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因此 , 在作文教学中, 我 特 别注 重 对 学生 人 文 素养 的培 育 ,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 , 我提 倡
学 生做 到 “ 表 里 如一 ” , 心里想什么, 都要 落 实 到纸 上 , 不 要唯 唯 诺 诺 , 有 想 法 却 不敢 表
达 出来 , 我 鼓 励 学 生大 胆 表 达 , 给 学生 们 说
方 法
2 培育学 生人 文素 养的重要性
我 国 自古 有礼 仪 之 邦 的 美称 , 而如今 , 许多学校 由于急功近 利 , 过 度 强调 学 生 成 绩, 而 忽 略 了对 学 生 人 文 素 养 方面 的 教 育 , 导 致 许 多 学 生 对 文 明 礼 貌 的 意识 淡 薄 , 人 文素养 匮乏。 著 名 教 育 家 杜 威 曾说 过 : “ 离 开 了人 和 人 的 发 展 , 一 切 美 妙 的 教 育 计 划 都无异于海 市蜃楼 。 ” 在 中 学 校 园里 , 经 常 可 以 看 到 一 些 与 学 生 身 份 不 符 的 现 象 发 生, 例如 : 学生因老师批评几句, 就想不开 , 吵着要跳楼 t 因 老 师 给 批 的 分 数 过 低 而 辱 骂老 师 , 给老 师 取 绰 号 ; 因 同 学之 间一 些 小 摩 擦 就 口出 恶 言 等 。 这 些 在 校 园 中 发 生 的 不 和 谐 的 一幕 幕 可 以 反映 出 如今 教 育 方 式 的缺 陷, 当代 中 学 生 在 人 文 素 养 方面 , 离全 面发 展还有很 大的距 离 , 许 多青 少 年 对 生 命没有正确的认识 , 人性缺乏 , 人 文 素 养 极 度 匮乏 。 “ 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 也是 新 课 程 改 革所 提倡的教 育核心 , 在 教 育领 域 中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的语 文 学 科 作 为 人 文素 养 培 育 的 核心学 科 , 应 该 义 不 容 辞 地 承 担 起 对 学 生 人文 素养的培 育责任 。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语 文 教 师要 转 变 教 育 观 念 , 改 变 当前 的 教 育 模 式, 在 传 授 语文 专 业 知识 的 同 时 , 更 要 注 重 对学生 人文素养 的培 育。 著 名 作 家 龙 应 台 对 于 人 文 素 养 的 培 育 有独 到 的见 解 , 他说 : “ 知识 是 外 在的 东 西 , 是材料 , 是工 具 , 可 以 量化。 只 有将 知 识 进 入人 的认 知 本 体 , 渗 透
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句 话 , 了 七 遍 , 后 才 念 下 一 句 “ 水 共 长 天 一 念 然 秋
色 ”依 然 是 机 械 的 重 复 , 这 样 一 句 一 句 , 读 、 , 就 硬 硬 记 、 背 。 点 乐 趣 都 没 有 , 且 效 果 也 未 必 好 , 得 硬 一 而 记 快 , 记 得 也 快 , 不 到 语 言 积 累 的 效 果 , 而 教 师 忘 起 因 要 在 诵 读 上 多 加 指 导 , 要 让 学 生 体 会 语 言 抑 扬 顿 挫 的美 。 感 情 上 、 韵 上 , 解 文 章 整 体 的 美 , 而 使 从 神 理 从
味 ” 一 个 字 , 微 意 深 ; 句 话 , 味 深 长 ; 篇 文 。 语 一 意 一
章 , 迪 人 生 。 累 , 在 诵 读 。 们 都 知 道 古 代 私 塾 启 积 重 我
过 朗 诵 和 背 诵 来 体 味 、 赏 文 章 从 语 言 到 内容 的 美 。 欣
深入学 习 , 单考 试 , 所谓 胡深 学 浅考 。 简 即
中 学 语 文 最 容 易 学 也 最 难 学 , 最 容 易 是 说 学 生
一
我 们 常 常 可 以 见 到 这 样 的 情 况 , 生 在 背 诵 时 , 句 学 一
第 2 卷第 3 9 期
Vo1 2 , o. .9 N 3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n So ilS inc ’ c a c e e a
21 0 1年 6月
J n .,20 u e 11
谈 中学语文教 学对人文素养 的培养
周 宥
( 重庆 巴蜀 中学
佟
追求灵性的精神家园——浅谈人文素养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T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在确认 语义学 科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 了语文学科对人 文精( 工具性和人文性 ) 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 语义 以应 还 有 的面 目, 给语文 以应有的地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凹归 , 笔者认 为有 以下 几个 方面的作用 : 其一 ,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的 同归 , 以提高学生 可 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 道德感 、 责任感 的提高 , 主要是依 靠文化的积淀。 高层次的社会 责任感 和道德 感是建立
第一 , 提高语义教师 自身的人文素养 。 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 上的。当前 , 一些学生没有礼 语 文学科 与其他学科 , 在知识传承方面 的文化功 会责任感 , 缺乏 道德意识 , 有的甚 至做 出了丧失人格 能足相似 的,无不例外地担 负着传授 学科基础知识 、 的事情 , 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文素养太 低。 因此 . 文 学科一般逻辑 的职 责。 语 但语文又是诸学 科中最具社会 教学中渗透人文性, 实施人文教 育, 对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 、 民族文化 、 史文化 的课程 , 历 它还具备 了其 它学 具有重要意义。 科所无法一体涵容 的伦理 、 道德 、 艺术 审美 、 情感 哲学 其二 , 文教学人 文精神 的回归 , 以使 学生 的 等元素 , 语 可 是文化涵养无 比丰富的学科 。这些要求 语文 情感得以陶冶 , 心灵得到升华 。 语义属于人文学科 , 人 教师 自身要具备较高 的人文素养 。 此 , 文教 师的 语 文学科具有体验性 、教学性和评价性相统 …的特点 , 文化底 蕴耍“ 渊博 ”要 成为 “ , 杂家 ” 对人 类丈化 的各 , 对人的精神有 陶冶和激励作用 。 I n L, 教材 中伟大 的爱 个领域 、 i  ̄ 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猎, 熟读渚子百家, 略通 国诗人屈原 , 为了祖 同 , 为了理想 , 终身正道直行 的执 天文地理, 时政的、 教育教学的以及当代社会的各个 着追求精神 ;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 宁为玉碎 . 不为瓦 层面各个领域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 的范 同。 语义 全” 高唱“ , 人生 自古谁无 死, 留取丹 , L照汗青 ” I 的英雄 教 师不仅 要广泛猎 取 , 要消化 吸收 , 成 自己的文 还 长 气概;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巾表现的那种“ 先天下之忧 字“ 肉” 同时还要有个性 化的 、 的洞察和体验 , , 深刻 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胸怀和高 尚人格 ; 鲁迅 反思 和批 判 , 悟和思考 , 感 从而不断 提高 自己的智慧 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私奉献精神……。 的 他们惊 和灵性 。语 义教师的个性应是独特 的 , 生活情趣应是 天动地的事迹 , 光照人 间 , 为我 们后人 树立 了做 人的 积极而多彩的 。