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1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关于杜甫的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提到杜甫,大家对于诗圣并不是多么的陌生,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杜甫的古诗,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杜甫的故事一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
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
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
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
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音版赏析

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音版赏析【导语】《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音版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音版赏析lǚ yè shū huái旅夜书怀dù fǔ杜甫xì cǎo wēi fēng àn ,wēi qiáng dú yè zhōu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xīng chuí píng yě kuò ,yuè yǒng dà jiāng liú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míng qǐ wén zhāng zhù ,guān yīn lǎo bìng xiū 。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piāo piāo hé suǒ sì ,tiān dì yī shā ōu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鉴赏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之状。
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
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
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
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及赏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及赏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及赏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1。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2。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3。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4。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5。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6。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7。
生逢尧舜君8,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9,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10,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11,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12。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13。
兀兀遂至今14,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15,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16,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17。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18。
蚩尤塞寒空19,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20。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21。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22。
彤庭所分帛23,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24,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25。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26。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27。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28。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2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0。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31。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32。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33。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34。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35。
行旅相攀援36,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37。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38。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39。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40。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41。
默思失业徒42,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43。
【注释】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
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
杜甫《登楼》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登楼》全诗翻译赏析杜甫《登楼》全诗翻译赏析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楼》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杜甫《登楼》全诗翻译赏析1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韵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解释:锦江: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
主:指刘禅。
1.客心:客居者之心。
2.一、二句因果倒置。
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3.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4.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5.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6.西山寇盗:吐蕃。
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
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
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
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
"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古诗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翻译赏析

古诗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翻译赏析《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前言】《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前半首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
全诗层次清晰,结构严整,首尾照应,艺术构思缜密,语言形象精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注释】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
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
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江头”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
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此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
”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同‘霓’)旌。
”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
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生颜色:万物生辉。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
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杜甫《秋兴八首》全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全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
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诗人想望长安往事的种种心情。
第一首为全诗的领起。
它的开头四句是因秋发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与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相比,发兴相同,而境界、气势和感情的深沉郁勃远远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况。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寓夔州,已两见菊花开矣。
“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虽然仍旧是写自己居夔境况和夔州景色,而第二句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已明白地指出了感情结聚点。
这也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第三首的“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因望京华引起了诗人对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肃宗至德元年(756),宰相房琯以陈陶斜败绩贬官。
杜甫时任左拾遗,抗疏论不应以小过罢相,因言词激切,触忤肃宗,下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替他辩解,方得免罪。
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在他的生命史上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他在诗里把匡衡、刘向来和自己作比。
匡衡,汉元帝时,数上疏论议政治得失。
刘向,亦汉代人,成帝(刘骜)时,讲论五经于石渠。
诗人自谓和匡衡一样,抗言政治之得失,但遭际不如——“功名薄”;如果象刘向一样的讲经,也不减于他,但与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用世之心又相违。
第四首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以下数首都是对长安往事的想望,抒发对国事的今昔之感。
一提到长安,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极其深刻难忘。
形容雨大的唐诗

形容雨大的唐诗一、原文:《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二、衍生注释:1. “白帝”:这里指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2. “翻盆”:形容雨下得极大,像盆子翻转一样,雨水倾盆而下。
3. “高江急峡”:是指高悬汹涌的江水和狭窄湍急的峡谷。
“雷霆斗”说江水奔腾、峡谷险峻,声音如雷霆相斗。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通过描写白帝城的暴雨景色,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不安。
情感方面,前两联描绘雨景,气势磅礴。
那白帝城的云似乎要破门而出,雨下得如翻盆般,高江急峡间像雷霆在争斗,古老的树木和苍藤让日月都变得昏暗无光,写出了雨的浩大与压迫感。
后两联则笔锋一转,表达对战乱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的哀伤。
表现手法上,诗人先写景后抒情。
前面雨景描写得宏大而震撼,为后面的民生惨状做铺垫,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凸显出人民的悲惨遭遇。
