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的建筑
以人为本的核心进行居住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以人为本的核心进行居住建筑设计案例分析摘要自从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之后,人们生活质量也持续改善,在居住方面也由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上升到更舒服、更适宜的居住环境的追求上,居住区的构建和发展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主动人文关怀。
从改革开放实施以后,发展满足现在和未来社会人群需求的人性化生存空间,不断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是中国全方位构建小康社会的关键。
然而,在设计居住区的时候,其理念和思维并非是固定的,当时间流逝、社会持续演变和调整,设计观念和方式能够将当时社会的演变情况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客观的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将中国目前建立的居住区作为研究目标,就居住区人性化设计里面最典型的交通、绿化、休闲等空间作出具体分析,不断对中国设计人性化居住环境遵循的基本准则和采用的办法作出讨论。
关键词:以人为本;居住建筑;分析1 居住区的以人为本空间设计1.1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居住小区”的理念最先产生于前苏联,之后引入到中国,中国在多年摸索和发展之后,产生了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式住宅,中国也深入定义了“小区”这个理念:以规模作为分类标准,有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
(1)居住区:指的是各种居住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和由城市主路线或是自然分界线的一种结构,住户数量在3万至5万之间,并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使得这个地区居民能够达到物质和文化需求。
(2)居住小区:通常指的是小区,也就是城市干线或是自然分界线组成的一种结构,住户数量在1万至1万5千之间,并有一套可以让小区住户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得以实现的基础设施的一个聚居地。
(3)居住组团:通常指的是组团,也就是小区路线作为分界线,居住人数在1千至3千,并有居民需要的基础公共设施的一种聚居地(如图1-1至1-3所示)。
图1-1居住区-居住小区图1-2居住区-居住区组团图1-3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1.2 以人为本空间的含义芦原义信表示“空间能够理解成一个物体和其人群间存在的关系所产生的”。
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在建筑设计领域,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该根据人类的需求和舒适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这种设计理念要求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健康的居住、工作和社交环境。
首先,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注重功能性。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在住宅设计中,建筑师应该考虑到住户的居住习惯和空间需求,合理划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和设施应该便利实用,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在办公楼设计中,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空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因此,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体现在设计中。
其次,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注重环境适应性。
建筑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环保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收集系统来供应建筑的能源和水资源。
此外,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建筑的景观和绿化设计,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提供一个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另外,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注重美学。
建筑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和实用需求,也要追求美感和艺术性。
一个美丽的建筑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建筑师在设计中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和造型,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使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吸引人们的眼球。
此外,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也注重社会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可以创造各种集聚空间,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社交。
例如,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广场或者一个创意的商业中心,为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一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该考虑到建筑的生命周期和环保要求,选择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能源供应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浅析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之一,它凸显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其关乎到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和人性化。
本文将从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和人性化等方面分别分析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一、功能性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因此,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例如,在写字楼的设计中,应该将人们的工作需要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合理设计办公区域,确保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舒适感。
同理,在居住建筑中,也应该从实用性和舒适性两个方面考虑设计,例如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隔音等因素。
二、舒适性建筑物的舒适性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噪音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建筑物的环境因素得到充分考虑和满足,建筑才能成为真正的宜居空间。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使用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将合理的通风与采光方案,设计空调、供暖系统,以便人们能够感到舒适。
同样,噪声也是建筑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噪声的处理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如采用隔音材料、布设隔音装置等。
三、人性化建筑应该是贴近人心的产品,拥有阅读、感受、触觉、体验、情感等人性化的体验。
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们的感受,保障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既要是人们在使用上方便,同时还要在体验上令人愉悦。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喜好,创造有着人情味的体验。
比如在室内设计中考虑视觉的舒适感,结合自然光线和人工光源打造柔和浪漫的灯光氛围,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注重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符合人类审美情趣,让人们可以得到美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地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功能性、舒适性建筑,让建筑物不仅仅只是一个装饰,而成为一个具有有效性、智能化、人性化的空间形态和生活体验。
建筑施工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将质量安全的基础工作做好。施工企业要以员工为核心,对员工要尊重、关爱,使员工对施工 企业有归属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对安全质量管理队伍中的人员要进行定期的 培 训 ,并 进 行 定 期 考 核 ,在 这 种 制 度 下 ,管 理 人 员 会 加 强 安 全 管 理 意 识 ,提 高 安 全 管 理 的 能 力 。
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施工企业应进行科学的自筹制度,使薪酬反映岗位价值,通过薪 酬激励和拉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薪酬可以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经济性报酬即 外在薪酬,也就是工资、提成、奖金等,这是直接经济性报酬;还有间接性经济性报酬,包 括医疗、保险、培训等。而非经济性报酬属于内在薪酬,包括工作、文化和其它方面的内在 需求,如有兴趣、有挑战、有个人成长空间、能实现个人价值等。
