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当代职业教育,往往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进入社会的工作方式能够一致,而在现代企业的职业实践中,反思和协作是员工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员工最关键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上述要求。

本文就行动导向教学法中采用合作学习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标签:行动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性格工作匹配
21世纪,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德国职业教育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得能力的重要条件:其一是行动的整体性,其二是如何执行完整的行动。

这不仅涉及工作中行动内容的完整性,而且还要使行动内容具有循环性。

所谓行动内容的完整性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统一;行动内容的循环性是指目标制定、计划、决定、执行、控制和对工作任务的评价具备可重复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且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优劣情况,最终获取奖励或者得到某种形式的认可。

高等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指就业教育,非常注重在校的学习方式与进入社会工作方式的一致性,因此合作学习非常适合职业教育。

在采用行动导向的
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下面本文从合作学习中的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学习中的全面评价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合作学习中的科学分组
现代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开发者一般根据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要求设计出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执行学习情境中的各阶段的任务来完成其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设计学习情境过程中,应该结合合作学习理念,进行科学的安排。

1.合作学习的内涵。

对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学习者通过行动分析、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各环节,通过对自身总结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的检查、验证等过程,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和目的。

开展合作学习要将每个小组分配到一个共同的任务范畴内,让每位同学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体责任,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够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每位同学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进行共同评估。

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的几个关键内涵就是职责(Duty)、组内沟通(group Communication)、共同决策(joint Decision)、表达(Express)、反思(Introspection)及评价(Evaluation),称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的DCDEIE关键内涵”。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设计学习情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学习的关键内涵,只有覆盖了合作学习的关键内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才能很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巨大优势,培养出学生的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下从职责内涵、组内沟通内涵、共同决策内涵、表达内涵、反思内涵和评价内涵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

职责(D)内涵要求在学习情境中能够根据组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职责,使每个学生能够有能力、有兴趣自觉自愿的承担自我职责,为小组共同利益贡献力量;组内沟通(C)内涵要求学习情境中能够体现出沟通的必要性、多样性以及体现一定的难度性。

设计中若忽略必要的沟通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执行的学习情境的质量,沟通的多样性是用来保障不同性格、不同职责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沟通方面的锻炼,沟通的难度设计要把握得当,恰当好处,积极有效;共同决策(D)内涵要求学习情境中,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最后成绩负责,同时也要共享小组成功,共同承担小组失败,这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表达(E)内涵要求通过完成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其他小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与教师(或监控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反思(I)内涵要求小组整体要对决策进行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会取得进步,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时常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从其他人(小组)不断的学习到新知识、新技巧;评价(E)内涵包括小组整体评价和组员个体评价,而这两种评价又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多元的评价模式来衡量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专业能力等方面。

3.角色分配的科学。

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是关键因素。

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职责内涵,会设计出以下角色:组长、信息采集者、方案制定者、绘图(或记录)者、设备操作者等,注意在分配角色过程中应遵循“性格工作匹配”理论[3]。

该理论创始人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性。

霍兰德将人格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六种类型,如图1。

在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将学生按六种类型进行分类后,再根据其具体类型分配角色,例如:组长应该由具备企业型人格的同学担任,绘图(或记录)者应该由具备常规型人格同学担任等。

对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电气0931共42名学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如图2。

从图中分析,由于是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现实型的同学最多,而常规型
和企业型的学生非常少。

那么在合作学习进行分组过程中,由于某种类型的学生偏少,可用霍兰德六角形中相邻角的类型替代。

在电气0931班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小组就是由社会型的同学来做组长,而现实型的同学也可充当记录者角色,研究型和社会型的同学即可平均分配到每组中去。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进行科学分配角色后,能够成功消除学生的焦虑感,更好使其发展自身兴趣,以便出色完成角色职责,也能很好地形成组内相互配合。

二、合作学习中有效沟通
合作学习中的沟通可分为组内沟通、组间沟通和与教师沟通。

这三种沟通的目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
采用的技巧也不同。

组内沟通的目的是围绕小组共同的目标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小组决策,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信息搜集→发表意见→形成决策→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如图3。

组间沟通往往由实训指导教师或该教师指定一名同学主持,其目的是通过组间沟通来解决组间分歧比较大的问题,也可通过此类沟通刺激和提升“后进小组”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其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辩论赛、答辩会等方式。

具体流程如图4。

与教师沟通往往是遇到了受自身能力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与教师及时沟通。

此时教师不能直接告之其解决的方法,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其找出解放问题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具体流程如图5。

三、合作学习中的全面评价
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对学生评价不同,传统教育注重单一的考试成绩,职业教育注重考核评价多元化。

传统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只是考评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而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尤其关键能力的评价体现,多元评价体系能够较好的完成该种功能。

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小组整体评价。

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同分享成功,共同承担失败,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有较强荣誉感和责任心。

小组整体的得分必须影响到每位成员的得分。

小组整体评价又由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得分组成,其比例取3∶4∶3。

小组自评侧重评价解决问题的效率、专业能力以及成员配合程度;组间互评注重评价团队精神、团队形象,以及团队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评价注重评价小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态度等。

在比例上,教师评价比例较低,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其自身而学,学习的主题就是本人,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而组间互评的比例最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组内每位成员意识到团队的精神。

团队形象比个体的表现更重要,个体应该为团队的整体形象而表现。

2.成员个体评价。

组内成员个体评价,是指由组内每位成员自评、成员互评、组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构成,其比例取3∶3∶2∶2。

成员自评侧重于自我工作满意度、自我学习进步程度等方面;成员互评侧重于相互配合程度、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组长评价侧重于团队精神、职责履行情况和对团队的贡献等方面,对组长的这项评价由组员进行,主要评价组长的组织能力、职责履行情况等;教师评价主要侧重职业态度(学习态度)、团队意识等方面。

3.评价标准。

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标准可以借助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有N个学习情境组成,则某学生最终得分=×0.6+小组整体评价×0.4。

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中,每个学习情境完成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个体评价,而整门课程结束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过程中,引入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改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四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方法也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近四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的兴趣、动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提高,当然这其中尚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婺,周洪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J].2010,(9).
[3]Holland,J.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career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