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史论文
淮河流域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以淮安为例

淮河流域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以淮安为例淮河流域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辖楚州、淮阴、清河、清浦四个区和涟水、盱眙、洪泽、金湖四个县,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淮河流域重要新兴城市,应该说与淮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淮安历史文化的发展现状(一)淮安文化的优势资源1.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淮安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向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汇之所?之称,在中国漕运和交通史上被视为襟喉要地,明清两朝漕运总督署和负责河防要务的河道总督署均设于此。
名贤辈出,有秦汉之际的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清学者、小说家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当代文化名人有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郎静山、谢铁骊等,还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初的12个春秋。
文化遗产丰富,既有记录淮安文明发展史的?青莲岗文化?、?东阳文化?等遗址,也有记录承载了我国现代革命发展轨迹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还有沉陷于淮河水下的古泗州城,以及气势恢宏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从淮河水下拯救出的明祖陵等等。
2.鲜明的特质秉赋资源。
淮安地理位臵及历史发展,决定其文化特质鲜明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
淮安不仅是中国地理、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点,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楚汉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地。
历经数千年的冲撞与磨砺、交流与融合,形成了贯通东西、兼顾南北,既有北方质朴豪放、又有南方秀丽婉约的淮安文化。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Feb.2018
江 苏 水 利
JIANGSU W ATER RESOURCES
水 论 坛 33
淮 安 市 大 运 河 文 化 的历 史 与传 承
沈晓娟 ,陈 梅
(江 苏 省 水文 水 资源 勘 测 局 淮安 分 局 ,江 苏 淮安 223005)
摘要:大运 河文化是 淮安 最具 代 表性 的文化 。从 漕运 、治河等方面,概 述了淮安 的大运 河文
中图分 类号 :K87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839(2018)02—0033—04
The histor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in Huaian
SHEN Xiaojuan,CHEN Mei (Huaian Hydrology and WaterResources Investigation Bureau ofJiangsu Province,Huaian 223005,Jiangsu)
南 来漕 船 经 里 运 河航 行 ,在 淮安 清 口穿过 黄 河 继续 北 行 ,黄 河 、淮 河 、运 河一起 组 成 了庞 大 的水 运 体系,将南方 的漕粮和物资运往北方,维持 封建政 权 的稳 定 。漕 运 的兴 盛 ,带来 交 通 、移 民、商 贸、税 收 的发 展与经 济 的富庶 ,滋养 了淮安 这 座运 河城市 。淮 安榷关 明清时期的常关税居全国首位 ,被称为 “天下 第 一 关”。据淮 安师 院副 院长张 强研 究 ,清政 府 一年 财政 收 入 7000万 两 白银 ,其 中通 过 漕 运 实 现 5000 万两 。在 后来 的漫长岁月中,淮安 _直成 为整 个大 运 河中最为成 熟 和活跃 的繁华 地段 。 1.2 治 河文化
治淮——走向辉煌六十年

怀洪 新 河 续 建 、 险水 库加 固 、 病 奎 濉河 近期 治 理 等 工 程 ;新 的
世纪 , 以沿 海 开 发 战 略 为龙 头 , 进 行 的新 沂 河 整 治 工 程 、蔷薇 河送水工程 、 榆河北延工程 , 通
主 席 又 发 出 “ 定 要 把 淮河 修 一
洪、 潮 、 涝、 溉 、 水、 挡 排 灌 调 发
以及 新 沭 河 建 设 工 程 ,为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开 发 沿 海 提 供 支撑
和保 障 。 6 0年来 ,治 淮 从一 个 辉煌 走 向又 一 个辉 煌 , 成 : 高标 形 较
电 、航 运 等功 能 的综 合 性 治 淮
治淮 之 志 , 世 纪 开 挖 土石 方 7 治 9亿 立 方 米 , 成 4 3 里 流域 性 建 6 0公 骨 干 堤 防 ,修 建 各 类 水 库 4 2 0
座 ,建 设 2 2座 大 中 型 水 闸 , 8
淮 伟业 的 重要 见证 ,是 江 苏 水 利 事业 浓 墨重 彩 的华 章 。她 免
了 三河 闸 、加 固 了淮 河 人 江 水 道 、里 运 河 大 堤 等 一 批 治 淮 骨 干工 程 ; 改革 开放 以后 , 实 施 又 了淮河 人海水道 近期 工程 , 洪 泽 湖大 堤 加 固 、 江 水 道 整 治 、 人 分 淮 入 沂续 建 、沂沭 泗 洪 水 东
的和谐 安康 。
好” 的伟 大 号 召 , 此 开创 了人 从 民治 淮 的新 纪 元 。用 智 慧 和 勤
淮 河 流 域 地 处 南北 气候 过 渡地 带 ,与 秦 岭 山脉 构 成南 北
气候 分界 线 。这 里气候 温 和 , 雨 量适 中 , 地 肥沃 , 产丰 富 , 土 物
淮军兴衰启示录——读季宇纪实文学《淮军四十年》

事烘 托 主要 性 格 。诸 如 “ 淮 军 第 一悍 将 ” 程 学启 、 台湾 首 任巡 抚 刘 铭 传 、 “ 清 朝赵 子龙 ” 郭 松林 、 “ 鬼奴 ” 丁 日昌 , 以及 刘 秉 章 、 潘 鼎
新、 吴 长庆 、 丁汝 昌 、 聂士 成 等 , 重点 刻 画 的
腐不 堪 。反观 日本 的明治 维新 , 全 方位 的改
李鸿 章 政治命 运 的影 响 , 看 到历 史 的偶 然性
同样 不 容忽 视 ; 而对 《 中法 天津 条 约》 签订 的
利 弊权 衡 . 则 向盲 目的民族 义 愤敲 了一 记 警 钟 。 同样 , 李 鸿 章 以 及 淮 军 的发 迹 史 , 不 溢
安 蕾文 学l A N H u ‘ wE N × u E l 1 5 5
路, 陷入 可悲 的历史循 环 。 再次 , 是 中 日改革
对 比。清 政府 三 十余 年 的 自强 新政 , 仅 止步 于 器物 层 面 , 思 想 上 仍 抱 残 守缺 , 体 制 上 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形 象 。至于淮 军诸 将 , 在齐 备 的人 物档 案 之外 , 多通 过 其 政 治军 事 作 为 , 辅 以趣 闻轶
对某 些 历史 细节 的把握 。严谨 到近 乎苛 刻 。