一个富有童心 , 充满对新鲜事物 的强 楷模 。 语文教师在教学 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蕴 烈好奇 , 开朗乐 观 , 幽默风趣 , 充满 生活机 智的教 师 。 含的精神 内涵 , 在人 物形象与学生心灵 之间架起 一座 必将 熏陶和感 染学生 ,让他们形成对生命 的理 解 、 对 情感的桥梁 , 使学生 的灵 魂超越时空 , 与那些杰 人 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信念。 此外, 在审美方面语文教 物进行交流沟通 , 沐浴他们 的人格光 辉 , 感受他们 的 师要 有和谐 而义优 雅的审美品位 。和谐 , 让学生感受 精 神道德 力量 , 内心深处 得到震撼 和陶冶 , 而丰 到恬 静和陶醉 ; 从 从 优雅 , 让学生崇敬 、 向往 这种审美 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成为一种意象 、 一种氛 围 、 一种力 量 、 一种磁场 。体现 其 三 , 文教学人 义精神 的 回归 , 以给学生很 于教 师的仪 表 、 语 可 言谈 、 止 , 举 体现于 教学 内容的呈 现 、 多直接或 间接 的人生体 验和人生哲理 , 帮助他们 了解 教学 手段 的选用 、 教学程序 的设 计上 。 以美 激智 、 以美 世界和了解 自己。 比如教材中的诗 、 、 、 、 词 文 赋 小说 等 发辞 、 以美冶情 、 以美育德 、 以美立人 。通 过富有美感 蕴含着传 统的审美 史化 , 内容十分广泛。 教学 中, 师 的教 育过程 ,实现对学生情感 与智 慧的滋养 和润泽。 教 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 学生就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 总之 , 教师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素养 、 人生态度 、 理想情 陶, 认识其价值 , 而 自觉地接受优 秀的义化传统 。 从 特 操 , 能通过他 内身这个 “ 总 活动 的载体 ” 他 的一言一 , 别是教材 中那些包 含着传统 的人生观 、 价值观 的优秀 行 , 他的处事风格 , 的活动态度 , 他 给学生 以潜移默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课文的解读、赏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道德修养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通过对经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共同价值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和讲解名人事迹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学会欣赏美。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名胜和艺术展览等,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代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

魂、 国脉 、 国力 . 应 当将人 文精神 渗透 到语文
教学中 .走 出一 条具有 中国特 色的现代语文
教学之路 . 应 当让学生在记忆 的最佳时期 . 多 读一些经典作 品 . 记一些美 文佳 句 ” 我 国经 典文化 中蕴涵 了除文学价值外 的许多人文价 值 .而这些人文 价值正是涉世不深 的高 中生
在潜移默化 中陶冶情操 . 提升人 文素养 关键词 :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 养 高 中时代 作为学生人生 观价 值观形 成的 重要 时期 .在语文教学 中贯穿培养学生 的人 文素养 , 对提高学生 的综 合素质 . 培养学 生的 情操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对于提倡 与加强 高 中学 生的人文教育 .提 升高 中学生人 文素 养. 教 育界 已经达成 的广泛共识 . 如何 在语文 教学 中培养高 中学生 的人文素养 .是高 中语 文教学 的重要任务之 一 结合 自身 的研 究和 实践 经验 ,笔者认 为在高中语文教学 中培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学 羁 2 0 1 4 耳 第 4 期
朱
摘要: 语 文学科 最大的特点在 于它兼具工
姆 教 学 研 究 移
珠 ( 江 苏省 淮 州 中学 2 2 3 3 0 0 )
五、 重视从诵读 与联想 中感悟 各种情 感 。 陶冶情操 学生如果养成诵 读的 习惯 .教师就 可以 很好 地将 学 生 引导 进入 作 品所 创设 的情境 中. 再现作 品中塑造的各种形 象 . 并且 随着 形 象在学生脑海 中的浮现 .学生会 感觉到 身临 其境 .能更好 地感悟文学作 品 施茂枝 先生 说: “ 所 谓语 感就是人在 长期言语感悟 和语 言 运用 中获得 的 一种 对 言语 的理 性 的直 觉 能 力 。它包括语 音感 、 语义感 、 语法感 、 语境 感 、 语艺感等 ” 高中语文教学 中要充分利用语言 文字 的音韵美 , 体味 、 感受 、 领会作者 的“ 言外 之音” “ 语外 之意” 和“ 弦外之声” 如教马致远 的《 秋思》 时。 就可通过反复诵 读 , 让“ 枯藤 、 老 树、 昏鸦 、 小桥 、 流水 、 人家 、 古道、 西风 、 瘦 马” 这 幅“ 羁旅秋 思 图” 在学 生脑 中形成 . 让学 生 的苦 情 、 愁情 、 悲 情一 次次地加 深 , 一 层层 地 积郁下来 . 始终沉浸在作 者的悲情下 在这样 的教学情形 中 .学生通过诵读 .不断 积累知 识. 培养语感 . 体悟人生 六 重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 生写作 是把 语文 学习 中积 累的词 汇 、 结构 以及 自身对生 活的感 悟 、对美 的感 受表 现 出来 文字只有蕴涵情 感才会 闪现 出智慧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
下面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渗透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
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国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教育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讲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情并帮助弱者,是一个不断走向完美的必然。
让学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语文是中学的主要学科,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在新课改的深化进行中,我们应从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
课堂教学要打破单一的说教模式,要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入手来展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以下,是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是围绕升学率展开,并以此作为教学任务和评定学生的标准。
课堂教学以考试范围作为指挥棒,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偏重于智力教育。
教育被分数所异化,学生埋头学习,心理成长不被关注,一些学校出现了校园恶性事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警醒。
