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法分析我国合成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我国甜味剂研究在各年限研究主题分布
1989—199513031361020761111981996—20002206143153052152292001—2005472526223425322143172006—201032733541545184314261总计
114
9
177
195
63
137
199
67
44
1005
化学成分测定甜味植物栽培技术
提取与合成技术研究
实用价值研究市场销售分析综述性产品介绍产品安全
其他总计年份文献量∥篇甜味剂是大类食品,世界各国已获批准的高甜味剂约
20种[1],甜味剂的分类方法很多[2],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结构分类分为糖类和非糖类。
用作食品添加剂的甜味剂主要有三大类[3],第1类为糖类甜味剂(营养型甜味剂),一旦过量摄入就会不利于人体健康;第2类为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因对人体健康有致病性等不安全因素已逐渐被淘汰;第3类为正在发展的非糖类甜味剂[4]
(非营养型或低热值甜味剂),来源于植物,甜度高且热值很小。
在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健康的今天,“回归自然”是人们消费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重要理念。
因此,从天然植物体内提取出非糖类天然甜味剂越来越被研究人员所重视。
笔者以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我国人工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的研究现状。
1数据收集途径与分析方法
采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对1989—
2010年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甜味剂文献做计量分析,以“甜味剂”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字库搜索到的文献总数为1417篇,剔除不相关文献后余1005篇,将检索得到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从论文的总量变化趋势、研究主题分布、期刊分布和研究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些文献反映了我国对甜味剂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趋势。
2文献分析
2.1我国甜味剂文献的年阶段分布
对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甜味剂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对各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摘要以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9—2010年间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甜味剂的研究文献。
通过甜味剂文献的总量变化趋势、研究主题分布、期刊分布和研究机构分布等方面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我国甜味剂的研究现状、研究变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为甜味剂科学研究及信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计量统计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5-0015-02
计量法分析我国合成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的研究进展
李建鸿黄义鹏
蒙歆媛
覃彩连黄金凤
吴进群
陈全斌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作者简介
李建鸿(1988-),男,广西岑溪人,在读本科生。
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收稿日期2011-05-27
从表1可以看出,1989—1995年的文献量为198篇,占总量的19.70%,年平均论文量28.29篇,其中关于产品介绍的文献较多,原因是当时甜味剂刚问世,人们刚刚接触甜味剂,急需了解甜味剂产品。
1996—2000年的文献量为229篇,占总量的22.79%,年平均论文量45.80篇,与1989—1995年的年均论文量相比增幅较大,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提取与合成技术研究类文,因为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甜味剂提取与合成技术进行研究[5-6],这说明人们对甜味剂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渐从甜味剂产品介绍转向提取与合成甜味剂的技术研究。
2001—2005年的文献量为317篇,占总量的31.54%,年均论文量为63.40篇,是1989—1995年均论文量的2倍多,由于此时提取合成技术的研究逐渐成熟,开始向化学成分测定与实用价值研究方向发展。
2000年以后,人们不但从甜味植物中提取出多种天然甜味剂[7],而且还合成多种甜味剂[8],人们需要对这些甜味剂进行分类并进行综述总结以便人们全面掌握各类甜味剂的性质和功能,
所以甜味剂综述文章持续增长。
而甜味剂种类的增加就为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甜味剂提供了可能,于是人们对甜味剂的实用价值进行大量的研究。
2006—2010年的文献量为261篇,占总量的25.97%,年平均论文量52.20篇,较前5年除产品安全研究外其他各类论文均有下降,这说明2005年以后研究的甜味剂各个研究方向已渐趋成熟,而甜味剂的安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最近5年内有关甜味剂安全的文献一共有43篇,接近前17年总和的2倍。
人们对甜味剂安全的关注很大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这些食品添加剂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对甜味剂安全性产生怀疑,特别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
2.2我国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研究现状比较
甜味剂用途非常广泛,成分和结构多样化,来源多样化,因此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分类方法。
最普遍的分法是按其来源把甜味剂分为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9](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除综述文章外,22年来有关天然甜味剂研究的文献有252篇,有关合成甜味剂研究的文献有
