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和多气象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成因。

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而这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分布状况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并了解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人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
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 1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 1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1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