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

B. 未来中国将面临劳动力下降、资本累计率下降,技术创新率也会因为缺乏年轻人而下降,因此,如果中国新生人口不能恢复“健康值”,中国经济恐难赶上美国。

C. 半坡遗址在出土的大量重要文物中,人面网纹彩陶盆极具文物价值、艺术魅力,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更是半坡遗址的标志性代表。

D.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庄子的智慧是具有魅力的,他的思想矿藏里包含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提问。

【答案】D
【解析】A项,赘余,“目的”“而是为了”重复;删去“为了”。

B项,成分残缺,“将面临劳动力下降、资本累计率下降,技术创新率也会因为缺乏年轻人而下降”残缺宾语,在“下降”后加上“的局面”。

C项,语序不当、主语中途易辙,“半坡遗址在出土的大量重要文物中”的“在”应该提到“半坡遗址”前。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了杀菌消毒,人们一般会在伤口上涂抹酒精,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

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它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
①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杀死细菌。

生活中常见的酒精产品包括工业酒精、白酒和医用酒精。

工业酒精因为含有杂质甲醇,所以不能用来消毒;②_______________,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医用酒精是专业杀菌药物,它的酒精浓度控制在75%,该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最理想。

当酒精浓度低于75%时,酒精的杀菌效果随浓度降低而降低;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
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 ②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③无法进入细菌内部杀菌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它穿过
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和后文“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可知,酒精能让细菌内部的蛋
白质失去生物活性,故此处可填写“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之类的语句。

②处,前文说“生活中常见的酒精产品包括工业酒精、白酒和医用酒精”“工业酒精因为含有杂质甲醇,所以不能用来消毒”,后文讲“医用酒精是专业杀菌药物,它的酒精浓
度控制在75%,该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最理想”,据此可知此处是说白酒的消毒效果,再
结合“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的描述可知,其消毒效果并不理想,此处可填写“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之类的语句。

③处,前文先说“当酒精浓度低于75%时,酒精的杀菌效果随浓度降低而降低”,随后
又说“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由此可知,
酒精浓度过高时,酒精“无法进入细菌内部杀菌”。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

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②方遂心利其言,几得以富贵,即诈自称诣阙。

3.(5)见到“卫太子”,还没有弄清其真实身份,隽不疑为什么下令把他抓起来?
A. 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
之/以病免/终于家
B. 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C. 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D. 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答案】A
【解析】(1)“繇是名声重于朝廷”为状语后置句,意为“从此,隽不疑在朝廷上名声大振”,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不疑”指隽不疑,为后句主语,故应在“不疑”
前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答案】D
【解析】(2)D项,“用龟甲称筮,用蓍草称卜”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答案】D
【解析】(3)D项,“也让继任者赵广汉自愧不如”理解错误。

原文是说赵广汉在禁止
奸邪,办理吏民事务,乃至处理朝廷大事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隽不疑,而不是说在“处理假冒的卫太子”这一个案件上。

【答案】(4)①长安城里来聚集观看的官吏百姓有几万人。

右将军率领军队来到宫城下,以防备发生意外的情况。

②成方遂心想他的话对自己有利,希望以此得到富贵,就诈称自己是卫太子来到宫门前。

【解析】(4)①“吏民聚观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聚观之吏民”;“勒”,意为“统率,率领”;“非常”,意为“意外的变故”。

②“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认为……有利”;“几”通“冀”,意为“希望”;“诣”,
意为“到……去”。

【答案】(5)①隽不疑明了春秋大义,能根据《春秋》所记载的经典案例来处理案件。

②卫太子得罪先帝是罪人,理应逮捕惩治。

【解析】(5)解答此题,先要找到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

从文中“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可知,隽不疑明了
春秋大义,能根据《春秋》所记载的经典案例来处理案件;从文中“卫太子得罪先帝,
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可知,卫太子得罪先帝,逃亡在外而不接受死刑,是
罪人,理应逮捕惩治。

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4.(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2)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A.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
从正面描写战争。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
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
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答案】C
【解析】(1)C项,“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咽”指的是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沉郁低回的音调,暗示了战斗的激烈。

【答案】(2)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

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
心和勇气。

【解析】(2)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大步向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坚硬、沉重的“铁”这一物象,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