前言: “以人为本”是一项重要的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这种思想在各个方面都有
所体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建筑企业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加大 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使建筑施工中可以保证人员安全和建筑质量。注重“以人为本”的 建筑施工管理,是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 1 注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4 建立奖惩制和公示制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不按照规范进行作业,常常出现安全隐患,这不利于施工
企业的建设,也不利于建筑质量,更不利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 奖惩制和公示制,将不符合施工规范的人员进行批评和公示,一方面给不规范者敲响警钟, 另一方面可以对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宣传。
浅析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

要读者 区采 用 了“ 模数式 ” 设计 , 分功能 区的 划 住宅 作为一种 建筑类 型 , 引发 了“ 、 建 人” 。 隔断材料主要采用透 明玻璃 , 宽敞明亮 , 视野非 筑” “ 、环境” 三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和矛盾 。现代 常开阔 , 目及之处 皆是书和读者 , 令人产生一种 的住宅小 区在概念设计的初期就崇尚建立 “ 人 读者 和书籍 交融在一 起 的非常 和谐 的视 觉效 文 生态” 自然生态 ” 与“ 并重的理想家园 。 例如珠 果。 同时 “ 书刊藏阅一体化” 的模式 , 又为读者提 海淇 澳生态住宅设计 ,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四种 供了更多的便利。 另外 , 建筑设计要给人 以文化 关 系的生态住宅 , 即人与环境的关 系: 在人 口较 艺术享受。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给人以教 育, 还要 密集 的中国城市,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城区的边 给人以文化艺术享受 。设计者们为 了体现苏州 缘或城市 中大型公共绿地的边缘 ,人在生活和 古典园林之美和学校 的悠久历史 ,倾心做 了诸 工作较便捷的基础上 ,能最大 限度地接近大 自 多的构思 , : 内设有庭院 , 如 馆 实现 了“ 中有 然 。 馆 建筑 与环境的关系 : 在土地资源和能源有限 园 , 中有馆” 园 的格局。b主要读者区围绕 中闻 的现状 中, . 适度 的建筑密度是有效地共享资源 、 共享区 ,每层均设置 回廊 , 从一楼大厅 向上眺 减少浪费的最佳途径 ,建筑要尽量减少对地貌 望, 整个楼层设计似“ 亭台楼 阁” . 门设计为 及地基的改变 , 。c 大 同时 , 又能保证现实开发中整体 古典 的拱形 ,门厅悬挂着金色的 吊灯 ,步入门 效益( 包括成本控制和市场回报等 因素) 的发挥。 内, 跃人 眼帘 的是书有春秋 年间老子“ 道德 经” 人与建筑的关 系:无论是建筑提供给人舒适的 的大理石挂屏 , 矗立在二楼正面的回廊下 , 两边 生活空 间, 还是人对建筑 的建 造、 管理和维护 , 还饰 以汉代 四灵瓦当图案 。 . d 竹篱和花窗 , 绿树 都能 尽量地利用 可再生 资源 和 自然 的环境 因 和盆景 巧妙地起着软隔断和点缀的作用日 。 素, 简单而直接地进行互 动。人与人的关系 : 现 3医院设计 代社会的城市生活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 流出 弘扬人性 , 表现对生命的关怀 , 激发患者治 现多种危机, 住宅是生活 的载体 , 应担负起改善 愈疾病 的信念 , 一切以病人为核心 , 创造 良好的 人际关系的责任 ; 好 的住区 , 良 能使人与人之 间 医院室 内环境 ,满 足病人生理、心 理和社会 需 自然地建立起各种和谐关系 。珠海淇澳生态住 求 ,已经成为现代 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的主 宅设计以多层次空间的生态住宅提供 了实现 中 题。 首先病人是医院服务的对象 , 是医院的使用 国现代家庭多方位需求的人文生态环境 。 者, 因此在医院设计 中首先从病人 的生理 、 理 心 结束语 特征 出发 , “ 进行 人性化” 的设计 。 对病室环境 进 以人本思想为理念的现代建筑 ,在设计建 行“ 人性 化” 的设计 , 以缩短 患者从家庭到 医 造过程中, 可 既要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开辟途径 , 院之间的心理距离 , 减少环境的陌生感 。 又要 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人 的文化艺术 例如星沙医院在每个护理单 元均设计 了病 享受创造条件。故此 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 的一 人活动室 ,在顶层上还在中间部位设计 了室 内 个中心思想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来 花园。病房内有存放个人物品的以人为本 的思 体 现 自己的感情 和思想 ,同样 我们也 可以在建 想在现代建筑设计 中的应用壁柜,均设置 了卫 筑设计 中参杂进人文精神。任何建筑 归根结底 生间 , 从人性化角度未设 阳台( 防止某些重病 病 都是为人类服务的, 人才是建筑设计 的核心 。 是 人 自杀) , 但又为病人考虑 了方便晾晒衣服 的地 关键 , 各种各样 的情感表达 , 都将会影响到作 品 方, 且不影 响建筑外观 , 另外还设置 了残疾人病 的设计 , 因此建筑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 房及配套的残疾人厕所 ,蹲位 均考虑为方便 病 如此才能更好地把 自己的思想在作 品中表达 出 人使用的下 卧式 。每间病房都不仅能够获取 良 来 , 才能仓 造出有灵魂有魅力的设计作品 。 参 考 文献 好的 自然采光 和照 明,更能使病人看到窗外景 致, 宜人的环境极有益于病人身心健康 。另外 , 【 牛更芝, l 】 张三军. 建筑设 计与 自然辩证法【 . J山 1 医护工作人员是为病人服务的群体 也是 医院 西 建 筑.067:8 5 . 20 () — 0 4 的使用者 , 因此从 医护工作人员 的心理 、 行为特 f1 2苗在香. 现代 图书馆 建筑设计 中的人本 思想 征出发 , 行“ 性化” 设计。 进 人 的 如设 计 医护 人 员 阴. 业 图书 情报 学刊 , 0 ( : 0 1 3 农 2 41) 6 — 6 . 0 1l 的专用通道 、 电梯 、 专用卫生间及专用走 廊 , 方 『1唐琼, 晓群.浅谈 医院建筑 中的人性化设 3 黄 便医护人员 的活动 。 随着综合考虑病人心理 、 行 计—— 北京朝 阳医院设计 . 建筑 学报,o 41: 2 o ()
关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于设计和环境以及设计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对于总体规划以及单体设计中运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剖析,并论述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人为本;建筑设计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眼光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住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居住的需求不断加大,选择的增加也让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设计往往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
随之而来的便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盛行。
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是从心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将这种以人为本的良好生态理念和房屋的设计规划相结合,通过理念的升级让建筑的节能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加可以促进人类的居住环境充分的和大自然相融合,让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和健康。
1.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21世纪的今天,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蓬勃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现代化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地倾向于个性化和和谐化的设计,就其指导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以及其根本的观点而言,往往源于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对实际的设计革命更新的标志而言,主要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具有现代主义的一种建筑样式。
建筑行业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其设计理念更是经过了长期的磨合,以至于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之前建筑设计的需求型,更加地倾向于舒适型的发展,不仅仅要求现代化建筑有着相对较好的光照条件和较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也要有着相对便捷的交通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时代的推进,建筑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加尊重人文化的发展,同时对于人类的实际情感和文化需求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重视度,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更加倾向于时代经济的整体发展和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1.以人文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生态时代现如今,对于如何推行生态建筑的发展成为当今建筑师共同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现代化建筑逐渐趋向于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
