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1.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
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司制
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元世祖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D正确;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
A排除;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B排除;宋代为了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设立“三司”管财政。
C排除;故选D。
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
渊源。
这部法律颁布的时间是
A.公元前18世纪
B.公元前5世纪
C.公元6世纪
D.公元19世纪
【答案】B
【解析】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
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
公元前450年属于公元前5世纪,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18世纪、公元6世纪、公元19世纪与《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时间不符,排除ACD,故选
3.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主要得益于该行业
A.海内外市场广阔
B.采用雇佣方式经营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4.元朝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制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全国共设10个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分奠定基础,所以D项符合题意;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所以A不符合题意;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
此后一直到清末未改,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5.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
发展的是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原始农业无关。
6.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012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B符合题意;贾平凹获
矛盾文学奖,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故ACD均不符合
题意。
故选B。
7.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
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和“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故A正确。
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 项。
故选A。
8.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上文记载的毕昇发明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省时、省工,降低制书成本,有利于图书普及,加快文化传播,题干所描述的也就是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情况,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提高,此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A 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到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B
项不符合题意;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9.清代潍县县令郑板桥以竹寄情,表达爱民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D.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板桥之所以被称为“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主要是
来自其“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C项符合题意;“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诗句,A项不合题意;“等闲识得
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诗句,B项不合题意;“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这是爱尔兰谚语,字面意思是,农民耘地,即
使在家里想出千条做法,也不如亲自下地操作,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
合题意。
故选C。
10.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这说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答案】C
【解析】考查点:明清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
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等信息可知,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四方辐辏,贸易往来频繁,而且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
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商业非常发达,商品贸易都十分的兴盛,形成了商业网,出现了如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
C正确;清
朝前期农业发展,A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开始,B错误;南方经济发达,材料没有体现出北方经济超过北方,D错误。
综上故选C。
11.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
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第一和第
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
由此
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
故B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故A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和完成农业集体化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答案】C
【解析】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
”以
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
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
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实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
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鲜卑贵族,
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
”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内容。
B符合题意。
故选:B。
14.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其建立的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baizhanTING帝国
C.日不落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
历经 10 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
河流域,北抵中亚,南抵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
数财富。
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所以D项符合题意;A 项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B项建立于公元4世纪,排除;C项是指18、19世纪
的英国,排除。
故选D。
15.全面建设SHZY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
这讴歌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雷锋是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他在平凡岗位上,以“甘
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1962年8月,雷锋
因公殉职,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两弹元勋”,B
项是“铁人”,D项是“党的好战士”。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
选C。
16. 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
……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完成这一任务”。
下列举措,体现了罗斯福政府“直接募工”意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体系
C.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D.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A
【解析】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ZBZY制度。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据“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
……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完成这一任务”并结合所学,体现了罗斯福政府“直接募工”意的是推行“以工代赈”。
A符合题意。
故选:A。
17.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B符合题意;贾平凹获矛盾文学奖,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东京梦华录》春二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南通——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
动辄千万,骇人闻见”。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北宋都城
A.城市街道整齐
B.建筑规模宏伟
C.客商往来不绝
D.商业贸易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每一交易。
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当时开封的商业活动规模巨大,说明商业贸易繁荣,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开封的商业贸易繁荣,不是街道整齐,建
筑规模宏伟和客商往来不绝,排除ABC。
故选D。
19. 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对“复兴”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B.培养文学艺术的高端人才
C.借助神学来复兴宗教文化
D.单纯地恢复古罗马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地方,其核
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要求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文艺复兴促进
了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ZBZY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所以“复兴”含义是指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故选:A。
20.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列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海洋
B.河流
C.高山
D.沙漠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文明位于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所以他们兴起的相同因素是河流,故选B;这些文明的兴起的相同地理因素主要是河流,与海洋、高山和沙漠无关,排除ACD。
故选B。
21.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创作了长诗《神曲》,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
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出现了瓦子,这是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
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是
城市商业的繁荣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是哪一个国家的文明成果?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巴比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成文法典,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
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A.实业救国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
D.变法图强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晚清状元张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故A符合题意,BCD与张謇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原始农业无关。
26.《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这说明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次战争,清政府
战败,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
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意味着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马关条约》签订,C项是甲午战后,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7.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组合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顿——现代科学之父——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探索者——《天演论》
C.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狂人日记》
D.贝多芬——“乐圣”——《命运交响曲》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了他的《物种起源》一书,
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经历了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TF了神
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所以组合中不正确的项是B,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组合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8.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
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
下列表述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B.中国特色SHZY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1967年西欧国家
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属
29.《巨人传》写到:巨人国国王卡冈都亚诞生后,起初接受说教式的经院教育,他成了书呆子;后来改用新的学习方法,每天阅读、讨论、运动、实验,把书本知识、实
际生活、体育锻炼、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结果他变成了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这反
映了
A.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教育领域
B.经院教育完全被摒弃
C.基督教改革者的要求
D.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后来改用新学习方法,每天阅读、讨论、运动、实验,把书本知识、实际生活、体育锻炼、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结果他变成了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可知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故A正确。
B项错在了“完全被摒弃”,故排
除B项。
人文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教义截然相反的,基督教是不可能要求改革的,故排
除C项。
当时还没有产生工业资产阶级,故排除D项。
故选A。
30. 1942年7月开始,“苏德两军在此进行了一场对双方而言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
象征性的战役……到1943年2月德军投降时,人数已不足最初的一半”。
这场战役
A.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D.使德军丧失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1942年7月”“苏德两军在此进行了一场对双方而言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象征性的战役……到1943年2月德军投降时,人数已不足最初的一半”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B符合题意;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的是莫斯科保卫战,A排除;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是意大利投降,C排除;使德军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的是中途岛海战,D排除。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