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下蓬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下蓬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打倒日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
(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
(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人物:________
事迹:________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闻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________着交通沟的胸墙________着,一手________着火柴盒,________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________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凝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chòu còu)到我的耳边轻轻的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lèng lèn),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下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2)选出文中括号内运用恰当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精会神(含近义词):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坐倚夹划拿
这会儿,他正________着交通沟的胸墙________着,一手________着火柴盒,________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________着火柴。
这一系列的动作说明________。
(5)“多好啊!”能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1)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_______ 、_______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_______ 、_______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_______ 和_______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________。
“这里“指________ 。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
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
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
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
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
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
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
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
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
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________坚定──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5.课内阅读。
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
③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④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可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⑥破课桌yǎn rán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①yǎn________然
②叱咤风云:________
(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读句子回答问题: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问题: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黑魆魆:________。
②千钧一发:________。
(2)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________。
(3)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
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9.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又叫人_____,既愿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片段内容,不超过4个字。
(3)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4)初入草原,我的感受是“________。
”可以看出我________的心情。
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中的我的感受是:________,我有这些感受到原因是: ________。
(5)我想高歌的“歌”是________;我想吟诗的诗题是________。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A.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7)写2句有关草原的古诗名句: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________的人已从________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的举行。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
矫健的国旗护卫队________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
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
________的广场瞬时静
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
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________。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________,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选择合适的词填到文中横线上。
英姿勃发冉冉上升心潮澎湃万头攒动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 迫切——________
注视——________ 威严——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________
心潮澎湃:________
(4)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________、升旗盛况、________、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5)写出最能表现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________。
11.快乐阅读,我能行: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映入纹痕
(3)写出具体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这一小节写了_______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
__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A. 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
B. 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C. 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________。
“这里”指________。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横线画出来。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
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
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一个“骑”字()
A.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B. 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
A. 表现了自信、自豪
B.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
(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
A. 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 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________ 。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这种境界,________ 使人惊叹,________ 叫人舒服,________ 愿久立四望,________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
(填序号)
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________
事物引起的联想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18.课外阅读
灯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
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
看不见路的尽头。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我爱这样的灯光。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
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
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
“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
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
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本文写了哪几类灯?请简要概括。
(2)文章中的“灯”象征着什么?
(3)文中的这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19.课外阅读
《中年闰土》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