浅谈建筑设计的人本主义

浅谈建筑设计的人本主义随着建筑设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越来越流行和倡导把生态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开始更加关注人、尊重人,满足人对建筑的情感及文化需求等,那么在实际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好哪几个关键点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发展历程1、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在人身上,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更注重创造人性化的设计空间,以此满足人对建筑的情感和文化需求,在建设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世界建筑设计一直所倡导的。
2、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由来已久,且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甚至已波及到朝鲜、日本等诸多亚洲国家,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和欧洲古代建筑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地位的不同,在古时代的中国,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间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所以中国城市的中心一定是皇宫或是地方政府,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标准进行设计的,这一点不光体现在一般居住建筑之中,就连神住的寺庙、道观也都是以人的方便为前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在中国古建筑中彰显的可谓淋漓尽致,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欧洲古建筑设计,在欧洲,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是必须遵守的,就连他们的建筑都是为神设计的,比如古希腊的万神庙、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相比之下,人居住在这样的建筑物中倒显得十分渺小,微不足道。
但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则很好的贯彻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处处都体现出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比如在日本就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建筑基本都体现出现代风格,虽没有奢华、靓丽的外表,但城区建筑和设施都保持的井井有条、清洁舒适方便,在公园、社区、街头、人行道旁,随处可见座椅、公厕、购物亭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架站建筑设计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架站建筑设计摘要: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高架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轨道交通网络中,如何解决高架站通风、防雨、散热、遮阳采光的人性化需求,使乘客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本文结合深圳地铁6号线高架站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铁高架;以人文本;遮阳;采光;通风;防雨引言深圳地铁6号线是深圳一条东南往西北方向的轨道连接通道,串联了深圳宝安、龙华、光明三区,是深圳关外连接关内的至关重要的公共交通网络之一,对缓解交通压力、加强区域合作、人员流动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圳市规划部门对深圳6号线景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作为一条以高架线为主的地铁,深圳6号线有着无可争辩的示范作用。
深圳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日照时间长、受台风影响明显,因此高架站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交通岛,遮阳采光、通风防雨功能的是否完善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指标。
高架站设计不可片面追求造型独特、空间开阔而放弃这些基本的功能需求。
1、高架站的概况及特点高架车站由于处在地面之上,同时具有民用建筑的一般特性与建筑要求;高架车站有它自身的特点:车站多了造型设计要求,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大,建筑造型设计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同时要体现交通建筑的特点。
车站造型设计要求:通透、轻巧、新颖、美观,从功能上考虑:造型设计要满足遮阳、采光、通风、挡雨四大功能。
深圳6号线共有高架站15座,车站全部采用岛式站台。
高架站大部分布置于道路中央绿化带内。
车站有站台层、站厅层、设备层三层组成。
建筑物体量大约为21米*160米。
2、高架站的遮阳采光通过对深圳已开通几条地铁高架站的实际考察和体验,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深圳6号线作为深圳市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应从二期工程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1)既有高架站的遮阳采光深圳地铁5号线-环中线在站台层采光设计主要考虑侧面采光和屋盖中间采光,经过实际考察,环中线在平常运营中可以不依靠开灯而满足站台层运营需求,当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再开灯进行补充光源。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性化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
它强调以人为本,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考虑视觉美感,更注重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融合。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实施要点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实例,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人性化设计旨在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它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展开: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是用户,首先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
在建筑设计中,更多地要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体验。
例如,在住宅小区内设置步行道和休闲场所,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
实用性与舒适性结合建筑不仅要美观,更要具备实用性。
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儿童或残障人士,合理配置空间。
例如,公共设施应考虑无障碍通道和合理的交通运力,让每个人都能顺利使用。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建筑还应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友好型设计。
人性化设计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自然通风等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营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灵活与多样化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变化多端的,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通过可变空间、模块化设计,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和时间段内的需求变化。
人性化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要点为了将人性化理念成功融入建筑实践,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空间布局良好的空间布局可以提升居住或使用体验。
设计者应当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功能区,如休息区、社交区等,以最大限度提高使用便捷度和舒适度。
例如,在现代办公楼中,设置开放式办公区域与私密会议室,有助于员工之间更好的沟通,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单独工作空间,以满足不同工作的需求。
光线与通风自然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是提升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条件时,应尽量利用大面积窗户或者天窗引入自然光,并确保有效通风。
在医院等特殊场所,自然光照不仅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还有助于促进愈合。
探析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

探析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是从心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将这种以人为本的良好生态理念和房屋的设计规划相结合,通过理念的升级让建筑的节能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加可以促进人类的居住环境充分的和大自然相融合,让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和健康。