尤其 难 能 可贵 的是 , 他 能够 跳脱 出普遍 的思 维定势 . 穿 透 层 层 叠 嶂 的 表象 , 探 寻 历 史 的 客 观面 目。如对 李 秀成 末 路决 策 的分 析 , 就
淮河历史人文概要

淮河历史人文概要淮河(人文历史概要)古老的淮河,它发源于桐柏山,沿途纳千河百川,以丰富的支流水系,象一把展开的扇面,铺满中原大地。
淮河干流从源头到入江出海,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从桐柏山源头到洪河口为上游,长达364公里;从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长达490公里;从洪泽湖到三江营的入江水道是下游,仅有157公里。
全长1000余公里。
淮河流域辖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面积共计27万平方公里。
1990年全流域共有23个地级市、12个地区、26个县级市,155县,拥有1·5亿人口,两亿亩耕地。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悠悠东流的淮水,在黄河长江之间,流淌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淮河中游方国林立,涂山氏国较早进入了奴隶社会。
这个文明古国,为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创立治水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地。
禹会诸侯于涂山,从而使涂山成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山。
公元前16世纪,继夏王朝之后,商汤建立了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发达的奴隶制国家。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初步检索发现已有多片刻有“淮”字。
周王朝几度东征,迫使部分淮夷南迁,他们把“淮水”这个名字带到这时,成为今天“淮河”名称的来由。
先秦时期,夏末汤王在涡河上游择高地、建商都,在亳州留下了成汤故垒。
西周之后,楚霸中原,亳地归楚,商楚文化的大汇流。
淮风楚韵,滋润着涡淮大地。
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先哲——老子和庄子在涡河流域诞生了。
荆楚东进淮上,以寿春为郢都,为这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寿春由此成为历史文化古城。
以黄河为标志的中原文化,在淮上与长江文化交汇,成为中国南北文明的融合的起始。
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自从隋唐大运河开通以来,地处“天中之`势”的淮河流域,就流传了这首古老的歌谣。
改天换地的历史人物大禹治水自淮河源头桐柏开始,劈开长淮三峡,使淮水入海,禹会诸侯于涂山,地平天成,九州一统,并留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名扬千秋。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我 国最古老 、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传统 麓平原走 向河湖之畔 。 文化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受 自
区, 由仰韶文化发 展为龙 山文化 , 而 同时
据古文献资料记载 ,在新石器中 期 的淮 河流城几乎全部 被龙 山文化所覆
流域 内无 论山麓 、 平原 、 河湖之畔 , 都 身 特定 的历 史 环境 和 地理 环境 影 响 期 ,在黄河 中下游 的山东 中南部和苏 盖 ,
一
、
中 原 文化 对 两 淮 的最 初 浸 润
由于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和社 会 生 产 明两 者 是 前 后 连 续 发 展 的关 系 。可 以说 ,
观 和 人 文 特 征 的 影 响 ,表 现 特定 领域 力 的发展 , 人类 活动 的范 围不断扩大 , 这是淮 河文化第一次受 到中原文化影 响 传 统 文 化 的深 刻 内涵 。淮 河 文 化 作 为 征服 自然 的能力不断加强 ,开始从 山 的记 录。 进 入新石器后期 阶段 , 在中原 地
和水费收费政策前 后的农 田产量 数据图 作 出分析 和比较 ,为农 民直 观地 呈现该
面 对 水 源 费 和 水 费 收 取 难 的 现 项政策 的经济效益 和环保效益 ,从而起
不是十分富裕。如何 有效开展节水新 状 ,需 要认 识 到 全 面 面 向农 民 收取 水 到激励农 民切 实履行缴纳水 资源和水费 政策的 同时又不过于加重农 民的经济 资源费和水费的政策本身还存在一定 的作 用 。 负担是有关政策制定 部门应该着重思 的改进空间 ,例如收取规则 的完善 和
探索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l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宛 天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 和一定地域范 历史文化注入了许多新 的血液 。 岗文化 与大汶 口文化之 间有 着密切 的联 系, 而制作更 为精 细的青莲 岗遗存 , 则说
淮河流域经济史

徽大学论文题目:历史时期淮河地区的人地关系——————————————————————————姓名:于永梅 J10814016——————————————————————————专业: 08历史学——————————————————————————【摘要】:淮水,它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的古老。
上古时期,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禹贡》:“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在淮河独流入海时期,淮河能畅流入海,洪涝在还不多,流域基本上按自真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着,可谓“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历史上淮河一直以来名人辈出,羽扇纶巾,而淮河在自两岸的人地关系自金明昌五年八月黄河决堤入淮开始一直面临着考验,而如今,出了水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污染严重,处理好淮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我们都在路上。
,【关键词】:人地关系,淮河,,自然灾害【正文】身为淮河子女的我小时候经常听起老人们无奈的唱着:“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的歌谣,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说的是我们身边的淮河。
在我印象中,淮河的支流涡河淝河就没出现过淘米洗菜的场景。
因为她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就是:水位不稳定,不发水就干旱;好脏,污染严重。
人地关系可以说是不协调,迫近的需要改进。
近日上了淮河流域经济史这门课,我对淮河的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位于北纬31 —36度,东经112-121度之间,淮河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①包括今天的河南中部和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以及山东的南部。