农业基础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5期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农业基础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5期
317篇。
人们对天然甜味剂研究的文章总数虽然还没超过合成甜味剂,但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最近5年增长特别明
显。
2000—2005年有关天然甜味剂的文章总数比有关合成甜味剂的文章总数少7篇,而2006—2010年有关天然甜味剂的研究论文总增至90篇,比同期有关合成甜味的文章总数多34篇。
这说明天然甜味剂的开发和利用将是甜味剂的研究重点。
2.3我国甜味植物研究状况比较
甜味植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甜叶菊,其次是罗汉果、甘草方面的研究(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近22年来研究甜叶菊文献有54篇,占甜味植物总文献量的32.53%;甜叶菊成为研究重点是因为在现有的42种天然甜味剂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通过酶改性而获得的各种改性甜菊苷,甜菊苷经芽孢杆菌产生的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后得到———葡萄糖基
甜蒲苷,改变了普通甜菊苷存在的不良口感,甜感基本接近蔗糖,代糖比例可以从原来的30%增至70%[10]。
研究罗汉果、甘草的文献分别为11篇和15篇,分别占总文献量的6.63%和9.04%。
罗汉果、甘草、甜茶、多穗柯、马槟榔虽然已经有人用来提取甜味剂[11],但相比用甜叶菊提取甜味剂方面的研究来说还比较少,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应充分认识到这几种甜味植物的价值,特别是在广西,研究从罗汉果、甜茶、多穗柯甜茶这3类甜味植物中提取天然甜味剂很有必要。
很多研究都发现这3类甜味植物提取出来的甜味剂都有降血糖及减肥的作用,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及糖尿病的优良甜味剂[12-13]。
2.4甜味剂研究文献在期刊中离散及分布情况
在刊载数量方面,表3中分别计算出了文献分布的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
3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的比例是54.00、15.50、1.54。
可见,甜味剂文献的核心效应相当明显,分布相对集中。
从刊载的期刊类型看,食品类刊物刊载的文献占总文献比例高达79.1%,可见甜味剂在食品添加剂方面
研究较多。
甜味剂在代糖药物开发研究方面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3结论及建议
天然甜味剂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生理安全性、清爽、似糖的甜味、低热量、高甜度、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高、不会引起龋齿等特点,在安全性和营养功能方面远好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以其既能满足人们对甜食的偏爱,又不会引起副作用,并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肝病、糖尿病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及应用。
因此,开发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天然甜味剂将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需要。
纵观文献的计量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甜味剂的研究也正朝着天然甜味剂研究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有关天然甜味剂的文章必会朝着广度和深度的方向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相关科研工作者除了在甜味剂安全性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外,还应该进一步发掘甜味剂在糖尿病代糖药物中的应用,重视天然甜味剂在保健、疾病防御方面药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甜味植物栽培和天然甜味剂的提取、分离与保存技术的研究,提高天然甜味剂生产效率,解决天然甜昧剂甜度低、有后苦、稳定性不够和价格不高等问题[14-15]。
合理开发与利用天然甜味剂,对于发展食品工业和保健食品工业,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张桂玲,温四民.甜味植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12-4713.
[2]黄玉炎.甜味剂的分类、作用与发展方向[J].福建轻纺,2001(7):1-5.[3]胡晓倩.植物体内非糖类甜味剂的开发与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87-88.
[4]鲍明伟.甜味剂简介[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20(2):68-70.
[5]杨大坚,钟炽昌.天然甜味化合物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1989,4(3):155-160.
[6]袁傅芳,何华.三肽甜味剂D-丙氨酰-L-门冬氨酰-D-丙氨酰-2,6-二甲基环己脂的合成[J].食品导报,1989(8):23-26.
[7]严贤春.天然甜味剂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1):59-62.
[8]赵耀.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2004,8(1):30-31.
[9]阚志强,赵美法.甜味剂工业现状与发展[J].化工中间体,2005(5):10-14.
[10]李玲.世界甜味剂的生产消费及发展趋势[J].化工技术经济,1995
(5):1-5.
[11]冯志舟.云南的非糖甜味植物[J].云南林业,2007,28(6):25.
[12]吴金娇,陈全斌.甜茶甙甜味特性的研究[J].饮料工艺,2008,11(9):
14-15.
[13]赵瑜藏,张运生.甜菊的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0(2):40-42.
[14]郝林.常用甜味剂的种类及其应用[J].农产品加工,2008(9):10-12.
[15]余铭,袁唯.酶在天然甜味剂改性中的应用[J].中国糖料,2005(4):
45-47.
年份
图1我国天然甜味剂和甜味剂研究状况比较
表2甜味植物研究状况比较
研究对象文献量∥篇
罗汉果11甘草15甜叶菊54甜茶7多穗柯5马槟榔3其他44综述27总计
166
表3甜味剂文献在期刊中的离散及分布情况
刊载文献量
篇文献量篇占总量比例
%期刊种类
类占总量比例
%>3021621.504 1.2010~3029529.3519 5.67<1049449.1531293.13总计
1005
100.00
335
100.00
1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