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8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民族融合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8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是社会 时期, 瓦解, 逐步形成。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到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战争不断,
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趋势加强,频繁的战争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自主复习】
一、春秋战国纷争
1、春秋:诸侯争霸(把握其背景、目的、性质、国家、实质、影响)
⑴背景:①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②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③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⑵目的:
⑶性质:奴隶主阶级的争权夺利
⑷实质:分封制的崩溃(标志:BC651年 会盟, 称霸)
⑸争霸国家:齐、晋、楚、吴、越----------------(自己阅读争霸过程)
⑹影响:
2、战国: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前221)(把握其背景、性质、过程、影响四个方面),注意《战国
兼并形势图》
⑴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原因:诸候国卿大
夫势力扩大;实质: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奴隶主贵奴 隶 社 会 瓦 解 封 建 社 会 形 成
争 霸 战 争 兼 并 战 争
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消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积 极
战争——数目减少——局部统一——全部统一(加快中国统一步伐) 削弱、瓦解了奴隶主集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加速新旧制度更替) 政治: 经济:争霸——发展生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关系:打破了各族相对闭塞状况,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族权力的斗争。
影响:反映了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进一步崩溃和
奴隶制进一步衰落)
⑵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⑶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控制权。
⑷性质:战争;逐渐带有战争性质
⑸过程:(三个阶段)
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时期,主要事件有。
(其实质:
)
公元前4世纪中期起,齐、魏争夺时期,主要事件有和。
公元前3世纪中期起,秦国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时期,主要事件有和兼并六国之战。
⑹影响:与春秋争霸的影响一样……略
思考:认识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不同?
①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争霸)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统一全国的战争)
二、民族融合(把握其概念、民族、方式、作用四个方面)
1、概念: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
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
势。
2、民族:中原华夏族;北方匈奴、东胡;西方戎,南方越。
3、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4、作用: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
发。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
基础。
【重点拓展】
1、如何评价大国的争霸战争?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特点及意义:
【巩固练习】
1、(2000上海)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0春季高考)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同王室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3、(2000广东)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
4、(xx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吴越争霸 D.葵丘会盟
5、(xx年北京卷)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完成下题。
图
5 春秋形势图图
6 战国形势图
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6、“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8、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9、春秋后期,在各诸侯国内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势力是
①没落奴隶主贵族②卿大夫阶层③新兴地主阶级④立功将士阶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山西省大同一中xx届高三上期期中)“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社会转型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特权D.增强本国实力
11.(浙江省舟山中学xx届高三上期期中)《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淹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12.(山西省太原五中xx届高三10月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
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②由分封世袭向中央集权转变
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江苏省苏州中学xx届高三上期期中)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
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14.(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xx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下列成语或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退避三舍③田氏代齐④卧薪尝胆⑤纸上谈兵⑥楚王问鼎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①③⑤⑥
15.(江西省白鹭洲中学xx届高三下期一模)中国古代有很多纪年方法,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其中“三十三年春”和“赵惠文王十六年”都采用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纪年法
A.帝王年次纪年法B.年号纪年法C.干支纪年法D.公元纪年法
16.(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xx届高三四次摸底)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 ì)》。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17.(华中师大附中xx届高三上期期中)(10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同一时期的不同政策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1分)和所面临的“时代潮流”
分别是什么(2分)?
材料二《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2)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4分)?请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若干具体措施为例,简要分析这些决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3分)。
考点38:春秋时期的纷争和民族融合【参考答案】
【重点知识】
思考:认识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不同?
①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争霸)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统一全国的战争)
1、如何评价大国的争霸战争?
⑴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的实质是相互兼并,扩
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正所谓“春秋无义战”。
⑵积极: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前进
①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丁基础。
②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
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
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为争霸而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③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不断的争霸战争,周边的少数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
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④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
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
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楚、晋、燕、齐等为中心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特点及意义:
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
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
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
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
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
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
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
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巩固练习】
1-5 CDACC 6-10 ACACD 11-16 CCDCAC
17答案要点:
(1)国情: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1分)。
时代潮流: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1分);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一趋势逐步形成(1分)。
(2)成就: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2分);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2分)。
(若学生答出:如“使秦国从奴隶制逐渐转变为封建
制”,亦同等给分)分析: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1分);奖励军功与按功授爵,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1分);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