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巨核细胞 胞浆脱落
胸腺; 淋巴结; 脾
血小板 淋巴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
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无颗粒的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 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 是中性粒细胞。
曾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感染,后因对造血系统 有严重不良反应,故对其临床应用现已做出严 格控 制。
所有应用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在开始治疗时必须检查 白细胞、网织细胞与血小板,并每3~4天复查一次, 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保泰松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 湿性关节炎及痛风
保泰松可引起各种血液病, 有时是致命性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肝、脾、骨髓) (胸腺,细胞免疫)(骨髓,体液免疫)
血液形成(2)
血细胞与皮肤、粘膜及性腺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一样, 容易受到对细胞生长、DNA合成和有丝分裂有不良 作用的化学物质的影响。化学物质可以选择性地作 用于个别细胞系或细胞分化中的某些阶段.也可对 全部造血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血细胞数量或/ 及功能的改变。
3.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红细胞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体 液调节因子。EPO主要作用于红系定向干细胞(CFU—E), 并诱导细胞合成Hb。缺氧和贫血能刺激EPO的生成,钴盐、 锰盐、锂盐、雄激素等也能诱导EPO的生成。无种属特异 性。
4.血小板生成素(TPO) 又称为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主要
作用于多能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的定向干细胞阶段,以 增加原巨核细胞的数目。此外,也通过影响其成熟速率作 用于新形成的巨核细胞本身,增加胞浆容量以生成更多的 血小板。此外,能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还有巨核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MK-CSF)。
(200×109/L~ 400×109/L)
(5.4×109/L~ 9.1×109/L)
红细胞
(♂5.5×1012/L ♀4.5×1012/L)
血液形成(1)
白细胞
吞噬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4.3×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2×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07×109/L)
单核细胞
(血液)
药理教研室 胡庆华
骨 髓
造 血



粒系定向 干细胞 红系定向 干细胞 巨核系定 向干细胞
淋巴定向 干细胞
从骨髓中释放入血
原粒,早幼粒,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带状核, 分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原红,早幼,中幼,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原巨核,幼巨核, 颗粒型巨核细胞 不成熟淋巴细胞
它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白细胞粘着、游出、向炎症灶移动示意图
Ab--细菌与调理素或抗体结合 LG--溶酶体颗粒 P--吞噬体 PL--吞噬溶酶体
多能干细胞库
淋巴细胞库
原巨核细胞 原红细胞
原粒细胞 从骨髓中释放
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
MetHb丧失结合氧的能力,Hb分子中一个或多个血 红素被氧化后,将影响该分子内其它氧化血红素释放氧的 能力,既降低血氧容量又将氧结合曲线左移。
非那西丁
代谢产物均具有高氧化能力
发绀
红细胞在MetHb形成的不利情况下,具有使 其还原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下述三种途径实现:
(1)自发的NADH依赖—MetHb还原酶系统; (2)处于休眠状态的低活性NADPH依赖—MetHb还原酶系统; (3)其它非酶路径的MetHb还原反应。
(3)体内存在异常Hb(如HbM或H)。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 海因茨体是红细胞 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 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 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 与红细脑膜的内表面相连接。结果使细胞形 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 噬细胞破坏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 血现象。
可引起与叶酸有关的幼巨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再障性贫血是最严重的反应。
引起血小板减少并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些报道保泰松可引起白血病 。
紫癜
糖皮质激素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 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Hb、血小板增多, 能使中性白细胞数量增多,但却抑制其功能。使单 核,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减少 。
1 . 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 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 和力大 300倍;碳氧血红蛋白一旦形成不易解离, 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 的解离,加深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Fe2+) MetHb (Fe3+)
抗坏血酸、还原 型谷胱甘肽、半 肮氨酸等
需要外源性物质 (如亚甲蓝、高
压氧)激活
3.硫血红蛋白的形成 是指当体内没有硫化氢存 在时,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出现的异常血红蛋白。
(1)正常人摄入能产生少量MetHb的氧化性药物,如非那 西丁,氯酸盐以及萘等;
(2)先天性缺乏G6PD的人,摄入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 伯氨喹、磺胺以及亚甲蓝等;
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 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 附。
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 正常白细胞抗感染,非常容易受伤、出血、感染。
化学源性白血病 引起的主要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致白血病物质:烷化剂、苯 可能机制:母体化合物生物转化为活性中间体,使
(二)粒细胞的破坏增加
很多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保泰 松等)、安定药(眠尔通等)、抗高血压药(甲基 多巴)、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