“而今迈步从
头越”中的“迈步”指举大步,“从头越”指重振旗鼓,奋勇向前。

这一句形象地勾画出红
军一往无前的战斗雄姿,表达了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

这两句词体现了红
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红军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3)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A. 标题“灯塔”的内涵丰富,它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守护灯塔就是守卫祖国领土;它又
是父亲形象的象征,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B. 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她还没有上岛就认定父亲,
并在婚后留在小岛与父亲相伴,守候航标灯。

C. 小说中,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对大海的热爱,
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D. 小说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故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以岛为家坚守海疆的“老海岛精神”。

【答案】B
【解析】B.“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错误,由原文“母
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可知,母亲是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所打动的,没有“海岛
美丽的风光”。

【答案】①敢于担当。

两个“没啥说的”,体现了父亲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

②苦中作乐,甘于奉献。

父亲一个人在远离大陆的小岛上,日夜守着航标灯,单调枯燥的日子
中学会了游泳、钓鱼。

③忠于职守、忠诚爱国。

在有特大风暴的晚上,父亲不顾个人
安危,守护航标灯。

【解析】由原文“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
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可知,父亲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
编成了海军,服从国家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体现了父亲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

由原文“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
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可知,父亲一个人在远
离大陆的小岛上,日夜守着航标灯,单调枯燥的日子中学会了游泳、钓鱼,表现了父
亲苦中作乐,甘于奉献。

由原文“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
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
浪扑得他站立不住。

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
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可知,在有特大风暴的晚上,父
亲不顾个人安危,在咆哮的海浪中守护航标灯一直到天明,体现了父亲忠于职守、忠
诚爱国。

【答案】①“我”是线索人物,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出来,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
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②“我”是一名舰长,和父亲一样热爱大海,在海
上保家卫国,“我”继承了父亲忠于职守、热爱国家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③“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一名舰长,可见父亲对“我”影响的深远,衬托出父亲形象
的高大。

【解析】“父亲很自豪。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由此可知,文章全篇以“我”的口吻把事情叙述出来,“我”是线索人物,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由原文“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
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
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可知,“我”是一名舰长,和父亲一样
热爱大海,在海上保家卫国,“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表明“我”继承了父亲忠于职守、热爱国家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了下去。

由原文“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
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

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
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可知,“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
一名舰长,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保卫国家,可见父亲对“我”影响的深远,衬托出
父亲形象的高大。

6.(1)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6.(2)下列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
秋先生的行文简练。

B. 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
方面的交流。

C. 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创作风格。

D. 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比较自然,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答案】B
【解析】
(1)A项,关于林语堂的文章的“缺点”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第2段说“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这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并非林语堂文章的缺点;
C项,说胡适提倡散文的闲话笔调于文无据;
D项,“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属无中生有,原文第3段说的是“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

故选B。

【答案】C
【解析】
(2)C项,“有一股油滑之风”变或然为必然,原文第3段只是说“有可能落入油滑”。

故选C。

【答案】B
【解析】
(3)A项,“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扩大了范围,“用……意味”说的只是“小品散文”,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
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无中生有;
D项,观点过于绝对。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不能尽是载道,但也不能完全转为言志。

故选B。

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7.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分析此句能说明什么?
【答案】整个人都是婆家的,何况工钱?这个细节写出了祥林嫂的家庭地位。

”一文也还没有用”愈显其可怜可悲。

【解析】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
的关系来理解。

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

③从篇章到语句
,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本题:
她的婆婆来到鲁家,给清了她所有的工钱,总共是“一千七百五十文”,1750文=500文
=3、5月。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祥林嫂第
一次来鲁家只做工三个半月,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时间十分短暂。

她”一文也还没有用”,非常节俭,这是我国广大劳动妇女特别
是农村妇女的共同美德。

她的婆婆极为蛮横贪婪,一文钱也不给她,以此揭露封建族
权对祥林嫂的剥削;同时说明祥林嫂打工
的报酬十分微薄。

8.某初中学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

要求:不能出现数字。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答案】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解析】首先分析柱形图提供的数据,得出结论,45%的同学以父母、师长、同学为
榜样,排在第二位的是影视明星,再后来依次是英模和劳模、科学家、没有榜样和政
商界精英。

