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全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
五、教学过程
第2课时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
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
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
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
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
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第2课时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
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
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
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
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
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
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
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
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
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
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
析、处理数
据的能力。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
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
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单位g)。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
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
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
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
使学生感受
到科学研究
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
辨析和运用
溶解度概念
溶剂”、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
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
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
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
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
的温度在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
36.6-37.3g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
在63.9-110g之间。
让学生认识
到列表法是
数据处理的
一种方法,
并从列表中
的数据发现
规律。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
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
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
力,体验数
据处理的过
程和成功愉
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
论如下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
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
行讨论。
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
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
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
识图和数
据处理能
力。
体会
到作图法
和列表法
处理数据
的不同作
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
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
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
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
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
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
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
识和化学知
识联系到一
起。
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第1课时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能计算配制一定质量的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质量。
4.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果珍溶液,根据颜色认识溶液的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和稀释溶液,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相关计算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认识到严格控制浓度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通过配制16%的溶液和稀释溶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
三、教学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药匙、果珍、氯化钠、玻璃棒、100ml烧杯、50ml 量筒、托盘天平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实验引入: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
杯中,分别加入1g、2g、3g果汁,搅拌,
得到的溶液哪个最浓?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
小结: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
深浅可以区分溶液的浓稀。
但在科研、
医药、工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准确地
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含量。
溶液的组成的方法有多种,今天我们学
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第三杯溶液最浓,判断依据是
颜色最深,或者说溶剂的质量
相等,而第三杯溶质质量最
多。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交流生活
中常见的溶液,例如生理盐
水、葡萄糖注射液、植物营养
液等这些溶液都标有一定的
浓度。
从学生熟
悉的生活
经验入
手,激发
学生的学
习欲望,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
维。
新课讲授25分钟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与
溶液的质量比,计算式为:
请同学们计算刚才配制的果汁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
老师巡视、检查学生计算
情况。
追问:你从溶质质量分数中可以获得哪
些信息?以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说明。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然后计算
果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讨论从10%氯化钠溶液中获得
的信息。
(1)每100g氯化钠
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2)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
质量比为1:10;(3)氯化钠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为1:9等信息。
培养学生
获取信息
和表达能
力,加深
对溶质质
量分数概
念的理解
追问:将以上公式变形可以得到哪些式
子?
讲解:根据推导出的公式,我们可以根
据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也可以根据一定量的溶质,
求出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质量。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请同
学们填写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追问,在20℃时,能配制40%的氯化钠
溶液吗?
学生推导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
量分数
学生计算,填写表格中空白。
请三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讲
解。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饱和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
印象。
学生讨论,得出不能配制40%
氯化钠溶液。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
维,加深
对溶质质
量分数的
理解和运
算。
通过讨论
理解饱和
溶液中溶
质质量分
数的计
算。
课堂小结3分钟1.溶质质量分数含义和有关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配制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误差分析:称量固体药品时,量取液体时都会产生误差。
第3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初步学会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稀释16%的氯化钠溶液,分析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2.通过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增浓的方法,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3.分析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溶质、溶液质量进行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玻璃棒、50ml烧杯、16%的氯化钠溶液、50ml量筒、细口瓶
五、教学过程
例题: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
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和学生互动并板书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求法。
写出反应锌和硫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然后与老师一起
分析并计算:13g锌可以和
多少克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能够生成多少克硫酸锌和氢
气。
然后计算出硫酸的溶质
质量分数。
根据老师讲解和
黑板上的图示写出反应后所
得溶液质量的计算式:
100g+13g-0.4g=112.6g,最
后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
讲练结合,
加深对化学
方程式和溶
液综合计算
的印象。
利用图示讲
解反应后所
得溶液质
量,简单,
易懂。
练习:100g稀盐酸和10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做练习,让两个学生板
书,发现问题,然后交流,
并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
力。
课堂小结2分钟1.溶液稀释和增浓计算
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增浓:
(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
(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
(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2.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算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准代入方程式中的纯净物质量,计算溶质和溶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