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看资本主义国家家失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看资本主义国家失业问题
赵含笑临床29 212200118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是一种不治之症。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积累量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决定就业手段。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后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就业相对份额的下降。

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而解决失业成各国政府实施政府干预的一大主要任务。

然而,起源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处理失业问题上的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本观点在于他所首创的“过剩劳动人口”的形成及其不断增加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所发现的一条重要规律,揭示了“过剩劳动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了最集中的阐述。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增长还要快这一事实,在另一方面却相反的表现为,好像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即工人人口的就业手段增长快。

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的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也就是说,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过剩的劳动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只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的隶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

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由此可知,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排斥短期内又暂时减少的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失业现象的关键。

但需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并不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逻辑推论,说它是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更恰当一些。

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资本积累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出于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更为先进的新式生产手段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新机器、新原料、新技术,以及新式生产方法的出现成为资本积累的伴生物。

就此而言,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以往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

然而,资本积累之所以不断采取了技术进步的外化形式,并不是因为它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剩余价值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技术进步必定以劳动力被排挤和替代为代价。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积累量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决定就业手段,即可变资本的变动情况,它们是影响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最主要变量。

显而易见,资本积累量与可变资本绝对量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可变资本绝对量会相应地按既定比例扩大。

与之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意味着可
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相对量的变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或降低,表明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份额的减小或增加。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也具有价值。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再生产出这种劳动力所必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时,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价值还包含了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大部分学者都同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相对于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言,劳动力价值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力价值在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少。

但关于劳动力价值的绝对变动,却存在不同的主张。

一部分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消费品的贬值速度大大超过雇佣劳动者拥有的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

“一般的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量会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资本追逐越来越高的剩余价值率的目的,决定了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量的增长率绝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量还快,这就决定了劳动力价值的下降趋势。

然而,这种论证是很成问题的。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否可以用来表示消费品的贬值速度是值得怀疑的。

即使我们忽略这个问题,该论证还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对实际工资增长率的误解。

实际工资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价值不断增长的趋势。

那么,应当如何解释劳动力价值不降反升的现象呢?我们知道,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

然而,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以同一种商品生产为前提的;现实的生产恰恰并不采用这一前提,商品的更新换代才是生产发展的常态。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质量更好、性能更佳的商品意味着劳动的更多投入,即商品包含有更多的价值量;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不断涌现的新商品自然就使得单位商品贬值则称为待结之论。

作为一种商品,劳动力也同样不一定必然出现贬值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的使用是与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的,先进的机器设备一般要求强度更大或复杂程度更高的活劳动。

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技术进步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劳动复杂程度的显著提高。

对雇佣劳动者而言,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的更多投入,即体力和脑力耗费的加大;为了再生产出这种劳动力,必然要求消费资料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可以说,消费资料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为劳动力价值的上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从业劳动者而言,劳动力价值的上升是有利的,这将意味着其生活条件的改善。

但对于整个雇佣劳动者群体而言,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绝对量的增长不断放缓的前提下,劳动力价值的上升的社会后果确是极为不利的;相对于不断放慢的可变资本增长,资本对从业劳动者需求的增长将会更慢;而且,只要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上升速度,那么资本对于从业劳动者需求的绝对量就会出现萎缩的局面。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隶属于资本,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决定就业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但在考察失业时,我们还必须简要分析一下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所产生的可能影响。

显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方向与失业率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进入20世纪,一系列因素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呈现相对缓慢的增长态势,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不足。

归纳起来,影响劳动力供给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劳动时间的缩短,劳
动者培训时间的延长和童工使用的禁止。

以上的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空间不断缩小,即便在劳动力供给增长不断放慢的条件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率仍然在不断上升。

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既不是技术进步的过错,也不是市场失灵的问题,它是特定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必然后果。

在一定限度和一定时间内,资本主义国家想要根治,是非常困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