淮河流域的西部,南部和东北部为山丘环绕,中不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黄淮海大平原。
②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渫潼河、新汴河等。
见淮河主要支流特征表。
淮河湖泊: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许多湖泊,较大的湖泊有缄西湖、城东湖、瓦埠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将淮河流域分成七个小区:豫西经济区,淮南经济区,淮南近丘陵以及平原区,上游淮北。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社会综合研究力作——评《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

近年来,随着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研究的藩篱,以江河流域为中心的研究方兴未艾。
淮河流域作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区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仅以1997~2007年10年间为例,“无论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开发、航运水利、自然灾害、文化和历史地理等方面”[1]。
但以环境变迁为中心,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社会综合研究力作———评《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李东辉摘要:《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一书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变迁为中心,全面深刻地研究了历史时期尤其是宋元以来淮河流域的生态社会变迁。
该书善抓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将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巧妙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采用多重研究视角,提出了新的见解,还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是一部有关淮河流域生态社会变迁研究的力作。
对于今后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研究时段的认知,把握“整体”与“部分”、注重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
关键词:环境变迁;淮河流域;特色;展望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9)04-0267-06Comprehensive Study on Ecological Societ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Review of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Li DonghuiAbstract:Taking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book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centers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social chang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especially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The book is prob⁃lem-oriented,focusing on the key points.By skillfully combining the macroscopic discussion with the case analysis,compre⁃hensively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and adopting the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it puts forward new in⁃sights and also displays the practical concern of the author.It is considered as a masterpiece about the study on ecological social chang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Huaihe River basin,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period needs to be expanded,with the balance between"whole"and"part"to be kept wi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research methods.Key words:environmental changes;Huaihe River basin;characteristics;prospects李东辉,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
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晚清淮系集团的腐...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晚清淮系集团的腐败问题学生姓名:学号: ********* 专业:历史方向:中国晚清史指导教师:2013年4月20日目录引言 (1)一、淮系集团的形成与扩张 (2)(一)军事方面 (2)(二)政治方面 (2)(三)经济方面 (2)二、淮系集团腐败的原因 (3)(一)晚清政治的腐败 (3)(二)淮系集团的私人色彩 (3)(三)幕府成员的素质低下 (4)(四)缺乏严密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4)三、淮系集团腐败的表现 (5)(一)淮系分子和外商的大肆勾结 (5)(二)官僚主义的盛行 (5)(三)风纪败坏,腐化堕落,骄纵之风盛行 (5)四、淮系集团腐败的危害 (6)(一)对洋务运动的危害 (6)(二)对甲午战争的危害 (6)(三)对晚清时局的危害 (6)(四)为后世北洋军阀的兴起提供了可能性 (6)结语 (7)注释 (8)参考文献 (9)试论晚清淮系集团的腐败问题摘要:晚清淮系集团形成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期,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一度左右着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