四、作者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多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百姓的苦难,所以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民间疾苦,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五、运用片段:例一:这几天一直在下雨,那雨下得真叫一个惊心动魄。
我和朋友躲在屋檐下,看着外面仿佛从天上倒水下来似的雨滴。
我突然就想到杜甫的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这雨啊,就像回到了唐代的白帝城,使劲想把所有的雨水一口气都倒掉,我的鞋可彻底湿透了,就像刚刚在水里泡过一样。
例二:市里面排水系统不好,一场大雨就把整个马路变成了“河”。
那雨势凶猛得很,雨滴砸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都老高。
我撑着伞还被淋成了落汤鸡,不禁说道:“这简直就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的情景啊,可怜我这小老百姓在这暴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例三:新闻报道一些地方遭遇暴雨天气,洪涝严重。
看着电视上那如注的大雨,灾区人们在洪水里艰难求生的画面。
描写是京城长安淅淅沥沥的小雨的诗句

描写是京城长安淅淅沥沥的小雨的诗句
嘿,你知道吗,当京城长安被那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时,那可真是
别有一番韵味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就像杜甫诗里说的这般,那小雨仿佛也知晓时节似的,悄然飘落。
你想想看呀,长安的大街小巷,原本热闹非凡,此刻在小雨的轻抚下,是不是变得安静了许多?雨水滴落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发出清
脆的声响,“滴答滴答”,就像在演奏一场独特的音乐会呢!走在这样
的街道上,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我记得有一次,我漫步在长安的雨中,看着周围的一切。
雨水打湿
了我的衣裳,但我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氛围里。
周围
的店家有的撑起了油布伞,有的则任由雨水滴落在自家的招牌上。
远
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好似一幅水墨画。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雨丝就像是无尽的愁绪,
绵绵不断。
但这愁绪中又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
就好像我们的人生,总会有一些小小的忧愁,但也正是这些忧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呀!
长安的淅淅沥沥小雨,是诗意的,是浪漫的,是让人陶醉的。
它能
让你忘却一切烦恼,只沉浸在这美好的雨景之中。
难道你不想去感受
一下吗?
我的观点就是,京城长安的淅淅沥沥小雨有着无穷的魅力,它能通过诗句被完美地展现出来,让我们领略到那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曲江对雨赏析

《曲江对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
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
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
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文学赏析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一、绘景动静结合。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
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
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
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
“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
“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水荇牵风翠带长”,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道“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
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
二、抒情含蓄深婉。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后两联是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
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其创作的詩作中,对于灾害这个主题,经常有所关注。
其中,水灾以及风灾是其最为关注的两种灾害。
在他的诗作中,水灾与风灾的描写,常常带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强烈的民生悲愤,以及对于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生命、功利、文明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将就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进行赏析。
杜甫的水灾诗在唐代,长江流域的洪水灾情常常对于民生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针对这样的问题,杜甫在其创作的诗中,多次反映出水灾所造成的惨状。
比如在《浮梁序》这首诗中,他写到了长江水灾对于人民的蹂躏,“凡间川之为大病也,则有所由来矣。
流水之所以翻腾,亦由天地之污气毒物为之。
不早济之,至于是乎。
”(注:凡间川,即湘江上游的鹤岗和桂阳之间的一段。
)这里杜甫指出了水灾发生的根本原因,也及时揭示了长江大洪水中的很多问题,比如酸性沉降、煤气的大量使用等等。
同时,他也表现出了水灾对于人民生活的直接影响。
在《北征》中,他写道:“黄河水浩浩,奔腾黑烟郁。
山风吹榆木,黄叶如飞絮。
川上空舟子,浪逐风且喜。
”这里,他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洪水的惨状,让读者能够感知到灾难给人民带来的压力和苦难。
除此之外,杜甫的水灾诗中还蕴含着对于个体命运的怀疑和思考。
在《燕歌行》中,他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洪水中,一位妇女为了抢救自己的儿子,而在洪水中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里把水灾所带来的痛苦与命运关联起来,让读者对于水灾所代表的不仅是灾难本身,而是涵洞着人们的生命及其命运。
杜甫的风灾诗同样,杜甫在其诗作中,也多次提到过风灾。
在《望岳》一诗中,他描绘了北风呼啸而过的惨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里的风灾被赋予了一个壮观而又肃杀的意象,说明了风灾对于景象的破坏力度。
【诗歌鉴赏】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

