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本土成传统艺术——浅谈佛像创作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其平,男,1972年12月出生,艺美术师。 现任德化县罗艺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他的风格却在龙兴寺出土的佛像上找到了。吴道 子佛画中的人物已开始本土化,人物之衣纹更多 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 感。
佛像在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早的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 眼、薄唇。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 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 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 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 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 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 得十分明显。在敦煌石窟第二九O窟中,北周时期 ( 公 元 557至 589年 ) 所 绘 的 《 佛 传 图 》 , 是 以 《 修 行 本 起 经 》 为 主 而 画 成 的 。 这 幅 长 达 25米 的 《连环画》,内容包括从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白 象在音乐声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释 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兴趣的 是,这幅画上的人物服装打扮都是汉、普风格,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画成了中国皇帝的模 样。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穿上了汉、晋时后妃的服 装,释迦牟尼回宫时所乘的蛟龙车,就是按晋代 大画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中的云车临摹的。 这说明,释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们和民间雕 塑家、画家们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们是按照自己 的想像进行描绘和塑造的。同时,由于制作的年 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 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
ART ESSAYS 艺术随笔
融入本土成传统艺术
——浅谈佛像创作的演变过程
陈其平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 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 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 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很快得到流行。佛教经过了原始佛教、部派佛 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发展过 程,在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集 结佛教经典,派遣布教师分赴四方各国弘扬佛 法,开佛教之鸿基,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地域不同出现分支——汉 传、藏传和南传,佛像也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其 面相、造型不尽相同: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 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主要流传于汉 族文化传播区)。
26 CERAMICS SCIENCE & ART
艺术随笔 ART ESSAYS
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多为女像,也 有男女双身像,造型复杂多变(流传区域:西 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画佛图像,成就最大的是南北朝的北齐画家 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因为他们开创的“吴 带当风,曹衣出水”之艺术风格,对中国绘画和 雕塑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中曰:“吴之笔,其势圆转,而 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 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雕 塑铸像,亦本曹吴。”曹仲达不仅擅长佛画,而 且擅长泥塑,只可惜他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
有许多名画家都画有佛图像:东晋顾恺之、 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了《维摩诘像》;南朝宋陆 探微、谢灵运画了《菩萨像》;南朝梁张僧繇在 上都定水寺画了《二神》、《三帝释》;隋代展 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画了《菩萨像》,杨契丹在长 安宝刹寺画了《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 安慈恩寺画了《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 了《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 了《无量寿佛》……
何朝宗早期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有扎 实的塑像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他将泥塑、木雕和 石刻造像的表现技法运用到瓷塑中,利用当地优 质的高岭土,综合使用捏、塑、雕、刻、刮、 削、接、贴等技法,制作出精美的瓷塑,创造了 何派瓷塑艺术。他非常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 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 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 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 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 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 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 律美”。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最广泛 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 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用腾、竺法兰等 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 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 早传译的佛曲《四十二章经》。
佛教文化在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 阶段,并同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一 样,成为了中国人的信仰。佛教人物画(图像) 和佛教人物塑像(佛像)也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 开始风行。
何朝宗先生创作的《渡海观音》,被国际友 人誉为“东方美神”、“东方的维纳斯”,已成 为德化后世瓷塑的范本。这件作品,“人物神态 之沉静安详、若有所思的静,与衣衫飘荡、海浪 翻滚的动产生了艺术性极强的动静对比:表情的 静隐示人物的大智慧、大胸怀和处事有把握的心
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 耸;身披薄薄的圆领袈裟,或没有衣纹,或布满 衣纹(流传区域:泰国,缅甸,高棉老挝,柬埔 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当中国瓷器烧造技术成熟以后,佛像也成为 了瓷器的主要品种。瓷塑佛像以两地著名:一是 景德镇窑,一是德化窑。塑佛像,景德镇窑从元 代起,德化窑从明代起。
德化艺人塑造的佛像以观音为主,有十八手 观音、渡海观音、立莲观音等七十多种,大到六 十多英寸、小至九厘米,规格共计二百多样。欧 洲和美国博物馆珍藏有不少德化瓷雕艺人创作的 作品,这些艺人分别是:何朝宗、何朝春、张寿 山、林朝景、许财源、苏蕴玉、陈伟等人,其中 名气最大的当数何朝宗。何朝宗瓷塑的佛像被世 人视为珍宝。清代的《泉州府志》和《福建通 志》分别有这样的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 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瓷像,为僧迦 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 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像,有僧迦大士,天下 共宝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