随着1894年淮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淮系集团势力开始削弱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显然是错综复杂的,但究其根由,与集团内部的腐败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拟从集团的腐败方面来探讨淮系的盛衰。
关键字:淮军;淮系集团;腐败Absract:The late Qing Huai group formed in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twisting army uprising period,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reached its peak. As the Huai army’s failure in the Sino Japanesthee war of 1894,huai department group forces began to weaken and event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is obviously complex, but its roo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ruption within the group.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rom the aspects of group internal corruption to explore the rise and fall of Huai series.Key words:Huai army;Huai group; corruption引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八旗、绿营军政腐败,湘军“暮气已沉” [1]。
家族文化传承的新篇章:淮姓的历史解读与现代影响

家族文化传承的新篇章:淮姓的历史解读与现代影响淮姓,源远流长的姓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家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淮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现代影响三个方面对淮姓的家族文化传承进行解读,探讨淮姓家族文化的新篇章。
淮姓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淮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在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
淮姓源自当地的地理名称,表明了淮姓人的祖先与淮河流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淮姓人始祖被认为是一位有德行的贤人,他们世代秉持着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为淮姓家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淮姓家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首先,淮姓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
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形成了紧密的血缘联系。
淮姓人特别注重传统礼仪与家族规范,尊重长辈,讲究家族成员间的尊卑和秩序。
其次,淮姓家族文化强调教育与学术传承。
淮姓人注重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族成员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水平。
他们崇尚读书学习,将传统的文化经典视为家族智慧的积累,并将其代代相传。
淮姓人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深刻的认识和自觉性,这使得淮姓家族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最后,淮姓家族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淮姓人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许多成功人士都是淮姓后裔,他们承袭了淮姓家族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淮姓人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淮姓家族文化坚持与发展的结晶。
淮姓家族文化传承的新篇章正在不断书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淮姓人不仅在传统渠道中进行家族文化传承,还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了传播范围。
许多淮姓人发起成立了淮姓家族文化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旨在进一步推动淮姓家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淮姓人也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公益事业中,通过举办淮姓文化节、文化讲座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淮姓家族文化的知识,增强淮姓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

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5期古淮河,亦稱淮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大河。
它位于我国大陆东部华北板块的最南缘,大别山山脉的北侧。
华北板块,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板块,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位于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两条造山带之间。
早在我国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
“淮”字本意是指最清的水,淮河因水清而得名。
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
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疏九河,决四渎。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由此可见,淮河诞生的年代是多么久远。
古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山脉,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山脉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毗邻,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以黄河南堤和鲁南低山丘陵与黄河流域相隔。
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当时是我国第三大河。