一、、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概述及概念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规划是需要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建筑规划中,从而让整个项目的规划以及环境的设计可以变得开放,同时让人们居住的空间以及环境都能够更加舒适健康和自由。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态住宅的生态学原理中,所谓生态住宅,便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将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融合,以此来对于建筑的内外空间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一种十分节能高效,同时减少废物空间,低耗能的更加临近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十分贴合于时代特色,同时十分正确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将此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相结合,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和健康,同时让居住环境更加高效和美观。
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想要让住宅达到舒适和健康的目的,需要在第一时间考虑到住宅的舒适性这点尤为重要。
比如说在室内温度和湿度的保持,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这样可以让人们的房屋得到一个十分高的居住质量,对于住宅的功能性也需要十分注意,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住房建筑的安全性以及个人的隐私都需要保证,同时在保证这些安全性的前提下又需要建筑设计能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保证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不会受到阻碍,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住房的功能性方面,采用合理的布局结构,也可以让建筑内部的安全性和隐私得到保证,例如一些绿化,广场等,让人与自然和谐的交融。
二、人们对建筑设计人性化的追求在今天的都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的鳞次栉比似乎成了都市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浅谈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住宅、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成为当前的主流。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要求,所强调的是在遵循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们的需求尽可能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中中去,从而实现现代建筑空间、地域以及文化上有机融合,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的个性化要求。
本文将对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和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淄博君临天下建筑设计为例,诠释何为以人为为本。
关键词:建筑工程;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研究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speeding up unceasingl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green house, people-oriented design concept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human-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o emphasize the follow natural law based on the demand of people as much as possible in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space, regional and culturalorganic fu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fully reflec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rsonalized requir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eople-oriented design requirement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to zibo reigns,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man.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people-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中图分类号:tu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建筑设计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现代生态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成为建筑空间延续性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摘要:现代社会的建筑除了对质量的要求外,更加关心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能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设计建筑设计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design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humanity,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feeling of comf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idea.Keywords: people-orien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
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内涵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造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智能化的高品质现代商业住宅区。
2024年浅谈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024年浅谈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线路的节点,不仅是乘客出行的中转站,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因此,地铁车站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地铁车站建筑工程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的是将人的需求、人的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和环境布局,为乘客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这一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从乘客的角度出发,车站的布局应该清晰明了,易于导向。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将出入口、售票处、候车区、卫生间等功能区域合理划分,减少乘客的寻找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地铁车站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电梯、盲道等,确保他们能够顺畅、安全地出行。
其次,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要注重与环境的融合。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车站的能耗和污染排放,为乘客创造一个健康、环保的出行环境。
同时,车站的内外装饰也应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
再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地铁车站的安全保障上。
通过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如安装监控摄像头、设置紧急出口等,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同时,车站还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地铁车站的服务质量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车站应提供便捷、高效的售票服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
同时,车站还应加强保洁工作,保持站内的清洁卫生。
对于特殊需求的乘客,车站还应提供热情周到的帮助和服务,让乘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时,地铁车站建筑工程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环保材料,降低车站的能耗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浅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

浅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创造、表达和传达的艺术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其需求、情感、智慧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方向和形式。