因此,德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懂得做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
语文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统一特点,其中所蕴含的内容题材广泛,进行德育渗透有很大的优势。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挖掘其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要在教学的细节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品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传统教育等。
例如,在教学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物故事等课文时,学生通过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学习,被深深感动,激励了他们的爱国意识。
教师要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影响。
学生有极强的可塑性、模仿性,往往把教师看作学习的榜样。
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映的道德修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学的一种资源。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德育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
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良好的仪态和言谈举止,会促使学生形成在学习上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热爱学习等的思想品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升人类精神空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最终促进人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的个人发展更需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中学语文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永和主题。
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以教材为根本,充分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
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
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
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以课堂为手段,逐步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人文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积极健康,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为日后的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为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育上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主张,人为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教育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为素养的形成。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关键,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追求的必然选择[1]。
初中阶段,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
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学会人际交往。
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完善和追求,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地人生观等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也在很多层面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必须强化学生人为素养的培养,教育也要向全面化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优秀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转变观念入手,用爱心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与商榷。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强化教师的人本理念要使学生形成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1.尊重学生。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奇百怪甚至千差万别。
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我的机会。
善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给“问题学生”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关爱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应该是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这种爱源于对人的尊重,无私不带功利,不求回报,无比高尚且永恒持久。
欣赏每一个学生。
哪怕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教师也要用心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要宽容。
学生是在变化成长的,不要过早地给他贴标签,更不能对他们的一点小错误或过失大加指责,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毛病;要有对弱者的同情心。
一个班里有几十名学生,对他们中的后进者,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
二、中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1.感悟体验培养丰富情感。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女子,他们习惯于向他人索取,不懂得给予和奉献,严重缺乏爱心。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语文科是中学各教学课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
