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据此转变可推断
A. 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 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 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 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答案】D
【解析】
步入信史时代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商王被称为群巫之长,即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而周代统治者奉行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神权和王权结合不像商朝紧密,故C项错误;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到“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说明记载内容由神鬼到人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深入,故D项正确。

2.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

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候,复坐置官属”的现象。

这一现象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 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答案】B
【解析】
“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无形中增加的官员,会导致政府财政的支出过大,B正确;地方官员的设置过度不一定能有利于地方控制,A错误;材料中是管理地方错误,C和D 错误。

3.“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灾异示警”“君权神授”被广大统治者所接受,说明这些思想有助于巩固统治,即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故选D;“灾异示警”对统治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其本质还是有利于加强专制,排除B;材料只是强调其有利于巩固统治而被统治者接受,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排除C。

4.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可知,南北方政权都将自己作为华夏文明的正统,说明南北方都认同华夏文化,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南北双方分裂对峙之势难以消除,且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南方地区刚开始得到开发,因此此时期南北方经济并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政权对华夏文明的态度,与社会安定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
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
A.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要知,土地兼并的现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故可排除A;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的问题,故可排除B;材料中的“市民阶层壮大”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固化,故可排除C;“宋真宗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反映了农民只能更多的租种地主的土地,“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故本题选D。

6.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A.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出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逐渐增加,体现出银钱钱贵的现象,说明民众和政府之间矛盾加剧,B 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C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影响;D是19世纪60-70年代产生。

7.上海方言前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

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
《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

”由此可见,清政府
A. 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姿态
B. 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C. 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 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答案】B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旗号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其中“夷”就带有天朝思想,故A项错误;上海方言馆是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但必须研修儒家经典教材,结合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清政府的传统理念是儒家思想,动词“固守”不对,故C项错误;近代教育在洋务运动才开始,近代教育体制是以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的,故D项错误。

8.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 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B项秋收起义爆发于1927年;D项义和团运动也发生在19世纪末,这三项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9世纪中期,“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所以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题紧扣“19世纪中叶,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9.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

这些政策
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的政策“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可见其政策有助于国共合作,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项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

全面抗战路线指联合一切力量来抗日,这是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国民党无关,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B。

10.《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成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是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故答案为C项。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其他三项从背景上来看不符合这一史实,排除A、B、D项。

1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即“四面八方”工作方针。

这说明当时
A.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B. 亟需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C. 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
D.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四面八方”工作方针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实现发展生产和繁荣
之目的,故选A;当时我国是新民主义经济,尚未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排除BD;材料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排除C。

12.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段的运用
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

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

……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

……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鲜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并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

“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

……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

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答案】(1)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2)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产生新的角色认同。

作用: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放;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救亡图存,仅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等。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等信息可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第二小问,关于推动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的出现、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社会经济发展、重文轻武的政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白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并以产生的思想契”“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等信息可从强烈的时代意识、向西方学习、新角色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即可。

第二小问,关于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近代工业化发展、政治民主化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小问,关于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行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自身素养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特点”、“主要因素”、“思想特征”“历史作用”“如
何实现”;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 “白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并以产生的思想契”“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特点”、“主要因素”、“思想特征”“历史作用”“如何实现”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

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一:洋务派倡导中体西学思想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论题二:维新变法中的传统思想
论述: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学生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然后确定相关主题,并加以论述。

据材料“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可以得出,当时中国进步人士在应对时局时体现出的一个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史实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

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代以前,青海一直是坐落在藏蒙和中原边疆区域之间的行政归属既不甚明了,又不曾稳定的广袤之地。

《丹噶尔厅新志·序》指出,其地“汉、蒙、番、回错杂其际……措治者颜称疲难”。

雍正初年西宁办事大臣到任主理青海事务后,力协朝廷,建立民族管理机制……确定了青海在近现代中国疆域中的明确地域界限,使青海最终成为全国管理系统中行政区域之一。

在青海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清代满族朝廷以国家政府的身份力图创立一套全新的地方政治管理体系,与入关前的满族吸取多元文化(例如藏传佛教及儒家汉文化)与民族人际资源(如入关前纳入满洲八旗的蒙、汉等民族)去建立一个新朝代之实践,同辙同轨。

——摘编自贾宁《西宁办事大臣与雍乾时期青海多民族区域管理制度之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时期能够划定青海行政区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海行政区划建立的意义。

【答案】(1)原因:政府的高度重视;西宁办事大臣的倾力协助;总结前朝治边的经验和教训;(清军入关前)注意吸收多元文化和民族资源;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意义:使中央实现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青海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雍正初年西宁办事大臣到任主理青海事务后,力协朝廷,建立民族管理机制”可知雍正时期的西宁办事大臣对划定青海行政区划做出重要工作;依据材料“清代满族朝廷以国家政府的身份力图创立一套全新的地方政治管理体系”可知清政府高度重视青海行政区划的划定;依据材料“与入关前的满族吸取多元文化(例如藏传佛教及儒家汉文化)与民族人际资源(如入关前纳入满洲八旗的蒙、汉等民族)去建立一个新朝代之实践,同辙同轨。

”结合清朝的边疆政策相关所学可知雍正时期注重总结前朝治边的经验和教训,在清军入关前就注意吸收多元文化和民族资源,并且在该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这些都是雍正时期能够划定青海地区行政区划的原因。

(2)依据材料“确定了青海在近现代中国疆域中的明确地域界限,使青海最终成为全国管理系统中行政区域之一”结合清朝的边疆政策的影响相关所学从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管理、促进青海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分析作答。

16.【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
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唐中后期”“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韩愈古文运动的内容”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是排斥佛学,弘扬儒学;复兴了儒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复兴儒学代表人物·韩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