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实际需求和感受,注重人与设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旨在打造更加贴近人类生活、实用舒适、富有情感共鸣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人的需求、情感和沟通三个方面,浅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
一、人的需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实际需求。
具体而言,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了心理、情感、社交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艺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人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生活的设计作品。
在物质需求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要求设计师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度。
家具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人体工程学,确保产品的舒适性和健康性;服装设计中则需要考虑到穿着者的活动性和穿着感受,确保服装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还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实际使用场景和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产品的设计和功能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在心理和情感需求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要求设计师要注重产品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化。
人们在选择产品时通常会受到情感因素和个性化需求的影响,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了解用户群体的喜好、情感倾向和文化背景,为他们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和个性化特点的设计作品。
在文化艺术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当地文化和习俗的深入了解,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韵味和当地情感共鸣的艺术品。
在社交和文化需求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要求设计师要注重产品的社交性和文化性。
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在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通过设计具有交流和互动性的产品,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案例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案例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主流趋势。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舒适度和安全,以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案例为例,探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案例介绍本次案例介绍的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该小区存在停车难、环境差、设施老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区的宜居性,设计团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造方案。
二、设计理念1.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如停车、购物、休闲等,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2.营造宜居环境:通过绿化、增设休闲设施、改善照明等措施,营造出一个宜居的环境,提高小区的居住品质。
3.关注安全:考虑到小区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设计团队在改造过程中加强了安全设施的建设,如设置监控设备、增设儿童游乐设施等。
4.创新设计:设计团队注重创新设计,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
三、设计方案1.优化停车设施:在不影响小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停车位,提高停车便利性。
2.增设休闲设施:在小区内增设公园、广场、健身设施等休闲设施,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3.改善照明设施:加强小区照明设施的建设,提高夜间安全性,方便居民出行。
4.创新建筑风格: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小区的整体形象。
四、实际效果1.居民满意度提高:通过改造,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改造方案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2.经济效益提升: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吸引了更多的租户和购房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3.社会效益增强:小区改造项目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五、结语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当今建筑行业的主流趋势,它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舒适度和安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谈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谈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作者:韩冬梅来源:《卷宗》2013年第12期1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史前人类聚集地的行成及其建筑一般都屈从于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河流走向、风向、区位、环境等。
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建筑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为后世建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从实用和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下形成的,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同层面的、多角度的和谐文化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于是人们对建筑也有了新的需求,不再是以前建筑的“需求型”,而是转变为“舒适性”,要求住宅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求光照、通风好等等,而且还要有小区周围的配备建设,有超市、医院、学校等等,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住宅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究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城市人文、绿化、园林景观也纳入了新时期发展的范畴。
作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
结合当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用生态和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建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源关系的巧妙之处,特别是渗透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蕴含在其中的人文意识及和谐理念,进而促进、完善和发展现代建筑文化,支持并形成健康、科学的现代建筑文化理念及实践。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必将引领我国的建筑业走向现代化,这是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
2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全面了解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房展和变化的,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对设计对象所做的有目的、有意识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创造适应人类需求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空间。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习惯及人与环境的互动作为设计依据,从而实现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本文将讨论人性化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1. 理解用户需求人性化设计首先要关注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的习惯、喜好和期望。
设计师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群体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出适应他们需求的建筑。
