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聋校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聋校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作者:彭艳红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7期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数
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获得知识。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为激发听障学生几何学
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创造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做”中学
为听障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有助于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时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制学具,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前,笔者布置了让学生自制一对全等三角形的作业,并请学
生思考“你的制作依据是什么”。
为了鼓励学生求新、创新,教师承诺“哪位同学的方法既正
确又与众不同”,就可以获得特别“奖励”——到其他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作业不仅
让学生经历了“思考,动手,验证,修改,再验证”的过程,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极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设计有效提问,让学生在“疑问”中学
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激励学生思考、发问与探索。
教师在提问
时应聚焦学生的思考过程,在紧追学生思路的同时,激发学生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教师提出的
好问题有时就像是学生思考的触发器,有效激发疑问,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动力之一,而在
提问时,教师不仅要将问题“抛出去”,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内容,将问题“收回来”。
如在进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时,笔者在让学生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如果把已知和结论互换,产生的新命题是什么,”面对学生很快给出的答案,教师接着追问:“这个命题成立吗?”学生有的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更多的则表现出犹豫不决。
此时教师
继续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我们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类比一下进行论证呢”?如此通过
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发挥视觉优势,让学生在“观察”中学
视觉是听障学生信息输入最主要的途径。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听障学生的视觉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相关几何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听障学生进行潜能挖掘。
以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可以灵活展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各
种情况,并能精确地显示角度的大小,直观性很强。
这就化解了传统“直尺、粉笔”式教学难
以解决的“动”和“量”上的问题。
关注语言补偿,让学生“数”“语”并进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运用几何语言、作图等进行演绎推理。
大量的几何概念、定理都是
用特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的,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也都是用几何语言给出的,至于
推理与论证过程更离不开几何语言。
因此,关注听障学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和干预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几何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几
何语言规范化教学,注重自然语言、图形与符号语言互译的训练。
总之,聋校初中“平面几何”教学要重视听障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视知觉特点,要提供足够
多的体验活动,要充分信任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听障学生发展、符合听障学生能力水平的学习
任务,提高听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作为聋校教师尤其还要注意增强自我的手语应用能力,以生动、科学的手语促进教学实施,提高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
(作者单位:北京启喑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