古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的山谷中,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东流注入黄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
上游在河南境内,从源头到河南、安徽交界处的洪河口。
这段古淮河穿行于山地和丘陵之间,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水流比较湍急,暴涨暴落。
中游在安徽境内,从洪河口到安徽、江苏交界处的古泗州城。
这段古淮河流淌在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淮冲积平原之间,水流平缓,接纳了众多支流后,水量较大,河道较宽。
下游是在江苏苏北地区。
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北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影响,向东北流,行经古淮阴北面后,再向东流,自草湾又急转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南下,直抵山阳县城北,绕城东行,再北折,经过古淮河上有名的山阳湾后,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在安东县云梯关(现属响水县)入黄海。
这就是古淮河在下游江苏境内的基本流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江苏北部的古淮河随着流逝的岁月,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变。
过淮阴有感其二

过淮阴有感其二【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淮阴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3.淮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4.淮阴的现状和未来发展5.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淮阴,位于江苏省北部,是古代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淮阴因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
在历史上,淮阴曾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也是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淮阴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
二、淮阴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淮阴历史悠久,曾是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
淮阴的水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是重要的商业港口,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淮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上,淮阴曾是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也是文化名城。
这里曾是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也是秦朝的重要城市之一。
淮阴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也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淮阴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淮阴正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和文化发展。
当地政府致力于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旅游胜地。
此外,淮阴还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结论虽然历史上的淮阴曾经历过许多变迁和挑战,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目录(篇2)1.引言2.分析淮阴的历史和地位3.讨论淮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淮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如今依然如此。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淮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分析淮阴的历史和地位淮阴,古称淮阴,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淮阴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三、淮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淮阴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地名网 2006-5-25 点击次数:258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作为一个淮安人,在外地经常会被人问起淮阴、淮安的事情,特别是三淮一体之后,三淮地名十分混乱,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不一定搞清其中的关系。
本文最初应某BBS城市周活动之邀而作,旨在向各地网友梳理淮阴淮安的历史关系,后经整理扩充。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历史资料,也吸取了一些本地朋友的观点,再此一并表示感谢!题解“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
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
因为运河的开凿,赋予了江苏江淮之间一个比单纯“淮南”更有意义,更让人充满遐想的地理名词---“淮东”。
也因为运河的开凿,串起了两个近在咫尺并同样谱写了辉煌历史篇章的淮东“两淮城市”---淮安和清江(淮阴)。
淮阴城、北辰镇,淮安源出淮阴作为地名,淮安的名气远大于淮阴,不仅是因为开国总理的缘故,更是因为“淮安”作为路、府等二级政区名从元代启用直至民国废,其间历尽六百余年而未间断,而且曾作为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府,明清时期繁荣非常,因此有着十分稳固的民间基础,在苏北一带影响之深远更不必说了。
相较之下,作为地名的“淮阴”则显得微不足道,影响力也有限。
然历史上,却是先有“淮阴”,后有“淮安”。
古淮安地区地处淮水、泗水尾闾,东临大海,南达大江。
邗沟未开辟前,南船北上,系由大江入大海,由云梯溯淮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向西北可由涡、颍水直达皖豫而入中原。
