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九年级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充市初中2018届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理科综合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l-35.5 K-39 Fe-56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铁粉用作月饼的保鲜剂
D. 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硬度较大,属于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C、铁粉用作月饼的保鲜剂,铁粉与氧气反应,属于化学性质;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通电呈现出不同颜色,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C。
点睛∶物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物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 下列做法不符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A. 鼓励使用共享单车
B. 鼓励使用一次性餐具
C. 鼓励自带布袋购物
D. 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B
【解析】A、鼓励使用共享单车,既节约了资源,又有利于环保;B、不应鼓励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环保;C、鼓励自带布袋购物,既节约了资源,又有利于环保;D、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既节约了资源,又有利于环保。
点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共享单车,带布袋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值得提倡的。
3.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能量观:所有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 守恒观: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 分类观:凡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D. 结构观: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答案】C
【解析】A、能量观:所有燃烧都是放热反应,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应,故A正确;B、守恒观: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C、分类观: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均属于无机物,故C错误;D、结构观: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变化都必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 自制汽水的原料有糖、小苏打、柠檬酸(C6H8O7),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柠檬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 柠檬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92g
C. 柠檬酸分子是由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
D. 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A
【解析】柠檬酸(C6H8O7)。
A、柠檬酸中碳氢氧各元素质量比是12×6∶8∶16×7=9∶1∶14,柠檬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A正确;B、柠檬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8+16×7=192,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B错误;C、柠檬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D、一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点睛∶化学式的意义∶⑴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⑵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⑶量的意义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5. 自来水消毒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
A. 化学变化中分子不会再分
B. A、C、D都是氧化物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l:1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再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划分,原
子的重新组合,故A错误;B、A是氧化物,C是盐酸,D是次氯酸,故B错误;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故C错误;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l:1,故D正确。
6.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探究燃烧需要氧气,一只蜡烛用烧杯罩住,另一种没有,故A正确;B、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倾斜,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C、证明微粒在不断运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溶于水呈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故C正确;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用过量的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木碳燃烧后生成气体,故D错误。
点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⑴装置气密性良好⑵红磷过量⑶冷却后测量。
7.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50℃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是20%的乙溶液
C. 5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20 g甲、乙充分搅拌,再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变为饱和溶液
D. 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B、50℃时,乙物质溶解度是20g,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16.7%的乙溶液,故B错误;C、5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20g甲、乙充分搅拌,再同时降
温至20℃,20℃时甲物质溶解度小于20g,乙物质溶解度是30g,甲变为饱和溶液、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20℃时乙物质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甲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如果溶液不饱和,无法确定,故D错误。
点睛∶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8.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下列有关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错误的是
A. 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B. 室内起火马上打开所有的门窗通风
C. 煮沸、蒸馏的方法都能将硬水软化
D. 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
【答案】B
【解析】A、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熟石灰价格便宜,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故A正确;B、室内起火马上不应打开所有的门窗通风,应先拉电闸,故B错误;C、煮沸、蒸馏的方法都能将硬水软化,煮沸是软化水常用方法,蒸馏是净化水程度最高的一种方法,故C正确;D、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故D正确。
9.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点睛∶除杂原则⑴杂质尽量除净,⑵在除去一种杂质的同时不应增添新的杂质,⑶在除去杂质的同时,非杂物质不应过多消耗,但质量可以增加。
10.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C.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 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与先减小,后达一定值,故A错误;B、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二氧化锰
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B错误;C、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溶液质量应减小,故C错误;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铁先与AgNO3反应,再与Cu(NO3)2反应,故D正确。
点睛∶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二、生活现象解释(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11分)
11. 厕所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是小便中的尿素分解产生的。
(1)标出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在高温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用氨气制得氢气,其反应类型与水电解制氢气相同,生成物也都为单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2NH3 3H2+N2
12. 这个季节草莓是最受大众喜爱的水果。
星期天小红和妈妈去采摘草莓,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知识与化学有关。
请回答:
(1)草莓大棚所用的塑料薄膜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天然材料 B.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2)用发酵后的豆浆或豆渣做肥料,种出的草莓又大又甜。
发酵后的豆浆或豆渣含有C、H、K和P等元素。
浇发酵后的豆浆或豆渣相当于施加了____________。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答案】(1). C(2). D
【解析】(1)草莓大棚所用的塑料薄膜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橡胶,塑料和合成纤维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选C。
(2)浇发酵后的豆浆或豆渣相当于施加了磷和钾复合肥,发酵后的豆浆或豆渣含有C、H、K和P等元素,常用的肥料是氮肥,磷肥和钾肥。
点睛∶氮肥是含有氮元素的盐,磷肥是含有磷元素的盐和钾肥是含有钾元素的盐,含有氮,磷和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盐称为复合肥。
13. 国际上提倡向中国人学习用铁锅炒菜。
