城读书的孩子,留下了众多空巢老人,自然就缺乏了活力。
位于关坝村较高处的阳地山生产队曾经是平武县较大的蜂蜜养殖基地,在上个世纪主要生产当地有名的高山蜂蜜,但如今大多数房屋早已人去楼空,留下白马痕迹浓厚的破败木屋诉说着当年白马人积极参与社会大生产的故事。
(2)文化失意、外来冲击
关坝村是一个典型的白马藏族村寨,但现在许多白马聚落特有的痕迹已被抹去,从空间格局上看,由白马原始信仰和环境因素两大主要部分共同构建的传统聚落平面布局已经被淘汰,新建的公路以及基础建设的新技术重新决定了白马聚落的面貌;从街巷角度看,传统竖向格局复杂的街巷空间被现代化施工手段制造的平整街道取代;从建筑上看,传统的杉板屋面被替换成了彩钢屋面,土坯墙体甚至贴上了欧式的瓷砖,立面造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自信严重不足,认为盖传统房屋、过传统生活方式是贫困落后的特征,是“没钱修好房子”的表现,传统的白马信仰,白马节日也在如此趋势下日渐式微,提供节事、聚会的公共场所功能与造型格局也已发生完全改变。
(3)产业凋敝、业态低端
关坝村曾以林业、农业、养蜂三大产业为支柱,但近年来高山农业因为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已经被逐渐淘汰,林业因政策原因无法继续发展,仅存的基于养蜂业的高山蜂蜜、蜂蜜酒两大产品作为特产商品,却知名度不够,当地政府曾组织“蜂王节”等物产展销会,但效果不佳,层次不高,沦为类似农村集市、庙会的叫卖场所。
产品知名度不佳、产品吸引力不足、客群消费能力不够三大因素共同导致了关坝村土特产业无法发展。
三、关坝村旅游发展策略
3.1维系文化纯粹
要保留最精粹的白马文化,首先要整理出完整的聚落文化图谱,对文化基因进行溯源,并据此区分源文化因子/杂交文化因子。
2020年4月,绵阳已印发
《白马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5)》,其中就包括对白马聚落文
化的系统整理,但行动的方案偏向于调查、整理,应更重视白马文化的发展轨迹,对重要文化因子进行追溯,理清文化的萌发动因、时代背景与发展变革。
例如白
马聚落文化中自源的杉板做屋面,产生的客观背景是木材资源丰富的森林环境;
主观背景是白马人取自自然、融入自然的民族世界观。
清中后期逐渐开始的瓦屋、七开间的建筑形式,产生的客观背景是交通通达度的提高带来的汉族文化沁润
(并非颠覆,而是汉族建筑中的优势点被融入了白马文化体系中),白马人吸收
了汉族建筑的部分优势并改良了自身民族建筑部分形制与材质而形成的。
其次,是要把握核心文化特质,文化本就是动态发展的,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受到影响是正常现象,但文化的核心特质一旦遭到磨灭,对于文化的留存就
会产生极大的挑战,因在上文整理文化图谱的基础上,正确对待有发展性质的文
化因子,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3.2封存时间断面
基于刘沛林提出的“景观信息链”理论,景观的文化属性是由其之前的所有
文化时期总叠加而来的,而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则可以缕出关坝村聚落发展
的历史文脉,并串联出时间轴线。
因文化景观具有“可互证”的属性,需要依据
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分类,由多个文化点组成一组文化景观群体,他们的共同点是
这些文化因子由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在历史中产生,汇集成体现那一时代的文化纪
念碑,
关坝村的聚落时间断面可分为原初聚落断面和近代聚落断面,从前者到后者
的聚落历史发展史中,聚落选址、建筑形制、聚落空间分布皆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于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聚落特征遗存,皆进行保留。
文化旅游不宜以导游或导
览设施的“说教”为主,而应引导游客自行探索历史留存,在文化走廊中将所有
的时间碎片串联起来,勾勒出完整的聚落文化面貌。
3.3完善功能布局
前述策略中,在具体规划的编制中往往会产生时间断面的封存与居民不断发
展物质生活的需求的矛盾,且聚落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发展更新。
所以,考虑到文
化的保护传承与人居环境的不断提高的兼顾,应设立保护/体验/生活三区分离的
空间规划体系。
在关坝村域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完整体现白马文化随着时代逐渐发
展轨迹的区域进行保护,对更外向型的空间如广场、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类可归
纳为体验区域。
对于交通可达性较弱、街巷尺度较紧密、私密性较强的居住组团,可划分为生活区。
保护区内不宜加入新元素,应将抢救和维护传统聚落面貌作为首要工作,所
有修缮工作也应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近年来脱离白马传统聚落体系的城市和
现代文化因素逐步剔除,同时管控游客进入保护区的人流量,并有计划地进行环
境保护和水土的涵养。
体验区需要强化与外部交通的连接,做到以观赏者的角