虽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兼备了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然而毕竟基础性居多,人文性只是一种点缀,而语文科却能更集中、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人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而中学语文呢?则是基础的教学、知识的教学。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但也不能忽略人文素质的熏陶,只有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又重视人文素质的熏陶,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因此,笔者试图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概括为:真、善、美、情、思五个方面,使中学语文教学中所要体现的人文素养由虚到实,有迹可寻。
一、真诚之心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正派的人,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归根结底就是要教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而一个有良知的人就必须有一颗真诚的心,务实事、讲真话、做真人。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今社会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教学生有一颗真心,才能在物欲横流中抵制诱惑,坚守立场。
世间难能可贵的在一个“真”字。
如何教学生求真呢?这便需要树立榜样进行教育。
然而中学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刻意树立榜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烦腻心理,收效甚微。
我们所强调的是“渗透”,也就是在欣赏作品讲述作家时,及时抓住闪光点,水到渠成地引向教人求真的初衷。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不畏强权,不惧暴力,讲实话、进箴言。
屈原坚持在楚王面前讲真话,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最终被诬陷而遭流放。
韩愈在忠臣都向皇帝歌功颂德的时候,却严厉批评皇帝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不积极振兴经济却去迎接佛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结果被贬谪潮州,元稹、苏轼等等文人无不如此,都曾经讲真话而遭遇坎坷的命运。
这些人当然可以选择虚假而让自己得一时荣华富贵,但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是有良知、有责任心、顶天立地的人,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在说话做事的人,因此虽命运多舛,却始终坚持天地之间凛然正气。
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3db13ab90d6c85ec3ac63d.png)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变革呼唤着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
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承担着人类文化传承、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人格文化底蕴健康心理“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
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具备的人文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性、操守。
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德育培养、情感孕育、意志砺炼的精神引领者。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呢?一、语文教师应具有崇高的品德、完美的人格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师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会备受学生的敬佩爱戴,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典范,孔子就因此被称为圣人,世人楷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近乎“完人”,因此高尚的道德与高雅的情操,是为师的基本素养,为人民服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鞭策学生,从而产生让人奋进的榜样力量。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一种正义的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就会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新时期教师的“爱”就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中。
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教师为人师表,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也是为人民服务。
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服务。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平上还 是道德修养上都被赋予一种崇高而威严的地位 ,
在学生面前 总有意无意地摆 出一副师长的架子 , 随意训 斥学生 , 使学生对 教师敬而远之 , 文课堂成 了教师 的 语
“
一
统天下” ,在这样 的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独立思 考 , 没
有激烈的争论 , 没有 师生间 的互 动 , 没有信 息 的反馈 更 和 自主学 习的乐趣 ……教师就是权威 , 标准答 案就是 不 容质疑的真理 。 学生唯一能做 的就是把教师讲 的语 言知 识的条条框框塞进脑子 , 再在 以后的考试 中原封 不动地 搬到考卷上 。 面对这样 的语文教育 , 我们不禁要 问 : 教育 到底是属 于科学还是人文? 如果我们将教 育实践 视为纯 粹 的科学研究 , 这就会使 我们 自觉不 自觉地把学 习对象 ( 学生 ) 当成物而不是人 , 师生关 系 自然就是人与物 的关 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教育首先是属于 “ 人文 ” 的 ,而非 “ 学”. 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说 :教 “ 育——这首先 是人学” ,我 国教育学家 陶行之也 说过 : “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就决定 了在理想 的教育 中, 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 中。对 于语文这一重要人 文学说来 说 , 更应重视 它的“ 人文 ” 特点 , 我们 的教育对 象 是人 , 是有思想 、 有感情 、 思考 、 实践 、 会 会 会创 新 的 人 。这就要求 教师从学生 自身 的兴趣 出发 , 指导学生获 取知识 、 应用知识 、 解决 问题 ,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
关键词 : t Az 性 . .
