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文化批评
1.
2.
定义:以揭示文学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 关系为主的批评模式。 两种常见模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以揭示西方文化霸权为主 的批评模式。如对张艺谋电影中国场景的批 判。 女性主义批评:以反对男权文化霸权为主的 批评模式。如对“三仙姑”打扮的同情,对 奥赛罗杀妻的批评。
3. 大众文化批评
2.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①
②
含义: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 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阿Q正传》 审美的: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 特点 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等级制度
3.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①
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鲁迅《阿Q正传》
B.
C.
文学作为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还同时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 等的影响,这也会造成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19 世纪末期的俄国与其尖锐阶级矛盾和东正教影响。 从总体的文学历史上看,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 变革,其最终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 础的变革,如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内 容的复杂;西方文学思潮的更迭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迁。
①
A.
B.
表现: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 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 阶段也就过去了,如荷马史诗、古希腊神 话、唐诗宋词。 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呈比例,经 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 而领先,如19世纪末期的俄国。
② 解释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的, 在考察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时,要从具体 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文学发展水平说起。史诗 和神话,依赖的是一种虚无的幻想,它只能生存 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而不可能生存与 高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唐诗宋词随着生活内容 的复杂,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的文学发达与当时俄国由 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急速社会生产关系变动有关。
——王元骧,《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2页。
返回
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它是以主体的审美情感 为心理中介来与客体建立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审 美与一般认识的不同:就反映的对象来看,认识 的对象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审美作为人们面对 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态度和体验,总是以事物能否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转移的;就反映的目的来看, 认识所要判明的是“是什么”,目的是给人以知 识,审美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喜好什么,目的是给 人以情感、情绪的影响;就反映的方式来看,认 识一般通过概念、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 的方式加以表述,审美则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 正是由于情感反映不同于一般认识反映的这些特 点,使得文艺作品无不蕴含着文艺家对现实人生 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必然在不同程度上 流露出文艺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八.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1.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 的地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法 律制度相比,离经济基础要更远,它与经 济基础不直接发生关系,往往要通过政治、 法律等中介环节。
政治法律制度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 宗教 道德 艺术
2. 文学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王元骧,《关于文学中的“人性”标准》, 《文学评论》2006年2期,9页。
返回
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
它作为反映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 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 是作为一定社 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 规范而存在的, 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 想, 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 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四.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
2.
由于作家主体总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 这就导致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评价 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例证:《边城》中的“爱情” 反对文艺是表现普遍人性的观点。
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
2.
文学离不开政治 文学具有独立于政治的地位,不是政治的附 庸。 鲁迅:“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 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 (我将白也算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 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 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 文艺。”(《文艺与革命》)
返回
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从文学终极价值关怀的角度,批评大众文学的世俗 化和商业化倾向。 曹文轩:“摆开阵势、目标明确并乐此不彼地对崇 高加以抨击、嘲弄的大概是王朔。他几乎将从前作 品中所有一切象征着神圣、崇高的形象,以他特有 的方式(王朔式的调侃)而将其瞬息之间不费吹灰 之力就瓦解掉了…使许多人不能接受他的作品,甚 而有贵族化者耻于阅读他的作品,更不肯去认同 他。”(《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89页,北大 出版社2002.)
新左派批评
站在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立场,批评大众
文化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天涯》 1999年2期。
返回
指出现象
九十年代陡然繁荣之至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
媒, 至少在1993 —1995 年间, 不约而同地将 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 这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 不如说是基 于某种有效的文化想象; 作为一个倒置的过程, 它以自身的强大攻势,在尝试“喂养”、构造 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37页)
——陶东风,《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学术月刊》2001年7期,101.