所以在以自然河道占交通主动脉的上古时期,控扼淮水、泗水咽喉的淮阴城最早兴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沟通江淮。
邗沟初创时期,淮河水床较邗沟为低。
运河水流自南向北,一泻而入淮水,不利航行。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1】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
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
北宋东京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
由于宋廷极力制止,使得崩溃过程出现了复杂性与反复性,直至北宋末年,里坊制才彻底走进坟墓。
从此,宋东京城内街市、楼阁遍布,官民混合而居,呈现出崭新的城市景观。
论文关键词:宋东京/里坊崩溃/侵街/夜禁唐宋时期,中国在城市形态、市民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里坊制的崩溃,就是这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
如中国学者贺业钜认为,“东京坊制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废除了”①;还有学者认为具体是在仁宗景祐年间,东京“市坊制度彻底崩溃”②。
而日本学者梅原郁却指出,“唐代的坊制,至少其社会风气在五代初期就已经不存在了,宋代的开封,当然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这种框子的城市”③;另一位日本学者加藤繁则认为,“唐代的坊制至宋初时也仍在沿用,可以证实在真宗天禧年间还存在,到神宗熙宁年间才开始衰落,直到北宋末年最后崩溃了”④。
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
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为此,笔者依据大量文献记载,对中国里坊制的崩溃过程、影响因素及表现内容等方面予以探讨,力求揭示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真相。
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⑤。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⑥,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⑦。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历史,或者说注意了考古学的动态研究。
上文所引的结论已反映了这一特点。
张敏对龙虬庄文化去向还做了动态的推断:“若将龙虬庄、凌家滩和后铁营遗址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看,推测龙虬庄文化中可能有一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发生之后向淮河上游迁徙,其西归的路线大致是从江淮东部经江淮中部,最终至淮河上游一带。
”樊力对豫西南史前文化的分析也充分考虑了裴李岗文化的迁徙问题。
再如,由江苏阜宁陆庄一类良渚遗存的发现可知,太湖地区的良渚人是逐渐向北拓展到达淮南的,再以淮南为基地“进军”淮北与大汶口人碰撞,而不是从太湖地区长驱千华里直捣淮北,才出现新沂花厅大墓那种文化两合现象。
良渚势力的紧逼使大汶口人发生了迁徙,苏北鲁南由盛而衰,而鲁东南却突然兴旺发达,颍水流域才出现大汶口人的“飞地”。
或许有学者对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变迁另有解释,但不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一个动态的原因。
可以说,在淮系文化的研究中,动态的考古学研究表现得最突出,也最富成效。
苏秉琦先生生前曾提出过“动态考古学”。
我虽不知道淮系文化研究中的这一特点是否符合苏公的原意,但淮系文化的动态研究确实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新路,是对以往把一处遗址上下层堆积不加分析地视为“一脉相承”的那种研究思路的挑战。
三、淮河史前文化大系的提出,有助于正视、珍惜我国丰富无比的古史传说材料,有助于先秦民族史的研究淮河史前文化大系的提出,有赖于先贤对古史传说科学分析的启示。
传统经学所代表的王朝正统史观之一就是中原民族历来先进,四夷历来落后,“蛮夷猾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学派的崛起给传统经学以强列冲击,在史学史上自有功在。
不过他们过多地采用默证,“疑古过了头”,排斥古史传说。
考古学先辈李济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也只能算一种推倒为史的痛快的标语,要奉为分析古史的标准,却要极审慎地采用,不然就有被引入歧途的危险。
殷墟发掘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古史的构成,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
上古的传说,并不能算一篇完全的谎账。
中华文明史与淮河文化

中华文明史与淮河文化中华文明史与淮河文化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也会有人类,也会有历史。
但离开了江河,则不可能有成熟的文明。
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江河影响因素,是正确说明历史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们可以从对整个文明史影响力的大角度来研究江河文化。
以国家的形成为例,据《史记》记载,夏是第一个王朝,把它确认为我们早期国家成型的标志大约是不成问题的。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讲,还有更早的标志。
炎黄部落统一的手段是战争,战争说明军队等国家暴力的形式已经有了。
从另一个层面看,尧舜禹三代与水进行了长期斗争,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力被杀,禹治水成功,他的儿子启家天下,开创了夏王朝。
这说明治水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有关系的,同时也说明了战争和治水是中国早期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除了早期国家权力的形成,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可以看到江河对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影响力。
人是自然的产物,必须尊重、爱护自然,但我们不能排除人与自然的矛盾。
水灾,尤其是江河水灾对人类的威胁影响力最大,是其它所有自然灾害不能相比的。
无论哪一种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都没有水灾来得那么广泛、经常和恐怖。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很典型地说明了“兵”和“水”是威胁人们生活的最大隐患。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过去历史上的统治者,也把水的作用与统治经验联系起来总结。
历代统治者、领导者都把治水看作国家大事。
这说明我们仅把江河的问题放在水利史的位置上是不够的。