一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以人 为本
实践
、
人文素 养概念 的界定
“ 人文 ” 指人类社会 的各种 文化现象 ( 现代汉语 词 《 典》 释义 ;素养 ” ) “ 指人通过长期 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 面所达到的高度 , 它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 文课 程 《 标准解读》 。 )因此 , 文素养可 以这样理解 : 人 学习者通过
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摘要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有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语文素养,更有涵养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知识与价值观的人文素养。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机制、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双向培养模式,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双向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语文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技能与语文文化,更是学生人品修养、思想素养的重要培养载体。
在当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便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内在联系中学语文教学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生活,激发人文情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因此,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是内在关联的。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生活、思维、情感与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人类品质创造力与文化扎根的能力。
语文素养是指人们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文化体验、文学鉴赏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篇章等语言技能,以及语文文化、文学经典、社会文化现象等语言能力。
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相辅相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同时注重教学双方的双向培养。
二、双向培养模式的构建1、中学语文教学的双向培养开展机制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师素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来构建双向培养的机制。
教学管理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素养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重开通社会学堂、社会实践等活动,结合社会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能力和观察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下面就浅谈一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文本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不仅仅是理解作品的表面意思,更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通过文本观察和思考,增进学生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关注生活体验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作文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亲近自然,去体验真实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
三、开展人文讲座和讲故事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不时开展一些人文讲座和讲故事活动,通过讲述一些有关人文的故事,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感受和表达人生的真善美。
通过这些讲座和讲故事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受人生百味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适时邀请一些人文学者和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讲座,让学生通过这些人文大师的分享,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
四、多媒体辅助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人文之美,增加人文情感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观影讨论,引导学生去感受人文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认识,以及对人生价值、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修养和追求。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情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在课外拓展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美好。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文学社团、书法社团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文知识和文化活动,培养他们对于人文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拥有展示才艺和表达思想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主题讲座、文化讲堂等活动,邀请知名人士或专家学者来讲解一些与人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长期时间和全方位的培养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策略,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
教师还需要做好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以身作则地传递和塑造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通过优质课堂教学、多样化的课外拓展活动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谐社会追求以人为本,以爱为本。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支撑点,特别是初中教学。
孩子们正在处在由懵懂无知的童年到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的转换阶段,这时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起到启迪心智、陶治情操、丰富情感体验、辨明是非等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些什么呢?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
语文,作为母语,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
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
为此,语文教师三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的塑造者,更要注重不懈地优化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具有高雅的情趣、崇高的理想情操,以自己的爱心和精神人格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培养其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
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教师要不断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便具有“文学味”、人文素养。
教师要勤于阅读,认真读解文本,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善于写读书笔记,用心思考文学界的种种文化现象。
只有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才能使语文课堂闪现文学光彩,才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呢?一、营造宽松氛围,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古语有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授业”,而是在教学的同时注重“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育非常关键,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较为重要,因此当前教师应提高重视度,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将人文素养内容逐步渗透到课堂中。
本文中,笔者以初中语文为例,探究了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必要性;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06-01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重心过多的偏重于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因此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无较强的自主意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1]。
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需围绕“人文”、“素养”两方面展开教学,同时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将人文素养渗透至语文教学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若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同时因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首位,时刻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点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智相对成人来说还不够成熟,眼界不够开阔,对社会及各种新鲜事物较为好奇,对社会人文价值没有正确的认知,较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丰富教学内容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自身可以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转变。
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
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
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
学的气息。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
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
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
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
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
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
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
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
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
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
的运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
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
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
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
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
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
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
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
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2008,(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3]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