【诗歌鉴赏】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其一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其二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注释、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
2、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3、沾:打湿。
4、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
5、燕女:燕地的美女,代指歌。
6、缆:系船的绳子。
7、翻:却。
萧飒:(秋风)萧瑟。
8、陂塘:水塘。
此指丈八沟。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翻译【其一太阳落山,正好是放船乘凉的时机;河上清风吹拂,水面泛起微波。
水边竹林的深处,正是留客的好地方;荷叶青青,正是歇凉的好地方。
贵公子们用冰调制冷饮之水,歌*们除掉嫩藕的白丝。
此时,天上黑云泛起,要下解署的雨了,这莫不是雨在催人作诗么?【其二雨水打湿了座席,风急浪大拍击着船头。
歌*们的红裙子湿透了,愁容满面。
大家赶快把缆绳系在柳树上,风雨吹打得船上的帐幔翻卷,浪花拍击着船头。
回来的路上却有如秋风萧瑟,丈八沟的五月好像就是秋凉季节。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赏析《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此章为同游记胜也。
首联泛舟入沟,次联纳凉之景,三联公子携妓,结聊晚际遇雨。
轻迟深净四字,诗眼甚工。
胡夏客曰:公子作诗,催之亦未必速就,“应是雨催诗”,调笑中却有含蓄。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承上章,伤风雨骤至也。
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

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对北京居民而言,2011年的6月23日和2012年的7月21日,都将是终身难忘的日子:一个向以缺水闻名的北方城市,竟然因为数小时的暴雨,两度变成水乡泽国,人或为鱼鳖。
尤其是2012年的7月21日的暴雨,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一天,北京地区死于洪水、泥石流、雷击、触电、房屋倒塌、高空坠物等原因的人数,就多达77名。
暴雨成灾,编年体史书中屡见不鲜。
但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有如此众多的死亡人数,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我不由地想起了唐朝的一次雨灾,杜甫在诗歌里写过的一次雨灾。
这次雨灾,史书里有所记载。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云:天宝十三载(754)七八月间,关中一带阴雨连绵,唐玄宗李隆基“忧雨伤稼”。
奸相杨国忠专门选了一些长得好的.庄稼,献给李隆基。
说是雨水虽多,对庄稼并没有危害。
李隆基信以为真。
扶风太守房上书报告水灾,杨国忠指使御史,罗织他的罪名。
“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
”其实,是史臣寡闻,天下有敢言灾的,他就是诗人杜甫。
杜甫一气写了三首以《秋雨叹》为题的诗歌,如下: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草)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黄金钱,草决明花呈黄色)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汝,指决明子草)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两句形容雨水之大)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禾头句,写淫雨时间之长)城中斗米换衾,相许宁论两相直。
(雨后物价腾涨)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衡门,穷人简陋住所。
环堵,家徒四壁)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三首诗,第一首描写决明子草虽经淫雨而生机不减,不像其他百草,被雨水沤烂而死。
文学史家多认为,杜甫这是拿决明子比喻君子身处乱世的危险,逃得过秋雨,却逃不过秋风。
古诗词《长安夜雨》原文及赏析

【导语】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的深厚功底,⽽且可以体会出诗⼈壮志未酬⾝先死的感叹,字⾥⾏间流露出⼀种⽆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
诗⼈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不能尽⼒抱负的伤感。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诗词《长安夜⾬》原⽂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长安夜⾬》 唐代:薛逢 滞⾬通宵⼜彻明,百忧如草⾬中⽣。
⼼关桂⽟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湿⽆声。
当年志⽓俱消尽,⽩发新添四五茎。
【赏析】 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活的艰⾟;命途的不顺;⽣命的衰⽼。
⾸联通过描写和⽐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
颈联从视觉⾓度与听觉⾓度。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情。
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的深厚功底,⽽且可以体会出诗⼈壮志未酬⾝先死的感叹,字⾥⾏间流露出⼀种⽆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
诗⼈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不能尽⼒抱负的伤感。
扩展阅读:⼈物⽣平 薛逢进⼠及第后,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崔铉罢相据河东,招其为从事。
崔铉恢复相位辅政,奏授薛逢万年尉,直弘⽂馆,累迁传御史、尚书郎,迁秘书监等。
薛逢年轻时⽂词俊拔,议论激切,抱负远⼤,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
应进⼠举时,与彭城⼈刘蠪关系很好,刘蠪的词艺才华不如薛逢,薛逢经常嘲笑他。
到⼤中末年,刘蠪官运亨通,⼿握权柄,薛逢倒每每不如意。
这时有⼈推荐薛逢知制诰(任替皇帝写诏书⼀职)。
刘蠪*狡地说:“按祖上的⽼规矩,担任这⼀类官职要先有州县⼀级任职的经历,薛逢没有担任过州⼀级官职,所以不能知制诰。
”薛逢只能去任巴州刺史。
既⽽沈询、杨收、王铎由学⼠相继为将相,他们都是薛逢同年进⼠,⽽薛逢⽂才要优于他们,可仕途失意。
杨收作相后,薛逢有诗云:“须知⾦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
威凤偶时皆端圣,潜龙⽆⽔(谩)通神。
”杨收听说了,⼼中甚为嫉恨。
薛逢⼜被迫离京,担任蓬州刺史⼀职。
杨收罢免相位后,薛逢才⼊朝担任太常少卿。
杜甫的诗:秋雨叹(其三)

《秋⾬叹(其三)》这⾸诗体现了诗⼈的深切感情,我们⼀起来看看《秋⾬叹(其三)》的原⽂及作者简介。
《秋⾬叹(其三)》原⽂ 长安布⾐谁⽐数?反锁衡门守环堵⑼。
⽼夫不出长蓬蒿,稚⼦⽆忧⾛风⾬⑽。