江河对于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今天看历史上唐宋时期的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西安、南京、开封、扬州、杭州、苏州等城市群的繁荣,重要原因在于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长江水系,形成了长江、运河和淮河的交通网络。
因此,“城市文化带”是唐宋时期的一江两河文化走廊。
因此,通过水的角度来说明和解释历史,应该是一个新的视角。
“淮河文化”的概念值得仔细推敲、不断完善。
自第一次讨论会以来,已先后出现了“淮河文化”、“淮文化”、“淮学”、“淮河的文化”、“淮河流域文化”等定义或概念,对这些定义或概念进行讨论是有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
淮河流域经济史论文
题目: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姓名夏伟伟 ______
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09级工商管理类(3)班
学号 M00914231
任课教师王开队教授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内容摘要:
沧桑淮河是一部历史,她的每一次勃兴与衰落既与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循环的周期如此合拍,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治国经略调整中命运起伏。
纵观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脉络,历史为我们勾描出一幅独特的马鞍型发展的曲线。
淮河流域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在这众多的问题中,人地关系演变是立足于当代人的角度反思历史的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淮河流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观察与研究,以史为鉴,思考淮河流域更好的发展方式。
我们需要从其中吸取经验和得到启发。
关键词: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经济发展环境演变
内容: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1°~36°,东经112°~121°之间,西界嵩山、伏牛山和桐柏山,东临黄海,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
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包括今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及山东省的南部。
淮河流域的西部、南部和东北部为
山丘环绕,中部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辽阔的黄淮大平原。
淮河流域在中国地图上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理区域,这一区域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资源十分丰富,可谓是块“四出之地”和“资源宝库”。
该流域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古代经济圈。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就是淮河流域的汴河两岸在宋代时期的繁荣景象。
然而,目前该流域经济欠发达,经济水平不仅低于南部的长江流域,也低于北部的黄河流域,成了长江和黄河之间的“经济谷地”。
淮河流域在历史的车轮中一直起着它独特的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的影响似乎正在逐渐减小。
每一次,她都试着去崛起、去振兴、去发展、去繁荣。
可每一次的回应却是去反省、去觉悟、去改变。
自先秦以来,淮河流域经济胎动,2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得到初期开发;秦汉两代,流域经济开始发力,隋唐400年走向繁荣;到了北宋,流域北部作为京畿重地,这里成为大宋王朝安危存亡的根本,使她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上升到顶峰。
宋金以后,淮河流域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即使在明朝,淮河作为龙兴之地,流域经济的颓势也未能得到遏制。
清代,较之与自然条件优越的江浙地区,淮河流域经济已经大大落伍了。
毫无疑问,淮河带着百般无奈走向了近代历史。
而在淮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淮河流域的人地关系的演变。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资源结合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
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
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一部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并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但在入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历史长河中,大量事实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存在着问题,这也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因。
而具体到淮河流域,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又有另一番意味。
一直以来,由于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处在北方,南方很难得到发展。
处于南北交界的淮河流域,其一方面拥有优势的地理环境,很适合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技术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却也是很小的。
而经过王朝的更替以及人口的增多,以及躲避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淮河流域开始得到发展。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的涂炭,举家迁移南方。
而此时,黄河流域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聚集。
而淮河流域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靠近黄河流域,且其地理优势显著,成为了北方人民迁移的最好选择。
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了充足的人力,此外,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此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淮河流域的经济地位开始改善。