均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 机理是由于人体的变态反应(如氨基比林)和对 细胞毒性作用(如氯丙嗪),或两者兼有(如氯霉 素等)。
氯霉素
海因茨体的形成有种属差异
光镜下的海因小体
硫血红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 表示红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 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
铅中毒 机制:铅可抑制亚铁血红蛋白生物合成酶δ-
ALAD,影响肝脏中血红素合成,从而引起贫 血。 治疗:通常采用螯合物,如青霉胺、EDTA、二 巯基丙醇等。
G6PD在红细胞中的作用 正常红细胞受到氧化物刺激时,可以利用GSH作为供氧
体给予消除;GSH是在GPX和还原酶的作用下产生的, NADPH作为还原酶的底物,由G6PD催化形成,这是红 细胞得到NADPH的惟一途径。 在G6PD缺乏的红细胞中GSH迅速减少, NADPH浓度 亦很低,因此,细胞膜和血红蛋白被氧化剂作用导致广 泛的过氧化,破坏红细胞的稳定性,并在红细胞中出现 海固茨体和血管内溶血。 G6PD在缺乏属于X链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一)红细胞的破坏增加 (二)粒细胞的破坏增加 (三)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一) 红细胞的破坏增加 1.对红细胞的直接作用 铅、苯的一些衍生物、蛇毒。 2.作用于遗传缺陷的红细胞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陷人群对伯氨喹啉、 磺胺类、砜类、硝基呋喃类、乙酰水杨酸、非那西丁、 苯胺及醌类衍生物等的溶血作用特别敏感。
伯氨喹等药物诱发的氧化溶血机制 ( G-6-PD缺乏者):
6-磷酸葡萄糖
G-6-PD
6-磷酸葡萄糖酸盐
NADP
NADPH
GSSG
GSH
谷胱甘肽还原酶
Fe2+Biblioteka Fe3+伯氨喹
(一) 红细胞的破坏增加 3.作用于免疫机制而致溶血性贫血 某些药物如青霉
素、奎尼丁、奎宁、磺胺类等,可作用于红细胞使其抗 原发生变异,导致自身抗体的形成面触发变态反应。 甲基多巴型药物本身即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抗体直接 作用于红细胞的Rh系统抗原,引起溶血性贫血。
骨髓生理功能受干扰,拓扑异构酶抑制、DNA加 成物生成,染色体畸变、癌基因活化、抑制基因 灭活等







急 单
正 常 骨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 酸缺乏所引起的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 导致嘌吟和嘧啶核苷酸合成障碍,DNA复制受到 干扰,s期延长,血细胞核的成熟延缓,骨髓呈 典型的巨幼红细胞性增生。 苯妥英纳或去氧苯巴
除上述调节因子外,造血过程的调节还与 骨髓内的 微环境有关。骨髓内微环境由血管、血窦、网状细胞、网 状纤维基质及神经等构成,其间杂以造血细胞,即造血岛。 骨髓血流与造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各种造血物质及其刺激 物只有通过血流才能进入骨髓,造血物质得到营养成分后 才能分化、成熟。骨髓脂肪化时,血流减少。
(三)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除了脾脏在血小板的破坏中起了重要作用外,
免疫机制也是引起血小板破坏很重要的因素。通过 免疫机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奎尼丁、奎宁、 磺胺类、水杨酸钠、氯霉素、秋水仙碱、环磷酰胺、 青霉素等。
使血小板的结 构发生变化
与血小板结合形 成抗原复合物
血小板减少症
1. 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3.硫血红蛋白的形成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
5.淋巴细胞的调节 一般认为控制体内淋巴细胞总量的因素 与所接触的抗原数量和胸腺功能有关。
胸腺素:胸腺网织上皮细胞产生
(1)使骨髓、脾脏及其他外周淋巴组织中的淋巴 定向干细胞成熟化;
(2)使从外周组织进入胸腺的淋巴干细胞成熟化; (3)作用于胸腺本身的干细胞,促进其分化成熟; (4)作用于成熟的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提高 其免疫力。
药物对血液和骨髓的毒性作用可以从造血功 能障碍、血细胞破坏增加以及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三个层次上加以阐述。
1.骨髓衰竭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2.白血病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粒细胞减少症
1.骨髓衰竭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真贫性血衰是竭药:造物血对功骨能髓<造生理血损机耗能最严重的损伤。 以全血细胞(红细相对胞性、衰白竭细:造胞血、功血能小<板病)减理少损耗为主要特征。很 多化学物包括药物可引起骨髓细胞的这种损伤,比如苯、 三硝基甲苯、有机砷、金制剂、抗肿瘤药(氮芥等烷化剂、 抗代谢药)、抗生素(氯霉素等)、抗甲状腺药(他巴唑)、抗 风湿药(保泰松)以及肼苯哒嗪、氯磺丙脲等。另外,电离 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在达到一定剂量时,也能抑 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血细胞减少。
比妥;叶酸类似物 (如抗代谢药甲氨蝶 吟、利尿药氨苯蝶啶、 抗疟药乙胺嘧啶); 口服避孕药
4.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的化学因素诱导 的骨髓损伤,苯、抗肿瘤药物等达到足够剂量时对造血细 胞有直接毒害作用,引起白细胞减少。另外,电离辐射(x 线及放射性物质等)也可引起这种损伤。 血中白细胞数取决于下列各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 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能力、有效储备量、释放至血液的速 度、血中破坏程度、流动细胞与血管壁聚集细胞之间的比 例,以及组织中所需白细胞的数量。
骨髓毒性表现为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成熟细胞功 能的抑制、幼稚细胞生长与调节的障碍等。
**大部分哺乳动物在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后基本上不能维持 生存。因此,骨髓损伤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
4岁以后,骨髓外造血器官只有在病理生理状态下才能被 激活。
成年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也是异常的, 但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外周血中总是发现有核红细 胞,因为这些动物血细胞形成的部位是在血管而不是骨髓。
凡是能诱导人(或小鼠)骨髓细胞或造血细胞在半固体琼 脂系统中呈克隆生长的因子统称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或造 血生长因子,不同的CSF作用于造血系统的不同细胞。 1.粒细胞集落刺激团子(G-CSF) 主要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 殖分化形成粒细胞集落,诱导中性粒细胞的终未分化,增强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粘附能力。 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主要作用是诱导巨噬细胞 的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巨噬细胞。单向种属特异性。
2.白血病 与白血病发病有关的靶细胞是多能干细 胞(单克隆)。诱发因素有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 和雌激素等,接触苯或使用抗有丝分裂药物的病人 以及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
由于骨髓腔微环境的改变,使处于 潜伏静止的良性与恶性白血病克隆 的生长变得有利,同时也与这些病 人的免疫能力处于抑制状态,恶性 细胞逃脱免疫监视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