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需多元化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需多元化解读
作者:杨非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7期
杨非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表现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存在,不尊重学生的思维特征,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所谓的“知识性”肢解。
在品味和感悟
文学作品时,将现成的答案简单地强加给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则注重其“唯一的”社会意义,
导致人文性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文学素养低,思维定势进而僵化。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解读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
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位
作家创作的作品,自面世之日起,就面临着各类读者的解读,每类读者群的解读应该是读者的
权利,旁人是无权干涉的。
高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读者群,虽然不能与其他读者相等同,但
解读的权利仍然是应该尊重的,既不能也不应该强行剥夺。
教材与教参包括实施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只能是激发学生并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解读材料、探究方法等),引导学
生合理地解读文学作品。
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绝非简单的一种“社会解读法”,而是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
的解读切入点。
问题是人们习惯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社会解读法奉为金科玉律,以主题
的解读代替文学作品的品读与感悟。
这只能说是“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庸俗化、功利化的做法。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如诗的笔墨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读来有如梦幻之感,令
人如醉如痴。
但一句“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失意的情感”,就
将文本中的画面美、意境美搞得面目全非,学生还有兴趣去品味作品中的美感吗?
其实,按照作家写作时的状态分析,其心理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不平则鸣”、“有感
而发”、“披文入情”无一不是动机。
而且这“感”的切入点应该是与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
思想状态、写作时的瞬间心理体验密不可分。
既然作家所表现的内涵多种多样,因此就应按作
品体现的内涵,采用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教学的切入点除了
“社会解读”之外,还应包括“文化解读”、“人性解读”与“美学解读”。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内容的补充和丰富,对人物命运进行大胆的推断和猜测,结合各种背景进行再造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借助对表层意蕴的理解,深
入到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和发现中去,真正获得探究阅读的无穷乐趣。
文学是人学。
文学作品无疑是人们各种独特内心感受的外在体现,因此对文学作品进行
人性解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再读莫泊桑的《项链》,就不难发现,原本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批判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按照莫泊桑生平创作的基本情况来看,莫泊桑作为一名
小公务员,对身边小公务员生活的熟悉,就必然会成为其小说的主要内容,并且从作品中还可
看出莫泊桑的优越感(与其他小公务员相比,莫泊桑无疑是幸运的)。
正因为如此,莫泊桑在《项链》中就体现了一种对小公务员的同情乃至歌颂。
《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路瓦栽
夫人)的遭遇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出身低微、家境贫寒,渴望幸福生活,但无法操纵命运,从“人的一生多么奇妙啊,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了你”即可看出。
莫泊桑通过项链
的事件体现对“命”的认识,因为莫泊桑就是因一件小事而成名的。
作者在同情主人公之时,
又对路瓦栽夫妇特别是路瓦栽夫人给予歌颂:诚实、信用,为摆脱家庭困境甘愿经受苦难的牺
牲精神。
因此,《项链》的主题恰恰是同情与歌颂(歌颂人性美),而不是批判。
高中学生,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要求,竭力追求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
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
在学生的实际面前,教师引导或向导的责任就特别重大。
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一方面向读者(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扫除阅读理解的
障碍,另一方面则是随时提示读者(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的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
包括一些特别精微的部分。
“引导”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不受引导的限制,另外发现“风景”,做出自己的文本阐释,鼓励他们超越教师或编者的引导。
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写作意图等,原就是一个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对文本的多元
与深层的解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也是感悟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这些解读需要教师引导、激发,还必须结合作品及其相关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方能有效。
牵强附会、盲目记忆只能是从单一僵化的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杨非,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