⾬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飞难⑾。
秋来未曾见⽩⽇,泥污后⼟何时⼲⑿? 《秋⾬叹(其三)》注释 ⑼上句,长安布⾐,亦杜甫⾃谓。
谁⽐数,是说⼈们瞧不起,不肯关⼼我的死活。
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所⽐数。
”下句说⾃⼰也不望救于⼈,所以从⾥⾯把门锁了。
衡门,以横⽊作门,贫者之居。
环堵,只有四堵墙。
⑽此句形容稚⼦⽆知的光景,⼤⼈正以风⾬为忧,⼩孩则反以风⾬为乐。
⑾此句有⾃⽐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 ⑿未曾:⼀作“未省”。
宋⽟《九辩》:“皇天*溢⽽秋霖兮,后⼟何时⽽得⼲?”后⼟,⼤地。
⼀作“厚⼟”。
《秋⾬叹(其三)》赏析 第三⾸⼜从⼴阔的外界回到⾃⼰的⽃室,“长安布⾐谁⽐数”,少陵多有⾃称“布⾐”、“野⽼”之辞,实不⽢也。
“谁⽐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刑余之⼈,⽆所⽐数”,意绝之⾄也。
⽽“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纠结⽆解的困愕。
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
“⽼夫不出长蓬蒿”,相⽐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
风⾬中⽆忧⽆虑奔跑嬉戏的孩⼦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稚⼦⽆忧⾛风⾬”。
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
“⾬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飞难”,外界溢⼊的⾬声和寒意⼜唤起⼼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飞”⽽复深觉⾝居此困厄、混沌之世。
⽆奈⽽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泥污后⼟何时⼲”。
仇⽒《杜诗详注》中⾔:“⽇者君象,⼟者⾂象,⽇暗⼟污,君⾂俱失其道矣”。
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秋⾬叹(其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美,尝⾃称少陵野⽼。
杜甫晚年悲惨中写的诗

《春夜喜雨》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的是春夜下雨的情景,雨水润物无声,给大地带来生机。
作者通过对雨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而在杜甫的晚年,他经历了很多悲惨的遭遇,包括家庭的变故和政治上的打击,这首诗成为他晚年作品中比较温情的一篇。
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色动微寒。
”这两句是说:昨夜江边,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清晨起来,满城仍笼罩在雨色之中,显得有些寒冷。
春城阻雨,闷由所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出自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吾最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赏析《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遣闷戏呈”是点题之笔。
“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诗人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
此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
首句“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
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抑郁。
朱瀚所说‘雷声忽送千峰雨’是杜甫另一首诗的一句,那首诗杜甫描写的是三峡春天的美景,洋溢着诗人对春雨和的喜爱,和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
“喧”则更表明雷声的讨厌和无趣。
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泄的郁闷。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这更是佳妙之笔。
“黄鹂并坐交愁湿”,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
但“白鹭群飞太剧干”则是转折。
“剧”对应前句“愁”,取戏剧之意,喜欢高兴的意思。
如果大家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呆过,一定知道白鹭这类鸟是不太怕湿的,甚至往往喜欢在初雨时捕食,当然此时食物比较多。
作者此时的心情,因为要去见路十九,“但有故人奉米禄”,怕是又少不了好酒好肉,自然非常高兴。
所以看到“白鹭群飞太剧干”,想到自己喜悦之情。
这是一个转折,这样就自然就过渡到了第三句。
至于朱瀚说偷自”黄莺过水”,这也是杜甫诗中句子,同样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和这里黄莺并作的愁苦郁闷,与白鹭群飞的那种高兴喜爱是不同的感情。
第三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这句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权威资料]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20205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8.png)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摘要:有着诗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写作诗人。
为了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常常将自己亲眼见到的灾害景象写进诗作当中,用震撼人心的诗句抒发着自己对贫苦劳动者的同情,对人类命运坎坷的唏嘘以及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最发自肺腑的痛斥。
本文通过赏析杜甫水灾诗、风灾诗,对隐藏在杜甫诗句中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杜甫的灾害制作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上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
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
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
直言进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
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郁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
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