返回
理由1
理论上说,世界并不存在普遍的人性,具体
的人性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李泽厚:“个体的具体的人的需要、情欲、 存在恰好是抽象的、不存在的,而看来似乎 是抽象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却恰好是 具体的、历史现实的、真实存在的。”
——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求实》2005年15期,46页。
返回
返回
理由1:
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
代,文学总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例证:屈原;杜甫;施耐庵
理由2: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在社会文化领域总是隐藏着各 种各样的支配与反支配,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对此, 文学必然有所反映。 不能把社会关系简单、机械地还原为阶级关系,进而把 人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简单地 还原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关系。机械的阶级论忽视 社会关系/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以及人的社会身 份、社会关系的超阶级的维度,比如民族的维度、性别 的维度等。因为阶级不只是由人的经济状况决定的,而 是由人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资本决定的。“资本”这 个词被布迪厄加以扩展,除了经济资本以外,还存在文 化资本、教育资本、法律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类型, 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都对阶级的形成产生影响。
①
②
大众文化:指当前流行的以大众传媒为承 载工具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电视剧、广 告、时尚杂志等,它具有商业性、通俗性、 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 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现代化理论批评 新左派批评
七.
1.
文学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形态中,不存 在抽象的意识形态。 (苏联)阿· 布罗夫:“‘纯’意识形态原则 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 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 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才会显示地存在。” (转引自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 徊》,85页。)
返回
现代化理论批评
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世俗转型的角度肯定大众文 学的进步政治意义。 “(王朔)以特定的话语方式缓解与松弛了意识形 态禁忌与生存于其中的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用反 讽、譬喻、偷换主体、“ 痞子说官话” 的言说突 破了原有的价值禁忌与权威话语,彰显出非意识形态 性。”
——叶李,《解构背后—对王朔的一种意识形态分析》 《学术月刊》2007年10期,33页。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
二.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总是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评 价,这称作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 从审美价值关系的角度反映生活密切相关。 作家主体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人的社会属性,作家总是处于某一社会集团之中 的人。 “按自然形成的顺序和时间先后而言,个人与家 庭先于城邦;但按照人的本性而言,城邦先于个 人和家庭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三.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反映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 要求、利益和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 定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具有凝聚人的思想,参与 共同社会实践的功能。 例证: 想吃饭——一般思想;吃法——意识形态 《棋王》:王一生——吃饱;脚卵——吃好 想恋爱——一般思想;爱情观——意识形态 关于《蕙的风》的争论
揭示后果
在九十年代,
尤其是1993 年以降的中国文化 风景线上, 种种话语实践凸现着一个形成之中 的阶级文化; 但除却优雅宜人的中产阶级趣味 与生活方式, 确乎处在阶级急剧分化中的中国 社会状况,却成了一个“不可见”的事实。 (37页)
揭示遮蔽方式(宣传)
《儒商》、《东方商人》、《公关小姐》、《白领 丽人》、《总统套房》等等的电视连续剧, 充斥在全 国不同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之中;所谓“商战”故事,显 然在以不甚娴熟得法的方式, 展示着中产阶级或曰新 富阶级的日常生活情境与魅力。如果说,在九十年代 初,类似电视剧尚且是由Plaza 风景、五星级饭店、 总统套房式的豪华公寓、一夜骤富的泡沫经济奇迹、 红男绿女、时装品牌组成的“视觉冰淇淋”; 那么, 到九十年代中期, 颇为风行的电视连续剧《过把瘾》、 《东边日出西边雨》等等,已不仅准确地把握着一份 温馨忧伤的中产阶级情调, 而且开始以曲折动人的故 事, 娓娓诉说着中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规范。(37页)
返回
王朔式的调侃
“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的过
去,像你这样有侃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 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 水……早知道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 了。”(《顽主》) “几十年来,我们是怎样取得一个个成就, 从胜利走向胜利?那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玩 文学的方针。” (《顽主》)
——《美学三讲》,423页。
理由2:实际中看,文学作品对所谓普遍人性的 表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 作家对人性的一种看法。
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完全是人的一种纯粹的 心理现象, 而是在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一种情绪体验, 这样它就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会伦理的 内容…如《孔雀东南飞, 《莺莺传》、《西厢记》、 《牡丹亭》、《红楼梦》、《伤逝》、《二月》、 《小二黑结婚》等, 它们所描写的爱情生活也都是有 社会内容的, 由于时代的不同, 所表现的意义也不完 全一样, 实在是很难排除社会内容以抽象的“ 共同 人性” 来加以概括和说明的。