建议应该根据柱形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注意不能出现数字。

同学
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是值得赞许的,应鼓励。

以明星为榜样,应看到他们励志
的一面,不能盲目崇拜追星,要选择合适的榜样,这需要引导。

对于一些模范人物应
多宣扬,对科学家感兴趣的同学,应注重培养科学兴趣。

还有一部分没有榜样的人,
应多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防止道德滑坡。

9.(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9.(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穿越不妨见异思迁堪称
B. 穿越不妨见贤思齐堪当
C. 逾越何妨见贤思齐堪当
D. 逾越何妨见异思迁堪称
【答案】B
【解析】(1)穿越:跨过;越过;经过;穿过。

逾越:跨越;超越。

“穿越”可以指某
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的
事件,身体或者意识穿越移动到另一空间环境。

“逾越”一般是与“障碍”相关。

根据语境,该处应当选“穿越”。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何妨: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根据语境,
应使用“不妨”。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
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见贤思齐”是褒义,“见异思迁”是贬义。

这里应选“见贤思齐”。

堪当:可以成为,可以配得上。

堪称:称得上,一般表示赞叹的意思。

根据语境,应
使用“堪当”。

故选B。

【答案】B
【解析】(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语序不对,应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比赛接力跑”中心词与修饰语搭配不当,应调整为“接力跑比赛”。

故选B。

【答案】A
【解析】(3)A项,文中“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引号和选项中的引号均表示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

B项,“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

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

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的是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
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

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D项,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起着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故选A。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 “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
学名著《水浒传》。

C.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
的文学样式。

D. 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

刘向的《战
国策》为国别体,司马迁的《史记》为纪传体。

【答案】A
【解析】A项,“射者中,弈者胜”的“射”指宴饮时一种“投壶”的游戏,把箭投向壶中,
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六艺”中的“射”指射箭技术。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undersetcdot末末:尖端②undersetcdot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统治
B. ①undersetcdot族庖月更刀。

族:一般的②秦晋围郑,郑undersetcdot既知亡矣既:
已经
C.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undersetcdot谢项王谢:感谢②承天undersetcdot景命景:

D.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undersetcdot度度:计划②胜负之undersetcdot数,存亡
之理数:天数,命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①句意为: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谢:动词,道歉,谢罪。

故选C.
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陌上桑》中有八句诗这样描写罗敷的外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表
现罗敷之美,却不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罗敷的美貌。

B.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前两句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
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诗人内心
的离愁别恨。

C. 通感手法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起到一种复合修辞的特
殊效果。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落玉盘写乐音的美妙,既是夸张,又是通感,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化,把琵琶声表现得无比美妙。

D. 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具体的形象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景象;骆宾王的《咏雪》说“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新花开放,多么美好。

【答案】C
【解析】C项,“使虚化的东西实化”错误,琵琶声是实际存在的,不是虚化的东西,应该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

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
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
配来纪年。

“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

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答案】A
【解析】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

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
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B.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C. 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需要辅之以法制。

D. 在历史上,儒家礼制作为一种制度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答案】B
【解析】解:“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

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D按原文意思,其他思想家批评的是“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
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的问题,而不是选项中说的“儒家礼制作
为一种制度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这件事;另外,选项说“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也不符合文意
【答案】D
【解析】(2)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答案】C
【解析】(3)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文本不符,原文说“对
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即它并不是直接拿来指导现实的.
三、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6.(题文)《哈姆莱特》中的鬼魂是谁?它两次出现在哈姆莱特面前,分别有何用意?【答案】鬼魂是已死的老国王。

他向哈姆莱特诉说被克劳狄斯害死的真相,要哈姆莱特为其复仇,但不可为难母后;第二次是坚定哈姆
莱特复仇的决心,并让他安慰惊慌失措的母后。

【解析】
7.(1)《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即曹操的、关羽的、孔明的。

7.
(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单福曰:“此(马)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
这匹马叫什么名字?“救主”指哪件事?“终必妨一主”在后来的哪个情节中得以印证?
7.(3)《红楼梦》“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中,是为谁撰写的诔文?著作中能体现她个性特征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试举出三例。

【答案】(1)奸绝, 义绝, 智绝
【解析】(1)《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包括“智绝”孔明,即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即关羽。

“智”“奸”“义”是这三者各自的特点。

除此之外,该书中还有“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