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
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称。
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
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
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
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
【诗歌鉴赏】杜甫《曲江对雨》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曲江对雨》原文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曲江对雨》原文翻译赏析杜甫《曲江语》原文赏析杜甫《曲江对雨》原文春天的云朵覆盖着城市的花园墙壁,傍晚的河畔亭静悄悄的。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驻扎在战车上,在莲花殿里烧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杜甫《曲江至雨》翻译札记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曲江上游四条河流和下游四条河流的雨景因雨而激动。
新年的香味在晚上是安静的,雨中是孤独的。
森林、花草和水是不同的,在雨中可以看到。
站在战车上和烧香是那些在雨中思考的人。
对于第二次,由于难得的见面机会,他们感叹金钱的胜利再也看不到了。
)魏文忠诗:“别殿春云上。
”江亭,曲江之亭。
谢?诗:“瑶池暖晚色。
”年有四时,以春为芳。
沈约诗:“丽日属上已,年芳俱在斯。
”吴均诗:“林花台复分。
《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燕支。
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
”梁简文帝诗:“胭脂逐脸生。
”《诗注》:“荇,接余也。
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径寸余,浮在水面。
”公祖审言诗:“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
”梁简文帝诗:“翠带留余结。
”王洙曰:荇,水草,相连生,故如翠带。
《新唐书》:龙武军,皆用功臣子弟,制若宿卫兵,《雍录》:左右龙虎军,即太宗时飞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
唐讳虎,故曰龙武,言其才质服饰有似龙虎也。
《唐书?兵志》:高宗龙朔二年,置左右羽林军,玄宗改为左右龙武军。
肃宗至德二载,置左右神武军,赐名天骑。
此即新军也。
《汉书注》:“驾人以行曰辇。
”《唐书?地理志》: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谓之南内,筑夹城人芙蓉园。
按芙蓉园与曲江相接,驾常游幸其中。
芙蓉、曲江各有殿,故曰别殿。
《哀江头》诗“宫殿锁千门”是也。
颜延之《曲水诗序》:“离宫设卫,别殿周徼。
”【顾注“漫焚香,谓空焚香以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
对北京居民而言,2011年的6月23日和2012年的7月21日,都将是终身难忘的日子:一个向以缺水闻名的北方城市,竟然因为数小时的暴雨,两度变成水乡泽国,人或为鱼鳖。
尤其是2012年的7月21日的暴雨,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一天,北京地区死于洪水、泥石流、雷击、触电、房屋倒塌、高空坠物等原因的人数,就多达77名。
暴雨成灾,编年体史书中屡见不鲜。
但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有如此众多的死亡人数,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我不由地想起了唐朝的一次雨灾,杜甫在诗歌里写过的一次雨灾。
这次雨灾,史书里有所记载。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云:天宝十三载(754)七八月间,关中一带阴雨连绵,唐玄宗李隆基“忧雨伤稼”。
奸相杨国忠专门选了一些长得好的庄稼,献给李隆基。
说是雨水虽多,对庄稼并没有危害。
李隆基信以为真。
扶风太守房琯上书报告水灾,杨国忠指使御史,罗织他的罪名。
“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
”
其实,是史臣寡闻,天下有敢言灾的,他就是诗人杜甫。
杜甫一气写了三首以《秋雨叹》为题的诗歌,如下: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草)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黄金钱,草决明花呈黄色)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汝,指决明子草)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两句形容雨水之大)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禾头句,写淫雨时间之长)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雨后物价腾涨)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衡门,穷人简陋住所。
环堵,家徒四壁)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三首诗,第一首描写决明子草虽经淫雨而生机不减,不像其他百草,被雨水沤烂而死。
文学史家多认为,杜甫这是拿决明子比喻君子身处乱世的危险,逃得过秋雨,却逃不过秋风。
第二首写雨水之大,之持久,以及对庄稼危害之烈,对物价影响之巨。
不难想象,当时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一定是洪水泛滥。
第三首写雨水对像自己一样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影响,困居家中,以至于门外长满了蓬蒿。
不懂事的孩子在风雨中奔走嬉戏,反衬出诗人的忧愁深重。
有论者说,杜甫写这三首诗,是为了揭穿杨国忠的谎言。
我认为,这是可能的。
但诗的实际意义,决不局限于此。
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我们今天还可以根据它们所描写的长安雨灾,来跟当今的北京雨灾做一个比较:同样是大雨,同样是首都,1258年前的长安,却只是庄稼受害、物价飞涨、百姓困居家中,而今天的北京,除了这些后果之外,还死了这么多人!根据诗圣写诗,对于百姓的苦难从来不加讳言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长安应当没有死于雨水之人。
这一点,6.23、7.21两次大雨,故宫都并未积水成灾,可为佐证。
两者之间后果的天壤之别,令人深思。
雨水面前,现代人的生命反而比古代脆弱的原因,暴露了许多现代化设施的致命缺陷: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标准过低,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缺乏防患意识,输电线路缺少应急断电设置,消防队之类救灾机构机械设备不足……不胜枚举!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我要说:市政猛于虎。
我认为,如今搞市政设计的专家,都有必要去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人(包括唐朝、明朝、清朝的人)是如何建设一个城市的。
古人云,“城以盛民”,决不能儿戏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