工业上常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冶炼生铁,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用铁锅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只需一个简单的操作,火就熄灭了,该操作是____,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
【答案】(1). Fe2O3+3CO 2Fe+3CO2 (2). 用锅盖盖灭(3). 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解析】工业上常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冶炼生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用铁锅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只需一个简单的操作,火就熄灭了,该操作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因缺乏氧气而熄灭。
点睛∶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⑴隔离可燃物⑵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⑶降低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14. “五一”长假,小明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去实验室做实验,请你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烧杯①加入石灰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②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会看到沉淀消失有气泡冒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最终烧杯③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烧杯③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水质污染。
请你帮助小明选择下列物质中的一种加入烧杯③的废液中,完全反应后再倒掉废液就不再对水质存在污染。
你选择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石蕊溶液 B.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适量的氢氧化铜 D.过量的大理石
【答案】(1). Na2CO3+Ca(OH)2=CaCO3↓+2NaOH(2). CaCO3+2HCl == CaCl2+H2O+CO2↑(3). HCl、NaCl、CaCl2(4).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烧杯①加入石灰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烧杯②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会看到沉淀消失有气泡冒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 CaCl2+H2O+CO2↑;最终烧杯③中的溶质是HCl、NaCl、CaCl2; NaOH+HCl =NaCl+ H2O,盐酸过量。
点睛∶化学反应后生成物成分的判断要充分考虑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以及反应物是否过量等问题。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5分)
15.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
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
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原料中还可加入少量硫酸锌改变皮蛋的品质。
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
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荼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凉拌松花蛋,由于松花蛋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
但专家提醒松花蛋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_________调料可以除去松花蛋中碱涩味。
A.油辣子 B.食盐 C.酱油 D.醋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了强碱NaOH和KOH,KOH中的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_____________。
(3)原料中的少量硫酸锌可为人体补充了锌这种_________元素(选填“常量”、“微量”)。
(4)制作松花蛋的鸡蛋、鸭蛋富含的营养素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
(5)下列关于松花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松花蛋中蛋清和蛋黄颜色的形成与氨气有关
B.松花蛋中“松花”的形成与料泥产生的强碱有关
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
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依然可以放心食用
【答案】(1). D(2). 草木灰(3). 微量(4). A(5). BC
【解析】松花蛋的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原料中还可加入少量硫酸锌改变皮蛋的品质。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醋调料可以除去松花蛋中碱涩味,醋可以与纯碱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D。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了强碱NaOH和KOH,KOH 中的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草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3)原料中的少量硫酸锌可为人体补充了锌这
种微量元素,锌是人体所必须的微粒元素。
(4)制作松花蛋的鸡蛋、鸭蛋富含的营养素有蛋白质。
故选A。
(5) A、松花蛋中蛋清和蛋黄颜色的形成与氨气无关,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荼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故A错误;
B、松花蛋中“松花”的形成与料泥产生的强碱有关,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故B正确;
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故C正确;
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不可以再食用,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故D
错误。
点睛∶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松花蛋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
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四、科学探究实验(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9分)
16. 自动充气气球因使用方便,无需其它充气器材而逐渐得以推广。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自动充气气球的结构如图所示,气球的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②氯化银是一种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1)探究液体包的成分:
取液体包中的少量溶液分别放于两只于试管中,在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锌粒产生气泡,另一只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则小组同学证明液体包中装的是________,写出该液体与锌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探究白色粉末成分: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完成下表
实验二:按下图的实验装置,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烧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稀盐酸,并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记录如下表:
(3)实验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表中a= ___;V1____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结论】(4)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
【答案】(1). 盐酸(2). Zn+2HCl==ZnCl2+H2↑(3). 取少量白色粉末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4). 固体完全溶解(5). 使二氧化碳与水隔绝 a=8 V1V2(6). 碳酸氢钠(7). 等质量的白色粉末与碳酸氢钠生成的气体量相同
【解析】(1)探究液体包的成分:取液体包中的少量溶液分别放于两只于试管中,在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锌粒产生气泡,另一只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则证明液体包中装的是盐酸,盐酸与锌粒反应产生氢气,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液体与锌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
(2)探究白色粉末成分:【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
11
实验二: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烧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稀盐酸,并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3)实验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使二氧化碳与水隔绝,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根据控制变量法,表中a=8;Na 2CO 3→CO 2,NaHCO 3→CO 2,等质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多些,V1>V2。
【分析并得出结论】(4) 白色粉末的成分是碳酸氢钠,依据是等质量的白色粉末与碳酸氢钠生成的气体量相同。
五、定量分析运用(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5分)
17. 某同学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5g 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
(2)把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55g(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计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___________
【答案】 (1). 9.6 (2). 27.1%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1.5g -21.9g =9.6g 。
(2)解∶设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质量为x
2KClO 32KCl+3O 2↑ 149 96
X 9.6g
= ,x =14.9g 。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27.1%。
答∶(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4.9g ;(2)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7.1%。
点睛∶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