例如,在公共建筑中,设计师可以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体能状况的使用者,设立无障碍通道、舒适便利的休息区域、方便使用的设施等等。
这些细节上的关怀能够给使用者更好的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2. 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也注重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通过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以及选择符合使用场景的材料和颜色等方式,使得建筑内外呈现出舒适、温馨、有活力的氛围。
一个以人为本的建筑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环境安逸、舒适的追求。
无论是家居还是工作场所,都可以通过增加绿色植物、创造开放明亮的空间来促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 强调可持续发展人性化设计也和可持续发展思维有着紧密关联。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保、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新型材料、节能技术以及合理利用资源,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能耗,提高可持续发展指数。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措施,既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又为使用者创造了更加高效、环保的生活场所。
4. 关注交流与互动一个以人为本的建筑应该注重促进交流与互动。
在公共建筑中,创造更多组织社区集会或交流活动的空间;在办公楼里设置共享工作区域或休憩场所等都是很好地体现。
此外,在家庭住宅中也可以通过改变布局方式或增加一些开放式空间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
以人为本——建筑工程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筑 理论 与设计
以人 为本
— —
建 筑 工 程 管理 的指 导 思 想
段鹏锦
四川省枫雅建筑设计有 限公司 6 1 O O O O
摘要 : 以人 为 本思 想的提 出 , 是 理论 创 新 的一个 重 要成果 , 对我们 把 握大 局 、 做好 各 项工 作 , 具 有非 常重 要的 意义 。 以人为 本 已经成 为 重大 工 程建 设 的 落脚 点 , 从 前 期咨 询到 方案 设 计 , 再到 施工 过程 , 无 一不把 满足 人们 多 方面 的需 要和 方便 公众 生产 生活 摆在 突 出重 要的位 置 。 本 文从建 筑工程 管理 贯彻 以人为 本入 手 , 简单 剖 析 了以人 为本 的管 理 思想 , 希 望可 以对 以后 的建 筑管 理 工作 给予 一定 的帮 助 。
关 键词 : 建筑 工程 管理 以人 为本
Ab s t r ac t :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p e o p l e - o ie r n t e d t ho u s h t ,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a c h i e v e me n t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f o r U S t o g r a s p t h e o v e r a l l s i t u a t i o n, d o l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 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 h a s b e c o m e t h e m a j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g o l, a f r o m t h e i n i t i a l c o n s u l t a t i o n t o d e s i g n ,t o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

第25卷第4期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Vol.25,No.4 2012年12月BASIC SCIENCES JOURNAL OF TEXTILE UNIVERSITIES Dec.,2012 文章编号:1006-8341(2012)04-0520-04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刘 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分析了现代人们的建筑诉求,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建筑发展现状.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城市建筑的基本要求.认为城市建筑应当具有绿色、美观、文化、智能、和谐等基本特征.城市建筑要缓解文明缺失、环境恶化、能源和资源告急等问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关键词:城市建筑;以人为本;建筑诉求中图分类号:J 198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市民生活的基本载体,不仅承载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消耗着能源和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文明缺失、环境恶化、能源和资源告急等问题不断涌现,迫使许多建筑师不得不对城市建筑进行深入的人本思考,以期通过人本理念的确立,从城市建筑层面来缓解这些问题的发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载体[1-4].近些年来,绿色、美观、文化、智能与和谐已经成为建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但就现有的研究而言,绝大多数均是从单维角度来论述和探索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并不能完全体现人们对于城市建筑的多维建筑诉求[4-7].因此,从多维甚或是全维角度来研究和探索人们的建筑诉求,正确把握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 绿 色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城市环境恶化及能源和资源危机加剧,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绿色建筑的兴起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出路.2006年6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界定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这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过程中,从人的身心健康出发,必须予以大力倡导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几乎涵盖了一切旨在提高建筑利用效率并减少其对环境及健康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和实践[1].它不仅是资源节约型的和高效型的,而且是位置适应型和交通便利型的.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关措施的实施,都表明绿色建筑正在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来看,绿色建筑力图适应地方生态并努力实现高效节能,追求的是一种可以积极地与环境相融合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设计和开发模式.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 收稿日期:2012-06-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2YJCZH016) 作者简介:刘勇(1964-),男,陕西省礼泉县人,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yongliume@163.com了一些成效,从宣传推广、技术创新、建筑实体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是总体上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现真正的建筑绿色化差距还是很大的,绿色建筑并没有在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投资人对绿色建筑积极性不高,公众绿色环保意识淡薄.为此,倡导绿色建筑,首先必须继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执行力度,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使绿色建筑标准真正进入建筑实践;其次积极利用财税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通过财政资助和相关税收调节,使投资人切实在绿色建筑实践中获利,从而切实使绿色建筑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时尚行为;再次要加大技术开发,增强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为绿色建筑的推广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后还必须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不断增加对低能耗建筑的需要,使建设和使用绿色建筑成为一种时尚[2].2 美 观真正的建筑大师总是能够实时把握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将诸多美的因素合理地融合到建筑之中,使其给人以感官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有机统一.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进步,对于建筑的观赏价值要求日益高涨;而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相互融合,为建筑师们追求建筑之美提供了多样的科技手段.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的美学价值评判来看,人的审美观念总是起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建筑师们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以便于能够始终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适应人们对建筑之美的追求.