度为核心规划视角,强调游客体验的完整性,以及功能的全方位覆盖。
生活区规
划的重点在于宏观的规模与微观的尺度,以及生活混合生产模式的特殊策略。
宏
观上,因关坝村适建土地较少,平武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整体人口承载能力偏弱,故应对人口进行控制,通过用地、产业变革等多方面因素考量,最终将村镇人口
规模控制在400人内,并逐步提高村民聚居度,减少环境压力,同时也便于进行
统筹管理,以及改善人居环境。
3.4协调产业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配套有对应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完善一是可以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二是可以用高附加值的产业替换低附加值的产业在聚
落经济成分中的比重,三是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产业可以同时起到对民族文化保
留和发扬的作用。
在具体规划的策略中,发展旅游的最初就应预留相应产业的交通、用地、文化等规划空间。
具体措施有:
改善交通系统,完善物流渠道。
关坝村不缺特色农副产品,但缺乏让产品
“走出去”的基础配套,产业的物流体系也停留在家庭手工业的程度上,需要做
到的是产业交通和居民交通的分离,以提高成本优势和供给能力。
引导特色农牧业、手工业,以及配套旅游餐饮产业的发展。
对于特色农牧、
手工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口碑极为重要,但该类产品多为手工产品,生产过程
不确定性大,要想将产品正规化、规模化,必须对村民开展传统技能培训,并指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然,关坝村的几类物产只是其走向振兴的一个方面,必须与配套的旅游、餐饮服务业共同构建出体系,包括通过合理布局商业与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涵盖吃、住、行、游等全场景的产品渗透,等一系列手段,才能盘活关坝村整体产业结构。
提高产品力,将聚落特色的优势发掘利用出来打造旅游产品,可以以传统聚落景观为要素,通过新媒体、包装等多角度对产品进行打造。
扩展旅游产业思路,例如将产品的展销融入到传统的节事、聚会活动中去,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3.5提振社区活力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欠缺活力关键在于对人的留存,关坝村也概莫能外,人的流失关键问题就在于人居环境恶劣、产业机会衰退,文化认同不足、乡土情结减弱这四点,前三点缺失在前文策略中已经予以解决,乡土情结的减弱则需要以下三层面的改善:
生活层面
发挥传统聚落的优势,重点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基于保护的功能更新,在不影响传统建筑与街巷界面的基础上对给排水管路敷设、门窗通风设计、卫生普及、房屋保温与街道硬化铺装等多方面进行改善。
精神层面
应树立对白马文化的自信,重视群体记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群体记忆的构建需要媒介,如族谱、祖宅、民间信仰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上述种种都可归纳为“乡愁”的核心,通过政策的引导、活动的组织,将群体记忆转化为群体认同,激发出白马人的乡土情结。
环境层面
除了前文的环境保护层面,还要考虑自然环境对于居民的可得性。
环境的高可得性是乡村对城市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优势。
在规划中应注重居民区对于山林、溪水等景观的协调,杜绝将村落建筑孤立化,在乡村再造“城市小区”的建设思想。
1.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宏观层面乡村聚落文化的概念与现状剖面以及微观层面关坝村困境的梳理,发现困扰关坝村发展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问题都指向文旅发展这一解决思路,而文旅发展的关键抓手则在于传统聚落文化。
基于此方法论,作者提出了包括保留文化核心特质,以文化的景观体现聚落发展的历史文脉,以功能分区的手段保障人居与文旅的共存,以配套的产业助力旅游吸引力与体验的提升,以环境风险的管控保障传统聚落界面的留存,以功能更新、乡土情结与优美景色留住乡村的有生力量在内的六点策略。
参考文献:
[1]Paul Oliver.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M].1997,2018年10月重印版
[2]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M].1941
[3] 向远木.白马藏族研究文集[M].2005
[16] 余慧.论四川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体系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