大量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公元1128 年黄河南泛夺淮入海前数千年里,淮河水系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内洪水顺利排泄入海,
并未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由于人民生活的富裕,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谚广为流传。
这说明淮河流域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此时人地关系基本处于上升和相持的阶段。
紧接着对淮河流域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产生了淮河流域的第二批人口迁徙。
而此时淮河的人口已经趋于饱和。
巨大的人口数量产生了对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很大的人口压力。
在人口压力的影响下,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迅速发展。
由此,淮河流域的人地关系开始变得不协调。
随着历史的车轮的不断的开进,淮河流域的经济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宋元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产生了冲击。
而又由于地理地形的限制,淮河流域很难发展商品农业经济。
此时,经济开始走上下坡路。
此外,随着海外贸易以及边际贸易的发展,商业的地位越来越高,而相对应的农业的地位越来越低下。
而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业经济成为妨碍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它成为了封建王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基。
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每况愈下。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政治重视,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
人地关系开始紧张。
近代,淮河流域成为了一个多事之秋之地。
这有着其根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可推卸的人为因素的作用。
近代代淮河流域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淮河先入湖、再入江的畸形水系,而这种水系的形成又是近千年来中下游水系变迁的结果。
在公元
12 世纪黄河开始南泛夺淮入黄海前,淮河是一条含沙量较低、畅流注入黄海的清水河流。
当时淮河中下游河漕深广,两岸天然堤非常发育,隋唐时代的邗沟和通济渠两条南北向运河就是由淮河河口段沟通的。
从公元1128 年起,淮河水系发生了重大变迁:首先是黄河南泛夺淮入南黄海达700 余年(公元1128 年~1855 年) ,使淮河河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次是洪泽湖在明清二代扩张形成,湖面构成淮河中游的地方性侵蚀基淮面,这种基准面的抬升是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根源;第三是公元1851 年淮河入江水道形成,淮河实际上成为长江支流,形成先入湖、再入江的水系。
畸形的水系形成了畸形的河床纵剖面,尤其是洪泽湖以上、浮山以下河床倒比降和洪泽湖以下入江水道的河床低比降,使淮河中下游河流排泄能力大为减少,这是酿成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而与此相互作用的是由于近代环境的恶化而导致的泥沙淤积以及河道堵塞,环境状况每况愈下。
而到了现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但改善淮河流域的环境却是一项浩大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此外,振兴淮河流域的经济也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前淮河流域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著称,因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得到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河流。
50 余年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理原则,淮河流域灾害得到了明显缓解,但灾害隐患并没有根除,流域防洪能力仍然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下。
1993 年全流域人均工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315 %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0 % ,在我国东部沿海各大流域中倒数第一,介于胶济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经济低谷区。
全流域有耕地面积1330 多万公顷,其中1000 万公顷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667 万公顷农田排涝标准低于三年一遇。
全流域受堤防保护的耕地和人口均占全国受保护耕地总量的24 % ,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293 万公顷耕地中,有100 万公顷受堤防保护。
淮河中游干流沿岸相当部分农田靠近或本身就是行洪、蓄洪区,由于生活水平很低,这些地区群众在非汛期便盲目围垦、养殖,使行洪、蓄洪能力减少,汛期时又不得不放弃农田等生产、生活资料进行转移。
这些问题还有待国家机关的相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淮河流域的人地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又一次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国家正在积极的调整政策,着手解决淮河流域所面临的而棘手的问题。
历史的脚印一次又一次留在了淮河流域这片多难的土地上,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劳作的人民,然而这片土地上又有了太多太多的本不应该属于她的艰辛。
淮河流域的人地关系在几经变更之后发展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而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关注以及人民环保意识的觉醒,淮河流域势必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决策咨询》1997年07期
2、《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3、《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史》
4、《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