从当前人们的审美观念来看,人们对于建筑美学要求主要包括形态、神韵、舒适、简约、厚人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在形态上,要求实现结构力学与建筑美学的和谐统一,使其框架和形状给人以美感;在神韵上,要求如同“凝固的音乐”,能够给人一种想象和体味美的空间;在舒适方面,要求不仅具有应有的实用价值,而能够给人以使用的方便感和舒适感,然后可以用愉悦的心态去感受美,去激发美感;在简约方面,要求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发,在确保具有一定综合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成本,体现崇尚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厚人方面,就是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使用环节,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人所用,为人服务[3].追求建筑之美就是要通过建筑师们创新性的思维,对于以上美的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排列组合,使其与人的审美观念实现同频共振,用建筑的形式来体现人们对美的价值追求.对美的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排列组合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集中体现了建筑师美学素养的高低,以及建筑师对人的审美观念把握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追求建筑之美,就是要时刻关注人们对美的认识、理解和追求,不断加强建筑师群体的美学素养,使其实时把握信息时代人的审美观念的发展脉搏,不断实现建筑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和谐统一,构造建筑之美.3 文 化建筑物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识,不仅为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更是人的文化诉求的一种有形展现,在人类文明日益繁荣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文化诉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对于城市建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文化要求.纵观当今世界历史为我们所遗留下的建筑物,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建筑物本身,最为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叹并不是建筑物的实用价值,而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脉是建筑物之魂,体现了当时人的文化诉求,折射出了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而许多现代建筑物最大的败笔也正是缺少文脉,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从而造成了“千城一面”、“万楼一样”的现象,这无疑是对建筑艺术的低水平诠释和低层次应用.我们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创新的精神,从人的文化诉求出发,注重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不断丰富建筑文脉,以建筑艺术这一无声的语言,充分体现独有的人文特色,不仅要为城市增添一座座用于人们生存的建筑实体,更要为人们建造一座座体现人的文化诉求的历史丰碑[4].无论现代文明如何发展,人的文化诉求如何变化,我们总是可以从历史文化的沉淀中找到它的渊源,这从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人们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对于从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寻找传承,丰富现代建筑文脉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是该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这就诠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对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为我们从人的文化诉求出发,丰富建筑文脉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设计思路.地域125第4期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文化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不仅可以唤起特定地域里的人民群众的自信和自豪,而且能够引发外来人口的好奇和猎奇.香港的中银大厦和上海的金茂大厦无论从建筑造型到室内设计都带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和隐喻,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成为当代大部分设计师顶礼膜拜的典范.正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吸收使得作品具有了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认知度[5].4 智 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运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正在逐步向高端发展.现代建筑不能再仅仅满足于为人的居住和活动提供“避风挡雨”的活动场所,而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使现代建筑物拥有更加强大的服务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所谓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物[6].从智能建筑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由多种功能系统共同集成嵌入的建筑物,在整个智能建筑物的构成中,建筑物本身演变成为了一个用于嵌入各种功能系统的“容器”,其核心是各种被嵌入到这个“容器”中的功能系统,一般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集成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等5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各种功能系统的集成水平,选择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很关键.同时,智能建筑工程的成败并不完全决定于技术因素,它往往和各家业主的决心、各单位的体制、管理水平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密切相关[7].不管是业主还是系统集成商,在进行智能建筑的整体规划阶段,都必须明确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含量的高低,单项技术是否先进,并不是建造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当我们设计和建造一个智能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环境与运作.系统不是为了追求技术含量高、先进而建设的,它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易于管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建设的.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逐步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智能建筑将是多科学、多技术的融合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电子工程、仿生学、生态学等新技术都将赋予智能建筑新的功能;未来的智能建设将实现多个系统的相互交叉融合,智能大厦的诸多功能系统不久就可以融合为一个系统,智能大厦群体化将是未来智能建设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建筑群将不断推动智能化城市和国家向现实迈进[6].5 和 谐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生活和工作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总是与他人的生活和工作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经常是在一定的空间———建筑物中来进行的,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生活和工作交往的基本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必然会对人们之间的生活和工作交往产生相应的影响.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构建和谐建筑的基本目标就在于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间的交往提供有利的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友好往来.从当前的城市建筑来看,公共建筑衰落导致了公共空间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社会两极化使不同阶层的社区位于城市的不同区位,富人住在区位较好的富人区,穷人住在区位较差的贫民区,进而形成了富人对穷人的“空间剥夺”;街道两侧体量巨大的建筑物经常使活动其间的人们感到压抑而选择快速移动或离开,街道上或行或停的汽车使得街道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城市开始失去其所以成为城市的东西:交往机会的聚集,过去的亲密荡然无存,以致让人感到一种情感空虚和被彻底无视的境界.因此,城市建筑必须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着眼于交往机会的创造,将城市公共建筑、商住建筑和街道建筑相结合,形成各类建筑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和谐景观体系,为人们相互交往提供更加多样、开放和舒适的建筑空间,实现人类社会属性的自然回归,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科学的建筑选择.