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莪术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棱莪术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慢性病;胃炎;三棱;莪术;中医疗法
三棱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经,具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莪术性温,味辛、苦,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两药为常伍之药,是治疗瘀血疼痛、疒徵瘕积聚的要药。
现就三棱、莪术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1 药理基础
因饮食不节,嗜好烟酒,情志不遂,久病体弱等所致的胃病,虽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日久必脾胃气虚,升降功能失职,造成胃气阻滞,气结血瘀。
故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是其病理产物,并且二者相互影响。
正如叶天士指出:“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脾胃气虚之血瘀,可因气机失于正常升降致瘀;可因气血化源匮乏,气虚血少,无力推动血行致瘀;可因脾
气失于统摄,离经之血滞于体内致瘀。
瘀血阻滞又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阻遏气血运行,使机体功能紊乱,加重脾胃气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胃病的病变基础是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变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结节,进而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而致病[1]。
在慢性胃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确能改善病变黏膜血液循环,阻断导致各种瘀血病变的病理环节,从而改善病变局部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使病变组织的神经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恢复正常,促进炎症吸收,溃疡愈合,萎缩及增生等病变恢复正常[2]。
作为活血化瘀之峻药,三棱、莪术少量应用可以开胃进食,中量可以行气消滞,大量可以破血消积[3]。
历代医书多有关于三棱、莪术治疗胃病的记述,如《医学启源》谓三棱“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
《日华子本草》谓三棱治“心腹痛”。
《本草备要》中提到“莪术,消瘀通经,开胃化食”,“治心腹诸痛,冷气吐酸”。
张锡纯认为二药“性皆温通……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
痛,胁下胀痛”,“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
并进一步指出“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可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沉降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其饮片中的氯仿、乙酸乙脂、己丁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能抑制细胞增殖[4]。
莪术中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莪术酮、莪术烯、姜素等。
姜素有抑制血小板聚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兴奋胃肠平滑肌,显着改善胃肠系膜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5]。
三棱、莪术均含挥发油,具有健胃、镇痛、抗菌等作用,故适用于治疗胃痛[6]。
三棱、莪术配补气之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胃助运,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同时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调整胃肠功能,用于胃肠动力降低的病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7]。
2 临床应用
三棱、莪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慢性胃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郭云协[3]认为,肠化可视为积块的雏形。
有积必有瘀。
故在治疗脾虚夹实、气血两虚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时,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同时,辅以少量三棱、莪术破血消积。
药用:生黄芪20 g,茯苓、当归各15 g,陈皮10 g,砂仁15 g,桃仁、佛手各12 g,三棱、莪术各6 g,益智仁、白蔹各15 g,珍珠粉6 g,炙甘草9 g。
上方随症加减服用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体质量增加4 kg。
复查,胃镜仅胃底部有红斑,余无阳性发现。
患者病程较长,面白光形瘦,舌淡脉弱,演变为脾虚夹积。
在健脾益气养血基础上,加三棱、莪术、桃仁破血消积,白蔹、珍珠粉解毒消痈敛疮,药合病机,起到了逆转肠化之作用。
吴得志等[1]根据“久病入络”、“气虚致瘀”、“寒凝血瘀”之理论,以当归三棱莪术汤治疗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
性胃炎60例。
药物组成:当归、三棱、莪术各10 g,丹参、白芍药各20 g,神曲9 g。
加减:脾胃虚寒加黄芪30 g、肉桂10 g、
川芎10 g、大枣20 g、干姜6 g;胃阴亏虚加党参30 g、麦门冬15 g、沙参15 g、木蝴蝶6 g;脾胃湿热重用丹参30 g,加苍术15 g、厚朴10 g、法半夏10 g、薏苡仁30 g、甘草6 g。
结果:近期有效率95%,远期有效率85%。
3 体会
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临床辨证中,瘀血症状有时表现不很明显。
但从久病入络辨证入手,有针对性地选用益气活血祛瘀药,便能促使气旺血行。
瘀去气血流畅,既利于气生,又能防瘀于未然,从而有效地阻断气虚与血瘀之间的恶性循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张锡纯认为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故以三棱、莪术相伍,便可达行气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吴得志,何斌,张平.当归三
棱莪术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
陕西中医,1997,18(11):493
[2]郑昱,牟慧琴.三棱莪术对慢性
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血循环的
影响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5):297
[3]郭云协.对药三棱莪术治疗胆胃病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
2006,33(12):1643
[4]黄新纬,段玉峰,韩果萍,等.
中药三棱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3,25(7):576-577
[5]杨桂平,丁济民.莪术为主治疗
消化性溃疡6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1):42
[6]夏月根,孙靖峰.三棱、莪术临
床运用举隅[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40
[7]杨德芝,侯静.三棱、莪术促进
胃动力的应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