这不仅要依靠广大建筑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深刻把握,也有赖于公众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和谐建筑的不懈追求,更有赖于政府职能部门科学规划以及对各类建筑设计和布局的严格审批.在经历“封闭大院”到“开放邻里”的探索后,中国的城市建筑将越来越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谐建筑逐步回归人们的生活,使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本质———“交往机会的聚集”将再次回归城市,并225 纺 织 高 校 基 础 科 学 学 报 第25卷因和谐建筑的发展而更加繁荣.6 结束语建筑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城市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社会文化的实物见证.我们不能仅仅站在经济和实用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建筑,更应从人的身心健康出发,倡导绿色建筑;从人的审美观念出发,追求建筑之美;从人的文化诉求,丰富建筑文脉;从人的高端需求出发,探索智能建筑.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构建和谐建筑,不断拓展现代建筑的价值功能,建设更加美好的理想城市.参考文献:[1] 高升.绿色建筑的兴起及其内涵的延伸[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2):15-17.[2]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2):39-42.[3] 涂普生.谈建筑美的构造[J].黄冈技术学院学报,2006(2):1-3.[4] 顾伯平.城市建筑特色与文化自觉[J].求是杂志,2009(11):49-50.[5] 王未,邵龙.论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设计风格[J].学术交流,2003(3):127-129.[6] 杨凤飞.现代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279-280.[7] 晁阳,张秋霞.智能建筑应“以人为本”[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128-129.Thought of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designon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LIU Y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Abstract:The building demands of modern people are analyzed,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foreig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And the basic demands of city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beauty,cul-ture,intelligence and harmony.To alleviate the lack of civilization,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the shortage of nature resources,the people oriented concept must be established.Key words:city construction;people-oriented;construction demand编辑、校对:武 晖325第4期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9 8—— 建筑装潢
的寒冷 , 为了给人一种 明亮温暖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 哈尔滨 它 的外观 ,但是 建筑的外观只是其 内部组织 的结果 ,建筑 在内 建筑外观大都饰 以高 明度 、 低彩度的暖色 。 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筑 部 的空 间设 计上才能获得本质性的力量 , 建筑 的内部 空问设计 所在地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 地域文化是 区分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 法 则直 接支配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建筑 内部 除了要考虑合理
给人 不同的视觉冲击 与心理 印象 。 正是 由于建筑外观要素变化 冷 ,根据这一客观的气候条件 ,哈尔滨建筑的墙体就要比南方
的多样性 ,才对建筑外 观的设计提 出了要 求。 地区的建筑墙体厚很 多。而冬季能获得必要的 日照也是其需要
第一 ,以人为本的建筑应该 符合 目的性 。首先 ,在外观 上 考虑的重点问题 ,这就对哈尔滨建筑 的朝 向、间距和整体布局
建筑装潢 —— 9 7— —
浅 析 以人为本 的建筑
文 /冯秀娟 万 辉
建筑作为一种文 化载体 ,不仅要满足人们居住使用的 目的 ,还应该有其特有的精神特 质和设计哲
学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 只有使建筑外观 关照心理的室 内设计和建筑的精神三个方面都具备 “ 以 人为本”的建筑要素 ,才能做 出人性化的建筑 ,才是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建筑 。
一
、建筑外观 Fra bibliotek图 1德 国拜 仁 的教 堂建 筑
图 2苏 州 老街 区
外观是人们认识 与体验建筑的第一步 。 建 筑外观是通过造
第二 ,建筑外观要具有场所性 。一方面要考虑到建造地 点
包 括水 文、地形和气候 ,表达出对地 域性 的理解 。 型 、体量 、色彩和表面材料 而实现的视觉 印象 。建筑外观 的各 的物 理条件 , 要素可通 过各种各样 的变化 和搭配营造 出不同的无形力量 , 带 比如地处 中国北部的哈尔滨 ,年平均气温较低 ,冬季漫长且寒
问题 。首先 ,没有真正 遵循 “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建筑外 刺激 感 ,而应该符合人们 的认知 与审美心理 。这就要求建筑外 而 Gr o a t( 1 9 8 4 ) 关 观大 同小 异 ,忽略地域性 。其次 ,室 内空 间设计 只是满足 了基 观减 少构 成要素的数量达到低 复杂的 目的 , 本功能分 区 , 并没有满足 人们的情感体验 与心理 需求 。 再次 , 忽 于建筑外 观的研究提供 了要素 的重复性 有助于秩序性的证据 。 略 了建筑 作为文化载体 的重 要性 , 一味地追求 建设速度和新颖 的样式 , 甚至一些建筑 打着文化的幌子 倡导 所谓的 “ 概念 ” ,建 筑文化 内涵普 遍肤浅 。所 以很 多建筑充其量只是一 个空 间,离 人性化 的建筑还有很大一 段距离 。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才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呢 ?根据上面提 出 的现阶段 建筑存在的 问题进 行探讨并给 出笔者 的见解。
建筑 活动发展 到今 天 已远远 不能满足于其产生之初遮风挡
一
些 与此场所 相关的情感体验与记忆 , 加深人们对建筑的整体
雨的简单功能 ,今天的建筑意味 着以建设活动为基础 ,关联着 感知 。如德国拜仁的教堂建筑 ( 图1 ) , 看 到其建筑 外形 ,躁动
依存其上 的文 化、艺术与技术 ,包含 了人类的 智慧 积累与价值 和负 罪的内心立即被其简洁 的造 型和 质朴的色彩所净化 , 醒目 理想 ,涉及多学科 的交 叉与渗透 ,是一个 复杂的整体 系统 。又 的受难的耶稣和屋顶 的十字架作 为装饰构件完 美地 与建筑融合 因建筑是 因空 间需求而 产生 的人对客 观世界的一种建设性改造 在一起 ,向过往的路人渗透 着宗教的教化力量 。其次 ,建筑外
要具 有作为其 目的的形 态。即居住 区看起 来要像居住 区,教 堂 形 式 都 提 出 了不 同的 要 求 。哈 尔 滨 很 多建 筑 都 带 有 地 下 室 或 是 不仅 在功能上是教堂 , 在外部形态上也要容易让人识 别其功能 。 半地下室 ,或者很 多建筑都提高入 口处室 内外 的高差 ,这都是 考虑到室外天气 这样 一种外部形态 在人们进入之前就 有一种归属感 , 就 会唤 起 为 了达到抵御寒冷气候的 目的而做 的一些设计。
更 方面 ,在建筑设计之前 ,要深入学 习研究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的 划 分 空 间 功 能 和 根 据 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设 计 室 内动 线 以 外 ,
将地域文化 中被当地人普遍接 受的典 型文化元 素进 行演 绎与发 重要的是考虑人们的心理 因素对室 内环境提 出的要 求。环境心 展并运 用到建筑之中 ,这样 带有地域 文化 印记 的建筑才能唤 起 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与行为关 系的学科 , 为满足人的心理需 人们 心中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如贝聿 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 求而进行室 内环境设计 的实践提供 了很多理论 指导 。 笔者 吸收 物馆 新馆 ,继 承和发展 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 ,将其置于庭院之 其 中的部分理论作为室 内设 计心 理需 求的依据 , 从满足人们 的 中。白墙 、窗棂 、深色 的屋顶和墙面交接处的深色构件 ,以至 心理需求 出发 ,从空 间组织 、色彩 、照明 、室内材 质等要素分 馆前颇具地方特色 的路灯使其在建筑 的整体外观设计上将场所 析怎样营造 一个以人为本的室 内环境 。 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 整个建筑都散发出秀气雅致的江南气息。 苏 结合 当下大部分人 由于 工作和生 活压 力普 遍增大 , 精神处
活动 ,“ 人 ”和 “ 客观世界”的关系便决定 了建筑 同时具 有的感 观应该具备低 复杂 与高秩序 的特 点以达 到减少 人们认知 努力的
性和理性 的蕴 涵。 而现在各地大兴 的土 木建设 , 看似欣欣 向荣 ,
一
目的 。考虑到 当今快速 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们精神状态高度紧张
派繁荣景象 ,其实这些建筑没 有实现真正的价值 , 存 在很多 的状况 ,建筑的外部形态不要过 度标新 立异 ,给人造成过度的
苏州博物馆设计如此成功正是将建筑的物理环境和文化要素两个方面完美结合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建筑的场所性从下图中就能体会到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当地文化的完美传承与融合图它的外观但是建筑的外观只是其内部组织的结果建筑在内部的空间设计上才能获得本质性的力量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法则直接支配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